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传》摘录13

 我来答
成大文化17
2022-06-03 · TA获得超过1.3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457
采纳率:0%
帮助的人:71.6万
展开全部
人们提起曾国藩,一般认为他一生做了两件大事:平定太平天国和兴起洋务运动。其实除此之外,曾国藩一生致力的还有一件大事,那就是培养人才。

曾国藩一生对人才问题非常重视,认为这是天下兴衰的关键:“国家之强,以得人为强。”李鸿章和曾国藩渊源颇早。李鸿章是安徽合肥人,他的父亲李文安是曾国藩的同年,因此年轻时曾入都拜在曾国藩门下学习文章。李鸿章文笔出色,“每落笔,藻采纷披”,颇得曾国藩青眼。曾国藩发现这个年轻人明敏有识,进取心极强,将来必有可观。

一进入曾国藩的幕府,李鸿章就发现这里很特殊。首先,曾国藩的幕府规模很大。所谓幕府,即幕僚班子或者说助手班子。一般官员的幕僚,不过数人数十人,而曾国藩身边,盛时保持着一二百人的幕僚队伍。中国一切出类拔萃和著名的人物,都被他那具有磁石般吸引力的品德和声誉,吸引到他那里。他对于有学识和有天才的人,一向极为钦佩,乐于和他们交往。

曾氏幕府的特殊不只在于其大,更在于它很像一个学校。这个学校的校长,就是曾国藩。要办大事,必须用可用之人。大清王朝到了晚期,所谓“左无才相,右无才史,阃无才将,庠序无才士”。科举培养出来的人,不是废才,就是半成品。要想适用,就要自己动手,进一步陶铸。所以曾国藩的幕府既是储备人才之库,也是陶铸人才之所。

新人到来后,曾国藩通常都会让他们到前线去经历一段,一是让他们直观了解湘军的面貌,二是通过他们来了解前线近期的情况,三是通过这种方式鉴别他们的能力。李鸿章是一个综合型人才,既能办事,又长于文字。李鸿章这样描述曾国藩在众弟子面前的老师形象:“他老人家又最爱讲笑话,讲得大家肚子都笑疼了,个个东倒西歪的。他自家偏一些不笑,以五个指头作把,只管捋须,穆然端坐,若无其事,教人笑又不敢笑,止又不能止,真被他摆布苦了。

在曾国藩的影响下,李鸿章从一个爱睡懒觉的年轻人逐渐变得“每日起居饮食均有常度”,不光是李鸿章对曾国藩充满感激,曾国藩幕府中的大部分人对曾国藩都感激终生。他“能随人之才以成就之,故归之者如流水”。同时曾国藩用人,还有一个宗旨,那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全力给他们制造发展的机会。做将帅的,一定要帮助下属立业成才。对待下属,就如同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从内心里希望他们发展得好,这样,他们才从内心感激你的恩德。

在京期间,曾国藩曾经教李鸿章作文。在幕府中,曾国藩又曾教李鸿章做人。现在,他又给李鸿章上了第三课,建军。这是曾国藩教授李鸿章的最重要的一堂课。他对李鸿章的文字能力非常放心,但是对他带兵打仗的本领有所怀疑。毕竟李氏在安徽数年,留下了“专以浪战为能”的记录。因此曾国藩利用一切时间,详细教导李鸿章如何行军,如何扎营,如何挖壕,如何待敌,亲手为淮军制定营制营规。因为担心李鸿章急躁、傲慢、任性的性格误事,曾国藩“以深沉二字”相劝。

李鸿章在上海依照曾国藩的指示取得了成功,曾国藩则通过李鸿章的表现更加认识到李鸿章的才华。应该说,李鸿章的表现远比他期待的还要出色。曾国藩甚至对友人感慨,自己的才能远不如李鸿章:“少荃东下之初,仅令赴援沪城,意谓尽此兵力,或可保全海滨一隅,厥后拓地日广,卒将省垣克复,本非始愿所可及,亦愧谋略之不如。

曾国藩是一个善于总结经验人,他凭头脑打仗,而不凭血气之勇。慈禧和咸丰一样,对军事一贯是急于求成,对僧格林沁如此,对曾国藩依然如此,一有挫败,就想换人。曾国藩是一个做事追求有始有终的人,既然“剿”捻,就一定要坚持到最终胜利。

劳师无功,遽回本任,在职位上与昔年学生彻底对调,一时之间无论面子上还是心理上都难以承受。无奈朝廷坚决不准他以散员留营,他只得黯然南返。虽然在回任之时心情确实不愉快,但是作为一个有胸襟的政治家,曾国藩内心明白李鸿章是最适合接替他的统帅人选。

不过事实证明,李鸿章毕竟是可以信赖的杰出人才。他接手“剿”捻后,力排众议,坚决执行曾国藩的河墙战法,利用河流的天然障碍,重点设防,布置关锁,采取坚壁清野政策。河防战略的首创者是曾国藩,收获成功的是他的学生李鸿章。不过李鸿章此时年富力强,头脑更为聪敏灵活,在战术上,则把守与攻、堵与击、围与剿结合得更紧密,运用得更为得心应手。曾国藩以自己的抽身退步,完成了湘消淮长、曾李瓜代的过程。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