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莎士比亚的资料(追加50分!)
列出一下内容,长篇1.莎士比亚的生活2.莎士比亚在ElizabethanEngland过着怎样的生活3.写出一个莎士比亚作的诗4.写出一个概括关于莎士比亚作品的戏剧情节(...
列出一下内容,长篇
1. 莎士比亚的生活
2. 莎士比亚在Elizabethan England过着怎样的生活
3. 写出一个莎士比亚作的诗
4. 写出一个概括关于莎士比亚作品的戏剧情节(不要是罗密欧和朱丽叶,不用写得太麻烦)
5. 说出为什么莎士比亚到今天还是很重要
帮帮忙啊,明天就要用啊,在线等。
最好是用英文回答,中文也可以。
答得好追加五十分!!!
百科我当然都找过了,只想让大家帮忙综合一下。总结一下,不是全部复制百科!!! 展开
1. 莎士比亚的生活
2. 莎士比亚在Elizabethan England过着怎样的生活
3. 写出一个莎士比亚作的诗
4. 写出一个概括关于莎士比亚作品的戏剧情节(不要是罗密欧和朱丽叶,不用写得太麻烦)
5. 说出为什么莎士比亚到今天还是很重要
帮帮忙啊,明天就要用啊,在线等。
最好是用英文回答,中文也可以。
答得好追加五十分!!!
百科我当然都找过了,只想让大家帮忙综合一下。总结一下,不是全部复制百科!!! 展开
5个回答
展开全部
莎士比亚(W. William Shakespeare;1564~1616)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剧作家、诗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
人物生平
[莎士比亚故居]
莎士比亚故居
莎士比亚的代表作有四大悲剧:《哈姆雷特》(英:Hamlet)、《奥赛罗》(英:Othello)、《李尔王》(英:King Lear)、《麦克白》(英:Macbeth)。四大喜剧《第十二夜》、《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无事生非》(人教版教材称《皆大欢喜》)。历史剧:《亨利四世》、《亨利五世》、《理查二世》等。还写过154首十四行诗,二首长诗。本·琼生称他为“时代的灵魂”,马克思称他和古希腊的埃斯库罗斯为“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虽然莎士比亚只用英文写作,但他却是世界著名作家。他的大部分作品都已被译成多种文字,其剧作也在许多国家上演。1616年4月23日病逝。莎士比亚和意大利著名数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和哲学家、近代实验科学的先躯者伽利略同一年出生。
伟大的英国文艺复兴时期剧作家、诗人威廉·莎士比亚于1564年4月23日生于英国中部瓦维克郡埃文河畔斯特拉特福的一位富裕的市民家庭。其父约翰·莎士比亚是经营羊毛、皮革制造及谷物生意的杂货商,1565年任镇民政官,3年后被选为镇长。他少年时代曾在当地的一所主要教授拉丁文的“文学学校”学习,掌握了写作的基本技巧与较丰富的知识,但因他的父亲破产,未能毕业就走上独自谋生之路。他当过肉店学徒,也曾在乡村学校教过书,还干过其他各种职业,这使他增长了许多社会阅历。历史学家乔治·斯蒂文森说,后人从这些文字资料中大概勾勒出莎士比亚的生活轨迹:20岁后到伦敦,先在剧院当马夫.杂役,后入剧团,做过演员.导演.编剧,并成为剧院股东;1588年前后开始写作,先是改编前人的剧三,不久即开始独立创作。当时的剧坛为牛津、剑桥背景的“大学才子”们所把持,一个成名的剧作家曾以轻蔑的语气写文章嘲笑莎士比亚这样一个“粗俗的平民”、“暴发户式的乌鸦”竟敢同“高尚的天才”一比高低!但莎士比亚后来却赢得了包括大学生团体在内的广大观众的拥护和爱戴,学生们曾在学校业余演出过莎士比亚的一些剧本,如《哈姆雷特》、《错误的喜剧》。1597年重返家乡购置房产,度过人生最后时光。他虽受过良好的基本教育,但是未上过大学。1582年,18岁中,列举莎士比亚35岁以前的剧作,称赞他的喜剧、悲剧都“无与伦比”,能和古代第一流戏剧诗人们并称。但他生前没出版过自己的剧作。写作的成功,使莎士比亚赢得了骚桑普顿勋爵的眷顾,勋爵成了他的保护人。莎士比亚在90年代初曾把他写的两首长诗《维纳斯与阿都尼》、《鲁克丽丝受辱记》献给勋爵,也曾为勋爵写过一些十四行诗。借助勋爵的关系,莎士比亚走进了贵族的文化莎龙,使他对上流社会有了观察和了解的机会,扩大了他的生活视野,为他日后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源泉。从1594年起,他所属的剧团受到王宫大臣的庇护,称为“宫内大臣剧团”。 1596年,他以他父亲的名义申请到“绅士”称号和拥有纹章的权利,又先后3次购置了可观的房地产。1603年,詹姆士一世继位,他的剧团改称“国王供奉剧团”,他和团中演员被任命为御前侍从,因此剧团除了经常的巡回演出外,也常常在宫廷中演出,莎士比亚创作的剧本进而蜚声社会各界。 莎士比亚在伦敦住了二十多年,而在此期间他的妻子仍一直呆在斯特拉福。他在接近天命之年时隐退回归故里斯特拉福(1612年左右)。1616年4月23日莎士比亚在其五十二岁生日前后不幸去世,葬于圣三一教堂。死前留有遗嘱。他的两个据说比较可靠的肖像是教堂中的半身塑像和德罗肖特画像,手迹则有6份签名和《托马斯·莫尔爵士》一剧中三页手稿。1623年,演员 J·海明和H·康代尔把他的剧作印成对开本,收进36出戏(其中20出是首次付印),号称“第一对开本”。从1772年开始,有人对于莎剧的作者不断提出过疑问,并且企图证实作者是培根、C·马洛、勒特兰伯爵、牛津伯爵、德比伯爵、等等,但都缺乏证据。
莎士比亚是著名的同性恋者,他的十四行诗全部都是写给他的同性爱人的.据英媒体报道,最近一位英国收藏家重新确认了一幅家藏油画的画中人身份,原来这名美艳“女子”不是别人,正是莎翁传说中的同性恋情侣——南安普顿伯爵三世亨利·里奥谢思利。
发现这幅“惊世”油画的科布家族家藏甚丰,继承了全部艺术品收藏的阿莱克·科布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自己从儿时起一直以为画中人是位名叫诺顿的贵妇,因为在这幅油画的背面赫然写着诺顿夫人的字样。但几年前,一位偶然来访的艺术收藏家告诉科布,他认为画中人并非女性,而是易容扮作女性的须眉。一席话惊醒梦中人,科布开始重新审视其真实身份,直到今年年初才终于揭开谜底。这幅油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 16世纪末,画中的南安普顿伯爵涂脂抹粉,嘴唇上抹着唇膏,左耳还戴着精致的耳环,手抚披散到胸前的长发,看上去一派女人风情。英国历史文物权威机构“全国托管协会”已确认油画为真迹,此画完成于1590年至1593年,当时莎士比亚正住在南安普顿伯爵三世的府上。尽管一代文豪莎翁娶了安娜·哈撒韦,但他的真正性取向一直是文学批评家争议不绝的话题。
南安普顿伯爵为同性恋的传说由来已久,他与莎翁的关系更是扑朔迷离。伯爵曾招待莎翁入住自己的寓所,莎翁著名的《十四行诗集》又是献给一位俊俏不凡、“美若女子”的年轻男子。(学生以为:十四行诗集前面十几首都是推崇传宗接代的,不能理解成写给其男友的.)不少史学家早已考据,莎翁诗中的倾慕之情大有可能是投向这位易容扮女人的英俊男友。
1616年莎士比亚在其五十二岁生日前后不幸去世,葬于圣三一教堂,他去世的那天,与他出生的那天同月同日。死前留有遗嘱。他的两个据说比较可靠的肖像是教堂中的半身塑像和德罗肖特画像,手迹则有 6份签名和《托马斯·莫尔爵士》一剧中三页手稿。
个人作品
莎士比亚在约1590~1612的20余年内共写了三十七部戏剧(如加上与弗莱彻合写的《两位贵亲》则是三十八部),还写有二首长诗《维纳斯与阿多尼斯》,《鲁克丽丝受辱记》和一百五十四首十四行诗。他的戏剧多取材于历史记载、小说、民间传说和老戏等已有的材料,反映了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历史现实,宣扬了新兴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思想和人性论观点。由于一方面广泛借鉴古代戏剧、英国中世纪戏剧以及欧洲新兴的文化艺术,一方面深刻观察人生,了解社会,掌握时代的脉搏,故使莎士比亚得以塑造出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描绘广阔的、五光十色的社会生活图景,并使之以悲喜交融、富于诗意和想象、寓统一于矛盾变化之中以及富有人生哲理和批判精神等特点著称。
一般来说,莎士比亚的戏剧创作可分以下3个时期:
第一时期(1590~1600年) 以写作历史剧、喜剧为主,有9部历史剧、10部喜剧和2部悲剧。
9部历史剧中除《约翰王》是写 13 世纪初英国历史外 ,其他8部是内容相衔接的两个4部曲 :《 亨利六世 》上 、中、下篇与《查理三世》;《查理二世》、《亨利四世》(被称为最成功的历史剧)上、下篇与《亨利五世》。这些历史剧概括了英国历史上百余年间的动乱,塑造了一系列正、反面君主形象,反映了莎士比亚反对封建割据,拥护中央集权,谴责暴君暴政,要求开明君主进行自上而下改革,建立和谐社会关系的人文主义政治与道德理想。
10部喜剧《错误的喜剧》、《驯悍记》、《维洛那二绅士》、《爱的徒劳》、《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 》、《 温莎的风流娘儿们 》、《无事生非》、《皆大欢喜》和《第十二夜》大都以爱情、友谊、婚姻为主题,主人公多是一些具有人文主义智慧与美德的青年男女,通过他们争取自由、幸福的斗争,歌颂进步、美好的新人新风,同时也温和地揭露和嘲讽旧事物的衰朽和丑恶,如禁欲主义的虚矫、清教徒的伪善和高利贷者的贪鄙等。莎士比亚这一时期戏剧创作的基本情调是乐观、明朗的,充满着以人文主义理想解决社会矛盾的信心,以致写在这一时期的悲喜剧《罗密欧和朱丽叶》中,也洋溢着喜剧气氛。尽管主人公殉情而死,但爱的理想战胜死亡,换来了封建世仇的和解。然而,这一时期较后的成熟喜剧《威尼斯商人》中,又带有忧郁色彩和悲剧因素,在鼓吹仁爱、友谊和真诚爱情的同时,反映了基督教社会中弱肉强食的阶级压迫、种族歧视问题,说明作者已逐渐意识到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着难以解决的矛盾。
第二时期(1601~1607年) 以悲剧为主 ,写了3部罗马剧、5部悲剧和3部“阴暗的喜剧”或“问题剧”。
罗马剧《尤利乌斯·凯撒》、《安东尼和克莉奥佩特拉》和《科里奥拉努斯》是取材于普卢塔克《希腊罗马英雄传 》的历史剧。
四大悲剧《哈姆雷特》、《 奥赛罗 》、《 李尔王 》、《麦克白》和悲剧《雅典的泰门》标志着作者对时代、人生的深入思考,着力塑造了这样一些新时代的悲剧主人公:他们从中世纪的禁锢和蒙昧中醒来,在近代黎明照耀下,雄心勃勃地想要发展或完善自己,但又不能克服时代和自身的局限,终于在同环境和内心敌对势力的力量悬殊斗争中,遭到不可避免的失败和牺牲。哈姆雷特为报父仇而发现“整个时代脱榫”了,决定担起“重整乾坤”的责任,结果是空怀大志,无力回天。奥赛罗正直淳朴,相信人而又嫉恶如仇,在奸人摆布下杀妻自戕,为追求至善至美反遭恶报。李尔王在权势给他带来的尊荣 、自豪 、 自信中迷失本性,丧失理智,幻想以让权分国来证明自己不当国王而做一个普通人,也能同样或更加伟大,因而经受了一番痛苦的磨难。麦克白本是有功的英雄,性格中有善和美的一面,只因王位的诱惑和野心的驱使,沦为“从血腥到血腥”、懊悔无及的罪人。这些人物的悲剧,深刻地揭示了在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已开始出现的种种社会罪恶和资产阶级的利己主义,表现了人文主义理想与残酷现实之间矛盾的不可调和,具有高度的概括意义。
由于这一时期剧作思想深度和现实主义深度的增强,使《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终成眷属》和《一报还一报》等“喜剧”也显露出阴暗的一面,笼罩着背信弃义、尔虞我诈的罪恶阴影,因而被称为“问题剧”或“阴暗的喜剧”。
第三时期(1608~1613)倾向于妥协和幻想的悲喜剧或传奇剧。
主要作品是4部悲喜剧或传奇剧《泰尔亲王里克里斯》、《辛白林》、《冬天的故事 》、《暴风雨》。这些作品多写失散、团聚、诬陷、昭雪。尽管仍然坚持人文主义理想,对黑暗现实有所揭露,但矛盾的解决主要靠魔法、幻想、机缘巧合和偶然事件,并以宣扬宽恕、容忍、妥协、和解告终。
莎士比亚还与弗莱彻合作写了历史剧《亨利八世》和传奇剧《两位贵亲》,后者近年来被有的莎士比亚戏剧集收入。
------------------------------
莎士比亚作品的创作背景
1590年到1600年是莎士比亚创作的早期,又称为历史剧、喜剧时期。这一时期莎士比亚人文主义思想和艺术风格渐渐形成。当时的英国正处于伊丽莎白女王统治的鼎盛时期,王权稳固统一,经济繁荣。莎士比亚对在现实社会中实现人文主义理想充满信心,作品洋溢着乐观明朗的色彩。这一时期,他写的历史剧包括《理查三世》(1592)、《亨利四世》(上下集)(1597—1598)和《 亨利五世》(1599)等9部。剧本的基本主题是拥护中央王权,谴责封建暴君和歌颂开明君主。比如,《亨利四世》展现的是国内局势动荡的画面,贵族们联合起来反叛国王,但叛乱最终被平息;王太子早先生活放荡,后来认识错误,在平定内乱中立下战功。剧作中,历史事实和艺术虚构达到高度统一。人物形象中以福斯塔夫最为生动,此人自私、懒惰、畏缩,却又机警、灵巧、乐观,令人忍俊不禁。
这一时期创作的喜剧包括诗意盎然的《仲夏夜之梦》(1596)、扬善惩恶的《威尼斯商人》(1597)、反映市民生活风俗的《温莎的风流娘儿们》(1598)、宣扬贞洁爱情的《无事生非》(1599)和歌颂爱情又探讨人性的《第十二夜》(1600)等10部。这些剧本基本主题是爱情、婚姻和友谊,带有浓郁的抒情色彩,表现了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生活理想。与此同时,他还写了《罗密欧和朱丽叶》(1595)等悲剧3部,作品虽然有哀怨的一面,但是基本精神与喜剧同。莎士比亚还写有长诗《维纳斯和阿多尼斯》(1592—1593)、《鲁克丽丝受辱记》(1593—1594)和154首十四行诗。
17世纪初,伊丽莎白女王一世与詹姆士一世政权交替,英国社会矛盾激化,社会丑恶日益暴露。这一时期,莎士比亚的思想和艺术走向成熟,人文主义理想同社会现实发生激烈碰撞。他痛感理想难以实现,创作由早期的赞美人文主义理想转变为对社会黑暗的揭露和批判。莎士比亚创作的第二时期(1601—1607),又称悲剧时期。他写出了《哈姆雷特》(1601)、《奥瑟罗》(1604)、《李尔王》(1606)、《麦克白》(1606)和《雅典的泰门》(1607)等著名悲剧。《奥瑟罗》中出身贵族的苔丝狄蒙娜不顾父亲和社会的反对,与摩尔人奥瑟罗私下结婚,表现了反对种族偏见的主题,而导致他们悲剧的原因不仅是奥瑟罗的嫉妒,而且是以伊阿古为代表的邪恶势力的强大。奥瑟罗临死前的清醒,包含着人类理性的胜利。《李尔王》中展现的则是一个分崩离析的社会,李尔王因为自己的刚愎自用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也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主人公从具有绝对权威的封建君主变成了一无所有、无家可归的老人,人物命运和性格发生巨大的变化,这在莎士比亚的作品中最具特色。《麦克白》中,一位英雄人物由于内在的野心和外部的唆使,成为个人野心家和暴君。其悲剧意义在于,个人野心和利己主义可以毁灭一个原本并非邪恶的人物。总体而言,这些悲剧对封建贵族的腐朽衰败、利己主义的骇人听闻、金钱关系的罪恶和劳动人民的疾苦,作了深入的揭露;风格上,浪漫欢乐的气氛减少,忧郁悲愤的情调增加,形象更丰满,语言更纯熟。
1608年以后,莎士比亚进入创作的最后时期。这时的莎士比亚已看到人文主义的理想在现实社会中无法实现,便从写悲剧转而为写传奇剧,从揭露批判现实社会的黑暗转向写梦幻世界。因此,这一时期又称莎士比亚的传奇剧时期。这时期,他的作品往往通过神话式的幻想,借助超自然的力量来解决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作品贯串着宽恕、和解的精神,没有前期的欢乐,也没有中期的阴郁,而是充满美丽的生活幻想,浪漫情调浓郁。《暴风雨》(1611)最能代表这一时期的风格,被称为“用诗歌写的遗嘱”。此外,他还写有《辛白林》和《冬天的故事》等3部传奇剧和历史剧《亨利八世》。
莎士比亚的作品从生活真实出发,深刻地反映了时代风貌和社会本质。他认为,戏剧“仿佛要给自然照一面镜子:给德行看一看自己的面貌,给荒唐看一看自己的姿态,给时代和社会看一看自己的形象和印记”。马克思、恩格斯将莎士比亚推崇为现实主义的经典作家,提出戏剧创作应该更加“莎士比亚化”。这是针对戏剧创作中存在的“把个人变成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的缺点而提出的创作原则。所谓“莎士比亚化”,就是要求作家象莎士比亚那样,善于从生活真实出发,展示广阔的社会背景,给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提供富有时代特点的典型环境;作品的情节应该生动、丰富,人物应该有鲜明个性,同时具有典型意义;作品中现实主义的刻画和浪漫主义的氛围要巧妙结合;语言要丰富,富有表现力;作家的倾向要在情节和人物的描述中隐蔽而自然地流露出来。
莎士比亚的作品包括:
悲剧:罗密欧和朱丽叶,麦克白,李尔王,哈姆雷特,奥赛罗,泰特斯·安特洛尼克斯,裘力斯·凯撒,安东尼与克莉奥佩屈拉(埃及艳后),科利奥兰纳斯,特洛埃围城记,雅典的泰门等。
喜剧:错中错,终成眷属,皆大欢喜,仲夏夜之梦,无事生非,一报还一报,暴风雨,驯悍记,第十二夜,威尼斯商人,温莎的风流娘们,爱的徒劳,维洛那二绅士,泰尔亲王佩力克尔斯,辛白林,冬天的故事等。
历史剧:亨利四世,亨利五世,亨利六世,亨利八世,约翰王,里查二世,里查三世。
十四行诗:爱人的怨诉,鲁克丽丝失贞记,维纳斯和阿多尼斯,热情的朝圣者,凤凰和斑鸠等。
成就和影响
莎士比亚的戏剧大都取材于旧有剧本、小说、编年史或民间传说,但在改写中注入了自己的思想,给旧题材赋予新颖、丰富、深刻的内容。在艺术表现上,他继承古代希腊罗马、中世纪英国和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戏剧的三大传统并加以发展,从内容到形式进行了创造性革新。他的戏剧不受三一律束缚,突破悲剧、喜剧界限,努力反映生活的本来面目,深入探索人物内心奥秘,从而能够塑造出众多性格复杂多样、形象真实生动的人物典型,描绘了广阔的、五光十色的社会生活图景,并以其博大、深刻、富于诗意和哲理著称。
莎士比亚的戏剧是为当时英国的舞台和观众写作的大众化的戏剧。因而,它的悲喜交融、雅俗共赏以及时空自由、极力调动观众想象来弥补舞台的简陋等特点,曾在18世纪遭到以伏尔泰为代表的古典主义者的指摘,并在演出时被任意删改。莎剧的真正价值,直到19世纪初,在柯尔律治和哈兹里特等批评家的阐发下,才开始为人们所认识。然而当时的莎剧演出仍常被纳入5幕结构剧的模式 。19世纪末,W·波埃尔和H·格兰威尔·巴克强烈反对当时莎剧演出的壮观传统 ,提倡按伊丽莎白时代剧场不用布景的方式演出,以恢复其固有特点。
17世纪始,莎士比亚戏剧传入德、法、意、俄、北欧诸国,然后渐及美国乃至世界各地,对各国戏剧发展产生了巨大、深远的影响,并已成为世界文化发展、交流的重要纽带和灵感源泉。中国从本世纪初开始介绍和翻译莎剧,到1978年出版了在朱生豪译本基础上经全面校订、补译的11卷《莎士比亚全集》。 1902年,上海圣约翰书院学生最早用英语演出《威尼斯商人》。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先后有65个职业和业余演出团体 ,以英 、汉 、藏 、蒙、粤5种语言 ,文明戏、现代话剧、戏曲、广播剧、芭蕾舞剧 、木偶剧6种形式,共演出莎剧21部,包括了莎剧大部分重要作品。莎剧已成为中国中学、大学特别是戏剧院校的教材。莎剧的重要角色为中国演员的培养和提高开辟了广阔天地。
莎士比亚给世人留下了三十七部戏剧,其中包括一些他与别人合写的一般剧作。此外,他还写有一百五十四首十四行诗和三、四首长诗。
宗教领袖、科学家、政治家、探险家、哲学家或发明家的活动经常影响到人类奋斗的许多其他领域的发展。例如,科学的进展对经济和政治事物已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影响了宗教信仰、哲学观点和艺术的发展。
一位著名的画家,虽然可能对后来的画家的作品影响很大,但是他对音乐和文学可能带来的影响却微乎其微,对探险和其他人类奋斗的领域实际上则毫无影响可言。类似的说法也适合于诗人、剧作家和音乐作曲家。一般说来,文艺人物只对文艺有影响,实际上只对他们所从事的那个特殊领域有影响。正是由于这种原因,没有一名文学、音乐或美术人物被列进前三十名,且只有少数几个人物才被列入本册。
那么为什么本册中有文艺人物呢?这是因为欣赏文艺对每个人的生活有一定的直接影响(虽然这种影响并不总是很大),换句话说,一个人可能会花一部分时间听音乐,一部分时间读书,一部分时间作画,等等。即使我们听音乐的时间对我们的其他活动毫无影响(这肯定是种夸张的说法),这一部分时间仍然代表着我们生活中的无聊时间。
一位艺术家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可能比我们听、读或看他的作品所花的时间还要多。这是因为他的作品很可能对其他作家的创作活动产生影响,他们的作品为我们所体验和赏识。
在有些情况下,文艺作品或多或少地有些明确的哲学内容,这会影响我们对其他问题的看法。当然文学作品比音乐或美术作品更经常是如此这般。例如,在《罗密欧和朱丽叶》(第三幕,第一场)中,莎士比亚让亲王说:“对杀人的凶手不能讲慈悲,否则就是鼓励杀人。”这里提出的观点(不管人们接受与否)具有鲜明的哲学内容,可能会对人们的政治态度产生影响,而不是其他如欣赏“蒙娜丽莎”所产生的影响。
莎士比亚在所有的文学人物中首屈一指,这看来是无容置辩的。相对来说,今天很少有人谈乔叟、维吉尔、甚至荷马的作品,但是要上演一部莎士比亚的戏剧,肯定会有很多观众。莎士比亚创造词汇的天才是无与伦比的,他的话常被引用——甚至包括从未看过或读过他的戏剧的人。况且他的名气也并非昙花一现。近四百年来他的作品一直给读者和评论家带来了许多欢乐。由于莎士比亚的作品已经接受住了时间的考验,因此在将来的许许多多世纪里也将会受到普遍欢迎,这一推测看来不无道理。
在评价莎士比亚的影响时,我们应该这样考虑,如果没有他,就根本不会有他的作品。
据统计,莎士比亚用词高达两万格以上。它广泛采用民间语言(如民谣、俚语、古谚语和滑稽幽默的散文等),注意吸收外来词汇,还大量运用比喻、隐喻、双关语,可谓集当时英语之大成。莎剧中许多语句已成为现代英语中的成语、典故和格言。相对而言,他早期的剧作喜欢用华丽铿锵的词句;后来的成熟作品则显得更得心应手,既能用丰富多样的语言贴切而生动的表现不同人物的特色,也能用朴素自然的词句传达扣人心弦的感情和思想。
虽然莎士比亚用英文写作,但是他是一位真正闻名世界的人物。虽然英语不完全是一种世界语言,但是它比任何其它语言都更接近世界语言。而且莎士比亚的作品被译成许多种文学,许多国家都读他的著作,上演他的戏剧。
当然有些受欢迎的作家的作品也会受到文学评论家的轻视,但是莎士比亚就不同了,文学学者都不遗余力地赞扬他的作品。世世代代的戏剧家都研究他的作品,企图获得他的文学气质。正是因为莎士比亚对其他作家有巨大的影响和不断受到大众的赏识,才使他在本书中获得相当高的名次。
某版本的莎翁戏剧集中的序言,有一段这样的话:
他通过具有强大艺术力量的形象,从他的那些典型的、同时又具有鲜明个性的主人公的复杂的关系中,从他们的行动和矛盾中去揭示出他们的性格。戏剧中放射出的强烈的人文主义思想光芒,以及卓越而大胆的艺术技巧,其意义早已超出了他的时代和国家的范围。
对文学界造成如此大的影响,难怪他的朋友、著名的戏剧家本·琼斯说:“他不只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全世纪。”
最后一点不得不提的是-----
莎士比亚与世界图书与版权日
4月23日,对于世界文学领域是一个具有象征性的日子,因为塞万提斯、威廉·莎士比亚和加尔西拉索·德·拉·维加都在1616年的这一天去世。此外,4月23日也是另一些著名作家出生或去世的日子,如莫里斯·德律恩、拉克斯内斯、佛拉吉米尔·纳博科夫、约瑟·普拉和曼努埃尔·梅希亚?巴列霍。
很自然地,1995年在巴黎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选择这一天,向全世界的书籍和作者表示敬意;鼓励每个人,尤其是年轻人,去发现阅读的快乐,并再度对那些为促进人类的社会和文化进步做出无以替代的贡献的人表示尊敬。
1995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二十八次大会通过决议,宣布每年4月23日为世界图书和版权日。
版权即著作权,是指文学、艺术、科学作品的作者对其作品享有的权利(包括财产权、人身权)。版权的取得有两种方式:自动取得和登记取得。我国的著作权法规定,作品完成就自动有版权。
人物生平
[莎士比亚故居]
莎士比亚故居
莎士比亚的代表作有四大悲剧:《哈姆雷特》(英:Hamlet)、《奥赛罗》(英:Othello)、《李尔王》(英:King Lear)、《麦克白》(英:Macbeth)。四大喜剧《第十二夜》、《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无事生非》(人教版教材称《皆大欢喜》)。历史剧:《亨利四世》、《亨利五世》、《理查二世》等。还写过154首十四行诗,二首长诗。本·琼生称他为“时代的灵魂”,马克思称他和古希腊的埃斯库罗斯为“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虽然莎士比亚只用英文写作,但他却是世界著名作家。他的大部分作品都已被译成多种文字,其剧作也在许多国家上演。1616年4月23日病逝。莎士比亚和意大利著名数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和哲学家、近代实验科学的先躯者伽利略同一年出生。
伟大的英国文艺复兴时期剧作家、诗人威廉·莎士比亚于1564年4月23日生于英国中部瓦维克郡埃文河畔斯特拉特福的一位富裕的市民家庭。其父约翰·莎士比亚是经营羊毛、皮革制造及谷物生意的杂货商,1565年任镇民政官,3年后被选为镇长。他少年时代曾在当地的一所主要教授拉丁文的“文学学校”学习,掌握了写作的基本技巧与较丰富的知识,但因他的父亲破产,未能毕业就走上独自谋生之路。他当过肉店学徒,也曾在乡村学校教过书,还干过其他各种职业,这使他增长了许多社会阅历。历史学家乔治·斯蒂文森说,后人从这些文字资料中大概勾勒出莎士比亚的生活轨迹:20岁后到伦敦,先在剧院当马夫.杂役,后入剧团,做过演员.导演.编剧,并成为剧院股东;1588年前后开始写作,先是改编前人的剧三,不久即开始独立创作。当时的剧坛为牛津、剑桥背景的“大学才子”们所把持,一个成名的剧作家曾以轻蔑的语气写文章嘲笑莎士比亚这样一个“粗俗的平民”、“暴发户式的乌鸦”竟敢同“高尚的天才”一比高低!但莎士比亚后来却赢得了包括大学生团体在内的广大观众的拥护和爱戴,学生们曾在学校业余演出过莎士比亚的一些剧本,如《哈姆雷特》、《错误的喜剧》。1597年重返家乡购置房产,度过人生最后时光。他虽受过良好的基本教育,但是未上过大学。1582年,18岁中,列举莎士比亚35岁以前的剧作,称赞他的喜剧、悲剧都“无与伦比”,能和古代第一流戏剧诗人们并称。但他生前没出版过自己的剧作。写作的成功,使莎士比亚赢得了骚桑普顿勋爵的眷顾,勋爵成了他的保护人。莎士比亚在90年代初曾把他写的两首长诗《维纳斯与阿都尼》、《鲁克丽丝受辱记》献给勋爵,也曾为勋爵写过一些十四行诗。借助勋爵的关系,莎士比亚走进了贵族的文化莎龙,使他对上流社会有了观察和了解的机会,扩大了他的生活视野,为他日后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源泉。从1594年起,他所属的剧团受到王宫大臣的庇护,称为“宫内大臣剧团”。 1596年,他以他父亲的名义申请到“绅士”称号和拥有纹章的权利,又先后3次购置了可观的房地产。1603年,詹姆士一世继位,他的剧团改称“国王供奉剧团”,他和团中演员被任命为御前侍从,因此剧团除了经常的巡回演出外,也常常在宫廷中演出,莎士比亚创作的剧本进而蜚声社会各界。 莎士比亚在伦敦住了二十多年,而在此期间他的妻子仍一直呆在斯特拉福。他在接近天命之年时隐退回归故里斯特拉福(1612年左右)。1616年4月23日莎士比亚在其五十二岁生日前后不幸去世,葬于圣三一教堂。死前留有遗嘱。他的两个据说比较可靠的肖像是教堂中的半身塑像和德罗肖特画像,手迹则有6份签名和《托马斯·莫尔爵士》一剧中三页手稿。1623年,演员 J·海明和H·康代尔把他的剧作印成对开本,收进36出戏(其中20出是首次付印),号称“第一对开本”。从1772年开始,有人对于莎剧的作者不断提出过疑问,并且企图证实作者是培根、C·马洛、勒特兰伯爵、牛津伯爵、德比伯爵、等等,但都缺乏证据。
莎士比亚是著名的同性恋者,他的十四行诗全部都是写给他的同性爱人的.据英媒体报道,最近一位英国收藏家重新确认了一幅家藏油画的画中人身份,原来这名美艳“女子”不是别人,正是莎翁传说中的同性恋情侣——南安普顿伯爵三世亨利·里奥谢思利。
发现这幅“惊世”油画的科布家族家藏甚丰,继承了全部艺术品收藏的阿莱克·科布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自己从儿时起一直以为画中人是位名叫诺顿的贵妇,因为在这幅油画的背面赫然写着诺顿夫人的字样。但几年前,一位偶然来访的艺术收藏家告诉科布,他认为画中人并非女性,而是易容扮作女性的须眉。一席话惊醒梦中人,科布开始重新审视其真实身份,直到今年年初才终于揭开谜底。这幅油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 16世纪末,画中的南安普顿伯爵涂脂抹粉,嘴唇上抹着唇膏,左耳还戴着精致的耳环,手抚披散到胸前的长发,看上去一派女人风情。英国历史文物权威机构“全国托管协会”已确认油画为真迹,此画完成于1590年至1593年,当时莎士比亚正住在南安普顿伯爵三世的府上。尽管一代文豪莎翁娶了安娜·哈撒韦,但他的真正性取向一直是文学批评家争议不绝的话题。
南安普顿伯爵为同性恋的传说由来已久,他与莎翁的关系更是扑朔迷离。伯爵曾招待莎翁入住自己的寓所,莎翁著名的《十四行诗集》又是献给一位俊俏不凡、“美若女子”的年轻男子。(学生以为:十四行诗集前面十几首都是推崇传宗接代的,不能理解成写给其男友的.)不少史学家早已考据,莎翁诗中的倾慕之情大有可能是投向这位易容扮女人的英俊男友。
1616年莎士比亚在其五十二岁生日前后不幸去世,葬于圣三一教堂,他去世的那天,与他出生的那天同月同日。死前留有遗嘱。他的两个据说比较可靠的肖像是教堂中的半身塑像和德罗肖特画像,手迹则有 6份签名和《托马斯·莫尔爵士》一剧中三页手稿。
个人作品
莎士比亚在约1590~1612的20余年内共写了三十七部戏剧(如加上与弗莱彻合写的《两位贵亲》则是三十八部),还写有二首长诗《维纳斯与阿多尼斯》,《鲁克丽丝受辱记》和一百五十四首十四行诗。他的戏剧多取材于历史记载、小说、民间传说和老戏等已有的材料,反映了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历史现实,宣扬了新兴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思想和人性论观点。由于一方面广泛借鉴古代戏剧、英国中世纪戏剧以及欧洲新兴的文化艺术,一方面深刻观察人生,了解社会,掌握时代的脉搏,故使莎士比亚得以塑造出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描绘广阔的、五光十色的社会生活图景,并使之以悲喜交融、富于诗意和想象、寓统一于矛盾变化之中以及富有人生哲理和批判精神等特点著称。
一般来说,莎士比亚的戏剧创作可分以下3个时期:
第一时期(1590~1600年) 以写作历史剧、喜剧为主,有9部历史剧、10部喜剧和2部悲剧。
9部历史剧中除《约翰王》是写 13 世纪初英国历史外 ,其他8部是内容相衔接的两个4部曲 :《 亨利六世 》上 、中、下篇与《查理三世》;《查理二世》、《亨利四世》(被称为最成功的历史剧)上、下篇与《亨利五世》。这些历史剧概括了英国历史上百余年间的动乱,塑造了一系列正、反面君主形象,反映了莎士比亚反对封建割据,拥护中央集权,谴责暴君暴政,要求开明君主进行自上而下改革,建立和谐社会关系的人文主义政治与道德理想。
10部喜剧《错误的喜剧》、《驯悍记》、《维洛那二绅士》、《爱的徒劳》、《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 》、《 温莎的风流娘儿们 》、《无事生非》、《皆大欢喜》和《第十二夜》大都以爱情、友谊、婚姻为主题,主人公多是一些具有人文主义智慧与美德的青年男女,通过他们争取自由、幸福的斗争,歌颂进步、美好的新人新风,同时也温和地揭露和嘲讽旧事物的衰朽和丑恶,如禁欲主义的虚矫、清教徒的伪善和高利贷者的贪鄙等。莎士比亚这一时期戏剧创作的基本情调是乐观、明朗的,充满着以人文主义理想解决社会矛盾的信心,以致写在这一时期的悲喜剧《罗密欧和朱丽叶》中,也洋溢着喜剧气氛。尽管主人公殉情而死,但爱的理想战胜死亡,换来了封建世仇的和解。然而,这一时期较后的成熟喜剧《威尼斯商人》中,又带有忧郁色彩和悲剧因素,在鼓吹仁爱、友谊和真诚爱情的同时,反映了基督教社会中弱肉强食的阶级压迫、种族歧视问题,说明作者已逐渐意识到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着难以解决的矛盾。
第二时期(1601~1607年) 以悲剧为主 ,写了3部罗马剧、5部悲剧和3部“阴暗的喜剧”或“问题剧”。
罗马剧《尤利乌斯·凯撒》、《安东尼和克莉奥佩特拉》和《科里奥拉努斯》是取材于普卢塔克《希腊罗马英雄传 》的历史剧。
四大悲剧《哈姆雷特》、《 奥赛罗 》、《 李尔王 》、《麦克白》和悲剧《雅典的泰门》标志着作者对时代、人生的深入思考,着力塑造了这样一些新时代的悲剧主人公:他们从中世纪的禁锢和蒙昧中醒来,在近代黎明照耀下,雄心勃勃地想要发展或完善自己,但又不能克服时代和自身的局限,终于在同环境和内心敌对势力的力量悬殊斗争中,遭到不可避免的失败和牺牲。哈姆雷特为报父仇而发现“整个时代脱榫”了,决定担起“重整乾坤”的责任,结果是空怀大志,无力回天。奥赛罗正直淳朴,相信人而又嫉恶如仇,在奸人摆布下杀妻自戕,为追求至善至美反遭恶报。李尔王在权势给他带来的尊荣 、自豪 、 自信中迷失本性,丧失理智,幻想以让权分国来证明自己不当国王而做一个普通人,也能同样或更加伟大,因而经受了一番痛苦的磨难。麦克白本是有功的英雄,性格中有善和美的一面,只因王位的诱惑和野心的驱使,沦为“从血腥到血腥”、懊悔无及的罪人。这些人物的悲剧,深刻地揭示了在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已开始出现的种种社会罪恶和资产阶级的利己主义,表现了人文主义理想与残酷现实之间矛盾的不可调和,具有高度的概括意义。
由于这一时期剧作思想深度和现实主义深度的增强,使《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终成眷属》和《一报还一报》等“喜剧”也显露出阴暗的一面,笼罩着背信弃义、尔虞我诈的罪恶阴影,因而被称为“问题剧”或“阴暗的喜剧”。
第三时期(1608~1613)倾向于妥协和幻想的悲喜剧或传奇剧。
主要作品是4部悲喜剧或传奇剧《泰尔亲王里克里斯》、《辛白林》、《冬天的故事 》、《暴风雨》。这些作品多写失散、团聚、诬陷、昭雪。尽管仍然坚持人文主义理想,对黑暗现实有所揭露,但矛盾的解决主要靠魔法、幻想、机缘巧合和偶然事件,并以宣扬宽恕、容忍、妥协、和解告终。
莎士比亚还与弗莱彻合作写了历史剧《亨利八世》和传奇剧《两位贵亲》,后者近年来被有的莎士比亚戏剧集收入。
------------------------------
莎士比亚作品的创作背景
1590年到1600年是莎士比亚创作的早期,又称为历史剧、喜剧时期。这一时期莎士比亚人文主义思想和艺术风格渐渐形成。当时的英国正处于伊丽莎白女王统治的鼎盛时期,王权稳固统一,经济繁荣。莎士比亚对在现实社会中实现人文主义理想充满信心,作品洋溢着乐观明朗的色彩。这一时期,他写的历史剧包括《理查三世》(1592)、《亨利四世》(上下集)(1597—1598)和《 亨利五世》(1599)等9部。剧本的基本主题是拥护中央王权,谴责封建暴君和歌颂开明君主。比如,《亨利四世》展现的是国内局势动荡的画面,贵族们联合起来反叛国王,但叛乱最终被平息;王太子早先生活放荡,后来认识错误,在平定内乱中立下战功。剧作中,历史事实和艺术虚构达到高度统一。人物形象中以福斯塔夫最为生动,此人自私、懒惰、畏缩,却又机警、灵巧、乐观,令人忍俊不禁。
这一时期创作的喜剧包括诗意盎然的《仲夏夜之梦》(1596)、扬善惩恶的《威尼斯商人》(1597)、反映市民生活风俗的《温莎的风流娘儿们》(1598)、宣扬贞洁爱情的《无事生非》(1599)和歌颂爱情又探讨人性的《第十二夜》(1600)等10部。这些剧本基本主题是爱情、婚姻和友谊,带有浓郁的抒情色彩,表现了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生活理想。与此同时,他还写了《罗密欧和朱丽叶》(1595)等悲剧3部,作品虽然有哀怨的一面,但是基本精神与喜剧同。莎士比亚还写有长诗《维纳斯和阿多尼斯》(1592—1593)、《鲁克丽丝受辱记》(1593—1594)和154首十四行诗。
17世纪初,伊丽莎白女王一世与詹姆士一世政权交替,英国社会矛盾激化,社会丑恶日益暴露。这一时期,莎士比亚的思想和艺术走向成熟,人文主义理想同社会现实发生激烈碰撞。他痛感理想难以实现,创作由早期的赞美人文主义理想转变为对社会黑暗的揭露和批判。莎士比亚创作的第二时期(1601—1607),又称悲剧时期。他写出了《哈姆雷特》(1601)、《奥瑟罗》(1604)、《李尔王》(1606)、《麦克白》(1606)和《雅典的泰门》(1607)等著名悲剧。《奥瑟罗》中出身贵族的苔丝狄蒙娜不顾父亲和社会的反对,与摩尔人奥瑟罗私下结婚,表现了反对种族偏见的主题,而导致他们悲剧的原因不仅是奥瑟罗的嫉妒,而且是以伊阿古为代表的邪恶势力的强大。奥瑟罗临死前的清醒,包含着人类理性的胜利。《李尔王》中展现的则是一个分崩离析的社会,李尔王因为自己的刚愎自用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也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主人公从具有绝对权威的封建君主变成了一无所有、无家可归的老人,人物命运和性格发生巨大的变化,这在莎士比亚的作品中最具特色。《麦克白》中,一位英雄人物由于内在的野心和外部的唆使,成为个人野心家和暴君。其悲剧意义在于,个人野心和利己主义可以毁灭一个原本并非邪恶的人物。总体而言,这些悲剧对封建贵族的腐朽衰败、利己主义的骇人听闻、金钱关系的罪恶和劳动人民的疾苦,作了深入的揭露;风格上,浪漫欢乐的气氛减少,忧郁悲愤的情调增加,形象更丰满,语言更纯熟。
1608年以后,莎士比亚进入创作的最后时期。这时的莎士比亚已看到人文主义的理想在现实社会中无法实现,便从写悲剧转而为写传奇剧,从揭露批判现实社会的黑暗转向写梦幻世界。因此,这一时期又称莎士比亚的传奇剧时期。这时期,他的作品往往通过神话式的幻想,借助超自然的力量来解决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作品贯串着宽恕、和解的精神,没有前期的欢乐,也没有中期的阴郁,而是充满美丽的生活幻想,浪漫情调浓郁。《暴风雨》(1611)最能代表这一时期的风格,被称为“用诗歌写的遗嘱”。此外,他还写有《辛白林》和《冬天的故事》等3部传奇剧和历史剧《亨利八世》。
莎士比亚的作品从生活真实出发,深刻地反映了时代风貌和社会本质。他认为,戏剧“仿佛要给自然照一面镜子:给德行看一看自己的面貌,给荒唐看一看自己的姿态,给时代和社会看一看自己的形象和印记”。马克思、恩格斯将莎士比亚推崇为现实主义的经典作家,提出戏剧创作应该更加“莎士比亚化”。这是针对戏剧创作中存在的“把个人变成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的缺点而提出的创作原则。所谓“莎士比亚化”,就是要求作家象莎士比亚那样,善于从生活真实出发,展示广阔的社会背景,给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提供富有时代特点的典型环境;作品的情节应该生动、丰富,人物应该有鲜明个性,同时具有典型意义;作品中现实主义的刻画和浪漫主义的氛围要巧妙结合;语言要丰富,富有表现力;作家的倾向要在情节和人物的描述中隐蔽而自然地流露出来。
莎士比亚的作品包括:
悲剧:罗密欧和朱丽叶,麦克白,李尔王,哈姆雷特,奥赛罗,泰特斯·安特洛尼克斯,裘力斯·凯撒,安东尼与克莉奥佩屈拉(埃及艳后),科利奥兰纳斯,特洛埃围城记,雅典的泰门等。
喜剧:错中错,终成眷属,皆大欢喜,仲夏夜之梦,无事生非,一报还一报,暴风雨,驯悍记,第十二夜,威尼斯商人,温莎的风流娘们,爱的徒劳,维洛那二绅士,泰尔亲王佩力克尔斯,辛白林,冬天的故事等。
历史剧:亨利四世,亨利五世,亨利六世,亨利八世,约翰王,里查二世,里查三世。
十四行诗:爱人的怨诉,鲁克丽丝失贞记,维纳斯和阿多尼斯,热情的朝圣者,凤凰和斑鸠等。
成就和影响
莎士比亚的戏剧大都取材于旧有剧本、小说、编年史或民间传说,但在改写中注入了自己的思想,给旧题材赋予新颖、丰富、深刻的内容。在艺术表现上,他继承古代希腊罗马、中世纪英国和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戏剧的三大传统并加以发展,从内容到形式进行了创造性革新。他的戏剧不受三一律束缚,突破悲剧、喜剧界限,努力反映生活的本来面目,深入探索人物内心奥秘,从而能够塑造出众多性格复杂多样、形象真实生动的人物典型,描绘了广阔的、五光十色的社会生活图景,并以其博大、深刻、富于诗意和哲理著称。
莎士比亚的戏剧是为当时英国的舞台和观众写作的大众化的戏剧。因而,它的悲喜交融、雅俗共赏以及时空自由、极力调动观众想象来弥补舞台的简陋等特点,曾在18世纪遭到以伏尔泰为代表的古典主义者的指摘,并在演出时被任意删改。莎剧的真正价值,直到19世纪初,在柯尔律治和哈兹里特等批评家的阐发下,才开始为人们所认识。然而当时的莎剧演出仍常被纳入5幕结构剧的模式 。19世纪末,W·波埃尔和H·格兰威尔·巴克强烈反对当时莎剧演出的壮观传统 ,提倡按伊丽莎白时代剧场不用布景的方式演出,以恢复其固有特点。
17世纪始,莎士比亚戏剧传入德、法、意、俄、北欧诸国,然后渐及美国乃至世界各地,对各国戏剧发展产生了巨大、深远的影响,并已成为世界文化发展、交流的重要纽带和灵感源泉。中国从本世纪初开始介绍和翻译莎剧,到1978年出版了在朱生豪译本基础上经全面校订、补译的11卷《莎士比亚全集》。 1902年,上海圣约翰书院学生最早用英语演出《威尼斯商人》。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先后有65个职业和业余演出团体 ,以英 、汉 、藏 、蒙、粤5种语言 ,文明戏、现代话剧、戏曲、广播剧、芭蕾舞剧 、木偶剧6种形式,共演出莎剧21部,包括了莎剧大部分重要作品。莎剧已成为中国中学、大学特别是戏剧院校的教材。莎剧的重要角色为中国演员的培养和提高开辟了广阔天地。
莎士比亚给世人留下了三十七部戏剧,其中包括一些他与别人合写的一般剧作。此外,他还写有一百五十四首十四行诗和三、四首长诗。
宗教领袖、科学家、政治家、探险家、哲学家或发明家的活动经常影响到人类奋斗的许多其他领域的发展。例如,科学的进展对经济和政治事物已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影响了宗教信仰、哲学观点和艺术的发展。
一位著名的画家,虽然可能对后来的画家的作品影响很大,但是他对音乐和文学可能带来的影响却微乎其微,对探险和其他人类奋斗的领域实际上则毫无影响可言。类似的说法也适合于诗人、剧作家和音乐作曲家。一般说来,文艺人物只对文艺有影响,实际上只对他们所从事的那个特殊领域有影响。正是由于这种原因,没有一名文学、音乐或美术人物被列进前三十名,且只有少数几个人物才被列入本册。
那么为什么本册中有文艺人物呢?这是因为欣赏文艺对每个人的生活有一定的直接影响(虽然这种影响并不总是很大),换句话说,一个人可能会花一部分时间听音乐,一部分时间读书,一部分时间作画,等等。即使我们听音乐的时间对我们的其他活动毫无影响(这肯定是种夸张的说法),这一部分时间仍然代表着我们生活中的无聊时间。
一位艺术家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可能比我们听、读或看他的作品所花的时间还要多。这是因为他的作品很可能对其他作家的创作活动产生影响,他们的作品为我们所体验和赏识。
在有些情况下,文艺作品或多或少地有些明确的哲学内容,这会影响我们对其他问题的看法。当然文学作品比音乐或美术作品更经常是如此这般。例如,在《罗密欧和朱丽叶》(第三幕,第一场)中,莎士比亚让亲王说:“对杀人的凶手不能讲慈悲,否则就是鼓励杀人。”这里提出的观点(不管人们接受与否)具有鲜明的哲学内容,可能会对人们的政治态度产生影响,而不是其他如欣赏“蒙娜丽莎”所产生的影响。
莎士比亚在所有的文学人物中首屈一指,这看来是无容置辩的。相对来说,今天很少有人谈乔叟、维吉尔、甚至荷马的作品,但是要上演一部莎士比亚的戏剧,肯定会有很多观众。莎士比亚创造词汇的天才是无与伦比的,他的话常被引用——甚至包括从未看过或读过他的戏剧的人。况且他的名气也并非昙花一现。近四百年来他的作品一直给读者和评论家带来了许多欢乐。由于莎士比亚的作品已经接受住了时间的考验,因此在将来的许许多多世纪里也将会受到普遍欢迎,这一推测看来不无道理。
在评价莎士比亚的影响时,我们应该这样考虑,如果没有他,就根本不会有他的作品。
据统计,莎士比亚用词高达两万格以上。它广泛采用民间语言(如民谣、俚语、古谚语和滑稽幽默的散文等),注意吸收外来词汇,还大量运用比喻、隐喻、双关语,可谓集当时英语之大成。莎剧中许多语句已成为现代英语中的成语、典故和格言。相对而言,他早期的剧作喜欢用华丽铿锵的词句;后来的成熟作品则显得更得心应手,既能用丰富多样的语言贴切而生动的表现不同人物的特色,也能用朴素自然的词句传达扣人心弦的感情和思想。
虽然莎士比亚用英文写作,但是他是一位真正闻名世界的人物。虽然英语不完全是一种世界语言,但是它比任何其它语言都更接近世界语言。而且莎士比亚的作品被译成许多种文学,许多国家都读他的著作,上演他的戏剧。
当然有些受欢迎的作家的作品也会受到文学评论家的轻视,但是莎士比亚就不同了,文学学者都不遗余力地赞扬他的作品。世世代代的戏剧家都研究他的作品,企图获得他的文学气质。正是因为莎士比亚对其他作家有巨大的影响和不断受到大众的赏识,才使他在本书中获得相当高的名次。
某版本的莎翁戏剧集中的序言,有一段这样的话:
他通过具有强大艺术力量的形象,从他的那些典型的、同时又具有鲜明个性的主人公的复杂的关系中,从他们的行动和矛盾中去揭示出他们的性格。戏剧中放射出的强烈的人文主义思想光芒,以及卓越而大胆的艺术技巧,其意义早已超出了他的时代和国家的范围。
对文学界造成如此大的影响,难怪他的朋友、著名的戏剧家本·琼斯说:“他不只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全世纪。”
最后一点不得不提的是-----
莎士比亚与世界图书与版权日
4月23日,对于世界文学领域是一个具有象征性的日子,因为塞万提斯、威廉·莎士比亚和加尔西拉索·德·拉·维加都在1616年的这一天去世。此外,4月23日也是另一些著名作家出生或去世的日子,如莫里斯·德律恩、拉克斯内斯、佛拉吉米尔·纳博科夫、约瑟·普拉和曼努埃尔·梅希亚?巴列霍。
很自然地,1995年在巴黎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选择这一天,向全世界的书籍和作者表示敬意;鼓励每个人,尤其是年轻人,去发现阅读的快乐,并再度对那些为促进人类的社会和文化进步做出无以替代的贡献的人表示尊敬。
1995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二十八次大会通过决议,宣布每年4月23日为世界图书和版权日。
版权即著作权,是指文学、艺术、科学作品的作者对其作品享有的权利(包括财产权、人身权)。版权的取得有两种方式:自动取得和登记取得。我国的著作权法规定,作品完成就自动有版权。
展开全部
莎士比亚的代表作有四大悲剧:《哈姆雷特》(英:Hamlet)、《奥赛罗》(英:Othello)、《李尔王》(英:King Lear)、《麦克白》(英:Macbeth)。四大喜剧《第十二夜》、《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无事生非》(人教版教材称《皆大欢喜》)。历史剧:《亨利四世》、《亨利五世》、《理查二世》等。还写过154首十四行诗,二首长诗。本·琼生称他为“时代的灵魂”,马克思称他和古希腊的埃斯库罗斯为“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虽然莎士比亚只用英文写作,但他却是世界著名作家。他的大部分作品都已被译成多种文字,其剧作也在许多国家上演。1616年4月23日病逝。莎士比亚和意大利著名数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和哲学家、近代实验科学的先躯者伽利略同一年出生。
伟大的英国文艺复兴时期剧作家、诗人威廉·莎士比亚于1564年4月23日生于英国中部瓦维克郡埃文河畔斯特拉特福的一位富裕的市民家庭。其父约翰·莎士比亚是经营羊毛、皮革制造及谷物生意的杂货商,1565年任镇民政官,3年后被选为镇长。他少年时代曾在当地的一所主要教授拉丁文的“文学学校”学习,掌握了写作的基本技巧与较丰富的知识,但因他的父亲破产,未能毕业就走上独自谋生之路。他当过肉店学徒,也曾在乡村学校教过书,还干过其他各种职业,这使他增长了许多社会阅历。历史学家乔治·斯蒂文森说,后人从这些文字资料中大概勾勒出莎士比亚的生活轨迹:20岁后到伦敦,先在剧院当马夫.杂役,后入剧团,做过演员.导演.编剧,并成为剧院股东;1588年前后开始写作,先是改编前人的剧三,不久即开始独立创作。当时的剧坛为牛津、剑桥背景的“大学才子”们所把持,一个成名的剧作家曾以轻蔑的语气写文章嘲笑莎士比亚这样一个“粗俗的平民”、“暴发户式的乌鸦”竟敢同“高尚的天才”一比高低!但莎士比亚后来却赢得了包括大学生团体在内的广大观众的拥护和爱戴,学生们曾在学校业余演出过莎士比亚的一些剧本,如《哈姆雷特》、《错误的喜剧》。1597年重返家乡购置房产,度过人生最后时光。他虽受过良好的基本教育,但是未上过大学。1582年,18岁中,列举莎士比亚35岁以前的剧作,称赞他的喜剧、悲剧都“无与伦比”,能和古代第一流戏剧诗人们并称。但他生前没出版过自己的剧作。写作的成功,使莎士比亚赢得了骚桑普顿勋爵的眷顾,勋爵成了他的保护人。莎士比亚在90年代初曾把他写的两首长诗《维纳斯与阿都尼》、《鲁克丽丝受辱记》献给勋爵,也曾为勋爵写过一些十四行诗。借助勋爵的关系,莎士比亚走进了贵族的文化莎龙,使他对上流社会有了观察和了解的机会,扩大了他的生活视野,为他日后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源泉。从1594年起,他所属的剧团受到王宫大臣的庇护,称为“宫内大臣剧团”。 1596年,他以他父亲的名义申请到“绅士”称号和拥有纹章的权利,又先后3次购置了可观的房地产。1603年,詹姆士一世继位,他的剧团改称“国王供奉剧团”,他和团中演员被任命为御前侍从,因此剧团除了经常的巡回演出外,也常常在宫廷中演出,莎士比亚创作的剧本进而蜚声社会各界。 莎士比亚在伦敦住了二十多年,而在此期间他的妻子仍一直呆在斯特拉福。他在接近天命之年时隐退回归故里斯特拉福(1612年左右)。1616年4月23日莎士比亚在其五十二岁生日前后不幸去世,葬于圣三一教堂。死前留有遗嘱。他的两个据说比较可靠的肖像是教堂中的半身塑像和德罗肖特画像,手迹则有6份签名和《托马斯·莫尔爵士》一剧中三页手稿。1623年,演员 J·海明和H·康代尔把他的剧作印成对开本,收进36出戏(其中20出是首次付印),号称“第一对开本”。从1772年开始,有人对于莎剧的作者不断提出过疑问,并且企图证实作者是培根、C·马洛、勒特兰伯爵、牛津伯爵、德比伯爵、等等,但都缺乏证据。
莎士比亚是著名的同性恋者,他的十四行诗全部都是写给他的同性爱人的.据英媒体报道,最近一位英国收藏家重新确认了一幅家藏油画的画中人身份,原来这名美艳“女子”不是别人,正是莎翁传说中的同性恋情侣——南安普顿伯爵三世亨利·里奥谢思利。
发现这幅“惊世”油画的科布家族家藏甚丰,继承了全部艺术品收藏的阿莱克·科布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自己从儿时起一直以为画中人是位名叫诺顿的贵妇,因为在这幅油画的背面赫然写着诺顿夫人的字样。但几年前,一位偶然来访的艺术收藏家告诉科布,他认为画中人并非女性,而是易容扮作女性的须眉。一席话惊醒梦中人,科布开始重新审视其真实身份,直到今年年初才终于揭开谜底。这幅油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 16世纪末,画中的南安普顿伯爵涂脂抹粉,嘴唇上抹着唇膏,左耳还戴着精致的耳环,手抚披散到胸前的长发,看上去一派女人风情。英国历史文物权威机构“全国托管协会”已确认油画为真迹,此画完成于1590年至1593年,当时莎士比亚正住在南安普顿伯爵三世的府上。尽管一代文豪莎翁娶了安娜·哈撒韦,但他的真正性取向一直是文学批评家争议不绝的话题。
南安普顿伯爵为同性恋的传说由来已久,他与莎翁的关系更是扑朔迷离。伯爵曾招待莎翁入住自己的寓所,莎翁著名的《十四行诗集》又是献给一位俊俏不凡、“美若女子”的年轻男子。(学生以为:十四行诗集前面十几首都是推崇传宗接代的,不能理解成写给其男友的.)不少史学家早已考据,莎翁诗中的倾慕之情大有可能是投向这位易容扮女人的英俊男友。
1616年莎士比亚在其五十二岁生日前后不幸去世,葬于圣三一教堂,他去世的那天,与他出生的那天同月同日。死前留有遗嘱。他的两个据说比较可靠的肖像是教堂中的半身塑像和德罗肖特画像,手迹则有 6份签名和《托马斯·莫尔爵士》一剧中三页手稿。
个人作品
莎士比亚在约1590~1612的20余年内共写了三十七部戏剧(如加上与弗莱彻合写的《两位贵亲》则是三十八部),还写有二首长诗《维纳斯与阿多尼斯》,《鲁克丽丝受辱记》和一百五十四首十四行诗。他的戏剧多取材于历史记载、小说、民间传说和老戏等已有的材料,反映了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历史现实,宣扬了新兴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思想和人性论观点。由于一方面广泛借鉴古代戏剧、英国中世纪戏剧以及欧洲新兴的文化艺术,一方面深刻观察人生,了解社会,掌握时代的脉搏,故使莎士比亚得以塑造出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描绘广阔的、五光十色的社会生活图景,并使之以悲喜交融、富于诗意和想象、寓统一于矛盾变化之中以及富有人生哲理和批判精神等特点著称。
一般来说,莎士比亚的戏剧创作可分以下3个时期:
第一时期(1590~1600年) 以写作历史剧、喜剧为主,有9部历史剧、10部喜剧和2部悲剧。
9部历史剧中除《约翰王》是写 13 世纪初英国历史外 ,其他8部是内容相衔接的两个4部曲 :《 亨利六世 》上 、中、下篇与《查理三世》;《查理二世》、《亨利四世》(被称为最成功的历史剧)上、下篇与《亨利五世》。这些历史剧概括了英国历史上百余年间的动乱,塑造了一系列正、反面君主形象,反映了莎士比亚反对封建割据,拥护中央集权,谴责暴君暴政,要求开明君主进行自上而下改革,建立和谐社会关系的人文主义政治与道德理想。
10部喜剧《错误的喜剧》、《驯悍记》、《维洛那二绅士》、《爱的徒劳》、《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 》、《 温莎的风流娘儿们 》、《无事生非》、《皆大欢喜》和《第十二夜》大都以爱情、友谊、婚姻为主题,主人公多是一些具有人文主义智慧与美德的青年男女,通过他们争取自由、幸福的斗争,歌颂进步、美好的新人新风,同时也温和地揭露和嘲讽旧事物的衰朽和丑恶,如禁欲主义的虚矫、清教徒的伪善和高利贷者的贪鄙等。莎士比亚这一时期戏剧创作的基本情调是乐观、明朗的,充满着以人文主义理想解决社会矛盾的信心,以致写在这一时期的悲喜剧《罗密欧和朱丽叶》中,也洋溢着喜剧气氛。尽管主人公殉情而死,但爱的理想战胜死亡,换来了封建世仇的和解。然而,这一时期较后的成熟喜剧《威尼斯商人》中,又带有忧郁色彩和悲剧因素,在鼓吹仁爱、友谊和真诚爱情的同时,反映了基督教社会中弱肉强食的阶级压迫、种族歧视问题,说明作者已逐渐意识到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着难以解决的矛盾。
第二时期(1601~1607年) 以悲剧为主 ,写了3部罗马剧、5部悲剧和3部“阴暗的喜剧”或“问题剧”。
罗马剧《尤利乌斯·凯撒》、《安东尼和克莉奥佩特拉》和《科里奥拉努斯》是取材于普卢塔克《希腊罗马英雄传 》的历史剧。
四大悲剧《哈姆雷特》、《 奥赛罗 》、《 李尔王 》、《麦克白》和悲剧《雅典的泰门》标志着作者对时代、人生的深入思考,着力塑造了这样一些新时代的悲剧主人公:他们从中世纪的禁锢和蒙昧中醒来,在近代黎明照耀下,雄心勃勃地想要发展或完善自己,但又不能克服时代和自身的局限,终于在同环境和内心敌对势力的力量悬殊斗争中,遭到不可避免的失败和牺牲。哈姆雷特为报父仇而发现“整个时代脱榫”了,决定担起“重整乾坤”的责任,结果是空怀大志,无力回天。奥赛罗正直淳朴,相信人而又嫉恶如仇,在奸人摆布下杀妻自戕,为追求至善至美反遭恶报。李尔王在权势给他带来的尊荣 、自豪 、 自信中迷失本性,丧失理智,幻想以让权分国来证明自己不当国王而做一个普通人,也能同样或更加伟大,因而经受了一番痛苦的磨难。麦克白本是有功的英雄,性格中有善和美的一面,只因王位的诱惑和野心的驱使,沦为“从血腥到血腥”、懊悔无及的罪人。这些人物的悲剧,深刻地揭示了在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已开始出现的种种社会罪恶和资产阶级的利己主义,表现了人文主义理想与残酷现实之间矛盾的不可调和,具有高度的概括意义。
由于这一时期剧作思想深度和现实主义深度的增强,使《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终成眷属》和《一报还一报》等“喜剧”也显露出阴暗的一面,笼罩着背信弃义、尔虞我诈的罪恶阴影,因而被称为“问题剧”或“阴暗的喜剧”。
第三时期(1608~1613)倾向于妥协和幻想的悲喜剧或传奇剧。
主要作品是4部悲喜剧或传奇剧《泰尔亲王里克里斯》、《辛白林》、《冬天的故事 》、《暴风雨》。这些作品多写失散、团聚、诬陷、昭雪。尽管仍然坚持人文主义理想,对黑暗现实有所揭露,但矛盾的解决主要靠魔法、幻想、机缘巧合和偶然事件,并以宣扬宽恕、容忍、妥协、和解告终。
莎士比亚还与弗莱彻合作写了历史剧《亨利八世》和传奇剧《两位贵亲》,后者近年来被有的莎士比亚戏剧集收入。
------------------------------
莎士比亚作品的创作背景
1590年到1600年是莎士比亚创作的早期,又称为历史剧、喜剧时期。这一时期莎士比亚人文主义思想和艺术风格渐渐形成。当时的英国正处于伊丽莎白女王统治的鼎盛时期,王权稳固统一,经济繁荣。莎士比亚对在现实社会中实现人文主义理想充满信心,作品洋溢着乐观明朗的色彩。这一时期,他写的历史剧包括《理查三世》(1592)、《亨利四世》(上下集)(1597—1598)和《 亨利五世》(1599)等9部。剧本的基本主题是拥护中央王权,谴责封建暴君和歌颂开明君主。比如,《亨利四世》展现的是国内局势动荡的画面,贵族们联合起来反叛国王,但叛乱最终被平息;王太子早先生活放荡,后来认识错误,在平定内乱中立下战功。剧作中,历史事实和艺术虚构达到高度统一。人物形象中以福斯塔夫最为生动,此人自私、懒惰、畏缩,却又机警、灵巧、乐观,令人忍俊不禁。
这一时期创作的喜剧包括诗意盎然的《仲夏夜之梦》(1596)、扬善惩恶的《威尼斯商人》(1597)、反映市民生活风俗的《温莎的风流娘儿们》(1598)、宣扬贞洁爱情的《无事生非》(1599)和歌颂爱情又探讨人性的《第十二夜》(1600)等10部。这些剧本基本主题是爱情、婚姻和友谊,带有浓郁的抒情色彩,表现了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生活理想。与此同时,他还写了《罗密欧和朱丽叶》(1595)等悲剧3部,作品虽然有哀怨的一面,但是基本精神与喜剧同。莎士比亚还写有长诗《维纳斯和阿多尼斯》(1592—1593)、《鲁克丽丝受辱记》(1593—1594)和154首十四行诗。
17世纪初,伊丽莎白女王一世与詹姆士一世政权交替,英国社会矛盾激化,社会丑恶日益暴露。这一时期,莎士比亚的思想和艺术走向成熟,人文主义理想同社会现实发生激烈碰撞。他痛感理想难以实现,创作由早期的赞美人文主义理想转变为对社会黑暗的揭露和批判。莎士比亚创作的第二时期(1601—1607),又称悲剧时期。他写出了《哈姆雷特》(1601)、《奥瑟罗》(1604)、《李尔王》(1606)、《麦克白》(1606)和《雅典的泰门》(1607)等著名悲剧。《奥瑟罗》中出身贵族的苔丝狄蒙娜不顾父亲和社会的反对,与摩尔人奥瑟罗私下结婚,表现了反对种族偏见的主题,而导致他们悲剧的原因不仅是奥瑟罗的嫉妒,而且是以伊阿古为代表的邪恶势力的强大。奥瑟罗临死前的清醒,包含着人类理性的胜利。《李尔王》中展现的则是一个分崩离析的社会,李尔王因为自己的刚愎自用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也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主人公从具有绝对权威的封建君主变成了一无所有、无家可归的老人,人物命运和性格发生巨大的变化,这在莎士比亚的作品中最具特色。《麦克白》中,一位英雄人物由于内在的野心和外部的唆使,成为个人野心家和暴君。其悲剧意义在于,个人野心和利己主义可以毁灭一个原本并非邪恶的人物。总体而言,这些悲剧对封建贵族的腐朽衰败、利己主义的骇人听闻、金钱关系的罪恶和劳动人民的疾苦,作了深入的揭露;风格上,浪漫欢乐的气氛减少,忧郁悲愤的情调增加,形象更丰满,语言更纯熟。
1608年以后,莎士比亚进入创作的最后时期。这时的莎士比亚已看到人文主义的理想在现实社会中无法实现,便从写悲剧转而为写传奇剧,从揭露批判现实社会的黑暗转向写梦幻世界。因此,这一时期又称莎士比亚的传奇剧时期。这时期,他的作品往往通过神话式的幻想,借助超自然的力量来解决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作品贯串着宽恕、和解的精神,没有前期的欢乐,也没有中期的阴郁,而是充满美丽的生活幻想,浪漫情调浓郁。《暴风雨》(1611)最能代表这一时期的风格,被称为“用诗歌写的遗嘱”。此外,他还写有《辛白林》和《冬天的故事》等3部传奇剧和历史剧《亨利八世》。
莎士比亚的作品从生活真实出发,深刻地反映了时代风貌和社会本质。他认为,戏剧“仿佛要给自然照一面镜子:给德行看一看自己的面貌,给荒唐看一看自己的姿态,给时代和社会看一看自己的形象和印记”。马克思、恩格斯将莎士比亚推崇为现实主义的经典作家,提出戏剧创作应该更加“莎士比亚化”。这是针对戏剧创作中存在的“把个人变成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的缺点而提出的创作原则。所谓“莎士比亚化”,就是要求作家象莎士比亚那样,善于从生活真实出发,展示广阔的社会背景,给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提供富有时代特点的典型环境;作品的情节应该生动、丰富,人物应该有鲜明个性,同时具有典型意义;作品中现实主义的刻画和浪漫主义的氛围要巧妙结合;语言要丰富,富有表现力;作家的倾向要在情节和人物的描述中隐蔽而自然地流露出来。
莎士比亚的作品包括:
悲剧:罗密欧和朱丽叶,麦克白,李尔王,哈姆雷特,奥赛罗,泰特斯·安特洛尼克斯,裘力斯·凯撒,安东尼与克莉奥佩屈拉(埃及艳后),科利奥兰纳斯,特洛埃围城记,雅典的泰门等。
喜剧:错中错,终成眷属,皆大欢喜,仲夏夜之梦,无事生非,一报还一报,暴风雨,驯悍记,第十二夜,威尼斯商人,温莎的风流娘们,爱的徒劳,维洛那二绅士,泰尔亲王佩力克尔斯,辛白林,冬天的故事等。
历史剧:亨利四世,亨利五世,亨利六世,亨利八世,约翰王,里查二世,里查三世。
十四行诗:爱人的怨诉,鲁克丽丝失贞记,维纳斯和阿多尼斯,热情的朝圣者,凤凰和斑鸠等。
成就和影响
莎士比亚的戏剧大都取材于旧有剧本、小说、编年史或民间传说,但在改写中注入了自己的思想,给旧题材赋予新颖、丰富、深刻的内容。在艺术表现上,他继承古代希腊罗马、中世纪英国和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戏剧的三大传统并加以发展,从内容到形式进行了创造性革新。他的戏剧不受三一律束缚,突破悲剧、喜剧界限,努力反映生活的本来面目,深入探索人物内心奥秘,从而能够塑造出众多性格复杂多样、形象真实生动的人物典型,描绘了广阔的、五光十色的社会生活图景,并以其博大、深刻、富于诗意和哲理著称。
莎士比亚的戏剧是为当时英国的舞台和观众写作的大众化的戏剧。因而,它的悲喜交融、雅俗共赏以及时空自由、极力调动观众想象来弥补舞台的简陋等特点,曾在18世纪遭到以伏尔泰为代表的古典主义者的指摘,并在演出时被任意删改。莎剧的真正价值,直到19世纪初,在柯尔律治和哈兹里特等批评家的阐发下,才开始为人们所认识。然而当时的莎剧演出仍常被纳入5幕结构剧的模式 。19世纪末,W·波埃尔和H·格兰威尔·巴克强烈反对当时莎剧演出的壮观传统 ,提倡按伊丽莎白时代剧场不用布景的方式演出,以恢复其固有特点。
17世纪始,莎士比亚戏剧传入德、法、意、俄、北欧诸国,然后渐及美国乃至世界各地,对各国戏剧发展产生了巨大、深远的影响,并已成为世界文化发展、交流的重要纽带和灵感源泉。中国从本世纪初开始介绍和翻译莎剧,到1978年出版了在朱生豪译本基础上经全面校订、补译的11卷《莎士比亚全集》。 1902年,上海圣约翰书院学生最早用英语演出《威尼斯商人》。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先后有65个职业和业余演出团体 ,以英 、汉 、藏 、蒙、粤5种语言 ,文明戏、现代话剧、戏曲、广播剧、芭蕾舞剧 、木偶剧6种形式,共演出莎剧21部,包括了莎剧大部分重要作品。莎剧已成为中国中学、大学特别是戏剧院校的教材。莎剧的重要角色为中国演员的培养和提高开辟了广阔天地。
莎士比亚给世人留下了三十七部戏剧,其中包括一些他与别人合写的一般剧作。此外,他还写有一百五十四首十四行诗和三、四首长诗。
宗教领袖、科学家、政治家、探险家、哲学家或发明家的活动经常影响到人类奋斗的许多其他领域的发展。例如,科学的进展对经济和政治事物已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影响了宗教信仰、哲学观点和艺术的发展。
一位著名的画家,虽然可能对后来的画家的作品影响很大,但是他对音乐和文学可能带来的影响却微乎其微,对探险和其他人类奋斗的领域实际上则毫无影响可言。类似的说法也适合于诗人、剧作家和音乐作曲家。一般说来,文艺人物只对文艺有影响,实际上只对他们所从事的那个特殊领域有影响。正是由于这种原因,没有一名文学、音乐或美术人物被列进前三十名,且只有少数几个人物才被列入本册。
那么为什么本册中有文艺人物呢?这是因为欣赏文艺对每个人的生活有一定的直接影响(虽然这种影响并不总是很大),换句话说,一个人可能会花一部分时间听音乐,一部分时间读书,一部分时间作画,等等。即使我们听音乐的时间对我们的其他活动毫无影响(这肯定是种夸张的说法),这一部分时间仍然代表着我们生活中的无聊时间。
一位艺术家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可能比我们听、读或看他的作品所花的时间还要多。这是因为他的作品很可能对其他作家的创作活动产生影响,他们的作品为我们所体验和赏识。
在有些情况下,文艺作品或多或少地有些明确的哲学内容,这会影响我们对其他问题的看法。当然文学作品比音乐或美术作品更经常是如此这般。例如,在《罗密欧和朱丽叶》(第三幕,第一场)中,莎士比亚让亲王说:“对杀人的凶手不能讲慈悲,否则就是鼓励杀人。”这里提出的观点(不管人们接受与否)具有鲜明的哲学内容,可能会对人们的政治态度产生影响,而不是其他如欣赏“蒙娜丽莎”所产生的影响。
莎士比亚在所有的文学人物中首屈一指,这看来是无容置辩的。相对来说,今天很少有人谈乔叟、维吉尔、甚至荷马的作品,但是要上演一部莎士比亚的戏剧,肯定会有很多观众。莎士比亚创造词汇的天才是无与伦比的,他的话常被引用——甚至包括从未看过或读过他的戏剧的人。况且他的名气也并非昙花一现。近四百年来他的作品一直给读者和评论家带来了许多欢乐。由于莎士比亚的作品已经接受住了时间的考验,因此在将来的许许多多世纪里也将会受到普遍欢迎,这一推测看来不无道理。
在评价莎士比亚的影响时,我们应该这样考虑,如果没有他,就根本不会有他的作品。
据统计,莎士比亚用词高达两万格以上。它广泛采用民间语言(如民谣、俚语、古谚语和滑稽幽默的散文等),注意吸收外来词汇,还大量运用比喻、隐喻、双关语,可谓集当时英语之大成。莎剧中许多语句已成为现代英语中的成语、典故和格言。相对而言,他早期的剧作喜欢用华丽铿锵的词句;后来的成熟作品则显得更得心应手,既能用丰富多样的语言贴切而生动的表现不同人物的特色,也能用朴素自然的词句传达扣人心弦的感情和思想。
虽然莎士比亚用英文写作,但是他是一位真正闻名世界的人物。虽然英语不完全是一种世界语言,但是它比任何其它语言都更接近世界语言。而且莎士比亚的作品被译成许多种文学,许多国家都读他的著作,上演他的戏剧。
当然有些受欢迎的作家的作品也会受到文学评论家的轻视,但是莎士比亚就不同了,文学学者都不遗余力地赞扬他的作品。世世代代的戏剧家都研究他的作品,企图获得他的文学气质。正是因为莎士比亚对其他作家有巨大的影响和不断受到大众的赏识,才使他在本书中获得相当高的名次。
某版本的莎翁戏剧集中的序言,有一段这样的话:
他通过具有强大艺术力量的形象,从他的那些典型的、同时又具有鲜明个性的主人公的复杂的关系中,从他们的行动和矛盾中去揭示出他们的性格。戏剧中放射出的强烈的人文主义思想光芒,以及卓越而大胆的艺术技巧,其意义早已超出了他的时代和国家的范围。
对文学界造成如此大的影响,难怪他的朋友、著名的戏剧家本·琼斯说:“他不只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全世纪。”
最后一点不得不提的是-----
莎士比亚与世界图书与版权日
4月23日,对于世界文学领域是一个具有象征性的日子,因为塞万提斯、威廉·莎士比亚和加尔西拉索·德·拉·维加都在1616年的这一天去世。此外,4月23日也是另一些著名作家出生或去世的日子,如莫里斯·德律恩、拉克斯内斯、佛拉吉米尔·纳博科夫、约瑟·普拉和曼努埃尔·梅希亚?巴列霍。
很自然地,1995年在巴黎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选择这一天,向全世界的书籍和作者表示敬意;鼓励每个人,尤其是年轻人,去发现阅读的快乐,并再度对那些为促进人类的社会和文化进步做出无以替代的贡献的人表示尊敬。
1995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二十八次大会通过决议,宣布每年4月23日为世界图书和版权日。
版权即著作权,是指文学、艺术、科学作品的作者对其作品享有的权利(包括财产权、人身权)。版权的取得有两种方式:自动取得和登记取得。我国的著作权法规定,作品完成就自动有
伟大的英国文艺复兴时期剧作家、诗人威廉·莎士比亚于1564年4月23日生于英国中部瓦维克郡埃文河畔斯特拉特福的一位富裕的市民家庭。其父约翰·莎士比亚是经营羊毛、皮革制造及谷物生意的杂货商,1565年任镇民政官,3年后被选为镇长。他少年时代曾在当地的一所主要教授拉丁文的“文学学校”学习,掌握了写作的基本技巧与较丰富的知识,但因他的父亲破产,未能毕业就走上独自谋生之路。他当过肉店学徒,也曾在乡村学校教过书,还干过其他各种职业,这使他增长了许多社会阅历。历史学家乔治·斯蒂文森说,后人从这些文字资料中大概勾勒出莎士比亚的生活轨迹:20岁后到伦敦,先在剧院当马夫.杂役,后入剧团,做过演员.导演.编剧,并成为剧院股东;1588年前后开始写作,先是改编前人的剧三,不久即开始独立创作。当时的剧坛为牛津、剑桥背景的“大学才子”们所把持,一个成名的剧作家曾以轻蔑的语气写文章嘲笑莎士比亚这样一个“粗俗的平民”、“暴发户式的乌鸦”竟敢同“高尚的天才”一比高低!但莎士比亚后来却赢得了包括大学生团体在内的广大观众的拥护和爱戴,学生们曾在学校业余演出过莎士比亚的一些剧本,如《哈姆雷特》、《错误的喜剧》。1597年重返家乡购置房产,度过人生最后时光。他虽受过良好的基本教育,但是未上过大学。1582年,18岁中,列举莎士比亚35岁以前的剧作,称赞他的喜剧、悲剧都“无与伦比”,能和古代第一流戏剧诗人们并称。但他生前没出版过自己的剧作。写作的成功,使莎士比亚赢得了骚桑普顿勋爵的眷顾,勋爵成了他的保护人。莎士比亚在90年代初曾把他写的两首长诗《维纳斯与阿都尼》、《鲁克丽丝受辱记》献给勋爵,也曾为勋爵写过一些十四行诗。借助勋爵的关系,莎士比亚走进了贵族的文化莎龙,使他对上流社会有了观察和了解的机会,扩大了他的生活视野,为他日后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源泉。从1594年起,他所属的剧团受到王宫大臣的庇护,称为“宫内大臣剧团”。 1596年,他以他父亲的名义申请到“绅士”称号和拥有纹章的权利,又先后3次购置了可观的房地产。1603年,詹姆士一世继位,他的剧团改称“国王供奉剧团”,他和团中演员被任命为御前侍从,因此剧团除了经常的巡回演出外,也常常在宫廷中演出,莎士比亚创作的剧本进而蜚声社会各界。 莎士比亚在伦敦住了二十多年,而在此期间他的妻子仍一直呆在斯特拉福。他在接近天命之年时隐退回归故里斯特拉福(1612年左右)。1616年4月23日莎士比亚在其五十二岁生日前后不幸去世,葬于圣三一教堂。死前留有遗嘱。他的两个据说比较可靠的肖像是教堂中的半身塑像和德罗肖特画像,手迹则有6份签名和《托马斯·莫尔爵士》一剧中三页手稿。1623年,演员 J·海明和H·康代尔把他的剧作印成对开本,收进36出戏(其中20出是首次付印),号称“第一对开本”。从1772年开始,有人对于莎剧的作者不断提出过疑问,并且企图证实作者是培根、C·马洛、勒特兰伯爵、牛津伯爵、德比伯爵、等等,但都缺乏证据。
莎士比亚是著名的同性恋者,他的十四行诗全部都是写给他的同性爱人的.据英媒体报道,最近一位英国收藏家重新确认了一幅家藏油画的画中人身份,原来这名美艳“女子”不是别人,正是莎翁传说中的同性恋情侣——南安普顿伯爵三世亨利·里奥谢思利。
发现这幅“惊世”油画的科布家族家藏甚丰,继承了全部艺术品收藏的阿莱克·科布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自己从儿时起一直以为画中人是位名叫诺顿的贵妇,因为在这幅油画的背面赫然写着诺顿夫人的字样。但几年前,一位偶然来访的艺术收藏家告诉科布,他认为画中人并非女性,而是易容扮作女性的须眉。一席话惊醒梦中人,科布开始重新审视其真实身份,直到今年年初才终于揭开谜底。这幅油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 16世纪末,画中的南安普顿伯爵涂脂抹粉,嘴唇上抹着唇膏,左耳还戴着精致的耳环,手抚披散到胸前的长发,看上去一派女人风情。英国历史文物权威机构“全国托管协会”已确认油画为真迹,此画完成于1590年至1593年,当时莎士比亚正住在南安普顿伯爵三世的府上。尽管一代文豪莎翁娶了安娜·哈撒韦,但他的真正性取向一直是文学批评家争议不绝的话题。
南安普顿伯爵为同性恋的传说由来已久,他与莎翁的关系更是扑朔迷离。伯爵曾招待莎翁入住自己的寓所,莎翁著名的《十四行诗集》又是献给一位俊俏不凡、“美若女子”的年轻男子。(学生以为:十四行诗集前面十几首都是推崇传宗接代的,不能理解成写给其男友的.)不少史学家早已考据,莎翁诗中的倾慕之情大有可能是投向这位易容扮女人的英俊男友。
1616年莎士比亚在其五十二岁生日前后不幸去世,葬于圣三一教堂,他去世的那天,与他出生的那天同月同日。死前留有遗嘱。他的两个据说比较可靠的肖像是教堂中的半身塑像和德罗肖特画像,手迹则有 6份签名和《托马斯·莫尔爵士》一剧中三页手稿。
个人作品
莎士比亚在约1590~1612的20余年内共写了三十七部戏剧(如加上与弗莱彻合写的《两位贵亲》则是三十八部),还写有二首长诗《维纳斯与阿多尼斯》,《鲁克丽丝受辱记》和一百五十四首十四行诗。他的戏剧多取材于历史记载、小说、民间传说和老戏等已有的材料,反映了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历史现实,宣扬了新兴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思想和人性论观点。由于一方面广泛借鉴古代戏剧、英国中世纪戏剧以及欧洲新兴的文化艺术,一方面深刻观察人生,了解社会,掌握时代的脉搏,故使莎士比亚得以塑造出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描绘广阔的、五光十色的社会生活图景,并使之以悲喜交融、富于诗意和想象、寓统一于矛盾变化之中以及富有人生哲理和批判精神等特点著称。
一般来说,莎士比亚的戏剧创作可分以下3个时期:
第一时期(1590~1600年) 以写作历史剧、喜剧为主,有9部历史剧、10部喜剧和2部悲剧。
9部历史剧中除《约翰王》是写 13 世纪初英国历史外 ,其他8部是内容相衔接的两个4部曲 :《 亨利六世 》上 、中、下篇与《查理三世》;《查理二世》、《亨利四世》(被称为最成功的历史剧)上、下篇与《亨利五世》。这些历史剧概括了英国历史上百余年间的动乱,塑造了一系列正、反面君主形象,反映了莎士比亚反对封建割据,拥护中央集权,谴责暴君暴政,要求开明君主进行自上而下改革,建立和谐社会关系的人文主义政治与道德理想。
10部喜剧《错误的喜剧》、《驯悍记》、《维洛那二绅士》、《爱的徒劳》、《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 》、《 温莎的风流娘儿们 》、《无事生非》、《皆大欢喜》和《第十二夜》大都以爱情、友谊、婚姻为主题,主人公多是一些具有人文主义智慧与美德的青年男女,通过他们争取自由、幸福的斗争,歌颂进步、美好的新人新风,同时也温和地揭露和嘲讽旧事物的衰朽和丑恶,如禁欲主义的虚矫、清教徒的伪善和高利贷者的贪鄙等。莎士比亚这一时期戏剧创作的基本情调是乐观、明朗的,充满着以人文主义理想解决社会矛盾的信心,以致写在这一时期的悲喜剧《罗密欧和朱丽叶》中,也洋溢着喜剧气氛。尽管主人公殉情而死,但爱的理想战胜死亡,换来了封建世仇的和解。然而,这一时期较后的成熟喜剧《威尼斯商人》中,又带有忧郁色彩和悲剧因素,在鼓吹仁爱、友谊和真诚爱情的同时,反映了基督教社会中弱肉强食的阶级压迫、种族歧视问题,说明作者已逐渐意识到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着难以解决的矛盾。
第二时期(1601~1607年) 以悲剧为主 ,写了3部罗马剧、5部悲剧和3部“阴暗的喜剧”或“问题剧”。
罗马剧《尤利乌斯·凯撒》、《安东尼和克莉奥佩特拉》和《科里奥拉努斯》是取材于普卢塔克《希腊罗马英雄传 》的历史剧。
四大悲剧《哈姆雷特》、《 奥赛罗 》、《 李尔王 》、《麦克白》和悲剧《雅典的泰门》标志着作者对时代、人生的深入思考,着力塑造了这样一些新时代的悲剧主人公:他们从中世纪的禁锢和蒙昧中醒来,在近代黎明照耀下,雄心勃勃地想要发展或完善自己,但又不能克服时代和自身的局限,终于在同环境和内心敌对势力的力量悬殊斗争中,遭到不可避免的失败和牺牲。哈姆雷特为报父仇而发现“整个时代脱榫”了,决定担起“重整乾坤”的责任,结果是空怀大志,无力回天。奥赛罗正直淳朴,相信人而又嫉恶如仇,在奸人摆布下杀妻自戕,为追求至善至美反遭恶报。李尔王在权势给他带来的尊荣 、自豪 、 自信中迷失本性,丧失理智,幻想以让权分国来证明自己不当国王而做一个普通人,也能同样或更加伟大,因而经受了一番痛苦的磨难。麦克白本是有功的英雄,性格中有善和美的一面,只因王位的诱惑和野心的驱使,沦为“从血腥到血腥”、懊悔无及的罪人。这些人物的悲剧,深刻地揭示了在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已开始出现的种种社会罪恶和资产阶级的利己主义,表现了人文主义理想与残酷现实之间矛盾的不可调和,具有高度的概括意义。
由于这一时期剧作思想深度和现实主义深度的增强,使《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终成眷属》和《一报还一报》等“喜剧”也显露出阴暗的一面,笼罩着背信弃义、尔虞我诈的罪恶阴影,因而被称为“问题剧”或“阴暗的喜剧”。
第三时期(1608~1613)倾向于妥协和幻想的悲喜剧或传奇剧。
主要作品是4部悲喜剧或传奇剧《泰尔亲王里克里斯》、《辛白林》、《冬天的故事 》、《暴风雨》。这些作品多写失散、团聚、诬陷、昭雪。尽管仍然坚持人文主义理想,对黑暗现实有所揭露,但矛盾的解决主要靠魔法、幻想、机缘巧合和偶然事件,并以宣扬宽恕、容忍、妥协、和解告终。
莎士比亚还与弗莱彻合作写了历史剧《亨利八世》和传奇剧《两位贵亲》,后者近年来被有的莎士比亚戏剧集收入。
------------------------------
莎士比亚作品的创作背景
1590年到1600年是莎士比亚创作的早期,又称为历史剧、喜剧时期。这一时期莎士比亚人文主义思想和艺术风格渐渐形成。当时的英国正处于伊丽莎白女王统治的鼎盛时期,王权稳固统一,经济繁荣。莎士比亚对在现实社会中实现人文主义理想充满信心,作品洋溢着乐观明朗的色彩。这一时期,他写的历史剧包括《理查三世》(1592)、《亨利四世》(上下集)(1597—1598)和《 亨利五世》(1599)等9部。剧本的基本主题是拥护中央王权,谴责封建暴君和歌颂开明君主。比如,《亨利四世》展现的是国内局势动荡的画面,贵族们联合起来反叛国王,但叛乱最终被平息;王太子早先生活放荡,后来认识错误,在平定内乱中立下战功。剧作中,历史事实和艺术虚构达到高度统一。人物形象中以福斯塔夫最为生动,此人自私、懒惰、畏缩,却又机警、灵巧、乐观,令人忍俊不禁。
这一时期创作的喜剧包括诗意盎然的《仲夏夜之梦》(1596)、扬善惩恶的《威尼斯商人》(1597)、反映市民生活风俗的《温莎的风流娘儿们》(1598)、宣扬贞洁爱情的《无事生非》(1599)和歌颂爱情又探讨人性的《第十二夜》(1600)等10部。这些剧本基本主题是爱情、婚姻和友谊,带有浓郁的抒情色彩,表现了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生活理想。与此同时,他还写了《罗密欧和朱丽叶》(1595)等悲剧3部,作品虽然有哀怨的一面,但是基本精神与喜剧同。莎士比亚还写有长诗《维纳斯和阿多尼斯》(1592—1593)、《鲁克丽丝受辱记》(1593—1594)和154首十四行诗。
17世纪初,伊丽莎白女王一世与詹姆士一世政权交替,英国社会矛盾激化,社会丑恶日益暴露。这一时期,莎士比亚的思想和艺术走向成熟,人文主义理想同社会现实发生激烈碰撞。他痛感理想难以实现,创作由早期的赞美人文主义理想转变为对社会黑暗的揭露和批判。莎士比亚创作的第二时期(1601—1607),又称悲剧时期。他写出了《哈姆雷特》(1601)、《奥瑟罗》(1604)、《李尔王》(1606)、《麦克白》(1606)和《雅典的泰门》(1607)等著名悲剧。《奥瑟罗》中出身贵族的苔丝狄蒙娜不顾父亲和社会的反对,与摩尔人奥瑟罗私下结婚,表现了反对种族偏见的主题,而导致他们悲剧的原因不仅是奥瑟罗的嫉妒,而且是以伊阿古为代表的邪恶势力的强大。奥瑟罗临死前的清醒,包含着人类理性的胜利。《李尔王》中展现的则是一个分崩离析的社会,李尔王因为自己的刚愎自用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也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主人公从具有绝对权威的封建君主变成了一无所有、无家可归的老人,人物命运和性格发生巨大的变化,这在莎士比亚的作品中最具特色。《麦克白》中,一位英雄人物由于内在的野心和外部的唆使,成为个人野心家和暴君。其悲剧意义在于,个人野心和利己主义可以毁灭一个原本并非邪恶的人物。总体而言,这些悲剧对封建贵族的腐朽衰败、利己主义的骇人听闻、金钱关系的罪恶和劳动人民的疾苦,作了深入的揭露;风格上,浪漫欢乐的气氛减少,忧郁悲愤的情调增加,形象更丰满,语言更纯熟。
1608年以后,莎士比亚进入创作的最后时期。这时的莎士比亚已看到人文主义的理想在现实社会中无法实现,便从写悲剧转而为写传奇剧,从揭露批判现实社会的黑暗转向写梦幻世界。因此,这一时期又称莎士比亚的传奇剧时期。这时期,他的作品往往通过神话式的幻想,借助超自然的力量来解决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作品贯串着宽恕、和解的精神,没有前期的欢乐,也没有中期的阴郁,而是充满美丽的生活幻想,浪漫情调浓郁。《暴风雨》(1611)最能代表这一时期的风格,被称为“用诗歌写的遗嘱”。此外,他还写有《辛白林》和《冬天的故事》等3部传奇剧和历史剧《亨利八世》。
莎士比亚的作品从生活真实出发,深刻地反映了时代风貌和社会本质。他认为,戏剧“仿佛要给自然照一面镜子:给德行看一看自己的面貌,给荒唐看一看自己的姿态,给时代和社会看一看自己的形象和印记”。马克思、恩格斯将莎士比亚推崇为现实主义的经典作家,提出戏剧创作应该更加“莎士比亚化”。这是针对戏剧创作中存在的“把个人变成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的缺点而提出的创作原则。所谓“莎士比亚化”,就是要求作家象莎士比亚那样,善于从生活真实出发,展示广阔的社会背景,给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提供富有时代特点的典型环境;作品的情节应该生动、丰富,人物应该有鲜明个性,同时具有典型意义;作品中现实主义的刻画和浪漫主义的氛围要巧妙结合;语言要丰富,富有表现力;作家的倾向要在情节和人物的描述中隐蔽而自然地流露出来。
莎士比亚的作品包括:
悲剧:罗密欧和朱丽叶,麦克白,李尔王,哈姆雷特,奥赛罗,泰特斯·安特洛尼克斯,裘力斯·凯撒,安东尼与克莉奥佩屈拉(埃及艳后),科利奥兰纳斯,特洛埃围城记,雅典的泰门等。
喜剧:错中错,终成眷属,皆大欢喜,仲夏夜之梦,无事生非,一报还一报,暴风雨,驯悍记,第十二夜,威尼斯商人,温莎的风流娘们,爱的徒劳,维洛那二绅士,泰尔亲王佩力克尔斯,辛白林,冬天的故事等。
历史剧:亨利四世,亨利五世,亨利六世,亨利八世,约翰王,里查二世,里查三世。
十四行诗:爱人的怨诉,鲁克丽丝失贞记,维纳斯和阿多尼斯,热情的朝圣者,凤凰和斑鸠等。
成就和影响
莎士比亚的戏剧大都取材于旧有剧本、小说、编年史或民间传说,但在改写中注入了自己的思想,给旧题材赋予新颖、丰富、深刻的内容。在艺术表现上,他继承古代希腊罗马、中世纪英国和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戏剧的三大传统并加以发展,从内容到形式进行了创造性革新。他的戏剧不受三一律束缚,突破悲剧、喜剧界限,努力反映生活的本来面目,深入探索人物内心奥秘,从而能够塑造出众多性格复杂多样、形象真实生动的人物典型,描绘了广阔的、五光十色的社会生活图景,并以其博大、深刻、富于诗意和哲理著称。
莎士比亚的戏剧是为当时英国的舞台和观众写作的大众化的戏剧。因而,它的悲喜交融、雅俗共赏以及时空自由、极力调动观众想象来弥补舞台的简陋等特点,曾在18世纪遭到以伏尔泰为代表的古典主义者的指摘,并在演出时被任意删改。莎剧的真正价值,直到19世纪初,在柯尔律治和哈兹里特等批评家的阐发下,才开始为人们所认识。然而当时的莎剧演出仍常被纳入5幕结构剧的模式 。19世纪末,W·波埃尔和H·格兰威尔·巴克强烈反对当时莎剧演出的壮观传统 ,提倡按伊丽莎白时代剧场不用布景的方式演出,以恢复其固有特点。
17世纪始,莎士比亚戏剧传入德、法、意、俄、北欧诸国,然后渐及美国乃至世界各地,对各国戏剧发展产生了巨大、深远的影响,并已成为世界文化发展、交流的重要纽带和灵感源泉。中国从本世纪初开始介绍和翻译莎剧,到1978年出版了在朱生豪译本基础上经全面校订、补译的11卷《莎士比亚全集》。 1902年,上海圣约翰书院学生最早用英语演出《威尼斯商人》。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先后有65个职业和业余演出团体 ,以英 、汉 、藏 、蒙、粤5种语言 ,文明戏、现代话剧、戏曲、广播剧、芭蕾舞剧 、木偶剧6种形式,共演出莎剧21部,包括了莎剧大部分重要作品。莎剧已成为中国中学、大学特别是戏剧院校的教材。莎剧的重要角色为中国演员的培养和提高开辟了广阔天地。
莎士比亚给世人留下了三十七部戏剧,其中包括一些他与别人合写的一般剧作。此外,他还写有一百五十四首十四行诗和三、四首长诗。
宗教领袖、科学家、政治家、探险家、哲学家或发明家的活动经常影响到人类奋斗的许多其他领域的发展。例如,科学的进展对经济和政治事物已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影响了宗教信仰、哲学观点和艺术的发展。
一位著名的画家,虽然可能对后来的画家的作品影响很大,但是他对音乐和文学可能带来的影响却微乎其微,对探险和其他人类奋斗的领域实际上则毫无影响可言。类似的说法也适合于诗人、剧作家和音乐作曲家。一般说来,文艺人物只对文艺有影响,实际上只对他们所从事的那个特殊领域有影响。正是由于这种原因,没有一名文学、音乐或美术人物被列进前三十名,且只有少数几个人物才被列入本册。
那么为什么本册中有文艺人物呢?这是因为欣赏文艺对每个人的生活有一定的直接影响(虽然这种影响并不总是很大),换句话说,一个人可能会花一部分时间听音乐,一部分时间读书,一部分时间作画,等等。即使我们听音乐的时间对我们的其他活动毫无影响(这肯定是种夸张的说法),这一部分时间仍然代表着我们生活中的无聊时间。
一位艺术家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可能比我们听、读或看他的作品所花的时间还要多。这是因为他的作品很可能对其他作家的创作活动产生影响,他们的作品为我们所体验和赏识。
在有些情况下,文艺作品或多或少地有些明确的哲学内容,这会影响我们对其他问题的看法。当然文学作品比音乐或美术作品更经常是如此这般。例如,在《罗密欧和朱丽叶》(第三幕,第一场)中,莎士比亚让亲王说:“对杀人的凶手不能讲慈悲,否则就是鼓励杀人。”这里提出的观点(不管人们接受与否)具有鲜明的哲学内容,可能会对人们的政治态度产生影响,而不是其他如欣赏“蒙娜丽莎”所产生的影响。
莎士比亚在所有的文学人物中首屈一指,这看来是无容置辩的。相对来说,今天很少有人谈乔叟、维吉尔、甚至荷马的作品,但是要上演一部莎士比亚的戏剧,肯定会有很多观众。莎士比亚创造词汇的天才是无与伦比的,他的话常被引用——甚至包括从未看过或读过他的戏剧的人。况且他的名气也并非昙花一现。近四百年来他的作品一直给读者和评论家带来了许多欢乐。由于莎士比亚的作品已经接受住了时间的考验,因此在将来的许许多多世纪里也将会受到普遍欢迎,这一推测看来不无道理。
在评价莎士比亚的影响时,我们应该这样考虑,如果没有他,就根本不会有他的作品。
据统计,莎士比亚用词高达两万格以上。它广泛采用民间语言(如民谣、俚语、古谚语和滑稽幽默的散文等),注意吸收外来词汇,还大量运用比喻、隐喻、双关语,可谓集当时英语之大成。莎剧中许多语句已成为现代英语中的成语、典故和格言。相对而言,他早期的剧作喜欢用华丽铿锵的词句;后来的成熟作品则显得更得心应手,既能用丰富多样的语言贴切而生动的表现不同人物的特色,也能用朴素自然的词句传达扣人心弦的感情和思想。
虽然莎士比亚用英文写作,但是他是一位真正闻名世界的人物。虽然英语不完全是一种世界语言,但是它比任何其它语言都更接近世界语言。而且莎士比亚的作品被译成许多种文学,许多国家都读他的著作,上演他的戏剧。
当然有些受欢迎的作家的作品也会受到文学评论家的轻视,但是莎士比亚就不同了,文学学者都不遗余力地赞扬他的作品。世世代代的戏剧家都研究他的作品,企图获得他的文学气质。正是因为莎士比亚对其他作家有巨大的影响和不断受到大众的赏识,才使他在本书中获得相当高的名次。
某版本的莎翁戏剧集中的序言,有一段这样的话:
他通过具有强大艺术力量的形象,从他的那些典型的、同时又具有鲜明个性的主人公的复杂的关系中,从他们的行动和矛盾中去揭示出他们的性格。戏剧中放射出的强烈的人文主义思想光芒,以及卓越而大胆的艺术技巧,其意义早已超出了他的时代和国家的范围。
对文学界造成如此大的影响,难怪他的朋友、著名的戏剧家本·琼斯说:“他不只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全世纪。”
最后一点不得不提的是-----
莎士比亚与世界图书与版权日
4月23日,对于世界文学领域是一个具有象征性的日子,因为塞万提斯、威廉·莎士比亚和加尔西拉索·德·拉·维加都在1616年的这一天去世。此外,4月23日也是另一些著名作家出生或去世的日子,如莫里斯·德律恩、拉克斯内斯、佛拉吉米尔·纳博科夫、约瑟·普拉和曼努埃尔·梅希亚?巴列霍。
很自然地,1995年在巴黎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选择这一天,向全世界的书籍和作者表示敬意;鼓励每个人,尤其是年轻人,去发现阅读的快乐,并再度对那些为促进人类的社会和文化进步做出无以替代的贡献的人表示尊敬。
1995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二十八次大会通过决议,宣布每年4月23日为世界图书和版权日。
版权即著作权,是指文学、艺术、科学作品的作者对其作品享有的权利(包括财产权、人身权)。版权的取得有两种方式:自动取得和登记取得。我国的著作权法规定,作品完成就自动有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2023-06-18
展开全部
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1564年4月26日-1616年4月23日),是英国剧作家、诗人、演员,被誉为英语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戏剧家之一,也是世界戏剧史上不朽的艺术家之一。莎士比亚的作品涉及戏剧、诗歌、散文等领域,包括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和《麦克白》)、四大喜剧(《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皆大欢喜》和《第十二夜》)、历史剧(《亨利八世》、《理查三世》、《亨利五世》等)和诗歌(《十四行诗集》等)等。莎士比亚于1564年出生在英格兰的斯特拉特福德-阿那姆镇,是商人的儿子。他在伦敦的一家剧院担任演员,后来开始创作自己的戏剧并成为著名剧作家。他的作品常常反映当时社会的政治、文化和艺术状况,并深入表现人性和情感。莎士比亚的作品在他的时代就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和广泛的关注,并被称为“本体论者”的代表之一。莎士比亚的作品包括36部戏剧和154首诗歌,它们被译成了许多,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他的戏剧在当时的社会有很大的影响力和地位,被认为是英国文学的骄傲,也是全球文学史的经典之一。莎士比亚对英语词汇和的发展也有着巨大的贡献,在他的作品中出现了很多人喜爱和常用的词汇和短语。莎士比亚的作品一直到现在仍然受到人们的喜爱和欣赏,对世界戏剧和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不朽的经典”。他对人类文化和精神生活的理解和表现,深刻地揭示了人性和世界的本质,成为人们思考和探讨人生意义的重要指引。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你上http://baike.baidu.com/view/2120.html?wtp=tt去看一下,可能会有你想要的.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