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错简介】晁错怎么读 晁错是怎么样的人 晁错怎么死的
晁错怎么读
晁错,是西汉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一生致力于汉景帝的统一大业事业中,但他的结局却是被莫名的斩杀。那么他的名字“晁错”怎么读呢?
晁错塑像
经过调查,著名人物晁错的名字应该是这么读的。“晁”字的读音是“chao,二声”,“错”字的读音是“cuo,声调为四声”。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晁错这个人物。
首先晁错是汉文帝时期的一位重要大臣,他曾经先后担任了诸多官职,诸如:太常掌故、博士等,后来景帝继位后,他又担任了内史,御史大夫等职位。在朝期间的他,发展了“重农抑商”的相关政策,他的这一措施强有力的振兴了经济,增加了农业生产。除了经济上面的措施之外,他在抵御外敌侵略的问题上也是有很大帮助的,当时的他为了抵御外敌,向皇帝提出了“移民实边”的战略思想,并且还建议皇上以募民的方式来充实边塞,以便于积极备御匈奴攻掠。后来又因为在政治上,他所提出的削藩的建议,剥夺了诸侯王年的政治权利,直接的损害了诸侯利益,直接导致他最后腰斩于市。
除了以上晁错在政治上的一些影响外,他的一些著作不论是对当时还是对于现在都是有很大的影响的。像其中的一本《论贵粟疏》,就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农民的疾苦,并且还揭示了广大农民所遭受压迫的悲惨情景。后来书中的政策得到采纳,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并为大一统奠定了基础。
贾谊与晁错
贾谊与晁错虽然都是西汉的名臣,他们都有一整套治国的理论,但如果细细比较,晁错治国的才能远在贾谊之上,晁错可以做丞相,但贾谊却只适合做个太子老师。但晁错的结果因为削藩惹怒诸侯王终被汉景帝错杀,可见晁错也有失误之处。
贾谊曾言“举贤而民化善”、“吏贤使民治”就是如何“御民”的一个方面了。其实“法治”与“仁政”在贾谊、晁错看来也是可以并行不悖的。同时,他们俩人都力主削藩,贾谊还曾引用黄帝的话说:‘中午阳光最好的时候,一定要晒东西!手中握有利刃的时候,就要不失时机地宰杀牲畜。”主要认为要使诸侯王都忠于朝廷,最好的方法是让他们都变得国小势弱,王国势弱就容易约束诸侯遵守礼义,封地狭小诸侯就不会有野心。他主张逐步削弱诸侯王的势力。
而晁错是个急性子的人,从削弱藩王势力的问题上就能够看的出来。他认为,对于吴王刘濞,削他的封地会反,反之,不削他的封地也要反。现在削他的封地,反得比较快,祸害就能小一点小;若果现在不削他的封地,反得迟一些,但祸害就大了。晁错这样的思维确实很正确;但是他所提出的削地的办法,却人为地激化了矛盾,与贾谊的“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逐渐削弱的办法相比,是有些激进来写,效果也是不同的。所以说晁错在这一点上策略不如贾谊,贾谊的办法不失为一个万全之策,尽管在方法上南辕北辙。当然方法不同所造就的结果也就不同了,像他们俩命运就大不相同了,晁错最终被景帝腰斩于市。
汉武大帝晁错
电视连续剧《汉武大帝》在晁错被杀后作出这样评价,贾谊的英年早逝与晁错的朝服腰斩是汉初的两大政治悲剧。汉景帝在被迫杀了晁错之后也实在懊悔不已。唐朝的一位节度使感叹说:为何要取这样一个名字呢!聚九州之铁不能铸此一错啊!
《汉武大帝》晃错人物
在这部电视剧《汉武大帝》中,扮演晃错的演员是朱艺。据说,《汉武大帝》后期制作时,导演也忍不住对晁错的戏大声叫好。在这部剧播出后,好些话剧界的同学、朋友都齐来祝贺,称赞他表演精彩够味,希望朱艺“抓住机会多发光”。对于这些,朱艺很平静,多年的等待和追寻后,他只淡淡地叹了一句:“晁错是我印象最深的角色,可以说,他对我、对我的表演生涯都是一个安慰”,寥寥的话,饱含的却是沉沉的让人不敢直视他叹息的眼神。
这不禁让人想起他的另一个眼神。
在《汉武大帝》剧中,袁盎在大殿内历数晁错之罪,想要以杀晁错来阻止这场叛乱,愤怒的汉景帝虽然拂袖而去,但在他的心中已经开始在动摇了;在宫殿外,晁错似乎也有所察觉,望着紧闭的大殿,他的眼神焦虑和不安,但坚毅的性格让他最终决绝而去,赴死路而无惧色。
总之朱艺通过自己的演技将晃错这一人物形象展现的淋漓尽致。深刻的在人们心中烙下了晃错这一任务的深刻印象。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正是由于晁错的主动献策和牺牲,才促成了景帝的成功削藩,才有了汉匈之战的辉煌战果,也才有了汉朝的长治久安。就凭这些,晁错也算错得其所、死得光荣了!
晁错怎么死的
由于在文帝时期,对各个诸侯国的一味放纵和姑息,到了景帝时期,四方诸侯已经割据一方,固强自守。而对于“清君侧,诛晁错”不过是吴王发动政变的一个华丽的藉口。下面我们就来研究一下,晁错究竟是怎么死的!
晃错削藩的结果
景帝前元三年,晁错从根本上解决了中央集权与诸侯割据的尖锐矛盾,消除王权对皇权的严重威胁,于是建议削夺诸侯王的封地,收归汉廷直接统治。景帝为实现大汉王朝的长治久安,采纳了晁错的“削藩”建议。对于晁错“削藩”,无疑是忠于汉室、维护汉王朝封建秩序的正确政治主张。而景帝通过“削藩”,使绝大多数诸侯王国仅领有一郡之地,实现了“强干弱枝”的目的。然而在这次的主推“削藩”的功臣晃错,却被腰斩于长安东市。
从“削藩”一事上就能够看得出晃错还缺少足够的政治智慧,“削藩”本就存在复杂性、艰巨性、风险性,甚至是深不可测。最后,景帝也迫不得已“不爱一人以谢天下”,来平定叛乱。而汉景帝本就是心狠手辣之人,曾以莫须有的罪名囚禁功臣周亚夫到死,身为景帝之师的晁错,却没有看透景帝的为人,最终还是害了自己。
但是景帝诛晁错也并非盲目。其一,诛晁错,可以平定吴楚七国之乱。其二,诛晁错后,如诸侯国造反,要推翻景帝政权,这样一来天下人就会同情和支持景帝平息叛乱。
晁错父亲
晁错在年轻时曾经在轵县张恢先那里学习过申不害和商鞅的刑名学说。汉文帝在位期间,晁错进入仕途,凭着通晓典籍,在朝廷担任太常掌故职务。而他的父亲却因为“削藩”一事去世。
晁错的扮演者(右)
汉文帝去世后,太子刘启继位,他就是汉景帝。汉景帝执政后,任命晁错担任内史一职。晁错于是常常就国家政务向汉景帝献计献策,汉景帝对他也是言听计从。在晁错的建议下,汉景帝采纳晁错的“削藩”策略,采取了一系列削弱诸侯藩国的措施,使很多藩国诸侯产生了严重的恐慌心理。诸侯们纷纷反对朝廷的削藩策略,对提出削藩策略的晁错全都恨之入骨。
晁错的父亲听到这个消息,立刻马不停蹄的赶到京城,对晁错说:“皇上继位,你刚刚执掌政权,就立马要侵害削弱诸侯的力量,疏远他们的骨肉,人们都开始怨恨你,到底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晁错说:“事情本来发展就是这样,不然的话,天子就会得不到尊敬,国家也不会安宁。”晁错的父亲又很无奈的说说:“照这样下去,皇帝的天下倒是安宁了,而我们晁家却危险了,我要离开你回去了。”说完,晁错的父亲就离开了晁错,不久后服毒自杀了,死前还对身边的人说:“我不忍心看到祸患连累自己。”
从以上看得出,他的父亲是很有远见的人,他知道削藩所带来的影响,对他自己儿子的行为也感到十分痛苦,劝说起不到作用后却绝望的选择了自杀。而后来的事情也正如他父亲所想的一样,吴楚七国之乱开始上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