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问题与答案
急求10篇简短的文言文,问题还有答案!一定要简短别忘了问题与答案!一篇2分!直接把答案写在括号内!...
急求10篇简短的文言文,问题还有答案!一定要简短别忘了问题与答案!一篇2分!
直接把答案写在括号内! 展开
直接把答案写在括号内! 展开
3个回答
展开全部
1、扁鹊投石[注]
医扁鹊见秦武王,武王示之病,扁鹊请除。左右曰:“君之病在耳之前,目之下,除之未必已也,将使耳不聪,目不明。”君以告扁鹊。扁鹊怒而投其石曰:“君与知之者谋之,而与不知者败之。使此知秦国之政也,则君一举而亡国矣。” (《战国策•秦策》)
[注] 石:石针,古时治病用的工具。
1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4分)
(1)武王示之病 ( ) (2)君与知之者谋之( )
1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将使耳不聪,目不明。
14.“君以告扁鹊”中,“告扁鹊”的具体内容是 。(用自己的话概括)(2分)
15.扁鹊的话一是针对 而言,一是针对 而言。(4分)
12.(4分)(1)疾病 (2)计议,商量,谋划 13.(2分)将使您的耳朵(听觉)不灵敏,眼睛不明亮。 14.(2分)“左右”认为“我”的病治了也难好,且会危及视听(意思对即可) 15.(4分)治病 治国
2、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书林纪事》
1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2分)
①未尝苟且 __________ ②或答人简札 ___________
12、将“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译成现代汉语。(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①随便 马虎 ②有时(每题1分,有错别字不得分)12.稍微不称心,必定再三地更改它而不感到厌倦。(2分,意思对即可,关键词语解释错误至少减1分) 13.本段文字赞扬了文征明学习书法认真,一丝不苟的精神(3分,意思对即可)。
3、鲁人有好钓者,以桂为饵,锻黄金之钩,错①以银碧,垂翡翠之纶②,其持竿处位即是③,然其得鱼不几矣。故曰:“钓之务不在芳饰,事之急不在辩言。”
【注释】① 错:镶嵌。 ② 纶:钓鱼绳。 ③ 是:正确。
12.下列语句中“以”的意思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以桂为饵 B.皆以美于徐公 C.错以银碧 D.醒能述以文者
13.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然其得鱼不几矣。
14.读了这则寓言,你受到什么启发?(2分)
12. 答案:B评分:答对得2分。13.答案:即使这样钓到的鱼也不多。 评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14. 答案:做事情不能片面追求形式,要讲究实效。评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4、【甲】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孟子少时,诵①,其母方②织。孟子辍然③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喧④也,呼而问之曰:“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⑤刀裂其织,以此诫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选自《韩诗外传》卷九)
注释:①诵:背诵。②方:正在。③辍然:突然中止的样子。辍,停止,废止。④喧:遗忘。⑤引:拿来。
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①人恒过然后能改 恒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其母引刀裂其织 裂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②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
10.【甲】【乙】两文在表达方面有什么不同?(4分)
11.你认为【乙】文中孟母教子的方法有什么独特的地方?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3分)
8.①常常犯错误②割断 9.①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②从此以后,孟子不再因为分心而遗忘书中的内容了。 10.甲文以议论为主,语言精练,分析透辟;乙文以叙述为主,用引刀裂织的方法明理,自然巧妙。 11.孟母是用实际行动来教育孩子。说明了做任何事情都要全神贯注,一心一意不能分心的道理。(第一问1分,第二问2分,意思对即可)
5、 不责僮婢(节选)
唐临性宽仁,多恕。尝欲吊丧,令家僮归取白衫,僮乃误持馀衣,惧未敢进。临察之,谓曰:“今日气逆,不宜哀泣,向取白衫且止。”又令煮药,不精,潜觉其故,乃谓曰:“今日阴晦,不宜服药,可弃之。”终不扬其过也。
阳城尝绝粮,遣奴求米。奴以米易酒,醉卧于路。城迎之,奴未醒,乃负以归。及奴觉,谢罪。城曰:“寒而饮,何害也!” (选自冯梦龙《古今谭概》)
2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3分)
(1)向取白衫且止 (2)潜觉其故 (3)奴以米易酒
2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
终不扬其过也。
22.你赞同唐临、阳城的做法吗?为什么?(2分)
20.(1)先前,原先(刚才) (2)暗中 (3)交换(3分,每词1分) 21.(唐临)始终没有张扬家僮的过错。(2分,意对即可) 22.示例1:赞同,他们二人为人宽厚,善于待下,这是一种美德。示例2:不赞同,他们的做法,是对下属的纵容,容易导致下属再次犯错。(2分,根据表达,酌情给分)
6、 进士不读《史记》 王士祯
宋荔裳方伯①在塾读书时,有岸然而来者,则一老甲榜②也。问:“小儿读何书?”以《史记》对。问:“何人所作?”曰:“太史公。”问:“太史公是何科进士?”曰:“汉太史,非今进士也。”递取书阅之,不数行,辄弃去,曰:“亦不见佳,读之何益?”乃昂然而出。
〔注释〕①宋荔裳:宋琬,号荔裳,清初散文家。方伯:明清时对布政使(官职)的称呼。②清朝科举制度中进士的别称。
2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3分)
(1)以《史记》对 (2)遂取书阅之 (3)不数行
2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3分)
亦不见佳,读之何益?
22、本文刻画的老甲榜形象和我们课本中学到的哪一人物相似?请举一例.简要说明理由。(3分)
20、(1)回答(2)于是(3)几 21、也不见得有什么好,读它有什么用处呢? 22、‘范进(或“孔乙己”),深受科举制度毒害。
7、 肃王与沈元用 (宋)陆游
肃王与沈元用同使虏①,馆于燕山愍忠寺。暇日无聊,同行寺中,偶有一唐人碑,辞甚偶俪,凡三千余言。元用素强记,即朗诵一再;肃王且听且行,若不经意。元用归馆,欲矜②其敏,取纸追书之,不能记者阙之,凡阙十四字。书毕,肃王视之,即取笔尽补其所阙,无遗者。又改元用谬误四五处,置笔他语③,略无矜色。元用骇服④。 (选自陆游的《老学庵笔记》)
【注释】①虏:指北方的金国。②矜:自夸。 ③他语:说别的事情。④骇服:吃惊佩服。
2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肃王与沈元用同使虏 ▲ (2)暇日无聊 ▲
(3)元用素强记 ▲ (4)取纸追书之 ▲
2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3分)
肃王视之,即取笔尽补其所阙,无遗者。
23、细读选文,说说肃王哪些方面让沈元用“骇服”。(3分
21、(1)出使 (2)空闲(闲暇) (3)向来(一向、平时) (4)写(书写) 22、肃王看了,就拿起笔把他所缺的字全都补上,没有遗漏的。 23、肃王的记忆力比沈元用更强,而且不以此自夸。
8、桑怿①传(节选) 欧阳修
(怿)又闻襄城②有盗十许人,独提一剑以往,杀数人,缚其余。汝旁县为之无盗,京西转运使③奏其事,授郏城尉……怿虽举进士,而不甚知书,然其所为皆合道理,多此类。姑居雍丘,遭大水,有粟二廪④,将以舟载之。见民走避溺者,遂弃其粟,以舟载民。见民荒岁,聚其里人⑤饲之⑥。粟尽乃止。怿善剑及铁简⑦,力过数人而有谋略。
【注释】①桑怿(yì):人名。②襄城:地名。下文的“汝旁县”“郏城”“雍丘”均指地名。③京西转运使:官职名。下文的“尉”也是官职名。④廪:粮仓。⑤里人:同乡人。⑥饲:供养。⑦铁简:狭长的铁片。
1.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的停顿处。(1分)
力 过 数 人 而 有 谋 略
2.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3分)
(1)缚( ) (2)走( ) (3)善( )
3.说说文中画线句“而不甚知书,然其所为皆合道理”的意思。(2分)
4.用自己的话概括桑怿“授郏城尉”的原因。(2分)
5.面对受灾的民众,桑怿是如何救助的?请用原文回答。(2分)
6.结合选文,请你对桑怿这个人物作简要评价。(2分)
答案:
1.力过数人/而有谋略(1分)
2.(1)绑,捆绑 (2)跑,逃跑 (3)善于,擅长(3分,每小题1分)
3.但桑怿并没读过多少书,然而,他的所作所为都合乎情理。(2分,答到大意即可)
4.桑怿在襄城独自杀死了几个盗贼井捉拿了其余盗贼,汝旁县也因此没有盗贼了。
(2分,只要符合题意.语句通顺即可)
5.(1)以舟载民 (2)聚其里人饲之 (2分,答对一处给1分,答对两处即给满分)
6. 略 (2分,评价要扣住人物的义勇壮举,要求答到两点,一个要点1分,只要答到大意即可。示例:(1) 有勇有谋,既健且勇;(2)体恤民情,仗义疏财。)
9、
医扁鹊见秦武王,武王示之病,扁鹊请除。左右曰:“君之病在耳之前,目之下,除之未必已也,将使耳不聪,目不明。”君以告扁鹊。扁鹊怒而投其石曰:“君与知之者谋之,而与不知者败之。使此知秦国之政也,则君一举而亡国矣。” (《战国策•秦策》)
[注] 石:石针,古时治病用的工具。
1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4分)
(1)武王示之病 ( ) (2)君与知之者谋之( )
1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将使耳不聪,目不明。
14.“君以告扁鹊”中,“告扁鹊”的具体内容是 。(用自己的话概括)(2分)
15.扁鹊的话一是针对 而言,一是针对 而言。(4分)
12.(4分)(1)疾病 (2)计议,商量,谋划 13.(2分)将使您的耳朵(听觉)不灵敏,眼睛不明亮。 14.(2分)“左右”认为“我”的病治了也难好,且会危及视听(意思对即可) 15.(4分)治病 治国
2、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书林纪事》
1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2分)
①未尝苟且 __________ ②或答人简札 ___________
12、将“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译成现代汉语。(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①随便 马虎 ②有时(每题1分,有错别字不得分)12.稍微不称心,必定再三地更改它而不感到厌倦。(2分,意思对即可,关键词语解释错误至少减1分) 13.本段文字赞扬了文征明学习书法认真,一丝不苟的精神(3分,意思对即可)。
3、鲁人有好钓者,以桂为饵,锻黄金之钩,错①以银碧,垂翡翠之纶②,其持竿处位即是③,然其得鱼不几矣。故曰:“钓之务不在芳饰,事之急不在辩言。”
【注释】① 错:镶嵌。 ② 纶:钓鱼绳。 ③ 是:正确。
12.下列语句中“以”的意思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以桂为饵 B.皆以美于徐公 C.错以银碧 D.醒能述以文者
13.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然其得鱼不几矣。
14.读了这则寓言,你受到什么启发?(2分)
12. 答案:B评分:答对得2分。13.答案:即使这样钓到的鱼也不多。 评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14. 答案:做事情不能片面追求形式,要讲究实效。评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4、【甲】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孟子少时,诵①,其母方②织。孟子辍然③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喧④也,呼而问之曰:“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⑤刀裂其织,以此诫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选自《韩诗外传》卷九)
注释:①诵:背诵。②方:正在。③辍然:突然中止的样子。辍,停止,废止。④喧:遗忘。⑤引:拿来。
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①人恒过然后能改 恒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其母引刀裂其织 裂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②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
10.【甲】【乙】两文在表达方面有什么不同?(4分)
11.你认为【乙】文中孟母教子的方法有什么独特的地方?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3分)
8.①常常犯错误②割断 9.①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②从此以后,孟子不再因为分心而遗忘书中的内容了。 10.甲文以议论为主,语言精练,分析透辟;乙文以叙述为主,用引刀裂织的方法明理,自然巧妙。 11.孟母是用实际行动来教育孩子。说明了做任何事情都要全神贯注,一心一意不能分心的道理。(第一问1分,第二问2分,意思对即可)
5、 不责僮婢(节选)
唐临性宽仁,多恕。尝欲吊丧,令家僮归取白衫,僮乃误持馀衣,惧未敢进。临察之,谓曰:“今日气逆,不宜哀泣,向取白衫且止。”又令煮药,不精,潜觉其故,乃谓曰:“今日阴晦,不宜服药,可弃之。”终不扬其过也。
阳城尝绝粮,遣奴求米。奴以米易酒,醉卧于路。城迎之,奴未醒,乃负以归。及奴觉,谢罪。城曰:“寒而饮,何害也!” (选自冯梦龙《古今谭概》)
2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3分)
(1)向取白衫且止 (2)潜觉其故 (3)奴以米易酒
2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
终不扬其过也。
22.你赞同唐临、阳城的做法吗?为什么?(2分)
20.(1)先前,原先(刚才) (2)暗中 (3)交换(3分,每词1分) 21.(唐临)始终没有张扬家僮的过错。(2分,意对即可) 22.示例1:赞同,他们二人为人宽厚,善于待下,这是一种美德。示例2:不赞同,他们的做法,是对下属的纵容,容易导致下属再次犯错。(2分,根据表达,酌情给分)
6、 进士不读《史记》 王士祯
宋荔裳方伯①在塾读书时,有岸然而来者,则一老甲榜②也。问:“小儿读何书?”以《史记》对。问:“何人所作?”曰:“太史公。”问:“太史公是何科进士?”曰:“汉太史,非今进士也。”递取书阅之,不数行,辄弃去,曰:“亦不见佳,读之何益?”乃昂然而出。
〔注释〕①宋荔裳:宋琬,号荔裳,清初散文家。方伯:明清时对布政使(官职)的称呼。②清朝科举制度中进士的别称。
2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3分)
(1)以《史记》对 (2)遂取书阅之 (3)不数行
2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3分)
亦不见佳,读之何益?
22、本文刻画的老甲榜形象和我们课本中学到的哪一人物相似?请举一例.简要说明理由。(3分)
20、(1)回答(2)于是(3)几 21、也不见得有什么好,读它有什么用处呢? 22、‘范进(或“孔乙己”),深受科举制度毒害。
7、 肃王与沈元用 (宋)陆游
肃王与沈元用同使虏①,馆于燕山愍忠寺。暇日无聊,同行寺中,偶有一唐人碑,辞甚偶俪,凡三千余言。元用素强记,即朗诵一再;肃王且听且行,若不经意。元用归馆,欲矜②其敏,取纸追书之,不能记者阙之,凡阙十四字。书毕,肃王视之,即取笔尽补其所阙,无遗者。又改元用谬误四五处,置笔他语③,略无矜色。元用骇服④。 (选自陆游的《老学庵笔记》)
【注释】①虏:指北方的金国。②矜:自夸。 ③他语:说别的事情。④骇服:吃惊佩服。
2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肃王与沈元用同使虏 ▲ (2)暇日无聊 ▲
(3)元用素强记 ▲ (4)取纸追书之 ▲
2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3分)
肃王视之,即取笔尽补其所阙,无遗者。
23、细读选文,说说肃王哪些方面让沈元用“骇服”。(3分
21、(1)出使 (2)空闲(闲暇) (3)向来(一向、平时) (4)写(书写) 22、肃王看了,就拿起笔把他所缺的字全都补上,没有遗漏的。 23、肃王的记忆力比沈元用更强,而且不以此自夸。
8、桑怿①传(节选) 欧阳修
(怿)又闻襄城②有盗十许人,独提一剑以往,杀数人,缚其余。汝旁县为之无盗,京西转运使③奏其事,授郏城尉……怿虽举进士,而不甚知书,然其所为皆合道理,多此类。姑居雍丘,遭大水,有粟二廪④,将以舟载之。见民走避溺者,遂弃其粟,以舟载民。见民荒岁,聚其里人⑤饲之⑥。粟尽乃止。怿善剑及铁简⑦,力过数人而有谋略。
【注释】①桑怿(yì):人名。②襄城:地名。下文的“汝旁县”“郏城”“雍丘”均指地名。③京西转运使:官职名。下文的“尉”也是官职名。④廪:粮仓。⑤里人:同乡人。⑥饲:供养。⑦铁简:狭长的铁片。
1.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的停顿处。(1分)
力 过 数 人 而 有 谋 略
2.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3分)
(1)缚( ) (2)走( ) (3)善( )
3.说说文中画线句“而不甚知书,然其所为皆合道理”的意思。(2分)
4.用自己的话概括桑怿“授郏城尉”的原因。(2分)
5.面对受灾的民众,桑怿是如何救助的?请用原文回答。(2分)
6.结合选文,请你对桑怿这个人物作简要评价。(2分)
答案:
1.力过数人/而有谋略(1分)
2.(1)绑,捆绑 (2)跑,逃跑 (3)善于,擅长(3分,每小题1分)
3.但桑怿并没读过多少书,然而,他的所作所为都合乎情理。(2分,答到大意即可)
4.桑怿在襄城独自杀死了几个盗贼井捉拿了其余盗贼,汝旁县也因此没有盗贼了。
(2分,只要符合题意.语句通顺即可)
5.(1)以舟载民 (2)聚其里人饲之 (2分,答对一处给1分,答对两处即给满分)
6. 略 (2分,评价要扣住人物的义勇壮举,要求答到两点,一个要点1分,只要答到大意即可。示例:(1) 有勇有谋,既健且勇;(2)体恤民情,仗义疏财。)
9、
展开全部
1、扁鹊投石[注]
医扁鹊见秦武王,武王示之病,扁鹊请除。左右曰:“君之病在耳之前,目之下,除之未必已也,将使耳不聪,目不明。”君以告扁鹊。扁鹊怒而投其石曰:“君与知之者谋之,而与不知者败之。使此知秦国之政也,则君一举而亡国矣。”
[注] 石:石针,古时治病用的工具。
1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4分)
(1)武王示之病 ( ) (2)君与知之者谋之( )
1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将使耳不聪,目不明。
14.“君以告扁鹊”中,“告扁鹊”的具体内容是 。(用自己的话概括)(2分)
15.扁鹊的话一是针对 而言,一是针对 而言。(4分)
12.(4分)(1)疾病 (2)计议,商量,谋划 13.(2分)将使您的耳朵(听觉)不灵敏,眼睛不明亮。 14.(2分)“左右”认为“我”的病治了也难好,且会危及视听(意思对即可) 15.(4分)治病 治国
2、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书林纪事》
1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2分)
①未尝苟且 __________ ②或答人简札 ___________
12、将“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译成现代汉语。(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①随便 马虎 ②有时(每题1分,有错别字不得分)12.稍微不称心,必定再三地更改它而不感到厌倦。(2分,意思对即可,关键词语解释错误至少减1分) 13.本段文字赞扬了文征明学习书法认真,一丝不苟的精神(3分,意思对即可)。
3、鲁人有好钓者,以桂为饵,锻黄金之钩,错①以银碧,垂翡翠之纶②,其持竿处位即是③,然其得鱼不几矣。故曰:“钓之务不在芳饰,事之急不在辩言。”
【注释】① 错:镶嵌。 ② 纶:钓鱼绳。 ③ 是:正确。
12.下列语句中“以”的意思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以桂为饵 B.皆以美于徐公 C.错以银碧 D.醒能述以文者
13.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然其得鱼不几矣。
14.读了这则寓言,你受到什么启发?(2分)
12. 答案:B评分:答对得2分。13.答案:即使这样钓到的鱼也不多。 评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14. 答案:做事情不能片面追求形式,要讲究实效。评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4、【甲】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孟子少时,诵①,其母方②织。孟子辍然③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喧④也,呼而问之曰:“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⑤刀裂其织,以此诫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选自《韩诗外传》卷九)
注释:①诵:背诵。②方:正在。③辍然:突然中止的样子。辍,停止,废止。④喧:遗忘。⑤引:拿来。
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①人恒过然后能改 恒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其母引刀裂其织 裂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②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
10.【甲】【乙】两文在表达方面有什么不同?(4分)
11.你认为【乙】文中孟母教子的方法有什么独特的地方?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8.①常常犯错误②割断 9.①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②从此以后,孟子不再因为分心而遗忘书中的内容了。 10.甲文以议论为主,语言精练,分析透辟;乙文以叙述为主,用引刀裂织的方法明理,自然巧妙。 11.孟母是用实际行动来教育孩子。说明了做任何事情都要全神贯注,一心一意不能分心的道理。(,意思对即可)
5、 不责僮婢(节选)
唐临性宽仁,多恕。尝欲吊丧,令家僮归取白衫,僮乃误持馀衣,惧未敢进。临察之,谓曰:“今日气逆,不宜哀泣,向取白衫且止。”又令煮药,不精,潜觉其故,乃谓曰:“今日阴晦,不宜服药,可弃之。”终不扬其过也。
阳城尝绝粮,遣奴求米。奴以米易酒,醉卧于路。城迎之,奴未醒,乃负以归。及奴觉,谢罪。城曰:“寒而饮,何害也!” (选自冯梦龙《古今谭概》)
2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1)向取白衫且止 (2)潜觉其故 (3)奴以米易酒
2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终不扬其过也。
22.你赞同唐临、阳城的做法吗?为什么?(
20.(1)先前,原先(刚才) (2)暗中 (3)交换(3分,每词1分) 21.(唐临)始终没有张扬家僮的过错。(2分,意对即可) 22.示例1:赞同,他们二人为人宽厚,善于待下,这是一种美德。示例2:不赞同,他们的做法,是对下属的纵容,容易导致下属再次犯错。(,根据表达,酌情给分)
6、 进士不读《史记》 王士祯
宋荔裳方伯①在塾读书时,有岸然而来者,则一老甲榜②也。问:“小儿读何书?”以《史记》对。问:“何人所作?”曰:“太史公。”问:“太史公是何科进士?”曰:“汉太史,非今进士也。”递取书阅之,不数行,辄弃去,曰:“亦不见佳,读之何益?”乃昂然而出。
〔注释〕①宋荔裳:宋琬,号荔裳,清初散文家。方伯:明清时对布政使(官职)的称呼。②清朝科举制度中进士的别称。
2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3分)
(1)以《史记》对 (2)遂取书阅之 (3)不数行
2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亦不见佳,读之何益?
22、本文刻画的老甲榜形象和我们课本中学到的哪一人物相似?请举一例.简要说明理由。(3分)
20、(1)回答(2)于是(3)几 21、也不见得有什么好,读它有什么用处呢? 22、‘范进(或“孔乙己”),深受科举制度毒害。
7、 肃王与沈元用 (宋)陆游
肃王与沈元用同使虏①,馆于燕山愍忠寺。暇日无聊,同行寺中,偶有一唐人碑,辞甚偶俪,凡三千余言。元用素强记,即朗诵一再;肃王且听且行,若不经意。元用归馆,欲矜②其敏,取纸追书之,不能记者阙之,凡阙十四字。书毕,肃王视之,即取笔尽补其所阙,无遗者。又改元用谬误四五处,置笔他语③,略无矜色。元用骇服④。 (选自陆游的《老学庵笔记》)
【注释】①虏:指北方的金国。②矜:自夸。 ③他语:说别的事情。④骇服:吃惊佩服。
2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肃王与沈元用同使虏 ▲ (2)暇日无聊 ▲
(3)元用素强记 ▲ (4)取纸追书之 ▲
2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3分)
肃王视之,即取笔尽补其所阙,无遗者。
23、细读选文,说说肃王哪些方面让沈元用“骇服”。(3分
21、(1)出使 (2)空闲(闲暇) (3)向来(一向、平时) (4)写(书写) 22、肃王看了,就拿起笔把他所缺的字全都补上,没有遗漏的。 23、肃王的记忆力比沈元用更强,而且不以此自夸。
8、桑怿①传(节选) 欧阳修
(怿)又闻襄城②有盗十许人,独提一剑以往,杀数人,缚其余。汝旁县为之无盗,京西转运使③奏其事,授郏城尉……怿虽举进士,而不甚知书,然其所为皆合道理,多此类。姑居雍丘,遭大水,有粟二廪④,将以舟载之。见民走避溺者,遂弃其粟,以舟载民。见民荒岁,聚其里人⑤饲之⑥。粟尽乃止。怿善剑及铁简⑦,力过数人而有谋略。
【注释】①桑怿(yì):人名。②襄城:地名。下文的“汝旁县”“郏城”“雍丘”均指地名。③京西转运使:官职名。下文的“尉”也是官职名。④廪:粮仓。⑤里人:同乡人。⑥饲:供养。⑦铁简:狭长的铁片。
1.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的停顿处。(
力 过 数 人 而 有 谋 略
2.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1)缚( ) (2)走( ) (3)善( )
3.说说文中画线句“而不甚知书,然其所为皆合道理”的意思)
4.用自己的话概括桑怿“授郏城尉”的原因
5.面对受灾的民众,桑怿是如何救助的?请用原文回答)
6.结合选文,请你对桑怿这个人物作简要评价
答案:
1.力过数人/而有谋略(1分)
2.(1)绑,捆绑 (2)跑,逃跑 (3)善于,擅长(3分,每小题1分)
3.但桑怿并没读过多少书,然而,他的所作所为都合乎情理。(2分,答到大意即可)
4.桑怿在襄城独自杀死了几个盗贼井捉拿了其余盗贼,汝旁县也因此没有盗贼了。
(2分,只要符合题意.语句通顺即可)
6.(1)以舟载民 (2)聚其里人饲之 (2分,答对一处给1分,答对两处即给满分)
6. (,评价要扣住人物的义勇壮举,要求答到两点,一个要点1分,只要答到大意即可。示例:(1) 有勇有谋,既健且勇;(2)体恤民情,仗义疏财。)
9、
医扁鹊见秦武王,武王示之病,扁鹊请除。左右曰:“君之病在耳之前,目之下,除之未必已也,将使耳不聪,目不明。”君以告扁鹊。扁鹊怒而投其石曰:“君与知之者谋之,而与不知者败之。使此知秦国之政也,则君一举而亡国矣。”
[注] 石:石针,古时治病用的工具。
1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4分)
(1)武王示之病 ( ) (2)君与知之者谋之( )
1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将使耳不聪,目不明。
14.“君以告扁鹊”中,“告扁鹊”的具体内容是 。(用自己的话概括)(2分)
15.扁鹊的话一是针对 而言,一是针对 而言。(4分)
12.(4分)(1)疾病 (2)计议,商量,谋划 13.(2分)将使您的耳朵(听觉)不灵敏,眼睛不明亮。 14.(2分)“左右”认为“我”的病治了也难好,且会危及视听(意思对即可) 15.(4分)治病 治国
2、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书林纪事》
1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2分)
①未尝苟且 __________ ②或答人简札 ___________
12、将“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译成现代汉语。(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①随便 马虎 ②有时(每题1分,有错别字不得分)12.稍微不称心,必定再三地更改它而不感到厌倦。(2分,意思对即可,关键词语解释错误至少减1分) 13.本段文字赞扬了文征明学习书法认真,一丝不苟的精神(3分,意思对即可)。
3、鲁人有好钓者,以桂为饵,锻黄金之钩,错①以银碧,垂翡翠之纶②,其持竿处位即是③,然其得鱼不几矣。故曰:“钓之务不在芳饰,事之急不在辩言。”
【注释】① 错:镶嵌。 ② 纶:钓鱼绳。 ③ 是:正确。
12.下列语句中“以”的意思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以桂为饵 B.皆以美于徐公 C.错以银碧 D.醒能述以文者
13.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然其得鱼不几矣。
14.读了这则寓言,你受到什么启发?(2分)
12. 答案:B评分:答对得2分。13.答案:即使这样钓到的鱼也不多。 评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14. 答案:做事情不能片面追求形式,要讲究实效。评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4、【甲】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孟子少时,诵①,其母方②织。孟子辍然③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喧④也,呼而问之曰:“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⑤刀裂其织,以此诫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选自《韩诗外传》卷九)
注释:①诵:背诵。②方:正在。③辍然:突然中止的样子。辍,停止,废止。④喧:遗忘。⑤引:拿来。
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①人恒过然后能改 恒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其母引刀裂其织 裂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②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
10.【甲】【乙】两文在表达方面有什么不同?(4分)
11.你认为【乙】文中孟母教子的方法有什么独特的地方?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8.①常常犯错误②割断 9.①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②从此以后,孟子不再因为分心而遗忘书中的内容了。 10.甲文以议论为主,语言精练,分析透辟;乙文以叙述为主,用引刀裂织的方法明理,自然巧妙。 11.孟母是用实际行动来教育孩子。说明了做任何事情都要全神贯注,一心一意不能分心的道理。(,意思对即可)
5、 不责僮婢(节选)
唐临性宽仁,多恕。尝欲吊丧,令家僮归取白衫,僮乃误持馀衣,惧未敢进。临察之,谓曰:“今日气逆,不宜哀泣,向取白衫且止。”又令煮药,不精,潜觉其故,乃谓曰:“今日阴晦,不宜服药,可弃之。”终不扬其过也。
阳城尝绝粮,遣奴求米。奴以米易酒,醉卧于路。城迎之,奴未醒,乃负以归。及奴觉,谢罪。城曰:“寒而饮,何害也!” (选自冯梦龙《古今谭概》)
2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1)向取白衫且止 (2)潜觉其故 (3)奴以米易酒
2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终不扬其过也。
22.你赞同唐临、阳城的做法吗?为什么?(
20.(1)先前,原先(刚才) (2)暗中 (3)交换(3分,每词1分) 21.(唐临)始终没有张扬家僮的过错。(2分,意对即可) 22.示例1:赞同,他们二人为人宽厚,善于待下,这是一种美德。示例2:不赞同,他们的做法,是对下属的纵容,容易导致下属再次犯错。(,根据表达,酌情给分)
6、 进士不读《史记》 王士祯
宋荔裳方伯①在塾读书时,有岸然而来者,则一老甲榜②也。问:“小儿读何书?”以《史记》对。问:“何人所作?”曰:“太史公。”问:“太史公是何科进士?”曰:“汉太史,非今进士也。”递取书阅之,不数行,辄弃去,曰:“亦不见佳,读之何益?”乃昂然而出。
〔注释〕①宋荔裳:宋琬,号荔裳,清初散文家。方伯:明清时对布政使(官职)的称呼。②清朝科举制度中进士的别称。
2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3分)
(1)以《史记》对 (2)遂取书阅之 (3)不数行
2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亦不见佳,读之何益?
22、本文刻画的老甲榜形象和我们课本中学到的哪一人物相似?请举一例.简要说明理由。(3分)
20、(1)回答(2)于是(3)几 21、也不见得有什么好,读它有什么用处呢? 22、‘范进(或“孔乙己”),深受科举制度毒害。
7、 肃王与沈元用 (宋)陆游
肃王与沈元用同使虏①,馆于燕山愍忠寺。暇日无聊,同行寺中,偶有一唐人碑,辞甚偶俪,凡三千余言。元用素强记,即朗诵一再;肃王且听且行,若不经意。元用归馆,欲矜②其敏,取纸追书之,不能记者阙之,凡阙十四字。书毕,肃王视之,即取笔尽补其所阙,无遗者。又改元用谬误四五处,置笔他语③,略无矜色。元用骇服④。 (选自陆游的《老学庵笔记》)
【注释】①虏:指北方的金国。②矜:自夸。 ③他语:说别的事情。④骇服:吃惊佩服。
2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肃王与沈元用同使虏 ▲ (2)暇日无聊 ▲
(3)元用素强记 ▲ (4)取纸追书之 ▲
2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3分)
肃王视之,即取笔尽补其所阙,无遗者。
23、细读选文,说说肃王哪些方面让沈元用“骇服”。(3分
21、(1)出使 (2)空闲(闲暇) (3)向来(一向、平时) (4)写(书写) 22、肃王看了,就拿起笔把他所缺的字全都补上,没有遗漏的。 23、肃王的记忆力比沈元用更强,而且不以此自夸。
8、桑怿①传(节选) 欧阳修
(怿)又闻襄城②有盗十许人,独提一剑以往,杀数人,缚其余。汝旁县为之无盗,京西转运使③奏其事,授郏城尉……怿虽举进士,而不甚知书,然其所为皆合道理,多此类。姑居雍丘,遭大水,有粟二廪④,将以舟载之。见民走避溺者,遂弃其粟,以舟载民。见民荒岁,聚其里人⑤饲之⑥。粟尽乃止。怿善剑及铁简⑦,力过数人而有谋略。
【注释】①桑怿(yì):人名。②襄城:地名。下文的“汝旁县”“郏城”“雍丘”均指地名。③京西转运使:官职名。下文的“尉”也是官职名。④廪:粮仓。⑤里人:同乡人。⑥饲:供养。⑦铁简:狭长的铁片。
1.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的停顿处。(
力 过 数 人 而 有 谋 略
2.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1)缚( ) (2)走( ) (3)善( )
3.说说文中画线句“而不甚知书,然其所为皆合道理”的意思)
4.用自己的话概括桑怿“授郏城尉”的原因
5.面对受灾的民众,桑怿是如何救助的?请用原文回答)
6.结合选文,请你对桑怿这个人物作简要评价
答案:
1.力过数人/而有谋略(1分)
2.(1)绑,捆绑 (2)跑,逃跑 (3)善于,擅长(3分,每小题1分)
3.但桑怿并没读过多少书,然而,他的所作所为都合乎情理。(2分,答到大意即可)
4.桑怿在襄城独自杀死了几个盗贼井捉拿了其余盗贼,汝旁县也因此没有盗贼了。
(2分,只要符合题意.语句通顺即可)
6.(1)以舟载民 (2)聚其里人饲之 (2分,答对一处给1分,答对两处即给满分)
6. (,评价要扣住人物的义勇壮举,要求答到两点,一个要点1分,只要答到大意即可。示例:(1) 有勇有谋,既健且勇;(2)体恤民情,仗义疏财。)
9、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2010-02-14
展开全部
题呢?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