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对于富人来说,勤俭节约是难得的美德;对于穷人来说,勤俭节约不仅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必不可少的责任。
一个明智和懂得勤俭节约的人,会为未来打算,他在自己处于好运气的时候,就会为将来可能降临到自己的家庭和自己身上的不幸日子做些准备;一个没有头脑的人,根本不会为将来着想,不会考虑到明日艰难的需要,他会疯狂地把全部收入都花光。
勤俭节约行为不仅给人们带来富裕安宁的生活,还给人们带来许多益处:它培养人们自我克制的习惯;它使精明谨慎成为人的显著性格;它控制自我放纵;它使人拥有安逸闲适的平和心态。
勤俭节约绝不是与贪婪、吝啬和自私同流合污的行为。实际上,它恰恰是这些性情的对立面。勤俭节约的目的是为了获得人格的独立。勤俭节约要求金钱被妙用而不是被滥用———它必须通过正当手段获取并精打细算地花费它。
勤俭节约不仅适用于金钱问题,而且也适用于生活中的每一件事,从明智地使用一个人的时间、精力,到养成小心翼翼的生活习惯。勤俭节约意味着科学地管理自己和自己的时间与金钱,意味着最明智地利用我们一生所拥有的资源。
勤俭节约是人生的导师。一个勤俭节约的人勤于思考,也善于制定计划。他有自己的人生规划,也具有相当大的独立性。
如果你养成了勤俭节约的美德,那么就意味着你证明了自己具有控制自己欲望的能力,意味着你已开始主宰你自己,意味着你正在培养一些最重要的个人品质,即自力更生、独立自主、谨慎小心、深谋远虑,以及聪明机智和独创能力。换言之,就表明了你有生活的目标,你是一个非同一般的人。
但是,“勤俭节约”已是当代大学生心目中最不被重视的社会人格类型。不少学生把“追求生活质量”摆在了“勤俭节约”的对立面。“勤以修身,俭以养德”,在少数大学生膨胀的虚荣心和无穷尽的物质欲望面前成了一纸空文。校园富翁、校园贵族,俨然成为校园生活的亮点,一幕幕攀比斗富的闹剧将青春推入深渊。这不能不让人担忧!
其实,勤俭节约并不需要很大的勇气才能做到,也不需要很高的智力或任何超人类的德行才能做到。它只需要某些常识和抵制自私享乐的力量就行了。勤俭节约只不过是日常生活中的普通意识而已。它不需要强烈的决心,它只需要有一点点自我克制。减少任何一次感官享乐和快乐逍遥,如少喝一杯啤酒或少抽一支雪茄,就能使一个人在岁月的长河中为其他人节省下来一些东西,而不是浪费在自己身上。
我们每个人,可以从日常的生活小事做起,逐渐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这将是自己终生享用不尽的宝贵财富。
谢谢大家~~~~~~~~~~
一个明智和懂得勤俭节约的人,会为未来打算,他在自己处于好运气的时候,就会为将来可能降临到自己的家庭和自己身上的不幸日子做些准备;一个没有头脑的人,根本不会为将来着想,不会考虑到明日艰难的需要,他会疯狂地把全部收入都花光。
勤俭节约行为不仅给人们带来富裕安宁的生活,还给人们带来许多益处:它培养人们自我克制的习惯;它使精明谨慎成为人的显著性格;它控制自我放纵;它使人拥有安逸闲适的平和心态。
勤俭节约绝不是与贪婪、吝啬和自私同流合污的行为。实际上,它恰恰是这些性情的对立面。勤俭节约的目的是为了获得人格的独立。勤俭节约要求金钱被妙用而不是被滥用———它必须通过正当手段获取并精打细算地花费它。
勤俭节约不仅适用于金钱问题,而且也适用于生活中的每一件事,从明智地使用一个人的时间、精力,到养成小心翼翼的生活习惯。勤俭节约意味着科学地管理自己和自己的时间与金钱,意味着最明智地利用我们一生所拥有的资源。
勤俭节约是人生的导师。一个勤俭节约的人勤于思考,也善于制定计划。他有自己的人生规划,也具有相当大的独立性。
如果你养成了勤俭节约的美德,那么就意味着你证明了自己具有控制自己欲望的能力,意味着你已开始主宰你自己,意味着你正在培养一些最重要的个人品质,即自力更生、独立自主、谨慎小心、深谋远虑,以及聪明机智和独创能力。换言之,就表明了你有生活的目标,你是一个非同一般的人。
但是,“勤俭节约”已是当代大学生心目中最不被重视的社会人格类型。不少学生把“追求生活质量”摆在了“勤俭节约”的对立面。“勤以修身,俭以养德”,在少数大学生膨胀的虚荣心和无穷尽的物质欲望面前成了一纸空文。校园富翁、校园贵族,俨然成为校园生活的亮点,一幕幕攀比斗富的闹剧将青春推入深渊。这不能不让人担忧!
其实,勤俭节约并不需要很大的勇气才能做到,也不需要很高的智力或任何超人类的德行才能做到。它只需要某些常识和抵制自私享乐的力量就行了。勤俭节约只不过是日常生活中的普通意识而已。它不需要强烈的决心,它只需要有一点点自我克制。减少任何一次感官享乐和快乐逍遥,如少喝一杯啤酒或少抽一支雪茄,就能使一个人在岁月的长河中为其他人节省下来一些东西,而不是浪费在自己身上。
我们每个人,可以从日常的生活小事做起,逐渐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这将是自己终生享用不尽的宝贵财富。
谢谢大家~~~~~~~~~~
展开全部
节约美德不可丢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这是历史上的有识之士从家族兴衰、社稷兴亡、朝代更替的无数经验教训中得到的一条深刻警示。近日党中央提出建设节约型社会,就是从这一警示中作出的一个事关国家长远发展和民族兴衰的战略举措。
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民族世代相传的精神财富,也是我们这个民族百折不饶、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节约这种美德为世代中国人所崇尚。早在春秋时期,俭朴就
作为一种公德,为智者仁人所大力倡导。《论语》中就有“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其中“俭”就是节俭。意思是孔子具有包括节俭在内的五种品德,所以能赢得人们的信任。墨子也极力主张要在衣、食、住、行、丧葬等方面“制为节用之法”。“节约”符合“天德”。奢侈浪费就是“亏夺人衣食之财”,侵害别人的生存权。《左传》中说:“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把俭朴作为培养良好道德的基础,把侈奢看成是一切恶行的根源。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多少年来,在中国社会发展的各个时期,艰苦朴素、勤劳节俭都作为一种被社会普遍认同的传统美德,得到倡导、保持和发扬。这也是我国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重要因素。
然而,在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中,有的同志却认为现在是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时代了,“节约”的道德观念陈旧了,“节约”的道德要求“过时”了。有的甚至把“节约”放在破除的行列里。在这种错误思想的影响下,“勤俭节约”时下几乎成了“小农经济思想”的代词。奢侈被认为有“派头”,“节约”反被认为“无能”。有的人奢侈浪费不以为耻,反以为荣。“享受生活,尽情消费”,“好日子先过,超前消费”,“打肿脸充胖子,玄耀消费”成为部分社会群体的“时尚”和生活理念。在生产生活中浪费水、电、油、纸的现象普遍存在。更为严重的是我们有些人民“公仆”,在“节约”与浪费大错位的问题上,也是非不分,甚至带头讲排场,比阔气,贪图享乐,不思进取。据报道,2004年全国用于公款吃喝招待、公车消费和公费出国的开支共计7000亿元人民币,其中公车消费3000亿、吃喝、出国各2000亿元。这7000亿元是个什么样的概念呢?如果按我国13亿人口计算,平均每人要为“三公”付出的代价是538元还多。如果听任这种奢侈浪费之风蔓延,我们中华民族“富不能淫,贫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节和精神支柱就会被摧毁,我们党“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就会丧失,最终危及我们的宏伟大业。这种错误倾向是必须坚决抵制和反对的。
诚然,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我国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我们的国家并不富裕。全国农村还有2900多万未能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城市还有1800多万人是纯收入在最低生活保障线之下;有不少贫困地区教师发不出工资,孩子上学缴不起学费;有不少地方是靠中央的财政补贴在维持生活;还有一些已经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遇到自然灾害后,又重新回到贫困状态。“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明.佚名《名贤集》)我们国家毕竟是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即使达到小康水平,也谈不上富裕;即使到本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也没有理由可以奢侈浪费。毛泽东同志一再告诫我们“要节约建国,节约办一切事业。”邓小平同志多次讲到:“我们是穷国、大国,一定要艰苦创业。”因此,“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永远不能丢。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生态先天脆弱的发展中国家。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赶上世界发达国家,并无多少优越的物质条件和丰厚的自然资源可以依赖。可走的路只有一条,就是艰苦创业,尽可能地节约每一点有限的资源,使之发挥最大的作用;尽可能地节省每一份财力、物力,将之用到现代化建设最需要用的地方;尽可能地用辛勤的汗水一点一滴滋润我们的国土。从这个意义上说,勤俭节约是我们这个民族最可珍贵的财富,最可依赖的资源,也是我们可以有信心摆脱贫困、走向富强的真正优势和可靠保证。勤是甘泉水,俭是聚宝盆。节约不仅是在物质条件匮泛时的权宜之计,而是一个优秀民族所必须具备的道德品德和精神状态,也是一个进步社会所应当倡导的文明风尚,是一个当代公民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节约是一种不竭的财富。无论是在艰难困苦的逆境之中,还是在条件优裕的顺利之时,这种道德要求都不会过时,也不应当过时。
现在世界是许多国家,包括一些经济十分发达的国家也注意节约。日本的经济发展水平比我们高许多,他们人均收入是达两万多美元。但他们的学校都进行各种“忆苦思甜”教育,挫折教育,教育下一代知道“粒粒皆辛苦”的道理,从而居安思危,自强不息。瑞士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之一。但他们生产也注意节约节俭,过日子注意精打细算。对比起来,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才达1000美元,而社会上却刮起崇阔、比阔之风。讲享受、高消费都过早地出现在我们的面前,这同我们的国情,同世界上发达国家相比,是多么的不协调啊!
在全社会大力倡导“节约”的传统美德,重在实践,贵在坚持。我们应牢固树立“以艰苦朴素、勤俭节约为荣、以铺张浪费、奢侈挥霍为耻”的荣耻观;党员干部要带头大兴节约节约之风,为群众做出表率;每个家庭都要节约持家,不要铺张浪费,不超前消费;每个公民都要在工作学习生活中自觉弘扬节约节约的优良作风,养成节约一滴水、一度电、一张纸、一滴油、一粒米的良好习惯。只要我们每个人都从我做起,从具体事作起,真正付诸实践,长期坚持,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就一定能在全社会进一步发扬光大起来。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这是历史上的有识之士从家族兴衰、社稷兴亡、朝代更替的无数经验教训中得到的一条深刻警示。近日党中央提出建设节约型社会,就是从这一警示中作出的一个事关国家长远发展和民族兴衰的战略举措。
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民族世代相传的精神财富,也是我们这个民族百折不饶、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节约这种美德为世代中国人所崇尚。早在春秋时期,俭朴就
作为一种公德,为智者仁人所大力倡导。《论语》中就有“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其中“俭”就是节俭。意思是孔子具有包括节俭在内的五种品德,所以能赢得人们的信任。墨子也极力主张要在衣、食、住、行、丧葬等方面“制为节用之法”。“节约”符合“天德”。奢侈浪费就是“亏夺人衣食之财”,侵害别人的生存权。《左传》中说:“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把俭朴作为培养良好道德的基础,把侈奢看成是一切恶行的根源。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多少年来,在中国社会发展的各个时期,艰苦朴素、勤劳节俭都作为一种被社会普遍认同的传统美德,得到倡导、保持和发扬。这也是我国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重要因素。
然而,在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中,有的同志却认为现在是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时代了,“节约”的道德观念陈旧了,“节约”的道德要求“过时”了。有的甚至把“节约”放在破除的行列里。在这种错误思想的影响下,“勤俭节约”时下几乎成了“小农经济思想”的代词。奢侈被认为有“派头”,“节约”反被认为“无能”。有的人奢侈浪费不以为耻,反以为荣。“享受生活,尽情消费”,“好日子先过,超前消费”,“打肿脸充胖子,玄耀消费”成为部分社会群体的“时尚”和生活理念。在生产生活中浪费水、电、油、纸的现象普遍存在。更为严重的是我们有些人民“公仆”,在“节约”与浪费大错位的问题上,也是非不分,甚至带头讲排场,比阔气,贪图享乐,不思进取。据报道,2004年全国用于公款吃喝招待、公车消费和公费出国的开支共计7000亿元人民币,其中公车消费3000亿、吃喝、出国各2000亿元。这7000亿元是个什么样的概念呢?如果按我国13亿人口计算,平均每人要为“三公”付出的代价是538元还多。如果听任这种奢侈浪费之风蔓延,我们中华民族“富不能淫,贫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节和精神支柱就会被摧毁,我们党“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就会丧失,最终危及我们的宏伟大业。这种错误倾向是必须坚决抵制和反对的。
诚然,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我国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我们的国家并不富裕。全国农村还有2900多万未能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城市还有1800多万人是纯收入在最低生活保障线之下;有不少贫困地区教师发不出工资,孩子上学缴不起学费;有不少地方是靠中央的财政补贴在维持生活;还有一些已经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遇到自然灾害后,又重新回到贫困状态。“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明.佚名《名贤集》)我们国家毕竟是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即使达到小康水平,也谈不上富裕;即使到本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也没有理由可以奢侈浪费。毛泽东同志一再告诫我们“要节约建国,节约办一切事业。”邓小平同志多次讲到:“我们是穷国、大国,一定要艰苦创业。”因此,“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永远不能丢。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生态先天脆弱的发展中国家。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赶上世界发达国家,并无多少优越的物质条件和丰厚的自然资源可以依赖。可走的路只有一条,就是艰苦创业,尽可能地节约每一点有限的资源,使之发挥最大的作用;尽可能地节省每一份财力、物力,将之用到现代化建设最需要用的地方;尽可能地用辛勤的汗水一点一滴滋润我们的国土。从这个意义上说,勤俭节约是我们这个民族最可珍贵的财富,最可依赖的资源,也是我们可以有信心摆脱贫困、走向富强的真正优势和可靠保证。勤是甘泉水,俭是聚宝盆。节约不仅是在物质条件匮泛时的权宜之计,而是一个优秀民族所必须具备的道德品德和精神状态,也是一个进步社会所应当倡导的文明风尚,是一个当代公民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节约是一种不竭的财富。无论是在艰难困苦的逆境之中,还是在条件优裕的顺利之时,这种道德要求都不会过时,也不应当过时。
现在世界是许多国家,包括一些经济十分发达的国家也注意节约。日本的经济发展水平比我们高许多,他们人均收入是达两万多美元。但他们的学校都进行各种“忆苦思甜”教育,挫折教育,教育下一代知道“粒粒皆辛苦”的道理,从而居安思危,自强不息。瑞士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之一。但他们生产也注意节约节俭,过日子注意精打细算。对比起来,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才达1000美元,而社会上却刮起崇阔、比阔之风。讲享受、高消费都过早地出现在我们的面前,这同我们的国情,同世界上发达国家相比,是多么的不协调啊!
在全社会大力倡导“节约”的传统美德,重在实践,贵在坚持。我们应牢固树立“以艰苦朴素、勤俭节约为荣、以铺张浪费、奢侈挥霍为耻”的荣耻观;党员干部要带头大兴节约节约之风,为群众做出表率;每个家庭都要节约持家,不要铺张浪费,不超前消费;每个公民都要在工作学习生活中自觉弘扬节约节约的优良作风,养成节约一滴水、一度电、一张纸、一滴油、一粒米的良好习惯。只要我们每个人都从我做起,从具体事作起,真正付诸实践,长期坚持,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就一定能在全社会进一步发扬光大起来。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85785785785785785785788578578578578578578587587578578578578578578578578578578578578578578578757875785785785785785785785785785785785785785785785785787857857857857857857857857857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节约美德不可丢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这是历史上的有识之士从家族兴衰、社稷兴亡、朝代更替的无数经验教训中得到的一条深刻警示。近日党中央提出建设节约型社会,就是从这一警示中作出的一个事关国家长远发展和民族兴衰的战略举措。
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民族世代相传的精神财富,也是我们这个民族百折不饶、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节约这种美德为世代中国人所崇尚。早在春秋时期,俭朴就
作为一种公德,为智者仁人所大力倡导。《论语》中就有“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其中“俭”就是节俭。意思是孔子具有包括节俭在内的五种品德,所以能赢得人们的信任。墨子也极力主张要在衣、食、住、行、丧葬等方面“制为节用之法”。“节约”符合“天德”。奢侈浪费就是“亏夺人衣食之财”,侵害别人的生存权。《左传》中说:“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把俭朴作为培养良好道德的基础,把侈奢看成是一切恶行的根源。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多少年来,在中国社会发展的各个时期,艰苦朴素、勤劳节俭都作为一种被社会普遍认同的传统美德,得到倡导、保持和发扬。这也是我国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重要因素。
然而,在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中,有的同志却认为现在是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时代了,“节约”的道德观念陈旧了,“节约”的道德要求“过时”了。有的甚至把“节约”放在破除的行列里。在这种错误思想的影响下,“勤俭节约”时下几乎成了“小农经济思想”的代词。奢侈被认为有“派头”,“节约”反被认为“无能”。有的人奢侈浪费不以为耻,反以为荣。“享受生活,尽情消费”,“好日子先过,超前消费”,“打肿脸充胖子,玄耀消费”成为部分社会群体的“时尚”和生活理念。在生产生活中浪费水、电、油、纸的现象普遍存在。更为严重的是我们有些人民“公仆”,在“节约”与浪费大错位的问题上,也是非不分,甚至带头讲排场,比阔气,贪图享乐,不思进取。据报道,2004年全国用于公款吃喝招待、公车消费和公费出国的开支共计7000亿元人民币,其中公车消费3000亿、吃喝、出国各2000亿元。这7000亿元是个什么样的概念呢?如果按我国13亿人口计算,平均每人要为“三公”付出的代价是538元还多。如果听任这种奢侈浪费之风蔓延,我们中华民族“富不能淫,贫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节和精神支柱就会被摧毁,我们党“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就会丧失,最终危及我们的宏伟大业。这种错误倾向是必须坚决抵制和反对的。
诚然,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我国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我们的国家并不富裕。全国农村还有2900多万未能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城市还有1800多万人是纯收入在最低生活保障线之下;有不少贫困地区教师发不出工资,孩子上学缴不起学费;有不少地方是靠中央的财政补贴在维持生活;还有一些已经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遇到自然灾害后,又重新回到贫困状态。“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明.佚名《名贤集》)我们国家毕竟是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即使达到小康水平,也谈不上富裕;即使到本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也没有理由可以奢侈浪费。毛泽东同志一再告诫我们“要节约建国,节约办一切事业。”邓小平同志多次讲到:“我们是穷国、大国,一定要艰苦创业。”因此,“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永远不能丢。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生态先天脆弱的发展中国家。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赶上世界发达国家,并无多少优越的物质条件和丰厚的自然资源可以依赖。可走的路只有一条,就是艰苦创业,尽可能地节约每一点有限的资源,使之发挥最大的作用;尽可能地节省每一份财力、物力,将之用到现代化建设最需要用的地方;尽可能地用辛勤的汗水一点一滴滋润我们的国土。从这个意义上说,勤俭节约是我们这个民族最可珍贵的财富,最可依赖的资源,也是我们可以有信心摆脱贫困、走向富强的真正优势和可靠保证。勤是甘泉水,俭是聚宝盆。节约不仅是在物质条件匮泛时的权宜之计,而是一个优秀民族所必须具备的道德品德和精神状态,也是一个进步社会所应当倡导的文明风尚,是一个当代公民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节约是一种不竭的财富。无论是在艰难困苦的逆境之中,还是在条件优裕的顺利之时,这种道德要求都不会过时,也不应当过时。
现在世界是许多国家,包括一些经济十分发达的国家也注意节约。日本的经济发展水平比我们高许多,他们人均收入是达两万多美元。但他们的学校都进行各种“忆苦思甜”教育,挫折教育,教育下一代知道“粒粒皆辛苦”的道理,从而居安思危,自强不息。瑞士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之一。但他们生产也注意节约节俭,过日子注意精打细算。对比起来,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才达1000美元,而社会上却刮起崇阔、比阔之风。讲享受、高消费都过早地出现在我们的面前,这同我们的国情,同世界上发达国家相比,是多么的不协调啊!
在全社会大力倡导“节约”的传统美德,重在实践,贵在坚持。我们应牢固树立“以艰苦朴素、勤俭节约为荣、以铺张浪费、奢侈挥霍为耻”的荣耻观;党员干部要带头大兴节约节约之风,为群众做出表率;每个家庭都要节约持家,不要铺张浪费,不超前消费;每个公民都要在工作学习生活中自觉弘扬节约节约的优良作风,养成节约一滴水、一度电、一张纸、一滴油、一粒米的良好习惯。只要我们每个人都从我做起,从具体事作起,真正付诸实践,长期坚持,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就一定能在全社会进一步发扬光大起来。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这是历史上的有识之士从家族兴衰、社稷兴亡、朝代更替的无数经验教训中得到的一条深刻警示。近日党中央提出建设节约型社会,就是从这一警示中作出的一个事关国家长远发展和民族兴衰的战略举措。
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民族世代相传的精神财富,也是我们这个民族百折不饶、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节约这种美德为世代中国人所崇尚。早在春秋时期,俭朴就
作为一种公德,为智者仁人所大力倡导。《论语》中就有“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其中“俭”就是节俭。意思是孔子具有包括节俭在内的五种品德,所以能赢得人们的信任。墨子也极力主张要在衣、食、住、行、丧葬等方面“制为节用之法”。“节约”符合“天德”。奢侈浪费就是“亏夺人衣食之财”,侵害别人的生存权。《左传》中说:“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把俭朴作为培养良好道德的基础,把侈奢看成是一切恶行的根源。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多少年来,在中国社会发展的各个时期,艰苦朴素、勤劳节俭都作为一种被社会普遍认同的传统美德,得到倡导、保持和发扬。这也是我国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重要因素。
然而,在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中,有的同志却认为现在是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时代了,“节约”的道德观念陈旧了,“节约”的道德要求“过时”了。有的甚至把“节约”放在破除的行列里。在这种错误思想的影响下,“勤俭节约”时下几乎成了“小农经济思想”的代词。奢侈被认为有“派头”,“节约”反被认为“无能”。有的人奢侈浪费不以为耻,反以为荣。“享受生活,尽情消费”,“好日子先过,超前消费”,“打肿脸充胖子,玄耀消费”成为部分社会群体的“时尚”和生活理念。在生产生活中浪费水、电、油、纸的现象普遍存在。更为严重的是我们有些人民“公仆”,在“节约”与浪费大错位的问题上,也是非不分,甚至带头讲排场,比阔气,贪图享乐,不思进取。据报道,2004年全国用于公款吃喝招待、公车消费和公费出国的开支共计7000亿元人民币,其中公车消费3000亿、吃喝、出国各2000亿元。这7000亿元是个什么样的概念呢?如果按我国13亿人口计算,平均每人要为“三公”付出的代价是538元还多。如果听任这种奢侈浪费之风蔓延,我们中华民族“富不能淫,贫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节和精神支柱就会被摧毁,我们党“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就会丧失,最终危及我们的宏伟大业。这种错误倾向是必须坚决抵制和反对的。
诚然,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我国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我们的国家并不富裕。全国农村还有2900多万未能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城市还有1800多万人是纯收入在最低生活保障线之下;有不少贫困地区教师发不出工资,孩子上学缴不起学费;有不少地方是靠中央的财政补贴在维持生活;还有一些已经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遇到自然灾害后,又重新回到贫困状态。“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明.佚名《名贤集》)我们国家毕竟是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即使达到小康水平,也谈不上富裕;即使到本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也没有理由可以奢侈浪费。毛泽东同志一再告诫我们“要节约建国,节约办一切事业。”邓小平同志多次讲到:“我们是穷国、大国,一定要艰苦创业。”因此,“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永远不能丢。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生态先天脆弱的发展中国家。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赶上世界发达国家,并无多少优越的物质条件和丰厚的自然资源可以依赖。可走的路只有一条,就是艰苦创业,尽可能地节约每一点有限的资源,使之发挥最大的作用;尽可能地节省每一份财力、物力,将之用到现代化建设最需要用的地方;尽可能地用辛勤的汗水一点一滴滋润我们的国土。从这个意义上说,勤俭节约是我们这个民族最可珍贵的财富,最可依赖的资源,也是我们可以有信心摆脱贫困、走向富强的真正优势和可靠保证。勤是甘泉水,俭是聚宝盆。节约不仅是在物质条件匮泛时的权宜之计,而是一个优秀民族所必须具备的道德品德和精神状态,也是一个进步社会所应当倡导的文明风尚,是一个当代公民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节约是一种不竭的财富。无论是在艰难困苦的逆境之中,还是在条件优裕的顺利之时,这种道德要求都不会过时,也不应当过时。
现在世界是许多国家,包括一些经济十分发达的国家也注意节约。日本的经济发展水平比我们高许多,他们人均收入是达两万多美元。但他们的学校都进行各种“忆苦思甜”教育,挫折教育,教育下一代知道“粒粒皆辛苦”的道理,从而居安思危,自强不息。瑞士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之一。但他们生产也注意节约节俭,过日子注意精打细算。对比起来,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才达1000美元,而社会上却刮起崇阔、比阔之风。讲享受、高消费都过早地出现在我们的面前,这同我们的国情,同世界上发达国家相比,是多么的不协调啊!
在全社会大力倡导“节约”的传统美德,重在实践,贵在坚持。我们应牢固树立“以艰苦朴素、勤俭节约为荣、以铺张浪费、奢侈挥霍为耻”的荣耻观;党员干部要带头大兴节约节约之风,为群众做出表率;每个家庭都要节约持家,不要铺张浪费,不超前消费;每个公民都要在工作学习生活中自觉弘扬节约节约的优良作风,养成节约一滴水、一度电、一张纸、一滴油、一粒米的良好习惯。只要我们每个人都从我做起,从具体事作起,真正付诸实践,长期坚持,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就一定能在全社会进一步发扬光大起来。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节约美德不可丢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这是历史上的有识之士从家族兴衰、社稷兴亡、朝代更替的无数经验教训中得到的一条深刻警示。近日党中央提出建设节约型社会,就是从这一警示中作出的一个事关国家长远发展和民族兴衰的战略举措。
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民族世代相传的精神财富,也是我们这个民族百折不饶、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节约这种美德为世代中国人所崇尚。早在春秋时期,俭朴就
作为一种公德,为智者仁人所大力倡导。《论语》中就有“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其中“俭”就是节俭。意思是孔子具有包括节俭在内的五种品德,所以能赢得人们的信任。墨子也极力主张要在衣、食、住、行、丧葬等方面“制为节用之法”。“节约”符合“天德”。奢侈浪费就是“亏夺人衣食之财”,侵害别人的生存权。《左传》中说:“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把俭朴作为培养良好道德的基础,把侈奢看成是一切恶行的根源。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多少年来,在中国社会发展的各个时期,艰苦朴素、勤劳节俭都作为一种被社会普遍认同的传统美德,得到倡导、保持和发扬。这也是我国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重要因素。
然而,在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中,有的同志却认为现在是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时代了,“节约”的道德观念陈旧了,“节约”的道德要求“过时”了。有的甚至把“节约”放在破除的行列里。在这种错误思想的影响下,“勤俭节约”时下几乎成了“小农经济思想”的代词。奢侈被认为有“派头”,“节约”反被认为“无能”。有的人奢侈浪费不以为耻,反以为荣。“享受生活,尽情消费”,“好日子先过,超前消费”,“打肿脸充胖子,玄耀消费”成为部分社会群体的“时尚”和生活理念。在生产生活中浪费水、电、油、纸的现象普遍存在。更为严重的是我们有些人民“公仆”,在“节约”与浪费大错位的问题上,也是非不分,甚至带头讲排场,比阔气,贪图享乐,不思进取。据报道,2004年全国用于公款吃喝招待、公车消费和公费出国的开支共计7000亿元人民币,其中公车消费3000亿、吃喝、出国各2000亿元。这7000亿元是个什么样的概念呢?如果按我国13亿人口计算,平均每人要为“三公”付出的代价是538元还多。如果听任这种奢侈浪费之风蔓延,我们中华民族“富不能淫,贫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节和精神支柱就会被摧毁,我们党“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就会丧失,最终危及我们的宏伟大业。这种错误倾向是必须坚决抵制和反对的。
诚然,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我国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我们的国家并不富裕。全国农村还有2900多万未能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城市还有1800多万人是纯收入在最低生活保障线之下;有不少贫困地区教师发不出工资,孩子上学缴不起学费;有不少地方是靠中央的财政补贴在维持生活;还有一些已经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遇到自然灾害后,又重新回到贫困状态。“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明.佚名《名贤集》)我们国家毕竟是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即使达到小康水平,也谈不上富裕;即使到本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也没有理由可以奢侈浪费。毛泽东同志一再告诫我们“要节约建国,节约办一切事业。”邓小平同志多次讲到:“我们是穷国、大国,一定要艰苦创业。”因此,“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永远不能丢。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生态先天脆弱的发展中国家。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赶上世界发达国家,并无多少优越的物质条件和丰厚的自然资源可以依赖。可走的路只有一条,就是艰苦创业,尽可能地节约每一点有限的资源,使之发挥最大的作用;尽可能地节省每一份财力、物力,将之用到现代化建设最需要用的地方;尽可能地用辛勤的汗水一点一滴滋润我们的国土。从这个意义上说,勤俭节约是我们这个民族最可珍贵的财富,最可依赖的资源,也是我们可以有信心摆脱贫困、走向富强的真正优势和可靠保证。勤是甘泉水,俭是聚宝盆。节约不仅是在物质条件匮泛时的权宜之计,而是一个优秀民族所必须具备的道德品德和精神状态,也是一个进步社会所应当倡导的文明风尚,是一个当代公民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节约是一种不竭的财富。无论是在艰难困苦的逆境之中,还是在条件优裕的顺利之时,这种道德要求都不会过时,也不应当过时。
现在世界是许多国家,包括一些经济十分发达的国家也注意节约。日本的经济发展水平比我们高许多,他们人均收入是达两万多美元。但他们的学校都进行各种“忆苦思甜”教育,挫折教育,教育下一代知道“粒粒皆辛苦”的道理,从而居安思危,自强不息。瑞士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之一。但他们生产也注意节约节俭,过日子注意精打细算。对比起来,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才达1000美元,而社会上却刮起崇阔、比阔之风。讲享受、高消费都过早地出现在我们的面前,这同我们的国情,同世界上发达国家相比,是多么的不协调啊!
在全社会大力倡导“节约”的传统美德,重在实践,贵在坚持。我们应牢固树立“以艰苦朴素、勤俭节约为荣、以铺张浪费、奢侈挥霍为耻”的荣耻观;党员干部要带头大兴节约节约之风,为群众做出表率;每个家庭都要节约持家,不要铺张浪费,不超前消费;每个公民都要在工作学习生活中自觉弘扬节约节约的优良作风,养成节约一滴水、一度电、一张纸、一滴油、一粒米的良好习惯。只要我们每个人都从我做起,从具体事作起,真正付诸实践,长期坚持,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就一定能在全社会进一步发扬光大起来。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这是历史上的有识之士从家族兴衰、社稷兴亡、朝代更替的无数经验教训中得到的一条深刻警示。近日党中央提出建设节约型社会,就是从这一警示中作出的一个事关国家长远发展和民族兴衰的战略举措。
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民族世代相传的精神财富,也是我们这个民族百折不饶、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节约这种美德为世代中国人所崇尚。早在春秋时期,俭朴就
作为一种公德,为智者仁人所大力倡导。《论语》中就有“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其中“俭”就是节俭。意思是孔子具有包括节俭在内的五种品德,所以能赢得人们的信任。墨子也极力主张要在衣、食、住、行、丧葬等方面“制为节用之法”。“节约”符合“天德”。奢侈浪费就是“亏夺人衣食之财”,侵害别人的生存权。《左传》中说:“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把俭朴作为培养良好道德的基础,把侈奢看成是一切恶行的根源。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多少年来,在中国社会发展的各个时期,艰苦朴素、勤劳节俭都作为一种被社会普遍认同的传统美德,得到倡导、保持和发扬。这也是我国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重要因素。
然而,在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中,有的同志却认为现在是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时代了,“节约”的道德观念陈旧了,“节约”的道德要求“过时”了。有的甚至把“节约”放在破除的行列里。在这种错误思想的影响下,“勤俭节约”时下几乎成了“小农经济思想”的代词。奢侈被认为有“派头”,“节约”反被认为“无能”。有的人奢侈浪费不以为耻,反以为荣。“享受生活,尽情消费”,“好日子先过,超前消费”,“打肿脸充胖子,玄耀消费”成为部分社会群体的“时尚”和生活理念。在生产生活中浪费水、电、油、纸的现象普遍存在。更为严重的是我们有些人民“公仆”,在“节约”与浪费大错位的问题上,也是非不分,甚至带头讲排场,比阔气,贪图享乐,不思进取。据报道,2004年全国用于公款吃喝招待、公车消费和公费出国的开支共计7000亿元人民币,其中公车消费3000亿、吃喝、出国各2000亿元。这7000亿元是个什么样的概念呢?如果按我国13亿人口计算,平均每人要为“三公”付出的代价是538元还多。如果听任这种奢侈浪费之风蔓延,我们中华民族“富不能淫,贫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节和精神支柱就会被摧毁,我们党“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就会丧失,最终危及我们的宏伟大业。这种错误倾向是必须坚决抵制和反对的。
诚然,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我国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我们的国家并不富裕。全国农村还有2900多万未能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城市还有1800多万人是纯收入在最低生活保障线之下;有不少贫困地区教师发不出工资,孩子上学缴不起学费;有不少地方是靠中央的财政补贴在维持生活;还有一些已经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遇到自然灾害后,又重新回到贫困状态。“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明.佚名《名贤集》)我们国家毕竟是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即使达到小康水平,也谈不上富裕;即使到本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也没有理由可以奢侈浪费。毛泽东同志一再告诫我们“要节约建国,节约办一切事业。”邓小平同志多次讲到:“我们是穷国、大国,一定要艰苦创业。”因此,“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永远不能丢。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生态先天脆弱的发展中国家。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赶上世界发达国家,并无多少优越的物质条件和丰厚的自然资源可以依赖。可走的路只有一条,就是艰苦创业,尽可能地节约每一点有限的资源,使之发挥最大的作用;尽可能地节省每一份财力、物力,将之用到现代化建设最需要用的地方;尽可能地用辛勤的汗水一点一滴滋润我们的国土。从这个意义上说,勤俭节约是我们这个民族最可珍贵的财富,最可依赖的资源,也是我们可以有信心摆脱贫困、走向富强的真正优势和可靠保证。勤是甘泉水,俭是聚宝盆。节约不仅是在物质条件匮泛时的权宜之计,而是一个优秀民族所必须具备的道德品德和精神状态,也是一个进步社会所应当倡导的文明风尚,是一个当代公民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节约是一种不竭的财富。无论是在艰难困苦的逆境之中,还是在条件优裕的顺利之时,这种道德要求都不会过时,也不应当过时。
现在世界是许多国家,包括一些经济十分发达的国家也注意节约。日本的经济发展水平比我们高许多,他们人均收入是达两万多美元。但他们的学校都进行各种“忆苦思甜”教育,挫折教育,教育下一代知道“粒粒皆辛苦”的道理,从而居安思危,自强不息。瑞士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之一。但他们生产也注意节约节俭,过日子注意精打细算。对比起来,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才达1000美元,而社会上却刮起崇阔、比阔之风。讲享受、高消费都过早地出现在我们的面前,这同我们的国情,同世界上发达国家相比,是多么的不协调啊!
在全社会大力倡导“节约”的传统美德,重在实践,贵在坚持。我们应牢固树立“以艰苦朴素、勤俭节约为荣、以铺张浪费、奢侈挥霍为耻”的荣耻观;党员干部要带头大兴节约节约之风,为群众做出表率;每个家庭都要节约持家,不要铺张浪费,不超前消费;每个公民都要在工作学习生活中自觉弘扬节约节约的优良作风,养成节约一滴水、一度电、一张纸、一滴油、一粒米的良好习惯。只要我们每个人都从我做起,从具体事作起,真正付诸实践,长期坚持,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就一定能在全社会进一步发扬光大起来。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