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的生平事迹?
1、运筹帷幄
刘邦称帝后,曾问群臣自己为何得天下。高起、王陵都称赞他是因为大仁大义。刘邦道:“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并认为,自己能任用张良、萧何、韩信三人,因此得天下。
2、退隐黄袍山
相传汉相张良助刘邦平定天下后,即寻其师黄石公居住的通城县张师山(张良老师隐居之山命名为张师山,位于湖北省咸宁市通城县西北)。
张良在张师山相距约50公里处访得一风景宜人的黄袍山隐居下来(黄袍山位于湖北省咸宁市通城县东南),张良并修建了“良山道观”,在道观不远处创办了“伐桂书院”,以授当地孩子文字。伐桂书院遗址位于湖北省通城县黄袍山大埚山谷中,伐桂书院古石碑仍存。黄袍山后人为了纪念张良,为其修建了圮桥和石墓。
北宋时期诗人黄庭坚7岁随父游黄袍山,黄庭坚造访张良退隐黄袍山的“良山道观”和“伐桂书院”时,有赋诗一首:牧童骑牛过前村,短笛横吹隔陇闻。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明清时期有一帝王访此山,亲书“圮直德眙”,以纪念这位汉朝时期的智相。“圯直德眙”古匾现高挂于通城县黄袍山大埚的黄庭坚故居“鲁直第”的侧堂之上。
扩展资料:
张良故事:刘邦临门挨一脚,赚得韩信西汉兴。
公元前203年,刘邦和项羽在荥阳一带战事胶着,而北方的韩信却势如破竹连克赵国、齐国。一天,韩信派使者捎来一封信给刘邦,信中写道:“齐伪诈多变,反覆之国也,南边楚,不为假王以镇之,其势不定。原为假王便”。
韩信信中说齐人狡猾,反复不定,而且南边靠近楚国,所以我想做个假齐王,稳定局势。刘邦看完信后大怒,破口大骂:“吾困于此,旦暮望若来佐我,乃欲自立为王”,我被困在这里,正想你来助一臂之力,您倒要挟我做齐王。
刘邦的臭脾气正待发作,不知谁在背后踢了一下,刘邦一看是张良和陈平,张良附耳言道:“汉方不利,宁能禁信之王乎?不如因而立,善遇之,使自为守。不然,变生”,老大啊,现在开撕你是韩信的对手吗?不如顺水推舟做个人情,利用他对付项羽。刘邦懂了,继续“大怒”: “大丈夫定诸侯,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
大丈夫要做就做真的,做什么假的。于是派张良为特使前去封韩信为齐王,征调他的部队攻打项羽。
刘邦的“大方”赚得了韩信的信任和支持,为最后翦除项羽奠定了最为关键的基础,在这里张良居功甚伟,是他及时向刘邦传递了忍的信号,这就是苏轼说的,汉高祖的忍耐,是张良教给他的。
张良辅佐刘邦逐鹿中原的过程中,计谋叠出,比如疏通项伯在鸿门宴中暗中保护刘邦;贿赂项伯让他劝项羽把汉中地区封给刘邦;建议刘邦进汉中时烧栈道麻痹项羽;提出联合英布、彭越和韩信对楚战略包围的方针等等,第一大功臣的美誉实至名归。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张良
张良
曾劝刘邦在鸿门宴上卑辞言和,保存实力,并疏通项羽叔父项伯,使刘邦得以脱身。楚汉战争中,提出不立六国后代,联结英布、彭越,重用韩信等策略,不久游说项梁立韩贵族成为韩王,为韩申徒。以韩申徒之职率军协助平定关中,刘邦西入武关后,在峣下用计破敌。又主张追击项羽,歼灭楚军,为刘邦完成统一大业奠定坚实基础,汉朝建立,封留侯。见刘邦封故旧亲近,诛旧日私怨,力谏刘邦封夙怨雍齿,释疑群臣。刘邦曾赞其“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外,子房功也”。这一名句,也随着张良的机智谋划、文韬武略而流传百世。汉朝建立时封留侯,后功成身退,千古流芳。
天下平定后,由于出身山东(指崤山以东)的刘邦与群臣纷纷想要回河南洛阳建立都城。张良主张建都长安(咸阳城东南方),原因是此地能掌握关中与函谷关,免除关东战事纷扰。同时,长安兼具四川财富与河套地的畜牧便利等。正是“金城千里”。刘邦闻后依张良主张,建都长安。
项羽死后不久,汉朝确立,但却迟迟未论封行赏,同时刘邦在宫中看到一群臣子群聚议论,他询问张良臣子在商讨何事,张良回答道因为迟迟未封赏,臣子正在讨论如何造反。此话使得刘邦大为紧张,进一步询问当如何解决,张良问刘邦:“主公最痛恨谁?”刘邦答:“雍齿,因他经常讥辱我。”张良说:“请主公立刻重赏雍齿”,刘邦立即照做,此事传开后,众臣皆认为连主公最痛恨的雍齿都能获赏,想必自己也不会过差,因此打消造反念头。
汉高祖宠爱戚夫人,欲改立戚夫人之子为太子,皇后吕雉向张良求教如何保住太子刘盈,张良告诉吕雉,请天下四位名高德重的长者商山四皓共劝刘邦,即可打消高祖废立之意,事后确实奏效。
张良在惠帝六年病卒,谥号文成侯。张良向刘邦提出的“聚集三王,方可与霸王一战”的计策,成功帮助刘邦击败了楚汉战争中最强劲的对手西楚霸王项羽,足智多谋的张良为帮助汉高祖刘邦建立西汉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
2015-11-04 · 知道合伙人文学行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