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进行道德评价?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怎样评价一个人的道德行为
道德评价,简单地说,就是一种善恶评价,它从某种既定的或为某一社会、群体、集团、阶级所认同的道德价值准则出发,对人们的行为作出正当与否的评价。
道德评价在社会生活中无所不及,只要有道德活动 的地方,就有道德评价。道德评价包括两个方面,即道德的社会评价和道德的自我评价,道德的社会评价,也就是 社会的道德舆论,是外在的压力 ,道德的自我评价,也就是人们对于自己行为所做的良心上的检查,这是内在压力 。道德评价要以动机和效果的辩证统一为根据。同时要注意:第一,要把动机和效果结合起来,道德评价的动机不正确,效果必然不好,第二,要注意动机内容和效果的全面 性,道德评价的动机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效果要注意全面,反对 以偏概全;第三,要注意动机与效果联系的过程性,也就是说不能以一时之利出发,不要以阶段性标准、阶段性利益去损害全过程的整体利益。
道德评价是职业道德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一项内容。它不仅对从业人员的职业活动、职业素质的提高,而且对全社会道德水平的提高,都有重大影响,这表现在:职业道德评价不仅是从业人员行为的道德价值的仲裁者,同时也是维护职业道德的保障;不仅可以促进职业道德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同时还可以有效地调节人际关系,其表现是褒扬善行、排除隔阂、斥责恶行。
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是从业人员进行职业道德修养的重要方法。古人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经常“反躬自问”,朋友间应当“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进行相互监督和帮助。
人们常说“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有则改之,无则加冕”。这些都是抵御各种政治灰尘和微生物、防止它们侵入我们思想肌体的有效方法。世界上一切道德高尚的人,都是严于解剖自己、勇于自我批评的人。
怎么写道德品质评价表
道德品质 1、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爱社会主义;初步形 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2、关心国家及世界大事,维护国家利益和 国家形象 。 3、热爱集体,积极参加集体活动,维护集体利益。 4、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助人为乐、待人真诚。 5、 诚实守信 、为人正派,能分清善恶、是非;自觉 *** 违法和不良行为,考试不作弊。 公民素养 6、遵守校纪校规,熟知并履行《 中小学生守则 》和《 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 7、了解 法律知识 ,具有民主和法制观念,能运用法律维护他人和自身利益。 8、具备一定的 环保知识 , 有保 护环境的意识和责任感;主动宣传环保知识,自觉保护环境。 9、维护 社会公德 ,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愿意为他人和社会服务。 10、举止文明,讲究卫生,礼貌待人。
希望采纳
如何进行道德评价,从动机论和效果论两方面论述
伦理学要研究道德评价,不能不涉及动机与效果问题。人们对别人或被别人进行功过是非道德善恶的评价,也不可避免地遇到这个问题。那么,怎样正确地认识动机与效果以及道德评价的关系呢?在对一个人进行道德评价时,是以他的行为的动机还是以他行为的效果为根据呢?在历史上,对这个问题有两种不同的回答:一种是动机论,即认为应当以动机为道德评价的根据;一种是效果论,认为应当以效果作为道德评价的根据。 *** 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谈到文艺批评,文艺作品的好坏标准时,提出了动机与效果的统一论。但是,出于我们对 *** 同志的论述的理解不同,运用不当,在理论和实践上仍不免引起一些新的混乱。“
道德评价有哪些理论方法
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道德在被抛弃良久之后,终于渐渐重回视野,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然而似乎在当今中国,道德已成为大问题。缺乏社会道德素养的抱怨之声次此起彼伏,地沟油、毒大米等为代表的食品安全问题更不断 *** 着人们脆弱的神经。这时,寻找一些道德原则以指导人们行事,似乎越发重要。
那么道德是什么呢?在我们一般人的常识体系中,道德就应当是一种教条,凡孔圣人所言即为修身之道就是一例。西方也大致相同,圣经中耶稣怎么说的,就怎样做,这才是道德。在这本书中,康德却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认为,道德不是命题,道德应当是原理,并且符合逻辑。整本书,康德正是在阐述为何道德是原理,以及这些原理具体应当如何。
据说,早年康德的理想是做一个研究自然哲学的大学教授,他想做一个有学问的人。但当他读了卢梭的书之后,受到了启蒙思想的强烈影响:
——“我生性是一个探求者,我渴望知识,不断地要前进,有所发明才有快乐。曾有过一个时期,我相信这就是使人的生命有其真正尊严的,我就轻视无知的群众。卢梭纠正了我。我意想的优点消失了。我学会了来尊重人,认为自己远不如寻常的劳动者之有用,除非我相信我的哲学能替一切人恢复其为人的共同权利。”
他觉得,如果他的工作不能找到寻常人安身立命的根基,那就显得毫无意义。所以他将学问的目的设定于社会生活,十分重视在寻常人之中发现道德原理。他不愿成为高高在上的道德学家,像孔子一那样提出教条,认为不遵守教导的都是禽兽。相反,他立足于普通人,甚至那些道德上有缺陷的人,深入他们的内心,去探索道德在他们心中的根基。不难发现,书中正按著这思路,从最低层次,一步一步在人内心中挖掘道德。
人都应当有道德,因为人都有理性。理性本身是道德的根基。所以如果道德只是教条,那么所谓遵从道德其实 是一种盲目的服从,与理性无关。且一旦教条出错,人就只能学坏了。真正的道德,需要激发起人内心固有的理性法则,并进行引导。所以康德主张苏格拉底式的教育。这种教育非常随和,从不将思想强加在他人身上。苏格拉底总是不断提问,把人们从问题的表层一步步引入深处,让人开动思维,将自己内在的理性催生出来。所以这也被称为智慧的助产术。
因此,康德提出我们必须从日常道德出发,将日常理性中已经包含的道德法则单纯的提取出来,加以论证,以便在哲学的层次上对任何行动的纯粹道德内涵的判断进行指导。
所以,他将本书分为三章,也即分为三个层次,三个过渡。
第一个层次,从普通的,最朴素的底层道德理性知识向哲学的道德理性知识过渡。每个人都有道德理性,包括那些所谓的坏人,很多情况下他也会讲道理,只是不愿意去遵守罢了。要把这种道德理性提升到哲学的道德理性。当然,无论是朴素的还是哲学的,在日常生活中都非常大众化的,例如“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所以都应当算作通俗的道德哲学。
第二个层次,即从通俗的道德哲学过度到道德形而上学。虽然我们的通俗道德哲学中已经集中了许多的道德智慧,但并没有能够形成一个体系,组成部分依旧零散。需要将其体系化,并找到一些基本的原理。
找到原理并不意味着结束,还需要找到这些原理的依据,所以还要上溯到第三个层次,从道德形而上学过渡到纯粹实践理性批判。道德形而上学的原理都是我们的理性原理,这些理性在实践方面的应用叫做实践理性,而实践存在两个层次,一个是日常生活,另一个是道德。一般的实践理性,因为不纯粹,所以不能称之为道德,与之对应,这些实践理性纯粹的应用,就是道德。
下面结合书本具体谈谈这三......>>
如何正确看待道德的评价标准
(一)道德与法律的联系 道德与法律是相互联系的。它们都属 于上层建筑,都是为一定的经济基础服务 的。它们是两种重要的社会调控手段,两者 相辅相成、相互促益。其关系具体表现在: 1.道德是法律的评价标准和推动力量, 是法律的有益补充。没有道德基础的法律, 是一种“恶法”,是无法获得人们的尊重和自 觉遵守的。执法者的职业道德的提高,守法 者的法律意识、道德观念的加强,都对法的 实施起着积极的作用。 2.法律是传播道德的有效手段。法律 的实施,本身就是一个惩恶扬善的过程,不但 有助于人们法律意识的形成,还有助于人们 道德的培养,法的实施对社会道德的形成和 普及起了重大作用。 3.道德和法律在某些情况下会相互转 化。一些道德,随社会的发展,逐渐凸现出来, 被认为对社会是非常重要的并有被经常违 反的危险,立法者就有可能将之纳入法律的 范畴。反之,某些过去曾被视为不道德的因 而需用法律加以禁止的行为,则有可能退出 法律领域而转为道德调整。 (二)道德与法律的区别 1.调整的对象不同。法调整的是人们 的外部行为,即意志的外在表现,因为法定首 要任务是要建立一种外在秩序。道德则不 同,它同时要求人们的外部行为和内在动机 都符合道德准则。它给人们提出并要求解 决的不仅是举止行动,还包括动机和世界观 问题,而且更注重后者。 2.表现形式不同。法是以“国家意志”形 式出现的,表现在政权机关所制定的宪法、 法律、法规、决议、条例、指示等规范性 文件中。道德则是以“社会意志”形式出现 的,作为“社会意志”,它有多种多样的表现形 式,如医务道德、政治道德、商业道德、社 会舆论、社会公约等。 3.调节人们行为的方式不同。法是通 过为人们确定在社会生活中的权利和义务, 通过建立法律关系来调节人们之间的关 系。而道德则主要是通过为人们指出在社 会生活中的义务,在人们中间建立起以义务 为纽带的道德关系而调整人们之间的关 系。 实践中应尽力从两个方面来正确处理 法律与道德的关系:一是健全“法 制”与强化“德制”同步进行;二是在法律 与道德之间再造资源,构建区别于法律和道 德又能对法律和道德予以双向弥补的第三 种力量。 首先,在健全“法制”方面,应取向法律规 范极限度周延并实效于经济生活的所有领 域,构建法制形式合理与价值基础相统一 的“现代法制”。“现代法制”的起点就是 对“传统法制”从法律观念、法律体系到法 律实施予以系统性变革。 其次,在强化“德制”方面,应奉行道德制 度化建设。道德制度化路径,是把道德调整 由内在心里扩延至外在行为、由舆论谴责 升格为强行制裁的过程。这种通过道德制 度化赋予道德“硬”的约束力的做法,就可以 迫使人们履行道德义务,或者遭受道德惩罚, 在法律难以干预的地方,使用此“道德权 力”来弥补。 最后,道德制度化建设何以让道德 有“硬”的约束力呢?道德的天性决定其无强 制威慑的约束效果。所以,只有寻求另一种 强制力的帮助,以此构建道德的硬性约束力 ——道德社会强制力。法律制定的严格过程 性及其高成本,决定了法律规范是永不能触 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的。而道德随机应 变的特点恰恰符合变幻莫测的社会,但作用 力弱化常常让道德无法发挥其作用产生良 好社会效应。正是因为“强制性”有余而“灵 活性”不足的法律规范,与“灵活性”有余而“强 制性”不足的道德规范之间的这种天然性的 互引需求,在法律和道德之间很容易构架起 与法律、道德相关联又明显区别于法律、 道德的第三种力量。 综上所述,道德是法律的基础,法律是道 德规范的制度化实践。法律并不是万能的, ......>>
如何对中小学的道德行为进行评价
教师要教育学生具有高尚的思想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除了理论上的说服,更重要的是以榜样的力量去影响学生,从某种意义上是说:“身教重于言教”,教师应表里如一,言传身教,如果教师言行不一,说得漂亮,做得差,这样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是没有威信的,优秀的教师应不断加强自身修养,在政治觉悟,思想境界道德情操方面都应成为学生的楷模,“身教虽为贵,行知不可分”,这是著名教育家叶圣陶亲切告诫教师的衷言。在教育活动中,无声的“身教”往往胜于有声的“言教”,学生的优秀品德,要靠教师的高尚品德来薰陶,教师的“言传身教”,“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甚至教师每一个细小行为,文明习惯,都会对学生的世界观和道德品质引起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教师的表率作用,好比一丝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如何评价一个人的道德修养?
我认为,评价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应该能看:他的言行埂止是否文明大方,是否符合社会道德规范,是否被大众接受;他是否有事业心、责任感、爱心、信心,是否关心同志、同事,是否愿意对党、对社会、对人民、对祖国无私奉献,是否乐于助人;等等。
如何进行道德评价,从动机论和效果论两个方面论述
道德评价
要考虑事情的主观动机
以及客观的效果
道德评价,简单地说,就是一种善恶评价,它从某种既定的或为某一社会、群体、集团、阶级所认同的道德价值准则出发,对人们的行为作出正当与否的评价。
道德评价在社会生活中无所不及,只要有道德活动 的地方,就有道德评价。道德评价包括两个方面,即道德的社会评价和道德的自我评价,道德的社会评价,也就是 社会的道德舆论,是外在的压力 ,道德的自我评价,也就是人们对于自己行为所做的良心上的检查,这是内在压力 。道德评价要以动机和效果的辩证统一为根据。同时要注意:第一,要把动机和效果结合起来,道德评价的动机不正确,效果必然不好,第二,要注意动机内容和效果的全面 性,道德评价的动机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效果要注意全面,反对 以偏概全;第三,要注意动机与效果联系的过程性,也就是说不能以一时之利出发,不要以阶段性标准、阶段性利益去损害全过程的整体利益。
道德评价是职业道德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一项内容。它不仅对从业人员的职业活动、职业素质的提高,而且对全社会道德水平的提高,都有重大影响,这表现在:职业道德评价不仅是从业人员行为的道德价值的仲裁者,同时也是维护职业道德的保障;不仅可以促进职业道德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同时还可以有效地调节人际关系,其表现是褒扬善行、排除隔阂、斥责恶行。
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是从业人员进行职业道德修养的重要方法。古人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经常“反躬自问”,朋友间应当“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进行相互监督和帮助。
人们常说“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有则改之,无则加冕”。这些都是抵御各种政治灰尘和微生物、防止它们侵入我们思想肌体的有效方法。世界上一切道德高尚的人,都是严于解剖自己、勇于自我批评的人。
怎么写道德品质评价表
道德品质 1、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爱社会主义;初步形 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2、关心国家及世界大事,维护国家利益和 国家形象 。 3、热爱集体,积极参加集体活动,维护集体利益。 4、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助人为乐、待人真诚。 5、 诚实守信 、为人正派,能分清善恶、是非;自觉 *** 违法和不良行为,考试不作弊。 公民素养 6、遵守校纪校规,熟知并履行《 中小学生守则 》和《 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 7、了解 法律知识 ,具有民主和法制观念,能运用法律维护他人和自身利益。 8、具备一定的 环保知识 , 有保 护环境的意识和责任感;主动宣传环保知识,自觉保护环境。 9、维护 社会公德 ,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愿意为他人和社会服务。 10、举止文明,讲究卫生,礼貌待人。
希望采纳
如何进行道德评价,从动机论和效果论两方面论述
伦理学要研究道德评价,不能不涉及动机与效果问题。人们对别人或被别人进行功过是非道德善恶的评价,也不可避免地遇到这个问题。那么,怎样正确地认识动机与效果以及道德评价的关系呢?在对一个人进行道德评价时,是以他的行为的动机还是以他行为的效果为根据呢?在历史上,对这个问题有两种不同的回答:一种是动机论,即认为应当以动机为道德评价的根据;一种是效果论,认为应当以效果作为道德评价的根据。 *** 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谈到文艺批评,文艺作品的好坏标准时,提出了动机与效果的统一论。但是,出于我们对 *** 同志的论述的理解不同,运用不当,在理论和实践上仍不免引起一些新的混乱。“
道德评价有哪些理论方法
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道德在被抛弃良久之后,终于渐渐重回视野,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然而似乎在当今中国,道德已成为大问题。缺乏社会道德素养的抱怨之声次此起彼伏,地沟油、毒大米等为代表的食品安全问题更不断 *** 着人们脆弱的神经。这时,寻找一些道德原则以指导人们行事,似乎越发重要。
那么道德是什么呢?在我们一般人的常识体系中,道德就应当是一种教条,凡孔圣人所言即为修身之道就是一例。西方也大致相同,圣经中耶稣怎么说的,就怎样做,这才是道德。在这本书中,康德却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认为,道德不是命题,道德应当是原理,并且符合逻辑。整本书,康德正是在阐述为何道德是原理,以及这些原理具体应当如何。
据说,早年康德的理想是做一个研究自然哲学的大学教授,他想做一个有学问的人。但当他读了卢梭的书之后,受到了启蒙思想的强烈影响:
——“我生性是一个探求者,我渴望知识,不断地要前进,有所发明才有快乐。曾有过一个时期,我相信这就是使人的生命有其真正尊严的,我就轻视无知的群众。卢梭纠正了我。我意想的优点消失了。我学会了来尊重人,认为自己远不如寻常的劳动者之有用,除非我相信我的哲学能替一切人恢复其为人的共同权利。”
他觉得,如果他的工作不能找到寻常人安身立命的根基,那就显得毫无意义。所以他将学问的目的设定于社会生活,十分重视在寻常人之中发现道德原理。他不愿成为高高在上的道德学家,像孔子一那样提出教条,认为不遵守教导的都是禽兽。相反,他立足于普通人,甚至那些道德上有缺陷的人,深入他们的内心,去探索道德在他们心中的根基。不难发现,书中正按著这思路,从最低层次,一步一步在人内心中挖掘道德。
人都应当有道德,因为人都有理性。理性本身是道德的根基。所以如果道德只是教条,那么所谓遵从道德其实 是一种盲目的服从,与理性无关。且一旦教条出错,人就只能学坏了。真正的道德,需要激发起人内心固有的理性法则,并进行引导。所以康德主张苏格拉底式的教育。这种教育非常随和,从不将思想强加在他人身上。苏格拉底总是不断提问,把人们从问题的表层一步步引入深处,让人开动思维,将自己内在的理性催生出来。所以这也被称为智慧的助产术。
因此,康德提出我们必须从日常道德出发,将日常理性中已经包含的道德法则单纯的提取出来,加以论证,以便在哲学的层次上对任何行动的纯粹道德内涵的判断进行指导。
所以,他将本书分为三章,也即分为三个层次,三个过渡。
第一个层次,从普通的,最朴素的底层道德理性知识向哲学的道德理性知识过渡。每个人都有道德理性,包括那些所谓的坏人,很多情况下他也会讲道理,只是不愿意去遵守罢了。要把这种道德理性提升到哲学的道德理性。当然,无论是朴素的还是哲学的,在日常生活中都非常大众化的,例如“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所以都应当算作通俗的道德哲学。
第二个层次,即从通俗的道德哲学过度到道德形而上学。虽然我们的通俗道德哲学中已经集中了许多的道德智慧,但并没有能够形成一个体系,组成部分依旧零散。需要将其体系化,并找到一些基本的原理。
找到原理并不意味着结束,还需要找到这些原理的依据,所以还要上溯到第三个层次,从道德形而上学过渡到纯粹实践理性批判。道德形而上学的原理都是我们的理性原理,这些理性在实践方面的应用叫做实践理性,而实践存在两个层次,一个是日常生活,另一个是道德。一般的实践理性,因为不纯粹,所以不能称之为道德,与之对应,这些实践理性纯粹的应用,就是道德。
下面结合书本具体谈谈这三......>>
如何正确看待道德的评价标准
(一)道德与法律的联系 道德与法律是相互联系的。它们都属 于上层建筑,都是为一定的经济基础服务 的。它们是两种重要的社会调控手段,两者 相辅相成、相互促益。其关系具体表现在: 1.道德是法律的评价标准和推动力量, 是法律的有益补充。没有道德基础的法律, 是一种“恶法”,是无法获得人们的尊重和自 觉遵守的。执法者的职业道德的提高,守法 者的法律意识、道德观念的加强,都对法的 实施起着积极的作用。 2.法律是传播道德的有效手段。法律 的实施,本身就是一个惩恶扬善的过程,不但 有助于人们法律意识的形成,还有助于人们 道德的培养,法的实施对社会道德的形成和 普及起了重大作用。 3.道德和法律在某些情况下会相互转 化。一些道德,随社会的发展,逐渐凸现出来, 被认为对社会是非常重要的并有被经常违 反的危险,立法者就有可能将之纳入法律的 范畴。反之,某些过去曾被视为不道德的因 而需用法律加以禁止的行为,则有可能退出 法律领域而转为道德调整。 (二)道德与法律的区别 1.调整的对象不同。法调整的是人们 的外部行为,即意志的外在表现,因为法定首 要任务是要建立一种外在秩序。道德则不 同,它同时要求人们的外部行为和内在动机 都符合道德准则。它给人们提出并要求解 决的不仅是举止行动,还包括动机和世界观 问题,而且更注重后者。 2.表现形式不同。法是以“国家意志”形 式出现的,表现在政权机关所制定的宪法、 法律、法规、决议、条例、指示等规范性 文件中。道德则是以“社会意志”形式出现 的,作为“社会意志”,它有多种多样的表现形 式,如医务道德、政治道德、商业道德、社 会舆论、社会公约等。 3.调节人们行为的方式不同。法是通 过为人们确定在社会生活中的权利和义务, 通过建立法律关系来调节人们之间的关 系。而道德则主要是通过为人们指出在社 会生活中的义务,在人们中间建立起以义务 为纽带的道德关系而调整人们之间的关 系。 实践中应尽力从两个方面来正确处理 法律与道德的关系:一是健全“法 制”与强化“德制”同步进行;二是在法律 与道德之间再造资源,构建区别于法律和道 德又能对法律和道德予以双向弥补的第三 种力量。 首先,在健全“法制”方面,应取向法律规 范极限度周延并实效于经济生活的所有领 域,构建法制形式合理与价值基础相统一 的“现代法制”。“现代法制”的起点就是 对“传统法制”从法律观念、法律体系到法 律实施予以系统性变革。 其次,在强化“德制”方面,应奉行道德制 度化建设。道德制度化路径,是把道德调整 由内在心里扩延至外在行为、由舆论谴责 升格为强行制裁的过程。这种通过道德制 度化赋予道德“硬”的约束力的做法,就可以 迫使人们履行道德义务,或者遭受道德惩罚, 在法律难以干预的地方,使用此“道德权 力”来弥补。 最后,道德制度化建设何以让道德 有“硬”的约束力呢?道德的天性决定其无强 制威慑的约束效果。所以,只有寻求另一种 强制力的帮助,以此构建道德的硬性约束力 ——道德社会强制力。法律制定的严格过程 性及其高成本,决定了法律规范是永不能触 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的。而道德随机应 变的特点恰恰符合变幻莫测的社会,但作用 力弱化常常让道德无法发挥其作用产生良 好社会效应。正是因为“强制性”有余而“灵 活性”不足的法律规范,与“灵活性”有余而“强 制性”不足的道德规范之间的这种天然性的 互引需求,在法律和道德之间很容易构架起 与法律、道德相关联又明显区别于法律、 道德的第三种力量。 综上所述,道德是法律的基础,法律是道 德规范的制度化实践。法律并不是万能的, ......>>
如何对中小学的道德行为进行评价
教师要教育学生具有高尚的思想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除了理论上的说服,更重要的是以榜样的力量去影响学生,从某种意义上是说:“身教重于言教”,教师应表里如一,言传身教,如果教师言行不一,说得漂亮,做得差,这样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是没有威信的,优秀的教师应不断加强自身修养,在政治觉悟,思想境界道德情操方面都应成为学生的楷模,“身教虽为贵,行知不可分”,这是著名教育家叶圣陶亲切告诫教师的衷言。在教育活动中,无声的“身教”往往胜于有声的“言教”,学生的优秀品德,要靠教师的高尚品德来薰陶,教师的“言传身教”,“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甚至教师每一个细小行为,文明习惯,都会对学生的世界观和道德品质引起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教师的表率作用,好比一丝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如何评价一个人的道德修养?
我认为,评价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应该能看:他的言行埂止是否文明大方,是否符合社会道德规范,是否被大众接受;他是否有事业心、责任感、爱心、信心,是否关心同志、同事,是否愿意对党、对社会、对人民、对祖国无私奉献,是否乐于助人;等等。
如何进行道德评价,从动机论和效果论两个方面论述
道德评价
要考虑事情的主观动机
以及客观的效果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泰硕安诚
2024-09-05 广告
2024-09-05 广告
第二种是环境影响报告表,指的是对建设项目本身可能产生或是能周围环境造成较大污染和影响的; 第三种是环境影响登记表,指的是造成的污染或影响较轻。 国家对这三种形式的认定有个专门的目录,叫《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分类管理目录》,对所有类别的项目进行分...
点击进入详情页
本回答由泰硕安诚提供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