春秋与战国两个时期的分界点在哪里?
展开全部
春秋末期,新兴地主阶级经济地位上升,迫切要求在政治上取得权利,由此向奴隶主贵族展开了夺权斗争,这种斗争在鲁、齐、晋三国之间进行地尤为激烈。当时鲁国的政权基本由“三桓”把持,鲁国国君成了傀儡。在齐国,田氏取代了姜氏的地位。晋国也被赵、韩、魏三家瓜分。这一系列事件都标志着春秋时代的终结。
一,“三桓”的统治
在鲁国,季孙、孟孙、叔孙三家成为新兴势力的代表,他们都是鲁桓公的后裔,史称“三桓”。“三桓”各自在封邑筑城,势力日增,出现了“公室卑,三桓强”的局面。到公元前562年,鲁国旧有的二军变成三军,三军各统率一军。其中季孙氏通过有效改革,力量增强。公元前517年,鲁昭公率军见进攻季孙氏的据点费城,三家反击,鲁昭公被迫逃亡齐、晋两国,最后死在国外。后来的鲁哀公也遭到同样的下场。鲁国发生的新旧势力之争,基本是在公族内部进行的,因此带有较强的妥协性。
二,田氏代齐
齐国的田氏原是陈国公子完的后裔。春秋初年,公子完为躲避陈国的内乱而来到齐国,改姓田氏,被齐王任命为“工正”。此后很长一段时间,田氏得宠于齐,与公室的关系非常密切。春秋中期以后,旧制度面临崩溃,田氏力量大增,开始背离公室。他们首先采取施恩受惠的手段,与公室展开争夺民众的斗争。比如在向贫苦民众放贷时,田氏用大斗借出,用小斗收进,得到了民众的拥护。田氏依靠着雄厚的资财,“厚施薄敛”,使齐国民众大量归附于自己门下,而重敛于民的公室则逐渐被抽空。公元前481年,田常发起叛变,把鲍氏、宴氏等几家强大的贵族全部消灭,并杀死了齐简公 立齐平公,将政权完全控制在自己手中。公元前391年,田常的曾孙田和废掉齐康公,自立为国君,史称“田氏代齐”。公元前386年,周安王承认田和为诸侯。
三,三家分晋
晋国从献公时起,不许设立公子、公孙为贵族,因此政权逐渐被卿大夫所控制。春秋中期以后,晋国掌权的共有“六卿”,即赵、韩、魏、智、范、中行六家。六卿各自采取革新措施,发展自身的势力。之后,赵、韩、魏、智四家联合,消灭了范式和中行氏,瓜分了两家的土地。公元前453年,赵、韩、魏三家又联合起来,消灭了智氏。公元前403年,三家控制了晋国的政权,被周威烈王册封为诸侯,晋国名存实亡。公元前376年,赵、魏、韩废除晋静公,最终完成了“三家分晋”的历程。“三家分晋”是中国历史从春秋时代进入战国时代的重要标准。
一,“三桓”的统治
在鲁国,季孙、孟孙、叔孙三家成为新兴势力的代表,他们都是鲁桓公的后裔,史称“三桓”。“三桓”各自在封邑筑城,势力日增,出现了“公室卑,三桓强”的局面。到公元前562年,鲁国旧有的二军变成三军,三军各统率一军。其中季孙氏通过有效改革,力量增强。公元前517年,鲁昭公率军见进攻季孙氏的据点费城,三家反击,鲁昭公被迫逃亡齐、晋两国,最后死在国外。后来的鲁哀公也遭到同样的下场。鲁国发生的新旧势力之争,基本是在公族内部进行的,因此带有较强的妥协性。
二,田氏代齐
齐国的田氏原是陈国公子完的后裔。春秋初年,公子完为躲避陈国的内乱而来到齐国,改姓田氏,被齐王任命为“工正”。此后很长一段时间,田氏得宠于齐,与公室的关系非常密切。春秋中期以后,旧制度面临崩溃,田氏力量大增,开始背离公室。他们首先采取施恩受惠的手段,与公室展开争夺民众的斗争。比如在向贫苦民众放贷时,田氏用大斗借出,用小斗收进,得到了民众的拥护。田氏依靠着雄厚的资财,“厚施薄敛”,使齐国民众大量归附于自己门下,而重敛于民的公室则逐渐被抽空。公元前481年,田常发起叛变,把鲍氏、宴氏等几家强大的贵族全部消灭,并杀死了齐简公 立齐平公,将政权完全控制在自己手中。公元前391年,田常的曾孙田和废掉齐康公,自立为国君,史称“田氏代齐”。公元前386年,周安王承认田和为诸侯。
三,三家分晋
晋国从献公时起,不许设立公子、公孙为贵族,因此政权逐渐被卿大夫所控制。春秋中期以后,晋国掌权的共有“六卿”,即赵、韩、魏、智、范、中行六家。六卿各自采取革新措施,发展自身的势力。之后,赵、韩、魏、智四家联合,消灭了范式和中行氏,瓜分了两家的土地。公元前453年,赵、韩、魏三家又联合起来,消灭了智氏。公元前403年,三家控制了晋国的政权,被周威烈王册封为诸侯,晋国名存实亡。公元前376年,赵、魏、韩废除晋静公,最终完成了“三家分晋”的历程。“三家分晋”是中国历史从春秋时代进入战国时代的重要标准。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