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读后感?
展开全部
提及写读后感,自然而然地就与写读书笔记联系到一起.众所周知,写读书笔记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有助于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还可以帮助我们积累材料,从根本上提高认识.写读后感笔记有益于我们养成勤动笔的好习惯.可谓好处多多.通常有三种写法:一种是缩写内容提纲,一种是写阅读后的体会感想,一种是摘录好的句子和段落.今天,咱们就重点来谈谈第二种.题目可以用《×××读后感》,也可以用《读×××有感》.
首先要审清题目.在写作时,要分辨什么是主要的,什么是次要的,力求做到"读"能抓住重点,"感"能写出体会.
其次要选择材料.读是写的基础,只有读得认真仔细,才能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从而抓住重点,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才能有所感受,有所体会;只有认真读书才能找到读感之间的联系点来,这个点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文中点明中心思想的句子.对一篇作品,写体会时不能面面俱到,应写自己读后在思想上,行动上的变化,摘取其中的某一点做文章.
第三,写读后感应以所读作品的内容简介开头,然后,再写体会.原文内容往往用3~4句话概括为宜.结尾也大多再回到所读的作品上来.要把重点放在"感"字上,切记要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
最后,写读后感的注意事项:①写读后感绝不是对原文的抄录或简单地复述,不能脱离原文任意发挥,应以写"体会"为主.②要写得有真情实感.应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感受,绝非"检讨书"或"保证书".③要写出独特的新鲜感受,力求有新意的见解来吸引读者或感染读者. 我要把自己炼成一块真正的钢铁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后感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使我爱不释手,保尔 柯察金那顽强的品格多么令人钦佩!如果你读了这本书,就会明白具有钢铁品质的人是"大写"的人.
保尔一生十分坎坷,在双目失明的情况下他还坚持写书,对自己毫不顾惜.书中写道:他呕心沥血写的稿件丢失了,多么令他灰心失望啊,但他重新振作起来,用顽强的毅力完成了巨著.书中有段名言脍炙人口:"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应该为碌碌无为而悔恨……."保尔可谓强者的化身.
对照保尔,想想自己,感到脸上一阵阵烘热.记得今年大年初一,家家户户沉浸在节日的气氛中,我家却十分冷清.爸爸工作繁忙出差了,妈妈因病卧床不起.听着孩子们在外面的嬉闹声,我的眼泪在眼眶里直打转,片刻就"簌簌"落下眼泪来.妈妈见我落泪了,指着床头的书说:"轩轩,那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你看完了吗 "我再次把这本书翻阅,保尔的形象又浮现在眼前.对,我该做一个坚强的男子汉!我应该为家人分忧解难,决定下厨做饭菜.妈妈脸上露出了笑容,紧紧拉住我的手说:"你真是咱们家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啊!"我指着《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说:"是它教会我的!"
每当我遇到困难而退缩时,每当我受挫折而落泪时,我就会想起保尔那高大的身影,要把自己炼成一块真正的钢铁!
评语:这篇读后感的特点是:有感而发,情感真挚.小作者阅读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后,对保尔这一主人公产生了敬仰之情,称赞他是"强者的化身".当自己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时,用保尔这一榜样鞭策自我做生活中的男子汉.篇末紧扣文题,用"每当……就……"的句式表明了自己的抱负,是画龙点睛之笔.
写好读后感活用"四字诀"
读后感是议论文中最常见的文体之一,也是初高中学生必须掌握的一种文体.但从以往读后感训练的情况来看,效果并不尽人意.其实,写好读后感也有章可循.若活用"四字诀",则更容易生效.
一,引--围绕感点,引述材料.读后感重在"感",而这个"感"是由特定的"读"生发的,"引"是"感"的落脚点,所谓"引"就是围绕感点,有的放矢的引用原文:材料精短的,可全文引述;材料长的,或摘录"引"发"感"的关键词,句,或概述引发"感"的要点.不管采用哪种方式引述,"引"都要简练,准确,有针对性.
二,议--分析材料,提练感点.在引出"读"的内容后,要对"读"进行一番评析.既可就事论事对所"引"的内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的作一番挖掘;对寓意深的材料更要作一番分析,然后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点.
三,联--联系实际,纵横拓展.写读后感最忌的是就事论事和泛泛而谈.就事论事撒不开,感不能深入,文章就过于肤浅.泛泛而谈,往往使读后感缺乏针对性,不能给人以震撼.联,就是要紧密联系实际,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联系现实生活中相类似的现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相反的种种问题.既可以从大处着眼,也可以从小处入手.当然在联系实际分析论证时,还要注意时时回扣或呼应"引"部,使"联"与"引""藕"断而"丝"连.
四,结--总结全文,升华感点.总结既可以回应前文,强调感点;也可以提出希望,发出号召.不管采用哪种方式结尾,都必须与前文贯通,浑然一体.读后感始终要受"读"的约束,开头要引"读",中间还要不时地回扣"读"的内容,结尾也要恰当回扣"读"的内容不放松.
当然要写好读后感,关键还要读透材料,抓准感点.怎样读透材料 一般说,如果是记叙文,就要抓住人物最突出的某种品质,最有价值的语言行动或事件所包含的深刻意义;如果是议论文,就要把握中心论点;如果是寓言或哲理性的散文,就要领会其深刻的寓意.当然,读一篇文章,感可能是多方面的,要在分析,思考的基础上,选择最值得发表,感受最深,见解新颖独到,最有针对性和现实感的感受来写,一篇读后感只能容纳一个感点,其他感点无论多么好,都要忍痛割爱.明智之举是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并围绕一个感点,联系实际,谈深谈透.
如何指导学生写读后感
学生写好读后感,历来是一件较辣手的问题.要写好读后感,指导是关键.我是如何指导学生写好读后感呢 体会是:
一,指导审题,理清题意
写好读后感,审题理清题意是关键.例如我教《养花》一课,要求学生写读后感.首先让学生明白"感"是什么 "感"就是要求写自己怎样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接着要求学生要联系自己的实际来写,可以先讲作者怎样说,怎样做,然后写自己"悟"出什么道理.
如何给文章定目呢 读后感题目多种多样,既可以直接题目,如:《养花》读后感;也可以用一句话或一个词做正题,如:学习要善于摸门道—《养花》有感.
总之,要使学生弄清题目要求,写作上要求,审题最关键.
二,抓中心,定要点
《养花》这篇文章写读后感,就是要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所谓"文章的思想感情"即是中心思想,写体会的读后感,"感"应该围绕中心思想去开展.
第一步:先让学生回忆《养花》一文的中心思想,理清要点.第二步:我归纳习作要求,《养花》这篇文章抓住三个要点:①,养花能增长知识.②,养花能调节脑力劳动.③,养花可以创造劳动果实,发展友谊.
三,抓住要点,联系实际,理清结构
首先我让学生讨论《养花》一文几个要点,有几个方面体会较深.接着指导如何联系实际谈体会,最后介绍写读书笔记的两种方法:
1,先叙后议.方法是:先介绍什么书,讲了什么内容,反映什么中心思想,围绕中心结合自已例子说感受,最后写对自己的教育.
2,夹叙夹议.即围绕中心抓两三点,联系实际,扣紧原文发表感情,或者抓住文章的中心句去开展议论.
四,指导几种开头方法
1,开头谈总的感受.如:最近我读了老舍先生《养花》一文,觉得越读越有味道……接着再谈自己领会最深的那几点.第二段逐点谈体会,结尾小结全文,谈谈自己的打算.
2,开头提出问题.如:学习上难免有挫折,一个学生该怎样对待挫折呢 最近学习了老舍《养花》一文很受教育.然后参照上一种写法,从第二段开始,逐点谈体会.
3,开头指出某种不良现象.如:班上有些同学把读书看成是苦差事,在操场上生龙活虎,在课堂上垂头丧气,这是什么原因呢 然后引出《养花》这篇文章,逐点谈体会.
五,学生编写写作提纲,小组发言交流.
六,学生动笔写习作.
由于我指导学生写《养花》一文读后感方法得当,学生写起来文章没有千篇一律,开头和结尾基本上能按读书笔记方法去写,中间段学生能用自己的例子去谈出体会,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怎样写好高中的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与初中的区别何在读过一篇散文之后写一篇读后感,但是由于太久没写,又因为自我觉得不想以初中的模式去套入高中文章之中,所以特意指教各位
我觉得读后感的写作有很多种,看你读后对哪些方面更有心得和感悟.可以偏重思想与理趣,也可以偏重语言或结构.可以就文章整体进行评价,也可以选一二细节做深入分析.若针对文章观点,可赞和,可批判,也可进一步阐发.若结合文章语言或细节,可以比较,联想,评论赏鉴.关键在于有自己的见解,写出独有的感受.这样,就会通过写作使阅读得以条理化和深化.在作业中记录下自己思考的轨迹.不是很不错的一件事吗 其实,一篇文章,只要有一句话留给你深刻印象,让你长久不忘,那这篇文章就没白读啊!就值得写呢!
一般来讲呢,初中时候的读后感比较侧重的是读完后的思想与感性上的波澜.而高中的读后感更偏重的是较为理性的平叙与论述,也就是更侧重于弘扬理性,更强调从"点"到"面".通常的情况下,议论文的写作是最快适应高中读后感的好方法之一.自下的愚论不多,阁下若有更好的方法小可极盼赐教.
初中时候的读后感比较侧重的是读完后的思想与感性上的波澜.而高中的读后感更偏重的是较为理性的平叙与论述,也就是更侧重于弘扬理性,更从"点"到"面".通常的情况下,议论文的写作是最快适应高中读后感的好方法之一.
怎样写读后感
读后感与评论的异同初学者对读后感和评论这两种文体的写作掌握不够好,常将读后感写成了评论,或将评论写成读后惑,为此,谈谈这两种文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一)读后感和评论的相同点
1.读后感和评论都属于议论文,都具有议论文的一般特点:即具有论点,论据和论证三要素.
2.对原文的内容或所议之事都要有切实的感受和体会,并能做一定的联想.
3.都有一个引出问题的引子,先概述原文的要点,简要地叙述所议之事.
(二)读后感和评论的不同点
1.对象不同
读后感涉及的对象是:写自已读了某部作品或某篇文章的心得体会,要以写自己的认识为主,如《纳谏与止谤》即如此.评论(包括思想评论和文学评论)所涉及的对象是:思想评论以人们的思想现象为评论对象,如《乌飞鱼跃的联想》;文学评论的对象是文学作品,文学思想及文学流派,如《是一篇很好的小说》.
2."人称"不同
议论文本没有人称的说法,这里套用记叙文的提法.读后感是写"我"得到怎样的启示,获得怎样的收获,并不涉及第三者如何.而评论文章总是某种思想或某部作品怎样,不必把自己摆进去.
3.任务不同
读后感重点落在一个"感"字上,其任务主要是写自己读了什么文章后,有怎样的感受及受到怎样的教育和启发,对文章所阐述的问题产生了什么新的见解.评论文章的任务是:思想评论是针对社会生活和人们思想中的现象进行分析,肯定正确的,提出偏颇的,批评错误的,它是一种报刊文体,不失时机地进行宣传教育.文学评论是"对具体文学作品进行分析判断和评价,它可以向读者推荐和阐述作品,文学评论者作为作者的知音和读者诤友,应该使读者和作者,读者与作品的思想紧密地联系起来,以使读者更加全面深刻地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欣赏作品的创作艺术"."它还肩负着引导读者正确地认识作品的重任,或抵制作品中的消极因素,或洞察错误作品的有害实质,井给读者以有益的指导".
4.作者的"地位"不同
读后感一般是顺着原意生发感想,评论则是针对原意表示态度,如果把读后感比作顺水推舟,那么写评论就是指手画脚了.过去有句话"见官大三级",评论文章正好处在这样一个地位.根据这个意思还可以得出下面的公式,从而看出二者与一般议论文的关系:
读后感<一般议论文<评论性文章在读过一篇文章或一本书之后,把获得的感受,体会以及受到的教育,启迪等写下来,写成的文章就叫"读后感".
读后感的基本思路如下:
(1)简述原文有关内容.如所读书,文的篇名,作者,写作年代,以及原书或原文的内容概要.写这部分内容是为了交代感想从何而来,并为后文的议论作好铺垫.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个"简"字,决不能大段大段地叙述所读书,文的具体内容,而是要简述与感想有直接关系的部分,略去与感想无关的东西.
(2)亮明基本观点.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
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
"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灵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写在篇首.
(3)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这部分就是议论文的本论部分,是对基本观点(即中心论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使论点更加突出,更有说服力.这个过程应注意的是,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须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基本观点服务.
(4)围绕基本观点联系实际.一篇好的读后感应当有时代气息,有真情实感.
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善于联系实际.这"实际"可以是个人的思想,言行,经历,也可以是某种社会现象.联系实际时也应当注意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观点服务,而不能盲目联系,前后脱节.
以上四点是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这思路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善于灵活掌握.比如,"简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观点"前,但二者先后次序互换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个步骤摆事实讲道理时所摆的事实就是社会现象或个人经历,就不必再写第四个部分了.写读后感应注意以下问题:
一是要重视"读"
在"读"与"感"的关系中,"读"是"感"的前提,基础;"感"是"读"的延伸或者说结果.必须先"读"而后"感",不"读"则无"感".因此,要写读后感首先要读懂原文,要准确把握原文的基本内容,正确理解原文的中心思想和关键语句的含义,深入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是要准确选择感受点
读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会有许多感想和体会;对同样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更是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受到不同的启迪.以大家熟知的"滥竽充数"成语故事为例,从讽刺南郭先生的角度去思考,可以领悟到没有真本领蒙混过日子的人早晚要"露馅",认识到掌握真才实学的重要性;若是考虑在齐宣王时南郭先生能混下去的原因,就可以想到领导者要有实事求是的领导作风,不能搞华而不实,否则会给混水摸鱼的人留下空子可钻;再要从管理体制的角度去思考,就可进一步认识到齐宣王的"大锅饭"缺少必要的考评机制,为南郭先生一类的人提供了饱食终日混日子的客观条件,从而联想到改革开放以来,打破"铁饭碗",废除大锅饭的必要性.
一篇读后感,不能写出诸多的感想或体会,这就要加以选择.作为初学者,就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又觉得有话可说的一点来写.要注意把握分析问题的角度,注意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从众多的头绪中选择最恰当的感受点,作为全文议论的中心.
初中作文课中,除了写"读后感"外,老师还会要求同学们在看完一部电影或参观完某一展览后写"观后感",观后感的写法与读后感是一样的,只需在第一部分简述所观的内容,然后引出观点,展开论述就可以了.作文指导:短评精选 短评是针对某一人物,某一事件,某一现象或某一观点进行的简短评说,属于评论的一种. 这类文章的特点在于"评",或者评出人物的思想精神,或者评出事件的内涵道理,或者评出现象的本质底蕴,或者评出观点的价值意义.
评论文章的种类很多,如:政治评论,时事评论,经济评论,新闻评论,文艺评论,书刊评论,思想评论等. 对中学生来说,主要是把握思想评论和文艺评论. 要写好短评,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述"是手段,"评"是目的. 不述其事,评无依据;不评其理,述无意义. 但是述和评不可平分秋色,因为评是目的,是述的主旨和归宿. 如林默涵的《说"小"》,开头就是先说"我们这些人的毛病,往往就是犯在轻视小事上面",然后再针对述的现象进行评析;再如朱光潜的《谈白居易和辛弃疾的词四首》,开头也是先介绍四首词的情况,然后用大量篇幅对这四首词进行赏析. 如果介绍重于分析,便会成为介绍性文章,这是写评论之大忌.
2."述"有选择,"评"有针对. 要述的人,事,物很多,在一篇文章里为什么述此而不述彼,这同评的针对性有关. 林默涵为了号召人们切实做一点应当做的小事情,所以他就在述中抓住人们日常生活中容易忽视的"小"问题进行介绍. 如果述的材料没有选择,那样的道理将会缺乏针对性,将会杂乱无章.
因此,在一篇文章中要评述相通,述评相联,即述的材料与评的道理紧扣一个中心,抓住一个角度,绝不可南辕北辙.
此外,写思想评论还须注意以下两点:
1.思想评论要有及时性. 它与针对性密切相关. 及时,评论的针对性就更强.
所以,思想评论要针对现实,下及时雨,当风起于青萍之末时,就要作出判断,不要放马后炮,做事后诸葛.
2.评论要实事求是. 思想评论,要就事论理,实事求是,不能乱扣帽子,无限上纲.
写文艺评论须注意以下几点:
1.精读原作. 首先必须认真阅读原作,这样才可以取得对原作主要思想,艺术形象,艺术技巧等的评论权. 其次还要阅读序跋,注释,查阅有关资料. 为了使自己的评论能中肯,必要时还应参阅现有的其他人的评论,聊作构思时的参考.
2.实话实说. 有好说好,有坏说坏,肯定否定,孰褒孰贬,都要恰如其分.
3.不落俗套. 文艺评论贵在有新意,不要陈词滥调. 对于文艺作品,要注意多角度,全方位进行评论分析,力求有新的发现,新的见解.
4.看重艺术分析. 文艺作品包括思想性和艺术性两个方面. 而思想内容又必须通过一定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又往往要从它的表现形式入手. 因此,对作品的艺术分析,是文艺评论的重要方面.
怎样进行艺术分析呢
(1)分析艺术构思. 把握作品的艺术构思,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作者是怎样提炼主题,怎样寻求完美的艺术形式来表现主题的情况,使我们对作品理解得更深刻,更透彻.
当然,有时也可以分析作品中某一局部的艺术构思,特别是诗歌和散文,它们都以较凝练的形式表达深挚的思想感情,所以常常可以从一字一句中看出作者的艺术匠心,看出这一字一句在表现作者思想感情上所独具的思想意义和美学意义.
(2)分析人物形象. 我们在评论时,必须着重抓住对人物形象的分析,通过对形象的分析来对作品进行思想和艺术的分析. 形象都是具体的,都具有独特的个性特点. 作者在塑造每个形象时,也都具有独特的创作和构思的方式. 我们在分析人物形象时,必须抓住人物形象个性化特征,通过有血有肉的具体分析,把握人物形象的时代精神和教育意义. 初学写文学评论,要抓住人物形象个性化的特征,主要是抓住人物的言行,因为作品中的人物言行,无不是他整个性格的具体表现.
(3)分析作品的意境. 意境是形象鲜明,情景交融,寓意深远,富有强烈感染力的艺术境界. 历年高考题常考查对诗歌,散文意境的把握.
(4)分析作品的语言.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借助语言来形象地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分析语言,也是对作品进行艺术分析的一个重要内容. 分析语言要求具体细致,不笼统,不抽象,使人一读便知作品语言的特点. 同学们写作评论时,往往分不清评论与读后感的区别,每每把评论写成读后感,这一点当引起注意.
读后感与评论虽然同属于议论文,有许多相同之处,但不同之处也是明显的:读后感重在"感",涉及作者的感受,受到的教育,得到的启示;而评论的重点在"评",即从具体事件中阐发出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给读者以启发和教育
首先要审清题目.在写作时,要分辨什么是主要的,什么是次要的,力求做到"读"能抓住重点,"感"能写出体会.
其次要选择材料.读是写的基础,只有读得认真仔细,才能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从而抓住重点,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才能有所感受,有所体会;只有认真读书才能找到读感之间的联系点来,这个点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文中点明中心思想的句子.对一篇作品,写体会时不能面面俱到,应写自己读后在思想上,行动上的变化,摘取其中的某一点做文章.
第三,写读后感应以所读作品的内容简介开头,然后,再写体会.原文内容往往用3~4句话概括为宜.结尾也大多再回到所读的作品上来.要把重点放在"感"字上,切记要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
最后,写读后感的注意事项:①写读后感绝不是对原文的抄录或简单地复述,不能脱离原文任意发挥,应以写"体会"为主.②要写得有真情实感.应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感受,绝非"检讨书"或"保证书".③要写出独特的新鲜感受,力求有新意的见解来吸引读者或感染读者. 我要把自己炼成一块真正的钢铁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后感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使我爱不释手,保尔 柯察金那顽强的品格多么令人钦佩!如果你读了这本书,就会明白具有钢铁品质的人是"大写"的人.
保尔一生十分坎坷,在双目失明的情况下他还坚持写书,对自己毫不顾惜.书中写道:他呕心沥血写的稿件丢失了,多么令他灰心失望啊,但他重新振作起来,用顽强的毅力完成了巨著.书中有段名言脍炙人口:"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应该为碌碌无为而悔恨……."保尔可谓强者的化身.
对照保尔,想想自己,感到脸上一阵阵烘热.记得今年大年初一,家家户户沉浸在节日的气氛中,我家却十分冷清.爸爸工作繁忙出差了,妈妈因病卧床不起.听着孩子们在外面的嬉闹声,我的眼泪在眼眶里直打转,片刻就"簌簌"落下眼泪来.妈妈见我落泪了,指着床头的书说:"轩轩,那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你看完了吗 "我再次把这本书翻阅,保尔的形象又浮现在眼前.对,我该做一个坚强的男子汉!我应该为家人分忧解难,决定下厨做饭菜.妈妈脸上露出了笑容,紧紧拉住我的手说:"你真是咱们家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啊!"我指着《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说:"是它教会我的!"
每当我遇到困难而退缩时,每当我受挫折而落泪时,我就会想起保尔那高大的身影,要把自己炼成一块真正的钢铁!
评语:这篇读后感的特点是:有感而发,情感真挚.小作者阅读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后,对保尔这一主人公产生了敬仰之情,称赞他是"强者的化身".当自己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时,用保尔这一榜样鞭策自我做生活中的男子汉.篇末紧扣文题,用"每当……就……"的句式表明了自己的抱负,是画龙点睛之笔.
写好读后感活用"四字诀"
读后感是议论文中最常见的文体之一,也是初高中学生必须掌握的一种文体.但从以往读后感训练的情况来看,效果并不尽人意.其实,写好读后感也有章可循.若活用"四字诀",则更容易生效.
一,引--围绕感点,引述材料.读后感重在"感",而这个"感"是由特定的"读"生发的,"引"是"感"的落脚点,所谓"引"就是围绕感点,有的放矢的引用原文:材料精短的,可全文引述;材料长的,或摘录"引"发"感"的关键词,句,或概述引发"感"的要点.不管采用哪种方式引述,"引"都要简练,准确,有针对性.
二,议--分析材料,提练感点.在引出"读"的内容后,要对"读"进行一番评析.既可就事论事对所"引"的内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的作一番挖掘;对寓意深的材料更要作一番分析,然后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点.
三,联--联系实际,纵横拓展.写读后感最忌的是就事论事和泛泛而谈.就事论事撒不开,感不能深入,文章就过于肤浅.泛泛而谈,往往使读后感缺乏针对性,不能给人以震撼.联,就是要紧密联系实际,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联系现实生活中相类似的现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相反的种种问题.既可以从大处着眼,也可以从小处入手.当然在联系实际分析论证时,还要注意时时回扣或呼应"引"部,使"联"与"引""藕"断而"丝"连.
四,结--总结全文,升华感点.总结既可以回应前文,强调感点;也可以提出希望,发出号召.不管采用哪种方式结尾,都必须与前文贯通,浑然一体.读后感始终要受"读"的约束,开头要引"读",中间还要不时地回扣"读"的内容,结尾也要恰当回扣"读"的内容不放松.
当然要写好读后感,关键还要读透材料,抓准感点.怎样读透材料 一般说,如果是记叙文,就要抓住人物最突出的某种品质,最有价值的语言行动或事件所包含的深刻意义;如果是议论文,就要把握中心论点;如果是寓言或哲理性的散文,就要领会其深刻的寓意.当然,读一篇文章,感可能是多方面的,要在分析,思考的基础上,选择最值得发表,感受最深,见解新颖独到,最有针对性和现实感的感受来写,一篇读后感只能容纳一个感点,其他感点无论多么好,都要忍痛割爱.明智之举是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并围绕一个感点,联系实际,谈深谈透.
如何指导学生写读后感
学生写好读后感,历来是一件较辣手的问题.要写好读后感,指导是关键.我是如何指导学生写好读后感呢 体会是:
一,指导审题,理清题意
写好读后感,审题理清题意是关键.例如我教《养花》一课,要求学生写读后感.首先让学生明白"感"是什么 "感"就是要求写自己怎样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接着要求学生要联系自己的实际来写,可以先讲作者怎样说,怎样做,然后写自己"悟"出什么道理.
如何给文章定目呢 读后感题目多种多样,既可以直接题目,如:《养花》读后感;也可以用一句话或一个词做正题,如:学习要善于摸门道—《养花》有感.
总之,要使学生弄清题目要求,写作上要求,审题最关键.
二,抓中心,定要点
《养花》这篇文章写读后感,就是要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所谓"文章的思想感情"即是中心思想,写体会的读后感,"感"应该围绕中心思想去开展.
第一步:先让学生回忆《养花》一文的中心思想,理清要点.第二步:我归纳习作要求,《养花》这篇文章抓住三个要点:①,养花能增长知识.②,养花能调节脑力劳动.③,养花可以创造劳动果实,发展友谊.
三,抓住要点,联系实际,理清结构
首先我让学生讨论《养花》一文几个要点,有几个方面体会较深.接着指导如何联系实际谈体会,最后介绍写读书笔记的两种方法:
1,先叙后议.方法是:先介绍什么书,讲了什么内容,反映什么中心思想,围绕中心结合自已例子说感受,最后写对自己的教育.
2,夹叙夹议.即围绕中心抓两三点,联系实际,扣紧原文发表感情,或者抓住文章的中心句去开展议论.
四,指导几种开头方法
1,开头谈总的感受.如:最近我读了老舍先生《养花》一文,觉得越读越有味道……接着再谈自己领会最深的那几点.第二段逐点谈体会,结尾小结全文,谈谈自己的打算.
2,开头提出问题.如:学习上难免有挫折,一个学生该怎样对待挫折呢 最近学习了老舍《养花》一文很受教育.然后参照上一种写法,从第二段开始,逐点谈体会.
3,开头指出某种不良现象.如:班上有些同学把读书看成是苦差事,在操场上生龙活虎,在课堂上垂头丧气,这是什么原因呢 然后引出《养花》这篇文章,逐点谈体会.
五,学生编写写作提纲,小组发言交流.
六,学生动笔写习作.
由于我指导学生写《养花》一文读后感方法得当,学生写起来文章没有千篇一律,开头和结尾基本上能按读书笔记方法去写,中间段学生能用自己的例子去谈出体会,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怎样写好高中的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与初中的区别何在读过一篇散文之后写一篇读后感,但是由于太久没写,又因为自我觉得不想以初中的模式去套入高中文章之中,所以特意指教各位
我觉得读后感的写作有很多种,看你读后对哪些方面更有心得和感悟.可以偏重思想与理趣,也可以偏重语言或结构.可以就文章整体进行评价,也可以选一二细节做深入分析.若针对文章观点,可赞和,可批判,也可进一步阐发.若结合文章语言或细节,可以比较,联想,评论赏鉴.关键在于有自己的见解,写出独有的感受.这样,就会通过写作使阅读得以条理化和深化.在作业中记录下自己思考的轨迹.不是很不错的一件事吗 其实,一篇文章,只要有一句话留给你深刻印象,让你长久不忘,那这篇文章就没白读啊!就值得写呢!
一般来讲呢,初中时候的读后感比较侧重的是读完后的思想与感性上的波澜.而高中的读后感更偏重的是较为理性的平叙与论述,也就是更侧重于弘扬理性,更强调从"点"到"面".通常的情况下,议论文的写作是最快适应高中读后感的好方法之一.自下的愚论不多,阁下若有更好的方法小可极盼赐教.
初中时候的读后感比较侧重的是读完后的思想与感性上的波澜.而高中的读后感更偏重的是较为理性的平叙与论述,也就是更侧重于弘扬理性,更从"点"到"面".通常的情况下,议论文的写作是最快适应高中读后感的好方法之一.
怎样写读后感
读后感与评论的异同初学者对读后感和评论这两种文体的写作掌握不够好,常将读后感写成了评论,或将评论写成读后惑,为此,谈谈这两种文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一)读后感和评论的相同点
1.读后感和评论都属于议论文,都具有议论文的一般特点:即具有论点,论据和论证三要素.
2.对原文的内容或所议之事都要有切实的感受和体会,并能做一定的联想.
3.都有一个引出问题的引子,先概述原文的要点,简要地叙述所议之事.
(二)读后感和评论的不同点
1.对象不同
读后感涉及的对象是:写自已读了某部作品或某篇文章的心得体会,要以写自己的认识为主,如《纳谏与止谤》即如此.评论(包括思想评论和文学评论)所涉及的对象是:思想评论以人们的思想现象为评论对象,如《乌飞鱼跃的联想》;文学评论的对象是文学作品,文学思想及文学流派,如《是一篇很好的小说》.
2."人称"不同
议论文本没有人称的说法,这里套用记叙文的提法.读后感是写"我"得到怎样的启示,获得怎样的收获,并不涉及第三者如何.而评论文章总是某种思想或某部作品怎样,不必把自己摆进去.
3.任务不同
读后感重点落在一个"感"字上,其任务主要是写自己读了什么文章后,有怎样的感受及受到怎样的教育和启发,对文章所阐述的问题产生了什么新的见解.评论文章的任务是:思想评论是针对社会生活和人们思想中的现象进行分析,肯定正确的,提出偏颇的,批评错误的,它是一种报刊文体,不失时机地进行宣传教育.文学评论是"对具体文学作品进行分析判断和评价,它可以向读者推荐和阐述作品,文学评论者作为作者的知音和读者诤友,应该使读者和作者,读者与作品的思想紧密地联系起来,以使读者更加全面深刻地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欣赏作品的创作艺术"."它还肩负着引导读者正确地认识作品的重任,或抵制作品中的消极因素,或洞察错误作品的有害实质,井给读者以有益的指导".
4.作者的"地位"不同
读后感一般是顺着原意生发感想,评论则是针对原意表示态度,如果把读后感比作顺水推舟,那么写评论就是指手画脚了.过去有句话"见官大三级",评论文章正好处在这样一个地位.根据这个意思还可以得出下面的公式,从而看出二者与一般议论文的关系:
读后感<一般议论文<评论性文章在读过一篇文章或一本书之后,把获得的感受,体会以及受到的教育,启迪等写下来,写成的文章就叫"读后感".
读后感的基本思路如下:
(1)简述原文有关内容.如所读书,文的篇名,作者,写作年代,以及原书或原文的内容概要.写这部分内容是为了交代感想从何而来,并为后文的议论作好铺垫.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个"简"字,决不能大段大段地叙述所读书,文的具体内容,而是要简述与感想有直接关系的部分,略去与感想无关的东西.
(2)亮明基本观点.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
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
"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灵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写在篇首.
(3)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这部分就是议论文的本论部分,是对基本观点(即中心论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使论点更加突出,更有说服力.这个过程应注意的是,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须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基本观点服务.
(4)围绕基本观点联系实际.一篇好的读后感应当有时代气息,有真情实感.
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善于联系实际.这"实际"可以是个人的思想,言行,经历,也可以是某种社会现象.联系实际时也应当注意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观点服务,而不能盲目联系,前后脱节.
以上四点是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这思路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善于灵活掌握.比如,"简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观点"前,但二者先后次序互换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个步骤摆事实讲道理时所摆的事实就是社会现象或个人经历,就不必再写第四个部分了.写读后感应注意以下问题:
一是要重视"读"
在"读"与"感"的关系中,"读"是"感"的前提,基础;"感"是"读"的延伸或者说结果.必须先"读"而后"感",不"读"则无"感".因此,要写读后感首先要读懂原文,要准确把握原文的基本内容,正确理解原文的中心思想和关键语句的含义,深入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是要准确选择感受点
读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会有许多感想和体会;对同样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更是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受到不同的启迪.以大家熟知的"滥竽充数"成语故事为例,从讽刺南郭先生的角度去思考,可以领悟到没有真本领蒙混过日子的人早晚要"露馅",认识到掌握真才实学的重要性;若是考虑在齐宣王时南郭先生能混下去的原因,就可以想到领导者要有实事求是的领导作风,不能搞华而不实,否则会给混水摸鱼的人留下空子可钻;再要从管理体制的角度去思考,就可进一步认识到齐宣王的"大锅饭"缺少必要的考评机制,为南郭先生一类的人提供了饱食终日混日子的客观条件,从而联想到改革开放以来,打破"铁饭碗",废除大锅饭的必要性.
一篇读后感,不能写出诸多的感想或体会,这就要加以选择.作为初学者,就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又觉得有话可说的一点来写.要注意把握分析问题的角度,注意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从众多的头绪中选择最恰当的感受点,作为全文议论的中心.
初中作文课中,除了写"读后感"外,老师还会要求同学们在看完一部电影或参观完某一展览后写"观后感",观后感的写法与读后感是一样的,只需在第一部分简述所观的内容,然后引出观点,展开论述就可以了.作文指导:短评精选 短评是针对某一人物,某一事件,某一现象或某一观点进行的简短评说,属于评论的一种. 这类文章的特点在于"评",或者评出人物的思想精神,或者评出事件的内涵道理,或者评出现象的本质底蕴,或者评出观点的价值意义.
评论文章的种类很多,如:政治评论,时事评论,经济评论,新闻评论,文艺评论,书刊评论,思想评论等. 对中学生来说,主要是把握思想评论和文艺评论. 要写好短评,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述"是手段,"评"是目的. 不述其事,评无依据;不评其理,述无意义. 但是述和评不可平分秋色,因为评是目的,是述的主旨和归宿. 如林默涵的《说"小"》,开头就是先说"我们这些人的毛病,往往就是犯在轻视小事上面",然后再针对述的现象进行评析;再如朱光潜的《谈白居易和辛弃疾的词四首》,开头也是先介绍四首词的情况,然后用大量篇幅对这四首词进行赏析. 如果介绍重于分析,便会成为介绍性文章,这是写评论之大忌.
2."述"有选择,"评"有针对. 要述的人,事,物很多,在一篇文章里为什么述此而不述彼,这同评的针对性有关. 林默涵为了号召人们切实做一点应当做的小事情,所以他就在述中抓住人们日常生活中容易忽视的"小"问题进行介绍. 如果述的材料没有选择,那样的道理将会缺乏针对性,将会杂乱无章.
因此,在一篇文章中要评述相通,述评相联,即述的材料与评的道理紧扣一个中心,抓住一个角度,绝不可南辕北辙.
此外,写思想评论还须注意以下两点:
1.思想评论要有及时性. 它与针对性密切相关. 及时,评论的针对性就更强.
所以,思想评论要针对现实,下及时雨,当风起于青萍之末时,就要作出判断,不要放马后炮,做事后诸葛.
2.评论要实事求是. 思想评论,要就事论理,实事求是,不能乱扣帽子,无限上纲.
写文艺评论须注意以下几点:
1.精读原作. 首先必须认真阅读原作,这样才可以取得对原作主要思想,艺术形象,艺术技巧等的评论权. 其次还要阅读序跋,注释,查阅有关资料. 为了使自己的评论能中肯,必要时还应参阅现有的其他人的评论,聊作构思时的参考.
2.实话实说. 有好说好,有坏说坏,肯定否定,孰褒孰贬,都要恰如其分.
3.不落俗套. 文艺评论贵在有新意,不要陈词滥调. 对于文艺作品,要注意多角度,全方位进行评论分析,力求有新的发现,新的见解.
4.看重艺术分析. 文艺作品包括思想性和艺术性两个方面. 而思想内容又必须通过一定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又往往要从它的表现形式入手. 因此,对作品的艺术分析,是文艺评论的重要方面.
怎样进行艺术分析呢
(1)分析艺术构思. 把握作品的艺术构思,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作者是怎样提炼主题,怎样寻求完美的艺术形式来表现主题的情况,使我们对作品理解得更深刻,更透彻.
当然,有时也可以分析作品中某一局部的艺术构思,特别是诗歌和散文,它们都以较凝练的形式表达深挚的思想感情,所以常常可以从一字一句中看出作者的艺术匠心,看出这一字一句在表现作者思想感情上所独具的思想意义和美学意义.
(2)分析人物形象. 我们在评论时,必须着重抓住对人物形象的分析,通过对形象的分析来对作品进行思想和艺术的分析. 形象都是具体的,都具有独特的个性特点. 作者在塑造每个形象时,也都具有独特的创作和构思的方式. 我们在分析人物形象时,必须抓住人物形象个性化特征,通过有血有肉的具体分析,把握人物形象的时代精神和教育意义. 初学写文学评论,要抓住人物形象个性化的特征,主要是抓住人物的言行,因为作品中的人物言行,无不是他整个性格的具体表现.
(3)分析作品的意境. 意境是形象鲜明,情景交融,寓意深远,富有强烈感染力的艺术境界. 历年高考题常考查对诗歌,散文意境的把握.
(4)分析作品的语言.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借助语言来形象地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分析语言,也是对作品进行艺术分析的一个重要内容. 分析语言要求具体细致,不笼统,不抽象,使人一读便知作品语言的特点. 同学们写作评论时,往往分不清评论与读后感的区别,每每把评论写成读后感,这一点当引起注意.
读后感与评论虽然同属于议论文,有许多相同之处,但不同之处也是明显的:读后感重在"感",涉及作者的感受,受到的教育,得到的启示;而评论的重点在"评",即从具体事件中阐发出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给读者以启发和教育
展开全部
读了文章、书籍,把自己的体会、感想写下来,就是读后感。写读后感,“读”是基础,要读懂文章想告诉我们什么;“感”是重点,要着重写出自己的感受,不宜过多的重复作品内容。为了更好的表达自己的感受,也可以适当引用相关的资料。
以下是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
1.简述原文有关内容。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个“简”,决不能大段大段地叙述所读书、文的内容,只要简述与感想有直接关系的部分即可。
2.亮明基本观点。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这个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很灵活,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
3.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这个过程应注意的是,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须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基本观点服务。
4.围绕基本观点联系实际。这“实际”可以是个人的思想、言行、经历,也可以是某种社会现象。联系实际时也应当注意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不能盲目联系、前后脱节。
一、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东西去写,这是写好读后感的关键。
看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你的感受可能很多,如果面面俱到像开杂货铺一样,把自己所有的感受都一股脑地写上去,什么都有一点,什么也不深不透,重点部分也像蜻蜓点水一样一擦而过,必然使文章平淡,不深刻。所以写感受前要认真思考、分析,对自己的感想加以提炼,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去写。你可以抓住原作的中心思想写,也可以抓住文中自己感受最深的一个情节、一个人物、一句闪光的语言来写,最好是突出一点,深入挖掘,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总之,感受越深,表达才能越真切,文章才能越感人。
二、要密切联系实际,这是读后感的重要内容。
写读后感的重点应是联系实际发表感想。我们所说的联系实际范围很广泛,可以联系个人实际,也可以联系社会实际,可以是历史教训,也可以是当前形势,可以是童年生活,也可以是班级或家庭状况,但最主要的是无论怎样联系都要突出时代精神,要有较强的时代感。
三、要处理好“读”与“感”的关系,做到议论,叙述,抒情三结合。
读后感是议论性较强的读书笔记,要用切身体会,实践经验和生动的事例来阐明从“读”中悟出的道理。因此,读后感中既要写“读”,又要写“感”,既要叙述,又必须说理。叙述是议论的基础,议论又是叙述的深化,二者必须结合。
读后感以“感”为主。要适当地引用原文,当然引用不能太多,应以自己的语言为主。在表现方法上,可用夹叙夹议的写法,议论时应重于分析说理,事例不宜多,引用原文要简洁。在结构上,一般在开头概括式提示“读”,从中引出“感”,在着重抒写感受后,结尾又回扣“读”。
叙原文不要过多,要体现出一个‘‘简’’字
(1) 引--围绕感点,引述材料。简述原文有关内容。 读后感重在“感”,而这个“感”是由特定的“读”生发的,“引”是“感”的落脚点,所谓“引”就是围绕感点,有的放矢的引用原文:材料精短的,可全文引述;材料长的,或摘录“引”发“感”的关键词、句,或概述引发“感”的要点。不管采用哪种方式引述,“引”都要简练、准确,有针对性。如所读书,文的篇名,作者,写作年代,以及原书或原文的内容概要。写这部分内容是为了交代感想从何而来,并为后文的议论作好铺垫。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个"简"字,决不能大段大段地叙述所读书,文的具体内容,而是要简述与感想有直接关系的部分,略去与感想无关的东西。
(2) 议--分析材料,提练感点。亮明基本观点。 在引出“读”的内容后,要对“读”进行一番评析。既可就事论事对所“引”的内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的作一番挖掘;对寓意深的材料更要作一番分析,然后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点。要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灵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写在篇首。
(3) 联--联系实际,纵横拓展。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 写读后感最忌的是就事论事和泛泛而谈。就事论事撒不开,感不能深入,文章就过于肤浅。泛泛而谈,往往使读后感缺乏针对性,不能给人以震撼。联,就是要紧密联系实际,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联系现实生活中相类似的现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相反的种种问题。既可以从大处着眼,也可以从小处入手。当然在联系实际分析论证时,还要注意时时回扣或呼应“引”部,使“联”与“引””藕”断而“丝”连这部分就是议论文的本论部分,是对基本观点(即中心论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使论点更加突出,更有说服力。这个过程应注意的是,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须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基本观点服务。
(4)结--总结全文,升华感点。围绕基本观点联系实际。一篇好的读后感应当有时代气息,有真情实感。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善于联系实际。这"实际"可以是个人的思想,言行,经历,也可以是某种社会现象。联系实际时也应当注意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观点服务,而不能盲目联系,前后脱节。结既可以回应前文,强调感点;也可以提出希望,发出号召。不管采用哪种方式结尾,都必须与前文贯通,浑然一体。读后感始终要受“读”的约束,开头要引“读”,中间还要不时地回扣“读”的内容,结尾也要恰当回扣“读”的内容不放松。
以上四点是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这思路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善于灵活掌握。比如,"简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观点"前,但二者先后次序互换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个步骤摆事实讲道理时所摆的事实就是社会现象或个人经历,就不必再写第四个部分了。
一是要重视"读"
在"读"与"感"的关系中,"读"是"感"的前提,基础;"感"是"读"的延伸或者说结果。必须先"读"而后"感",不"读"则无"感"。因此,要写读后感首先要读懂原文,要准确把握原文的基本内容,正确理解原文的中心思想和关键语句的含义,深入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是要准确选择感受点
读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会有许多感想和体会;对同样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更是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受到不同的启迪。以大家熟知的"滥竽充数"成语故事为例,从讽刺南郭先生的角度去思考,可以领悟到没有真本领蒙混过日子的人早晚要"露馅",认识到掌握真才实学的重要性,若是考虑在齐宣王时南郭先生能混下去的原因,就可以想到领导者要有实事求是的领导作风,不能搞华而不实,否则会给混水摸鱼的人留下空子可钻;再要从管理体制的角度去思考,就可进一步认识到齐宣王的"大锅饭"缺少必要的考评机制,为南郭先生一类的人提供了饱食终日混日子的客观条件,从而联想到改革开放以来,打破"铁饭碗",废除大锅饭的必要性。
三:叙述作品不能用大量篇幅复述原文。
一篇读后感,不能写出诸多的感想或体会,这就要加以选择。作为初学者,就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又觉得有话可说的一点来写。要注意把握分析问题的角度,注意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从众多的头绪中选择最恰当的感受点,作为全文议论的中心。
初中作文课中,除了写"读后感"外,老师还会要求同学们在看完一部电影,电视片或参完某一展览后写"观后感",观后感的写法与读后感是一样的,只需在第一部分简述所观的内容,然后引出观点,展开论述就可以了。
当然要写好读后感,关键还要读透材料,抓准感点。怎样读透材料?一般说,如果是记叙文,就要抓住人物最突出的某种品质,最有价值的语言行动或事件所包含的深刻意义;如果是议论文,就要把握中心论点;如果是寓言或哲理性的散文,就要领会其深刻的寓意。当然,读一篇文章,感可能是多方面的,要在分析、思考的基础上,选择最值得发表,感受最深,见解新颖独到,最有针对性和现实感的感受来写,一篇读后感只能容纳一个感点,其他感点无论多么好,都要忍痛割爱。明智之举是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并围绕一个感点,联系实际,谈深谈透。
额~~我要累挂了、你要是不采纳。。。
以下是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
1.简述原文有关内容。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个“简”,决不能大段大段地叙述所读书、文的内容,只要简述与感想有直接关系的部分即可。
2.亮明基本观点。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这个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很灵活,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
3.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这个过程应注意的是,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须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基本观点服务。
4.围绕基本观点联系实际。这“实际”可以是个人的思想、言行、经历,也可以是某种社会现象。联系实际时也应当注意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不能盲目联系、前后脱节。
一、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东西去写,这是写好读后感的关键。
看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你的感受可能很多,如果面面俱到像开杂货铺一样,把自己所有的感受都一股脑地写上去,什么都有一点,什么也不深不透,重点部分也像蜻蜓点水一样一擦而过,必然使文章平淡,不深刻。所以写感受前要认真思考、分析,对自己的感想加以提炼,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去写。你可以抓住原作的中心思想写,也可以抓住文中自己感受最深的一个情节、一个人物、一句闪光的语言来写,最好是突出一点,深入挖掘,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总之,感受越深,表达才能越真切,文章才能越感人。
二、要密切联系实际,这是读后感的重要内容。
写读后感的重点应是联系实际发表感想。我们所说的联系实际范围很广泛,可以联系个人实际,也可以联系社会实际,可以是历史教训,也可以是当前形势,可以是童年生活,也可以是班级或家庭状况,但最主要的是无论怎样联系都要突出时代精神,要有较强的时代感。
三、要处理好“读”与“感”的关系,做到议论,叙述,抒情三结合。
读后感是议论性较强的读书笔记,要用切身体会,实践经验和生动的事例来阐明从“读”中悟出的道理。因此,读后感中既要写“读”,又要写“感”,既要叙述,又必须说理。叙述是议论的基础,议论又是叙述的深化,二者必须结合。
读后感以“感”为主。要适当地引用原文,当然引用不能太多,应以自己的语言为主。在表现方法上,可用夹叙夹议的写法,议论时应重于分析说理,事例不宜多,引用原文要简洁。在结构上,一般在开头概括式提示“读”,从中引出“感”,在着重抒写感受后,结尾又回扣“读”。
叙原文不要过多,要体现出一个‘‘简’’字
(1) 引--围绕感点,引述材料。简述原文有关内容。 读后感重在“感”,而这个“感”是由特定的“读”生发的,“引”是“感”的落脚点,所谓“引”就是围绕感点,有的放矢的引用原文:材料精短的,可全文引述;材料长的,或摘录“引”发“感”的关键词、句,或概述引发“感”的要点。不管采用哪种方式引述,“引”都要简练、准确,有针对性。如所读书,文的篇名,作者,写作年代,以及原书或原文的内容概要。写这部分内容是为了交代感想从何而来,并为后文的议论作好铺垫。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个"简"字,决不能大段大段地叙述所读书,文的具体内容,而是要简述与感想有直接关系的部分,略去与感想无关的东西。
(2) 议--分析材料,提练感点。亮明基本观点。 在引出“读”的内容后,要对“读”进行一番评析。既可就事论事对所“引”的内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的作一番挖掘;对寓意深的材料更要作一番分析,然后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点。要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灵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写在篇首。
(3) 联--联系实际,纵横拓展。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 写读后感最忌的是就事论事和泛泛而谈。就事论事撒不开,感不能深入,文章就过于肤浅。泛泛而谈,往往使读后感缺乏针对性,不能给人以震撼。联,就是要紧密联系实际,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联系现实生活中相类似的现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相反的种种问题。既可以从大处着眼,也可以从小处入手。当然在联系实际分析论证时,还要注意时时回扣或呼应“引”部,使“联”与“引””藕”断而“丝”连这部分就是议论文的本论部分,是对基本观点(即中心论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使论点更加突出,更有说服力。这个过程应注意的是,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须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基本观点服务。
(4)结--总结全文,升华感点。围绕基本观点联系实际。一篇好的读后感应当有时代气息,有真情实感。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善于联系实际。这"实际"可以是个人的思想,言行,经历,也可以是某种社会现象。联系实际时也应当注意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观点服务,而不能盲目联系,前后脱节。结既可以回应前文,强调感点;也可以提出希望,发出号召。不管采用哪种方式结尾,都必须与前文贯通,浑然一体。读后感始终要受“读”的约束,开头要引“读”,中间还要不时地回扣“读”的内容,结尾也要恰当回扣“读”的内容不放松。
以上四点是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这思路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善于灵活掌握。比如,"简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观点"前,但二者先后次序互换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个步骤摆事实讲道理时所摆的事实就是社会现象或个人经历,就不必再写第四个部分了。
一是要重视"读"
在"读"与"感"的关系中,"读"是"感"的前提,基础;"感"是"读"的延伸或者说结果。必须先"读"而后"感",不"读"则无"感"。因此,要写读后感首先要读懂原文,要准确把握原文的基本内容,正确理解原文的中心思想和关键语句的含义,深入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是要准确选择感受点
读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会有许多感想和体会;对同样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更是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受到不同的启迪。以大家熟知的"滥竽充数"成语故事为例,从讽刺南郭先生的角度去思考,可以领悟到没有真本领蒙混过日子的人早晚要"露馅",认识到掌握真才实学的重要性,若是考虑在齐宣王时南郭先生能混下去的原因,就可以想到领导者要有实事求是的领导作风,不能搞华而不实,否则会给混水摸鱼的人留下空子可钻;再要从管理体制的角度去思考,就可进一步认识到齐宣王的"大锅饭"缺少必要的考评机制,为南郭先生一类的人提供了饱食终日混日子的客观条件,从而联想到改革开放以来,打破"铁饭碗",废除大锅饭的必要性。
三:叙述作品不能用大量篇幅复述原文。
一篇读后感,不能写出诸多的感想或体会,这就要加以选择。作为初学者,就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又觉得有话可说的一点来写。要注意把握分析问题的角度,注意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从众多的头绪中选择最恰当的感受点,作为全文议论的中心。
初中作文课中,除了写"读后感"外,老师还会要求同学们在看完一部电影,电视片或参完某一展览后写"观后感",观后感的写法与读后感是一样的,只需在第一部分简述所观的内容,然后引出观点,展开论述就可以了。
当然要写好读后感,关键还要读透材料,抓准感点。怎样读透材料?一般说,如果是记叙文,就要抓住人物最突出的某种品质,最有价值的语言行动或事件所包含的深刻意义;如果是议论文,就要把握中心论点;如果是寓言或哲理性的散文,就要领会其深刻的寓意。当然,读一篇文章,感可能是多方面的,要在分析、思考的基础上,选择最值得发表,感受最深,见解新颖独到,最有针对性和现实感的感受来写,一篇读后感只能容纳一个感点,其他感点无论多么好,都要忍痛割爱。明智之举是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并围绕一个感点,联系实际,谈深谈透。
额~~我要累挂了、你要是不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如何写读后感
[编辑本段]
一、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东西去写,这是写好读后感的关键。
看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你的感受可能很多,如果面面俱到像开杂货铺一样,把自己所有的感受都一股脑地写上去,什么都有一点,什么也不深不透,重点部分也像蜻蜓点水一样一擦而过,必然使文章平淡,不深刻。所以写感受前要认真思考、分析,对自己的感想加以提炼,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去写。你可以抓住原作的中心思想写,也可以抓住文中自己感受最深的一个情节、一个人物、一句闪光的语言来写,最好是突出一点,深入挖掘,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总之,感受越深,表达才能越真切,文章才能越感人。
二、要密切联系实际,这是读后感的重要内容。
写读后感的重点应是联系实际发表感想。我们所说的联系实际范围很广泛,可以联系个人实际,也可以联系社会实际,可以是历史教训,也可以是当前形势,可以是童年生活,也可以是班级或家庭状况,但最主要的是无论怎样联系都要突出时代精神,要有较强的时代感。
三、要处理好“读”与“感”的关系,做到议论,叙述,抒情三结合。
读后感是议论性较强的读书笔记,要用切身体会,实践经验和生动的事例来阐明从“读”中悟出的道理。因此,读后感中既要写“读”,又要写“感”,既要叙述,又必须说理。叙述是议论的基础,议论又是叙述的深化,二者必须结合。
读后感以“感”为主。要适当地引用原文,当然引用不能太多,应以自己的语言为主。在表现方法上,可用夹叙夹议的写法,议论时应重于分析说理,事例不宜多,引用原文要简洁。在结构上,一般在开头概括式提示“读”,从中引出“感”,在着重抒写感受后,结尾又回扣“读”。
四、叙原文不要过多,要体现出一个“简”字。
如果要写关于学习的读后感应该读什么有感呢?
(1) 引——围绕感点,引述材料。简述原文有关内容。 读后感重在“感”,而这个“感”是由特定的“读”生发的,“引”是“感”的落脚点,所谓“引”就是围绕感点,有的放矢的引用原文:材料精短的,可全文引述;材料长的,或摘录“引”发“感”的关键词、句,或概述引发“感”的要点。不管采用哪种方式引述,“引”都要简练、准确,有针对性。如所读书,文的篇名,作者,写作年代,以及原书或原文的内容概要。写这部分内容是为了交代感想从何而来,并为后文的议论作好铺垫。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个"简"字,决不能大段大段地叙述所读书,文的具体内容,而是要简述与感想有直接关系的部分,略去与感想无关的东西。
(2) 议——分析材料,提练感点。亮明基本观点。 在引出“读”的内容后,要对“读”进行一番评析。既可就事论事对所“引”的内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的作一番挖掘;对寓意深的材料更要作一番分析,然后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点。要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灵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写在篇首。
(3) 联——联系实际,纵横拓展。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 写读后感最忌的是就事论事和泛泛而谈。就事论事撒不开,感不能深入,文章就过于肤浅。泛泛而谈,往往使读后感缺乏针对性,不能给人以震撼。联,就是要紧密联系实际,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联系现实生活中相类似的现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相反的种种问题。既可以从大处着眼,也可以从小处入手。当然在联系实际分析论证时,还要注意时时回扣或呼应“引”部,使“联”与“引””藕”断而“丝”连这部分就是议论文的本论部分,是对基本观点(即中心论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使论点更加突出,更有说服力。这个过程应注意的是,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须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基本观点服务。
(4)结——总结全文,升华感点。围绕基本观点联系实际。一篇好的读后感应当有时代气息,有真情实感。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善于联系实际。这"实际"可以是个人的思想,言行,经历,也可以是某种社会现象。联系实际时也应当注意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观点服务,而不能盲目联系,前后脱节。结既可以回应前文,强调感点;也可以提出希望,发出号召。不管采用哪种方式结尾,都必须与前文贯通,浑然一体。读后感始终要受“读”的约束,开头要引“读”,中间还要不时地回扣“读”的内容,结尾也要恰当回扣“读”的内容不放松。
以上四点是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这思路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善于灵活掌握。比如,"简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观点"前,但二者先后次序互换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个步骤摆事实讲道理时所摆的事实就是社会现象或个人经历,就不必再写第四个部分了。
写读后感应注意以下问题:
一是要重视"读"
在"读"与"感"的关系中,"读"是"感"的前提,基础;"感"是"读"的延伸或者说结果。必须先"读"而后"感",不"读"则无"感"。因此,要写读后感首先要读懂原文,要准确把握原文的基本内容,正确理解原文的中心思想和关键语句的含义,深入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是要准确选择感受点
读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会有许多感想和体会;对同样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更是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受到不同的启迪。以大家熟知的"滥竽充数"成语故事为例,从讽刺南郭先生的角度去思考,可以领悟到没有真本领蒙混过日子的人早晚要"露馅",认识到掌握真才实学的重要性,若是考虑在齐宣王时南郭先生能混下去的原因,就可以想到领导者要有实事求是的领导作风,不能搞华而不实,否则会给混水摸鱼的人留下空子可钻;再要从管理体制的角度去思考,就可进一步认识到齐宣王的"大锅饭"缺少必要的考评机制,为南郭先生一类的人提供了饱食终日混日子的客观条件,从而联想到改革开放以来,打破"铁饭碗",废除大锅饭的必要性。
三:叙述作品不能用大量篇幅复述原文。
一篇读后感,不能写出诸多的感想或体会,这就要加以选择。作为初学者,就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又觉得有话可说的一点来写。要注意把握分析问题的角度,注意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从众多的头绪中选择最恰当的感受点,作为全文议论的中心。
初中作文课中,除了写"读后感"外,老师还会要求同学们在看完一部电影,电视片或参完某一展览后写"观后感",观后感的写法与读后感是一样的,只需在第一部分简述所观的内容,然后引出观点,展开论述就可以了。
当然要写好读后感,关键还要读透材料,抓准感点。怎样读透材料?一般说,如果是记叙文,就要抓住人物最突出的某种品质,最有价值的语言行动或事件所包含的深刻意义;如果是议论文,就要把握中心论点;如果是寓言或哲理性的散文,就要领会其深刻的寓意。当然,读一篇文章,感可能是多方面的,要在分析、思考的基础上,选择最值得发表,感受最深,见解新颖独到,最有针对性和现实感的感受来写,一篇读后感只能容纳一个感点,其他感点无论多么好,都要忍痛割爱。明智之举是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并围绕一个感点,联系实际,谈深谈透。
写景和写物的读后感应该怎样写?
(1)简述原文有关内容。如所读书、文的篇名、作者、写作年代,以及原书或原文的内容概要。写这部分内容是为了交代感想从何而来,并为后文的议论作好铺垫。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个“简”字,决不能大段大段地叙述所读书、文的具体内容,而是要简述与感想有直接关系的部分,略去与感想无关的东西。
(2)亮明基本观点。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灵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写在篇首。
(3)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这部分就是议论文的本论部分,是对基本观点(即中心论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使论点更加突出、更有说服力。这个过程应注意的是,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须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基本观点服务。
(4)围绕基本观点联系实际。一篇好的读后感应当有时代气息,有真情实感。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善于联系实际。这“实际”可以是个人的思想、言行、经历,也可以是某种社会现象。联系实际时也应当注意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观点服务,而不能盲目联系、前后脱节。以上四点是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这思路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善于灵活掌握。比如,“简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观点”前,但二者先后次序互换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个步骤摆事实讲道理时所摆的事实就是社会现象或个人经历,就不必再写第四个部分了。
[编辑本段]
一、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东西去写,这是写好读后感的关键。
看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你的感受可能很多,如果面面俱到像开杂货铺一样,把自己所有的感受都一股脑地写上去,什么都有一点,什么也不深不透,重点部分也像蜻蜓点水一样一擦而过,必然使文章平淡,不深刻。所以写感受前要认真思考、分析,对自己的感想加以提炼,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去写。你可以抓住原作的中心思想写,也可以抓住文中自己感受最深的一个情节、一个人物、一句闪光的语言来写,最好是突出一点,深入挖掘,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总之,感受越深,表达才能越真切,文章才能越感人。
二、要密切联系实际,这是读后感的重要内容。
写读后感的重点应是联系实际发表感想。我们所说的联系实际范围很广泛,可以联系个人实际,也可以联系社会实际,可以是历史教训,也可以是当前形势,可以是童年生活,也可以是班级或家庭状况,但最主要的是无论怎样联系都要突出时代精神,要有较强的时代感。
三、要处理好“读”与“感”的关系,做到议论,叙述,抒情三结合。
读后感是议论性较强的读书笔记,要用切身体会,实践经验和生动的事例来阐明从“读”中悟出的道理。因此,读后感中既要写“读”,又要写“感”,既要叙述,又必须说理。叙述是议论的基础,议论又是叙述的深化,二者必须结合。
读后感以“感”为主。要适当地引用原文,当然引用不能太多,应以自己的语言为主。在表现方法上,可用夹叙夹议的写法,议论时应重于分析说理,事例不宜多,引用原文要简洁。在结构上,一般在开头概括式提示“读”,从中引出“感”,在着重抒写感受后,结尾又回扣“读”。
四、叙原文不要过多,要体现出一个“简”字。
如果要写关于学习的读后感应该读什么有感呢?
(1) 引——围绕感点,引述材料。简述原文有关内容。 读后感重在“感”,而这个“感”是由特定的“读”生发的,“引”是“感”的落脚点,所谓“引”就是围绕感点,有的放矢的引用原文:材料精短的,可全文引述;材料长的,或摘录“引”发“感”的关键词、句,或概述引发“感”的要点。不管采用哪种方式引述,“引”都要简练、准确,有针对性。如所读书,文的篇名,作者,写作年代,以及原书或原文的内容概要。写这部分内容是为了交代感想从何而来,并为后文的议论作好铺垫。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个"简"字,决不能大段大段地叙述所读书,文的具体内容,而是要简述与感想有直接关系的部分,略去与感想无关的东西。
(2) 议——分析材料,提练感点。亮明基本观点。 在引出“读”的内容后,要对“读”进行一番评析。既可就事论事对所“引”的内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的作一番挖掘;对寓意深的材料更要作一番分析,然后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点。要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灵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写在篇首。
(3) 联——联系实际,纵横拓展。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 写读后感最忌的是就事论事和泛泛而谈。就事论事撒不开,感不能深入,文章就过于肤浅。泛泛而谈,往往使读后感缺乏针对性,不能给人以震撼。联,就是要紧密联系实际,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联系现实生活中相类似的现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相反的种种问题。既可以从大处着眼,也可以从小处入手。当然在联系实际分析论证时,还要注意时时回扣或呼应“引”部,使“联”与“引””藕”断而“丝”连这部分就是议论文的本论部分,是对基本观点(即中心论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使论点更加突出,更有说服力。这个过程应注意的是,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须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基本观点服务。
(4)结——总结全文,升华感点。围绕基本观点联系实际。一篇好的读后感应当有时代气息,有真情实感。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善于联系实际。这"实际"可以是个人的思想,言行,经历,也可以是某种社会现象。联系实际时也应当注意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观点服务,而不能盲目联系,前后脱节。结既可以回应前文,强调感点;也可以提出希望,发出号召。不管采用哪种方式结尾,都必须与前文贯通,浑然一体。读后感始终要受“读”的约束,开头要引“读”,中间还要不时地回扣“读”的内容,结尾也要恰当回扣“读”的内容不放松。
以上四点是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这思路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善于灵活掌握。比如,"简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观点"前,但二者先后次序互换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个步骤摆事实讲道理时所摆的事实就是社会现象或个人经历,就不必再写第四个部分了。
写读后感应注意以下问题:
一是要重视"读"
在"读"与"感"的关系中,"读"是"感"的前提,基础;"感"是"读"的延伸或者说结果。必须先"读"而后"感",不"读"则无"感"。因此,要写读后感首先要读懂原文,要准确把握原文的基本内容,正确理解原文的中心思想和关键语句的含义,深入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是要准确选择感受点
读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会有许多感想和体会;对同样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更是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受到不同的启迪。以大家熟知的"滥竽充数"成语故事为例,从讽刺南郭先生的角度去思考,可以领悟到没有真本领蒙混过日子的人早晚要"露馅",认识到掌握真才实学的重要性,若是考虑在齐宣王时南郭先生能混下去的原因,就可以想到领导者要有实事求是的领导作风,不能搞华而不实,否则会给混水摸鱼的人留下空子可钻;再要从管理体制的角度去思考,就可进一步认识到齐宣王的"大锅饭"缺少必要的考评机制,为南郭先生一类的人提供了饱食终日混日子的客观条件,从而联想到改革开放以来,打破"铁饭碗",废除大锅饭的必要性。
三:叙述作品不能用大量篇幅复述原文。
一篇读后感,不能写出诸多的感想或体会,这就要加以选择。作为初学者,就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又觉得有话可说的一点来写。要注意把握分析问题的角度,注意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从众多的头绪中选择最恰当的感受点,作为全文议论的中心。
初中作文课中,除了写"读后感"外,老师还会要求同学们在看完一部电影,电视片或参完某一展览后写"观后感",观后感的写法与读后感是一样的,只需在第一部分简述所观的内容,然后引出观点,展开论述就可以了。
当然要写好读后感,关键还要读透材料,抓准感点。怎样读透材料?一般说,如果是记叙文,就要抓住人物最突出的某种品质,最有价值的语言行动或事件所包含的深刻意义;如果是议论文,就要把握中心论点;如果是寓言或哲理性的散文,就要领会其深刻的寓意。当然,读一篇文章,感可能是多方面的,要在分析、思考的基础上,选择最值得发表,感受最深,见解新颖独到,最有针对性和现实感的感受来写,一篇读后感只能容纳一个感点,其他感点无论多么好,都要忍痛割爱。明智之举是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并围绕一个感点,联系实际,谈深谈透。
写景和写物的读后感应该怎样写?
(1)简述原文有关内容。如所读书、文的篇名、作者、写作年代,以及原书或原文的内容概要。写这部分内容是为了交代感想从何而来,并为后文的议论作好铺垫。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个“简”字,决不能大段大段地叙述所读书、文的具体内容,而是要简述与感想有直接关系的部分,略去与感想无关的东西。
(2)亮明基本观点。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灵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写在篇首。
(3)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这部分就是议论文的本论部分,是对基本观点(即中心论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使论点更加突出、更有说服力。这个过程应注意的是,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须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基本观点服务。
(4)围绕基本观点联系实际。一篇好的读后感应当有时代气息,有真情实感。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善于联系实际。这“实际”可以是个人的思想、言行、经历,也可以是某种社会现象。联系实际时也应当注意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观点服务,而不能盲目联系、前后脱节。以上四点是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这思路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善于灵活掌握。比如,“简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观点”前,但二者先后次序互换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个步骤摆事实讲道理时所摆的事实就是社会现象或个人经历,就不必再写第四个部分了。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怎么写读后感——四字决
内容提要——引 议 联结
在读过一篇文章或一本书之后,把获得的感受,体会以及受到的教育,启迪等写下来,写成的文章就叫"读后感"。读后感是议论文中最常见的文体之一。但从以往读后感训练的情况来看,效果并不尽人意。其实,写好读后感也有章可循。若活用“四字诀”,则更容易生效。
读后感的基本思路如下:
(1) 引--围绕感点,引述材料。简述原文有关内容。 读后感重在“感”,而这个“感”是由特定的“读”生发的,“引”是“感”的落脚点,所谓“引”就是围绕感点,有的放矢的引用原文:材料精短的,可全文引述;材料长的,或摘录“引”发“感”的关键词、句,或概述引发“感”的要点。不管采用哪种方式引述,“引”都要简练、准确,有针对性。如所读书,文的篇名,作者,写作年代,以及原书或原文的内容概要。写这部分内容是为了交代感想从何而来,并为后文的议论作好铺垫。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个"简"字,决不能大段大段地叙述所读书,文的具体内容,而是要简述与感想有直接关系的部分,略去与感想无关的东西。
(2) 议--分析材料,提练感点。亮明基本观点。 在引出“读”的内容后,要对“读”进行一番评析。既可就事论事对所“引”的内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的作一番挖掘;对寓意深的材料更要作一番分析,然后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点。要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灵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写在篇首。
(3) 联--联系实际,纵横拓展。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 写读后感最忌的是就事论事和泛泛而谈。就事论事撒不开,感不能深入,文章就过于肤浅。泛泛而谈,往往使读后感缺乏针对性,不能给人以震撼。联,就是要紧密联系实际,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联系现实生活中相类似的现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相反的种种问题。既可以从大处着眼,也可以从小处入手。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使论点更加突出,更有说服力。这个过程应注意的是,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须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基本观点服务。
(4)结--总结全文,升华感点。围绕基本观点联系实际。一篇好的读后感应当有时代气息,有真情实感。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善于联系实际。这"实际"可以是个人的思想,言行,经历,也可以是某种社会现象。联系实际时也应当注意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观点服务,而不能盲目联系,前后脱节。结既可以回应前文,强调感点;也可以提出希望,发出号召。不管采用哪种方式结尾,都必须与前文贯通,浑然一体。读后感始终要受“读”的约束,开头要引“读”,中间还要不时地回扣“读”的内容,结尾也要恰当回扣“读”的内容不放松。
以上四点是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这思路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善于灵活掌握。比如,"简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观点"前,但二者先后次序互换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个步骤摆事实讲道理时所摆的事实就是社会现象或个人经历,就不必再写第四个部分了。
写读后感应注意以下问题:
一是要重视"读"
在"读"与"感"的关系中,"读"是"感"的前提,基础;"感"是"读"的延伸或者说结果。必须先"读"而后"感",不"读"则无"感"。因此,要写读后感首先要读懂原文,要准确把握原文的基本内容,正确理解原文的中心思想和关键语句的含义,深入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是要准确选择感受点
读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会有许多感想和体会;对同样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更是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受到不同的启迪。以大家熟知的"滥竽充数"成语故事为例,从讽刺南郭先生的角度去思考,可以领悟到没有真本领蒙混过日子的人早晚要"露馅",认识到掌握真才实学的重要性,若是考虑在齐宣王时南郭先生能混下去的原因,就可以想到领导者要有实事求是的领导作风,不能搞华而不实,否则会给混水摸鱼的人留下空子可钻;再要从管理体制的角度去思考,就可进一步认识到齐宣王的"大锅饭"缺少必要的考评机制,为南郭先生一类的人提供了饱食终日混日子的客观条件,从而联想到改革开放以来,打破"铁饭碗",废除大锅饭的必要性。
三:叙述作品不能用大量篇幅复述原文。
一篇读后感,不能写出诸多的感想或体会,这就要加以选择。作为初学者,就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又觉得有话可说的一点来写。要注意把握分析问题的角度,注意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从众多的头绪中选择最恰当的感受点,作为全文议论的中心。
怎样写读后感
在读过一篇文章或一本书之后,把获得的感受、体会以及受到的教育、启迪等写下来,写成的文章就叫“读后感”。
读后感的基本思路如下:
(1)简述原文有关内容。如所读书、文的篇名、作者、写作年代,以及原书或原文的内容概要。写这部分内容是为了交代感想从何而来,并为后文的议论作好铺垫。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个“简”字,决不能大段大段地叙述所读书、文的具体内容,而是要简述与感想有直接关系的部分,略去与感想无关的东西。
(2)亮明基本观点。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灵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写在篇首。
(3)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这部分就是议论文的本论部分,是对基本观点(即中心论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使论点更加突出、更有说服力。这个过程应注意的是,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须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基本观点服务。
(4)围绕基本观点联系实际。一篇好的读后感应当有时代气息,有真情实感。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善于联系实际。这“实际”可以是个人的思想、言行、经历,也可以是某种社会现象。联系实际时也应当注意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观点服务,而不能盲目联系、前后脱节。以上四点是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这思路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善于灵活掌握。比如,“简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观点”前,但二者先后次序互换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个步骤摆事实讲道理时所摆的事实就是社会现象或个人经历,就不必再写第四个部分了。
写读后感应注意以下问题:
一是要重视“读”
在“读”与“感”的关系中,“读”是“感”的前提、基础;“感”是“读”的延伸或者说结果。必须先“读”而后“感”,不“读”则无“感”。因此,要写读后感首先要读懂原文,要准确把握原文的基本内容,正确理解原文的中心思想和关键语句的含义,深入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是要准确选择感受点
读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会有许多感想和体会;对同样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更是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受到不同的启迪。以大家熟知的“滥竽充数”成语故事为例,从讽刺南郭先生的角度去思考,可以领悟到没有真本领蒙混过日子的人早晚要“露馅”,认识到掌握真才实学的重要性;若是考虑在齐宣王时南郭先生能混下去的原因,就可以想到领导者要有实事求是的领导作风,不能搞华而不实,否则会给混水摸鱼的人留下空子可钻;再要从管理体制的角度去思考,就可进一步认识到齐宣王的“大锅饭”缺少必要的考评机制,为南郭先生一类的人提供了饱食终日混日子的客观条件,从而联想到改革开放以来,打破“铁饭碗”,废除大锅饭的必要性。
一篇读后感,不能写出诸多的感想或体会,这就要加以选择。作为初学者,就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又觉得有话可说的一点来写。要注意把握分析问题的角度,注意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从众多的头绪中选择最恰当的感受点,作为全文议论的中心。
初中作文课中,除了写“读后感”外,老师还会要求同学们在看完一部电影、电视片或参观完某一展览后写“观后感”,观后感的写法与读后感是一样的,只需在第一部分简述所观的内容,然后引出观点、展开论述就可以了。
一、仔细阅读原文,认真领会文章精神是写好读后感的前提。
“感”是从读中产生的,不认真读,就不能深刻领会原文的精神实质,就不能把自己的感想激发出来。如果对原文都没读懂,那也就不可能写出有价值的感想来。
怎么读呢?要边读边想,边读边记。哪些地方使你激动不已,哪些地方使你感慨万千都不要放过去。要反复读,边读边体会文章的实质,联系自己生活的实践,加以对照、比较,同时要在原作上作上记号,如圈、点、划,或在空白处写上简略的看法等,以便读后好查找重点之处。
二、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东西去写,这是写好读后感的关键。
看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你的感受可能很多,如果面面俱到像开杂货铺一样,把自己所有的感受都一股脑地写上去,什么都有一点,什么也不深不透,重点部分也像蜻蜓点水一样一擦而过,必然使文章平淡,不深刻。所以写感受前要认真思考、分析,对自己的感想加以提炼,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去写。你可以抓住原作的中心思想写,也可以抓住文中自己感受最深的一个情节、一个人物、一句闪光的语言来写,最好是突出一点,深入挖掘,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总之,感受越深,表达才能越真切,文章才能越感人。
三、要密切联系实际,这是读后感的重要内容。
写读后感的重点应是联系实际发表感想。我们所说的联系实际范围很广泛,可以联系个人实际,也可以联系社会实际,可以是历史教训,也可以是当前形势,可以是童年生活,也可以是班级或家庭状况,但最主要的是无论怎样联系都要突出时代精神,要有较强的时代感。
四、要处理好“读”与“感”的关系,做到议论,叙述,抒情三结合。
读后感是议论性较强的读书笔记,要用切身体会,实践经验和生动的事例来阐明从“读”中悟出的道理。因此,读后感中既要写“读”,又要写“感”,既要叙述,又必须说理。叙述是议论的基础,议论又是叙述的深化,二者必须结合。
有的同学在写读后感时,用大量的篇幅去复述原作的内容或叙述大量的事例,只在结尾发表几句感想。这样写就不符合要求了。
读后感以“感”为主。要适当地引用原文,当然引用不能太多,应以自己的语言为主。在表现方法上,可用夹叙夹议的写法,议论时应重于分析说理,事例不宜多,引用原文要简洁。在结构上,一般在开头概括式提示“读”,从中引出“感”,在着重抒写感受后,结尾又回扣“读”。
读后感的写法,种类很多,但写好读后感基本上离不开以上四点,望同学们好好体会、理解、消化
内容提要——引 议 联结
在读过一篇文章或一本书之后,把获得的感受,体会以及受到的教育,启迪等写下来,写成的文章就叫"读后感"。读后感是议论文中最常见的文体之一。但从以往读后感训练的情况来看,效果并不尽人意。其实,写好读后感也有章可循。若活用“四字诀”,则更容易生效。
读后感的基本思路如下:
(1) 引--围绕感点,引述材料。简述原文有关内容。 读后感重在“感”,而这个“感”是由特定的“读”生发的,“引”是“感”的落脚点,所谓“引”就是围绕感点,有的放矢的引用原文:材料精短的,可全文引述;材料长的,或摘录“引”发“感”的关键词、句,或概述引发“感”的要点。不管采用哪种方式引述,“引”都要简练、准确,有针对性。如所读书,文的篇名,作者,写作年代,以及原书或原文的内容概要。写这部分内容是为了交代感想从何而来,并为后文的议论作好铺垫。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个"简"字,决不能大段大段地叙述所读书,文的具体内容,而是要简述与感想有直接关系的部分,略去与感想无关的东西。
(2) 议--分析材料,提练感点。亮明基本观点。 在引出“读”的内容后,要对“读”进行一番评析。既可就事论事对所“引”的内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的作一番挖掘;对寓意深的材料更要作一番分析,然后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点。要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灵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写在篇首。
(3) 联--联系实际,纵横拓展。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 写读后感最忌的是就事论事和泛泛而谈。就事论事撒不开,感不能深入,文章就过于肤浅。泛泛而谈,往往使读后感缺乏针对性,不能给人以震撼。联,就是要紧密联系实际,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联系现实生活中相类似的现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相反的种种问题。既可以从大处着眼,也可以从小处入手。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使论点更加突出,更有说服力。这个过程应注意的是,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须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基本观点服务。
(4)结--总结全文,升华感点。围绕基本观点联系实际。一篇好的读后感应当有时代气息,有真情实感。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善于联系实际。这"实际"可以是个人的思想,言行,经历,也可以是某种社会现象。联系实际时也应当注意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观点服务,而不能盲目联系,前后脱节。结既可以回应前文,强调感点;也可以提出希望,发出号召。不管采用哪种方式结尾,都必须与前文贯通,浑然一体。读后感始终要受“读”的约束,开头要引“读”,中间还要不时地回扣“读”的内容,结尾也要恰当回扣“读”的内容不放松。
以上四点是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这思路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善于灵活掌握。比如,"简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观点"前,但二者先后次序互换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个步骤摆事实讲道理时所摆的事实就是社会现象或个人经历,就不必再写第四个部分了。
写读后感应注意以下问题:
一是要重视"读"
在"读"与"感"的关系中,"读"是"感"的前提,基础;"感"是"读"的延伸或者说结果。必须先"读"而后"感",不"读"则无"感"。因此,要写读后感首先要读懂原文,要准确把握原文的基本内容,正确理解原文的中心思想和关键语句的含义,深入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是要准确选择感受点
读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会有许多感想和体会;对同样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更是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受到不同的启迪。以大家熟知的"滥竽充数"成语故事为例,从讽刺南郭先生的角度去思考,可以领悟到没有真本领蒙混过日子的人早晚要"露馅",认识到掌握真才实学的重要性,若是考虑在齐宣王时南郭先生能混下去的原因,就可以想到领导者要有实事求是的领导作风,不能搞华而不实,否则会给混水摸鱼的人留下空子可钻;再要从管理体制的角度去思考,就可进一步认识到齐宣王的"大锅饭"缺少必要的考评机制,为南郭先生一类的人提供了饱食终日混日子的客观条件,从而联想到改革开放以来,打破"铁饭碗",废除大锅饭的必要性。
三:叙述作品不能用大量篇幅复述原文。
一篇读后感,不能写出诸多的感想或体会,这就要加以选择。作为初学者,就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又觉得有话可说的一点来写。要注意把握分析问题的角度,注意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从众多的头绪中选择最恰当的感受点,作为全文议论的中心。
怎样写读后感
在读过一篇文章或一本书之后,把获得的感受、体会以及受到的教育、启迪等写下来,写成的文章就叫“读后感”。
读后感的基本思路如下:
(1)简述原文有关内容。如所读书、文的篇名、作者、写作年代,以及原书或原文的内容概要。写这部分内容是为了交代感想从何而来,并为后文的议论作好铺垫。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个“简”字,决不能大段大段地叙述所读书、文的具体内容,而是要简述与感想有直接关系的部分,略去与感想无关的东西。
(2)亮明基本观点。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灵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写在篇首。
(3)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这部分就是议论文的本论部分,是对基本观点(即中心论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使论点更加突出、更有说服力。这个过程应注意的是,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须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基本观点服务。
(4)围绕基本观点联系实际。一篇好的读后感应当有时代气息,有真情实感。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善于联系实际。这“实际”可以是个人的思想、言行、经历,也可以是某种社会现象。联系实际时也应当注意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观点服务,而不能盲目联系、前后脱节。以上四点是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这思路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善于灵活掌握。比如,“简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观点”前,但二者先后次序互换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个步骤摆事实讲道理时所摆的事实就是社会现象或个人经历,就不必再写第四个部分了。
写读后感应注意以下问题:
一是要重视“读”
在“读”与“感”的关系中,“读”是“感”的前提、基础;“感”是“读”的延伸或者说结果。必须先“读”而后“感”,不“读”则无“感”。因此,要写读后感首先要读懂原文,要准确把握原文的基本内容,正确理解原文的中心思想和关键语句的含义,深入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是要准确选择感受点
读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会有许多感想和体会;对同样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更是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受到不同的启迪。以大家熟知的“滥竽充数”成语故事为例,从讽刺南郭先生的角度去思考,可以领悟到没有真本领蒙混过日子的人早晚要“露馅”,认识到掌握真才实学的重要性;若是考虑在齐宣王时南郭先生能混下去的原因,就可以想到领导者要有实事求是的领导作风,不能搞华而不实,否则会给混水摸鱼的人留下空子可钻;再要从管理体制的角度去思考,就可进一步认识到齐宣王的“大锅饭”缺少必要的考评机制,为南郭先生一类的人提供了饱食终日混日子的客观条件,从而联想到改革开放以来,打破“铁饭碗”,废除大锅饭的必要性。
一篇读后感,不能写出诸多的感想或体会,这就要加以选择。作为初学者,就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又觉得有话可说的一点来写。要注意把握分析问题的角度,注意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从众多的头绪中选择最恰当的感受点,作为全文议论的中心。
初中作文课中,除了写“读后感”外,老师还会要求同学们在看完一部电影、电视片或参观完某一展览后写“观后感”,观后感的写法与读后感是一样的,只需在第一部分简述所观的内容,然后引出观点、展开论述就可以了。
一、仔细阅读原文,认真领会文章精神是写好读后感的前提。
“感”是从读中产生的,不认真读,就不能深刻领会原文的精神实质,就不能把自己的感想激发出来。如果对原文都没读懂,那也就不可能写出有价值的感想来。
怎么读呢?要边读边想,边读边记。哪些地方使你激动不已,哪些地方使你感慨万千都不要放过去。要反复读,边读边体会文章的实质,联系自己生活的实践,加以对照、比较,同时要在原作上作上记号,如圈、点、划,或在空白处写上简略的看法等,以便读后好查找重点之处。
二、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东西去写,这是写好读后感的关键。
看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你的感受可能很多,如果面面俱到像开杂货铺一样,把自己所有的感受都一股脑地写上去,什么都有一点,什么也不深不透,重点部分也像蜻蜓点水一样一擦而过,必然使文章平淡,不深刻。所以写感受前要认真思考、分析,对自己的感想加以提炼,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去写。你可以抓住原作的中心思想写,也可以抓住文中自己感受最深的一个情节、一个人物、一句闪光的语言来写,最好是突出一点,深入挖掘,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总之,感受越深,表达才能越真切,文章才能越感人。
三、要密切联系实际,这是读后感的重要内容。
写读后感的重点应是联系实际发表感想。我们所说的联系实际范围很广泛,可以联系个人实际,也可以联系社会实际,可以是历史教训,也可以是当前形势,可以是童年生活,也可以是班级或家庭状况,但最主要的是无论怎样联系都要突出时代精神,要有较强的时代感。
四、要处理好“读”与“感”的关系,做到议论,叙述,抒情三结合。
读后感是议论性较强的读书笔记,要用切身体会,实践经验和生动的事例来阐明从“读”中悟出的道理。因此,读后感中既要写“读”,又要写“感”,既要叙述,又必须说理。叙述是议论的基础,议论又是叙述的深化,二者必须结合。
有的同学在写读后感时,用大量的篇幅去复述原作的内容或叙述大量的事例,只在结尾发表几句感想。这样写就不符合要求了。
读后感以“感”为主。要适当地引用原文,当然引用不能太多,应以自己的语言为主。在表现方法上,可用夹叙夹议的写法,议论时应重于分析说理,事例不宜多,引用原文要简洁。在结构上,一般在开头概括式提示“读”,从中引出“感”,在着重抒写感受后,结尾又回扣“读”。
读后感的写法,种类很多,但写好读后感基本上离不开以上四点,望同学们好好体会、理解、消化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读后感是议论文中最常见的文体之一,也是初高中学生必须掌握的一种文体。但从以往读后感训练的情况来看,效果并不尽人意。其实,写好读后感也有章可循。若活用“四字诀”,则更容易生效。
一、 引——围绕感点,引述材料。
读后感重在“感”,而这个“感”是由特定的“读”生发的,“引”是“感”的落脚点,所谓“引”就是围绕感点,有的放矢的引用原文:材料精短的,可全文引述;材料长的,或摘录“引”发“感”的关键词、句,或概述引发“感”的要点。不管采用哪种方式引述,“引”都要简练、准确,有针对性。
二、 议——分析材料,提练感点。
在引出“读”的内容后,要对“读”进行一番评析。既可就事论事对所“引”的内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的作一番挖掘;对寓意深的材料更要作一番分析,然后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点。
三、 联——联系实际,纵横拓展。
写读后感最忌的是就事论事和泛泛而谈。就事论事撒不开,感不能深入,文章就过于肤浅。泛泛而谈,往往使读后感缺乏针对性,不能给人以震撼。联,就是要紧密联系实际,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联系现实生活中相类似的现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相反的种种问题。既可以从大处着眼,也可以从小处入手。当然在联系实际分析论证时,还要注意时时回扣或呼应“引”部,使“联”与“引”“藕”断而“丝”连。
四、 结——总结全文,升华感点。
总结既可以回应前文,强调感点;也可以提出希望,发出号召。不管采用哪种方式结尾,都必须与前文贯通,浑然一体。读后感始终要受“读”的约束,开头要引“读”,中间还要不时地回扣“读”的内容,结尾也要恰当回扣“读”的内容不放松。
当然要写好读后感,关键还要读透材料,抓准感点。怎样读透材料?一般说,如果是记叙文,就要抓住人物最突出的某种品质,最有价值的语言行动或事件所包含的深刻意义;如果是议论文,就要把握中心论点;如果是寓言或哲理性的散文,就要领会其深刻的寓意。当然,读一篇文章,感可能是多方面的,要在分析、思考的基础上,选择最值得发表,感受最深,见解新颖独到,最有针对性和现实感的感受来写,一篇读后感只能容纳一个感点,其他感点无论多么好,都要忍痛割爱。明智之举是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并围绕一个感点,联系实际,谈深谈透。
附:读后感例文
读书吧,老师
——读“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
最震撼的我话语是那位成功的历史教师说的:“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
回想自己备每一节课的课时间和这短短的15分钟相比是多么大的差距。而差距的根源就是读书的多少。
听过不少的课,有很多的教师上课讲解问题时知识来源有限,上课显得捉襟见肘,不能游刃有余。或许他们也花了大量的时间在这一节课上,但是收效甚微。
要真正的备好课,就要像那位历史老师所说,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即读书,要“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
“一些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他们的知识的大海。”苏霍姆林斯基给我们算了一笔帐:“如果一个教师在他刚参加教育工作的头几年里所具备的知识,与他要教给儿童的最低限度知识的比例为10:1,那么到他有了15年至20年教龄的时候,这个比例就变为20:1,30:1,50:1。这一切都归功于读书。时间每过去一年,学校教科书这一滴水,在教师的知识海洋里就变得越来越小。”
“这里的问题还不仅在于教师的理论知识在数量上的增长。数量可以转化为质量:衬托着学校教科书的背景越宽广,犹如强大的光流照射下的一点小光束,那么为教育技巧打下基础的职业质量的提高就越明显,教师在课堂上讲解教材(叙述、演讲)时就能更加自如地分配自己的注意。”现代课堂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当一个教师真正做到知识上的游刃有余之后,他才可能把注意力分配给学生,根据学生的反映调整他的课堂内容。
其实生活中有不少的例子足可以给我们说明这一点,看看周围那些深受学生欢迎的老师都是什么样的人,我们就会明白这个道理。
可惜的是很多的人尽管明白却不能敦促自己真正行动起来。他们总是用各种理由为自己辩解,岂不知在这种辩解之中自己也失去了享受教育成功的机会,失去了很多的乐趣。
给自己的建议:每天最少读一个小时的书!
精读是写好读后感的基础
在很早的时候,同时有三位年轻人为图书馆抄书。其中有一个人,抄书时非常认真,一切按照原样来抄写,后来他成为一名书记员;还有一位年轻人一边抄写,一边将不通顺的句子进行修改,后来这个人成为了着名的作家。最后一个年轻人,一边抄写,一边写笔记,将自己的观点、自己读书的体会、心得都记录了下来,不仅如此,遇到错误的观点,还进行大胆的批判。这个年轻人就是毛泽东。毛泽东一生藏书3万多册,他逝世后,工作人员整理了17年还没有完工,发现其中有1.7万册大都一一精读过,并做了眉批和笔记。
熟读文章,精读文章,才能领悟作品的内涵,获得对人生、对自然有益的启示。在阅读过程中,好的作品,好象在与读者对话,使读者和作者之间产生心灵的碰撞、情感的共鸣,使读者受到教育、启发。,这样,读者就会有感而发,写出来的读后感才会生动感人。
写读后感要掌握基本的方法
1.精读文章,找到“感点”
精读文章,就要做到一遍又一遍地读,细细地品味。只有在精读中,我们才能深刻地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思想感情。苏轼说过:“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就是这个道理。
文章中令人感动、引人思考的“点”,可能是文章的主要内容,也可能是文中的一个画面、一个感人的情节,总之,哪一点最令你感动,哪一个地方拨动了你的心弦,那一点就应该是你读后感文章中的“感点”。
例如:我们五年级上期学习了《半截蜡烛》这篇课文。“杰奎琳镇定地把烛台端起来,向几位军官道过晚安,上楼去了。正当她踏上最后一阶楼梯时,蜡烛灭了。”这段描写我们谁都不会忘记,此时我们的心情和小女孩一样紧张,当“蜡烛熄灭”的时候,我们和这家人一起松了一口气,同时我们也从心底深深地佩服这勇敢的母子三人,更佩服这位勇敢而聪明的小姑娘。看到这里,同学们一定有许多话要说,自然,也就找到了“感点”。
同学们在写读后感的时候,最主要的是谈自己的感想,可以结合全文来谈,也可以结合文章中的某一点来谈,谈自己的体会,自己的看法,自己这样做以后的后果……这样,同学们认识问题的能力,表述自己的观点的能力就会一步步提高。
2. 结合“感点”,展开联想
好的作品给人的感受是多方面的,如果我们面面俱到,哪一点都不会谈清楚。只有围绕自己受到启发教育最深的一点并结合生活实际,抒发自己的感想和心得,才会写出优秀的读后感来。
附:读后感例文
读《哈佛家训》之《篱笆上的铁钉》有感
五年级(1)班 林蕾
一提起《哈佛家训》这本书,相信大家都并不陌生。《哈佛家训》是威廉·贝纳德博士的教子课本。
在《哈佛家训》里写品性是站立生命的基石,其中的《篱笆上的铁钉》这篇文章让我深受启发。
故事讲了一个脾气很坏的男孩,他爸爸给了他一袋钉子说,在每次发脾气或跟别人吵架以后,就在院里的篱笆钉一根钉子。在以后的日子里,男孩慢慢学着控制自己的脾气,每天钉的钉子逐渐减少。终于有一天,一根钉子也没钉,他把这件事告诉他的爸爸。爸爸说,从今以后,如果你一天没有发脾气,就可以从篱笆上拔一根钉子。日子一天天过去了,篱笆上的钉子全部拔光了。爸爸对他说:“看看篱笆上的钉孔吧,这些孔永远不可能变回原来的样子,就像你和一个人吵架,说了难听的话,就会在他心里留下一个伤口,像这个钉子孔一样。”
当我读了这篇文章后,深有感触。想起自己原来和一位好朋友在讨论问题,因两个人的意见不相同,我就顺口骂了好友两句。之后,我觉得后悔极了!毕竟她是我最好的朋友,无论怎样都要珍惜友谊。后来几天她一直没有理我,想起《哈佛家训》中的那个钉钉子的小男孩。我终于鼓起勇气向她道歉。没想到她原谅我了,并对我说:“我们是最好的朋友,无论是什么事情都不能伤害我们的友谊!”
感谢《哈佛家训》让我学会了宽容和理解。
从此我凡是面对任何事情都会冷静思考,也懂得伤人的话就像一柄双刃剑,在伤害别人的时候,同时也伤害了自己。
读《走向生活》有感
学习了美国作家戴维科宁斯写的《走向生活》这篇课文后,我深有感触。这篇课文通过回忆自己对罗斯福夫人的采访经过,提出并倡导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走向生活,广交朋友。
“和一个陌生人会晤并开始一种关系,这是生活中最令人感兴趣的。”这是罗斯福夫人说的一句话,这句话含义深刻,应当细细咀嚼。它是说生活中充满了偶然,人生是由一连串的经历组成的,特别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更是一种由不认识到认识的逐步发展的,这也是一个人投入新的生活,扩大社会生活的开端。所以,要放开生活的怀抱,拥抱生活,珍视老朋友,结交新朋友,只有这样,生活才会有意义,你才会过得快乐,过得幸福。
以前,我上课对老师所提出的问题总是不发言,有时是不会,有时是会,但没有把握对。过了一段时间,我试着举手发言,发现其实回答问题也是一种乐趣,会让我高兴,然后,我就尽量地积极发言,尽管有时的回答是错误的,但老师从来都不批评。每次发言以后,我都会感到很高兴。现在,学习了《走向生活》这篇课文,我想我以后应该再积极一点应该为学习改变一下自己内向的性格。
作者把罗斯福夫人的回答引为自己的座右铭,而对我来说,它也是我的座右铭。“走向生活,广交朋友。”它将在我以后人生的道路上激励着我不断前进,不断努力。
以前,我上课对老师所提出的问题总是不发言,有时是不会,有时是会,但没有把握对。过了一段时间,我试着举手发言,发现其实回答问题也是一种乐趣,会让我高兴,然后,我就尽量地积极发言,尽管有时的回答是错误的,但老师从来都不批评。每次发言以后,我都会感到很高兴。现在,学习了《走向生活》这篇课文,我想我以后应该再积极一点应该为学习改变一下自己内向的性格。
作者把罗斯福夫人的回答引为自己的座右铭,而对我来说,它也是我的座右铭。“走向生活,广交朋友。”它将在我以后人生的道路上激励着我不断前进,不断努力。
以前,我上课对老师所提出的问题总是不发言,有时是不会,有时是会,但没有把握对。过了一段时间,我试着举手发言,发现其实回答问题也是一种乐趣,会让我高兴,然后,我就尽量地积极发言,尽管有时的回答是错误的,但老师从来都不批评。每次发言以后,我都会感到很高兴。现在,学习了《走向生活》这篇课文,我想我以后应该再积极一点应该为学习改变一下自己内向的性格。
作者把罗斯福夫人的回答引为自己的座右铭,而对我来说,它也是我的座右铭。“走向生活,广交朋友。”它将在我以后人生的道路上激励着我不断前进,不断努力。
以前,我上课对老师所提出的问题总是不发言,有时是不会,有时是会,但没有把握对。过了一段时间,我试着举手发言,发现其实回答问题也是一种乐趣,会让我高兴,然后,我就尽量地积极发言,尽管有时的回答是错误的,但老师从来都不批评。每次发言以后,我都会感到很高兴。现在,学习了《走向生活》这篇课文,我想我以后应该再积极一点应该为学习改变一下自己内向的性格。
作者把罗斯福夫人的回答引为自己的座右铭,而对我来说,它也是我的座右铭。“走向生活,广交朋友。”它将在我以后人生的道路上激励着我不断前进,不断努力。
以前,我上课对老师所提出的问题总是不发言,有时是不会,有时是会,但没有把握对。过了一段时间,我试着举手发言,发现其实回答问题也是一种乐趣,会让我高兴,然后,我就尽量地积极发言,尽管有时的回答是错误的,但老师从来都不批评。每次发言以后,我都会感到很高兴。现在,学习了《走向生活》这篇课文,我想我以后应该再积极一点应该为学习改变一下自己内向的性格。
作者把罗斯福夫人的回答引为自己的座右铭,而对我来说,它也是我的座右铭。“走向生活,广交朋友。”它将在我以后人生的道路上激励着我不断前进,不断努力。
以前,我上课对老师所提出的问题总是不发言,有时是不会,有时是会,但没有把握对。过了一段时间,我试着举手发言,发现其实回答问题也是一种乐趣,会让我高兴,然后,我就尽量地积极发言,尽管有时的回答是错误的,但老师从来都不批评。每次发言以后,我都会感到很高兴。现在,学习了《走向生活》这篇课文,我想我以后应该再积极一点应该为学习改变一下自己内向的性格。
作者把罗斯福夫人的回答引为自己的座右铭,而对我来说,它也是我的座右铭。“走向生活,广交朋友。”它将在我以后人生的道路上激励着我不断前进,不断努力。
一、 引——围绕感点,引述材料。
读后感重在“感”,而这个“感”是由特定的“读”生发的,“引”是“感”的落脚点,所谓“引”就是围绕感点,有的放矢的引用原文:材料精短的,可全文引述;材料长的,或摘录“引”发“感”的关键词、句,或概述引发“感”的要点。不管采用哪种方式引述,“引”都要简练、准确,有针对性。
二、 议——分析材料,提练感点。
在引出“读”的内容后,要对“读”进行一番评析。既可就事论事对所“引”的内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的作一番挖掘;对寓意深的材料更要作一番分析,然后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点。
三、 联——联系实际,纵横拓展。
写读后感最忌的是就事论事和泛泛而谈。就事论事撒不开,感不能深入,文章就过于肤浅。泛泛而谈,往往使读后感缺乏针对性,不能给人以震撼。联,就是要紧密联系实际,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联系现实生活中相类似的现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相反的种种问题。既可以从大处着眼,也可以从小处入手。当然在联系实际分析论证时,还要注意时时回扣或呼应“引”部,使“联”与“引”“藕”断而“丝”连。
四、 结——总结全文,升华感点。
总结既可以回应前文,强调感点;也可以提出希望,发出号召。不管采用哪种方式结尾,都必须与前文贯通,浑然一体。读后感始终要受“读”的约束,开头要引“读”,中间还要不时地回扣“读”的内容,结尾也要恰当回扣“读”的内容不放松。
当然要写好读后感,关键还要读透材料,抓准感点。怎样读透材料?一般说,如果是记叙文,就要抓住人物最突出的某种品质,最有价值的语言行动或事件所包含的深刻意义;如果是议论文,就要把握中心论点;如果是寓言或哲理性的散文,就要领会其深刻的寓意。当然,读一篇文章,感可能是多方面的,要在分析、思考的基础上,选择最值得发表,感受最深,见解新颖独到,最有针对性和现实感的感受来写,一篇读后感只能容纳一个感点,其他感点无论多么好,都要忍痛割爱。明智之举是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并围绕一个感点,联系实际,谈深谈透。
附:读后感例文
读书吧,老师
——读“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
最震撼的我话语是那位成功的历史教师说的:“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
回想自己备每一节课的课时间和这短短的15分钟相比是多么大的差距。而差距的根源就是读书的多少。
听过不少的课,有很多的教师上课讲解问题时知识来源有限,上课显得捉襟见肘,不能游刃有余。或许他们也花了大量的时间在这一节课上,但是收效甚微。
要真正的备好课,就要像那位历史老师所说,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即读书,要“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
“一些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他们的知识的大海。”苏霍姆林斯基给我们算了一笔帐:“如果一个教师在他刚参加教育工作的头几年里所具备的知识,与他要教给儿童的最低限度知识的比例为10:1,那么到他有了15年至20年教龄的时候,这个比例就变为20:1,30:1,50:1。这一切都归功于读书。时间每过去一年,学校教科书这一滴水,在教师的知识海洋里就变得越来越小。”
“这里的问题还不仅在于教师的理论知识在数量上的增长。数量可以转化为质量:衬托着学校教科书的背景越宽广,犹如强大的光流照射下的一点小光束,那么为教育技巧打下基础的职业质量的提高就越明显,教师在课堂上讲解教材(叙述、演讲)时就能更加自如地分配自己的注意。”现代课堂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当一个教师真正做到知识上的游刃有余之后,他才可能把注意力分配给学生,根据学生的反映调整他的课堂内容。
其实生活中有不少的例子足可以给我们说明这一点,看看周围那些深受学生欢迎的老师都是什么样的人,我们就会明白这个道理。
可惜的是很多的人尽管明白却不能敦促自己真正行动起来。他们总是用各种理由为自己辩解,岂不知在这种辩解之中自己也失去了享受教育成功的机会,失去了很多的乐趣。
给自己的建议:每天最少读一个小时的书!
精读是写好读后感的基础
在很早的时候,同时有三位年轻人为图书馆抄书。其中有一个人,抄书时非常认真,一切按照原样来抄写,后来他成为一名书记员;还有一位年轻人一边抄写,一边将不通顺的句子进行修改,后来这个人成为了着名的作家。最后一个年轻人,一边抄写,一边写笔记,将自己的观点、自己读书的体会、心得都记录了下来,不仅如此,遇到错误的观点,还进行大胆的批判。这个年轻人就是毛泽东。毛泽东一生藏书3万多册,他逝世后,工作人员整理了17年还没有完工,发现其中有1.7万册大都一一精读过,并做了眉批和笔记。
熟读文章,精读文章,才能领悟作品的内涵,获得对人生、对自然有益的启示。在阅读过程中,好的作品,好象在与读者对话,使读者和作者之间产生心灵的碰撞、情感的共鸣,使读者受到教育、启发。,这样,读者就会有感而发,写出来的读后感才会生动感人。
写读后感要掌握基本的方法
1.精读文章,找到“感点”
精读文章,就要做到一遍又一遍地读,细细地品味。只有在精读中,我们才能深刻地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思想感情。苏轼说过:“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就是这个道理。
文章中令人感动、引人思考的“点”,可能是文章的主要内容,也可能是文中的一个画面、一个感人的情节,总之,哪一点最令你感动,哪一个地方拨动了你的心弦,那一点就应该是你读后感文章中的“感点”。
例如:我们五年级上期学习了《半截蜡烛》这篇课文。“杰奎琳镇定地把烛台端起来,向几位军官道过晚安,上楼去了。正当她踏上最后一阶楼梯时,蜡烛灭了。”这段描写我们谁都不会忘记,此时我们的心情和小女孩一样紧张,当“蜡烛熄灭”的时候,我们和这家人一起松了一口气,同时我们也从心底深深地佩服这勇敢的母子三人,更佩服这位勇敢而聪明的小姑娘。看到这里,同学们一定有许多话要说,自然,也就找到了“感点”。
同学们在写读后感的时候,最主要的是谈自己的感想,可以结合全文来谈,也可以结合文章中的某一点来谈,谈自己的体会,自己的看法,自己这样做以后的后果……这样,同学们认识问题的能力,表述自己的观点的能力就会一步步提高。
2. 结合“感点”,展开联想
好的作品给人的感受是多方面的,如果我们面面俱到,哪一点都不会谈清楚。只有围绕自己受到启发教育最深的一点并结合生活实际,抒发自己的感想和心得,才会写出优秀的读后感来。
附:读后感例文
读《哈佛家训》之《篱笆上的铁钉》有感
五年级(1)班 林蕾
一提起《哈佛家训》这本书,相信大家都并不陌生。《哈佛家训》是威廉·贝纳德博士的教子课本。
在《哈佛家训》里写品性是站立生命的基石,其中的《篱笆上的铁钉》这篇文章让我深受启发。
故事讲了一个脾气很坏的男孩,他爸爸给了他一袋钉子说,在每次发脾气或跟别人吵架以后,就在院里的篱笆钉一根钉子。在以后的日子里,男孩慢慢学着控制自己的脾气,每天钉的钉子逐渐减少。终于有一天,一根钉子也没钉,他把这件事告诉他的爸爸。爸爸说,从今以后,如果你一天没有发脾气,就可以从篱笆上拔一根钉子。日子一天天过去了,篱笆上的钉子全部拔光了。爸爸对他说:“看看篱笆上的钉孔吧,这些孔永远不可能变回原来的样子,就像你和一个人吵架,说了难听的话,就会在他心里留下一个伤口,像这个钉子孔一样。”
当我读了这篇文章后,深有感触。想起自己原来和一位好朋友在讨论问题,因两个人的意见不相同,我就顺口骂了好友两句。之后,我觉得后悔极了!毕竟她是我最好的朋友,无论怎样都要珍惜友谊。后来几天她一直没有理我,想起《哈佛家训》中的那个钉钉子的小男孩。我终于鼓起勇气向她道歉。没想到她原谅我了,并对我说:“我们是最好的朋友,无论是什么事情都不能伤害我们的友谊!”
感谢《哈佛家训》让我学会了宽容和理解。
从此我凡是面对任何事情都会冷静思考,也懂得伤人的话就像一柄双刃剑,在伤害别人的时候,同时也伤害了自己。
读《走向生活》有感
学习了美国作家戴维科宁斯写的《走向生活》这篇课文后,我深有感触。这篇课文通过回忆自己对罗斯福夫人的采访经过,提出并倡导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走向生活,广交朋友。
“和一个陌生人会晤并开始一种关系,这是生活中最令人感兴趣的。”这是罗斯福夫人说的一句话,这句话含义深刻,应当细细咀嚼。它是说生活中充满了偶然,人生是由一连串的经历组成的,特别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更是一种由不认识到认识的逐步发展的,这也是一个人投入新的生活,扩大社会生活的开端。所以,要放开生活的怀抱,拥抱生活,珍视老朋友,结交新朋友,只有这样,生活才会有意义,你才会过得快乐,过得幸福。
以前,我上课对老师所提出的问题总是不发言,有时是不会,有时是会,但没有把握对。过了一段时间,我试着举手发言,发现其实回答问题也是一种乐趣,会让我高兴,然后,我就尽量地积极发言,尽管有时的回答是错误的,但老师从来都不批评。每次发言以后,我都会感到很高兴。现在,学习了《走向生活》这篇课文,我想我以后应该再积极一点应该为学习改变一下自己内向的性格。
作者把罗斯福夫人的回答引为自己的座右铭,而对我来说,它也是我的座右铭。“走向生活,广交朋友。”它将在我以后人生的道路上激励着我不断前进,不断努力。
以前,我上课对老师所提出的问题总是不发言,有时是不会,有时是会,但没有把握对。过了一段时间,我试着举手发言,发现其实回答问题也是一种乐趣,会让我高兴,然后,我就尽量地积极发言,尽管有时的回答是错误的,但老师从来都不批评。每次发言以后,我都会感到很高兴。现在,学习了《走向生活》这篇课文,我想我以后应该再积极一点应该为学习改变一下自己内向的性格。
作者把罗斯福夫人的回答引为自己的座右铭,而对我来说,它也是我的座右铭。“走向生活,广交朋友。”它将在我以后人生的道路上激励着我不断前进,不断努力。
以前,我上课对老师所提出的问题总是不发言,有时是不会,有时是会,但没有把握对。过了一段时间,我试着举手发言,发现其实回答问题也是一种乐趣,会让我高兴,然后,我就尽量地积极发言,尽管有时的回答是错误的,但老师从来都不批评。每次发言以后,我都会感到很高兴。现在,学习了《走向生活》这篇课文,我想我以后应该再积极一点应该为学习改变一下自己内向的性格。
作者把罗斯福夫人的回答引为自己的座右铭,而对我来说,它也是我的座右铭。“走向生活,广交朋友。”它将在我以后人生的道路上激励着我不断前进,不断努力。
以前,我上课对老师所提出的问题总是不发言,有时是不会,有时是会,但没有把握对。过了一段时间,我试着举手发言,发现其实回答问题也是一种乐趣,会让我高兴,然后,我就尽量地积极发言,尽管有时的回答是错误的,但老师从来都不批评。每次发言以后,我都会感到很高兴。现在,学习了《走向生活》这篇课文,我想我以后应该再积极一点应该为学习改变一下自己内向的性格。
作者把罗斯福夫人的回答引为自己的座右铭,而对我来说,它也是我的座右铭。“走向生活,广交朋友。”它将在我以后人生的道路上激励着我不断前进,不断努力。
以前,我上课对老师所提出的问题总是不发言,有时是不会,有时是会,但没有把握对。过了一段时间,我试着举手发言,发现其实回答问题也是一种乐趣,会让我高兴,然后,我就尽量地积极发言,尽管有时的回答是错误的,但老师从来都不批评。每次发言以后,我都会感到很高兴。现在,学习了《走向生活》这篇课文,我想我以后应该再积极一点应该为学习改变一下自己内向的性格。
作者把罗斯福夫人的回答引为自己的座右铭,而对我来说,它也是我的座右铭。“走向生活,广交朋友。”它将在我以后人生的道路上激励着我不断前进,不断努力。
以前,我上课对老师所提出的问题总是不发言,有时是不会,有时是会,但没有把握对。过了一段时间,我试着举手发言,发现其实回答问题也是一种乐趣,会让我高兴,然后,我就尽量地积极发言,尽管有时的回答是错误的,但老师从来都不批评。每次发言以后,我都会感到很高兴。现在,学习了《走向生活》这篇课文,我想我以后应该再积极一点应该为学习改变一下自己内向的性格。
作者把罗斯福夫人的回答引为自己的座右铭,而对我来说,它也是我的座右铭。“走向生活,广交朋友。”它将在我以后人生的道路上激励着我不断前进,不断努力。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广告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