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杂剧的分类是什么?
分类:
1、曲
杂剧中的歌唱部分,以散曲中的套曲组成,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得一套曲子,在楔子里除宾白外,只唱〔仙吕•赏花时〕或〔正宫•端正好〕等一二支曲子。演出时每本四折都是由正末或正旦一人独唱,故有“末本”或“旦本”之称。其余角色只有宾白。
2、白
后世的戏曲中也叫道白或说白,包括人物的对白和独白,由白话和部分韵语组成,又称韵白和散白。独白兼有叙述的性质,在情节的发展和人物的塑造上起着重要的作用。
3、科
元杂剧中表演的动作统称为科。一个完整的剧本,要在舞台上表演,专靠唱和白还不够,还必须通过动作,才能把一件故事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元剧在重要的动作和心理表演上都有记载。如:做分辨科,见孤科,把盏科,等等。
扩展资料
1、元杂剧的结构体制
杂剧体制的完备、成熟并开始兴盛起来是在蒙古王朝称元以后。元杂剧的结构一般是四折一楔子。楔子,本义是指木工加楔入入榫,使之牢固。
在杂剧中,它的作用有时是补充情节,有时是介绍人物,遇到有些内容不便于在某折中出现时,也可以来一个楔子。它可以在剧前,也可用在折子中间,位置并不固定。个别有五折、六折,如《赵氏孤儿》《五侯宴》等。
2、元杂剧的角色
最重要的有末、旦二大类。末有正末、副末、冲末、外末、小末之分;旦有正旦、副旦、贴旦、外旦、小旦、大旦、老旦、花旦、色旦、搽旦之别。还有净,一般扮男角,有时也演女角。此外又有孤、孛老、卜儿、徕儿、邦老等等称呼,这些名词,都是社会上的普遍用语。
他们都是不重要的配角,也不是脚色的名称,而是一种社会身份。孤是官员,孛老是老头子,卜儿是老太婆或鸨儿,徕儿是小阿子,邦老是强盗或是流氓。这些称呼是当地社会中的通用语言,人人能懂。
3、元杂剧乐曲宫调和曲词
元杂剧乐曲宫调常用的有五宫四调,即黄钟宫、正宫、仙吕宫、南吕宫、中吕宫、商调、双调、越调、大石调。它们所含曲子表达的感情色彩各不相同,但总体风格是慷慨激昂,与南曲的缠绵徘侧迥异,适合于表现金戈铁马的历史征战故事。
与乐曲相配合,元杂剧的曲词主要用于剧中人物的抒情,有时在重要场景和关目中起渲染作用。曲词有一定格律要求押韵用曲韵,一韵到底,不转韵。
平仄要求比诗词更严, 平分阴阳, 仄声须分上去;对仗有合璧对(两句对)、鼎足对(三句对)、联璧对(四句对)、连珠对(五句以上对)。隔句对、首尾对等;可以使用衬字,即曲子腔格外所增加的字,以便灵活自由歌唱,,抒情达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元杂剧
推荐于2017-12-16
杂剧在本质上属于叙事性文学,从题材类型方面加以划分具有普遍可行性。最早对元剧题材进行归纳分类的是明初人朱权。他在《太和正音谱》中列有“杂剧十二科”:一曰神仙道化、二曰隐居乐道、三曰披袍秉笏、四曰忠臣烈士、五曰孝义廉节、六曰叱奸骂谗、七曰逐臣孤子、八曰朴刀杆棒、九曰风花雪月、十曰悲欢离合、十一曰烟花粉黛、十二曰神头鬼面。朱权的十二科有不少交叉,并不严密。今人对此加以整合,一般分为历史剧、婚姻爱情剧、公案剧、英雄传奇剧和家庭问题剧等几个主要题材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