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是网红句,那苏轼的原句呢?
提到古代的灿烂文化,自然不能不提占据重要地位的诗词,远至先秦时期的诗经楚辞,后有唐诗宋词,都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我们的文化底蕴。而唐诗宋词之所以能够相提并论,实际上得益于一个人,这个人就是苏轼,正如陈洵所说:“东坡独崇气格,箴规柳、秦,词体之尊,自东坡始。”也就是说苏轼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改变了过去诗尊词卑的局面,让诗、词能够相提并论,这是一个很大的创举。
苏轼一生写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诗词文章,应该说是最被现代人喜欢的词人之一,比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比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再比如“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还有“一蓑烟雨任平生”等等。
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他还写过一首诗,其中的一段更是在现在被改编成为一个朋友圈的网红句,即“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相信这句话很多人都知道,它是现代人根据苏轼的《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所改编的。原词是这样的: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这里,苏轼其实是讲述了一个不离不弃的爱情故事,柔奴的高洁品性为苏轼所折服。我们知道,苏轼虽然给我们留下了很多的诗词,他豁达的心胸在词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实际上他的一生充满波折,在官场上很不顺利,他正直的品性始终不曾更改,很容易就得罪人,所以外放和贬谪在他的一生中时有发生,而这其中,影响最为深远的就是乌台诗案。
1079年,刚成为湖州知州的苏轼因为一篇《湖州谢表》而引发了乌台诗案,苏轼被下狱,还牵连了二十多人,他们很多都被贬官外放,其中王巩因为与苏轼往来密切,所受牵连最重,被贬到了宾州,宾州地处岭南烟瘴之地,远离京城,生存环境很恶劣。
王巩不知道自己有生之年还能不能回来,于是将家中的奴仆和歌妓都遣散了,但其中有一位歌妓并不愿意离开王巩,她就是宇文柔奴。
柔奴是土生土长的京师人,原本家境也还不错,所以柔奴也读过一些书,善于应对,但后来家道中落,她不得不做了一名歌妓,后来被王巩带回府中,成了一名侍妾。她容颜绝丽,聪慧可人,能歌善舞,是王巩的一朵解语花,王巩对其很好,她也很感激。
所以在王巩被贬到岭南后,她并没有离开王家,反而自愿跟着王巩去往岭南。谁也不知道这名女子当时心中是怎么想的,一名弱女子跑到烟瘴之地去生活,会不会有去无回?这些她可曾想过?
或许,她觉得即便是死也要死在王巩的身边,于是她义无反顾的跟着王巩南下,到了人生地不熟、环境异常恶劣的岭南,在那里,两人一待就是近四年。或许就是因为王巩和柔奴之间的不离不弃,相互扶持,所以他们在宾州,纵然生活条件艰难,但精神生活却很富足。
王巩泼墨吟诗,访古问道,柔奴则有清越歌声,翩翩舞姿。生活并没有在他们的身上留下痕迹,而苏轼更是经常给王巩写信,两人通过信件交流。
1083年,王巩和柔奴奉旨北归,与苏轼有了一场小小的宴会,宴会上,苏轼发现岭南那样的险境似乎并没有在两人的身上留下风霜,王巩反而更加的淡定从容,居然面如红玉,而柔奴则容光焕发,仿佛他们过去的那近四年的时光并不是在岭南那样的地方度过的,而是在很舒适的地方过着很舒心的日子。
尤其是柔奴这个弱女子,跟着王巩在岭南生活了那么久,居然还会越发年轻,这让苏轼很是好奇,于是他问道:“广南风土, 应是不好?”没想到柔奴轻声说:“此心安处,便是吾乡。”
正是柔奴的这句话让苏轼对她有了敬意,他当即作词一首,赠与柔奴,就是上面提到的《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
上段主要提了王巩和柔奴的貌和才情,下段则注重歌颂柔奴的高尚情操和高洁品性,之所以“万里归来颜愈少”,是因为柔奴内心坚定,淡定从容,有赤子之心,才能在岭南那样恶劣的环境中还能愈发的年少。
而这一切的一切,不过是因为“此心安处是吾乡”,所谓心安处便是王巩在的地方,只要有王巩在,不管是在寒冷的北方还是炎热的岭南,她都能淡定从容的生活下去,而这种态度又感染了王巩,两人互相扶持,才有了见到苏轼时的模样。
这首词既是歌颂柔奴,也是表达苏轼自己的心境,他数次遭贬、自请外放,官场起起伏伏,但始终有赤子之心,能够坚持自己的内心,从不因为外力而改变自己的处世态度,他是真正的豁达,在逆境中生出坚韧的内心,不管身处怎样的环境,内心始终坚定,归来还是少年模样。
或许正是因为这样,才会在现在有了改编句“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当然,就意境来说,这个网红句远不如苏轼的原句高级。
实际上苏轼的这句“此心安处是吾乡”受白居易的诗影响很大,白居易曾好几次写到类似的诗句,比如在《初出城留别》中,他写道:“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在《种桃杏》中又写道:“无论海角与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等。
不过,不管是白居易的哪句诗,都没有苏轼的这句来的高级,苏轼通过王巩和柔奴在岭南的遭遇,引出一种值得我们学习的人生态度,那就是无论什么时候,都应该乐观、豁达、内心坚定,坚守自己的内心。
其实我们在读苏轼的词的时候,很能感受到这一点,他的大部分好词都是在失意的时候写的,其中乐观的精神让人感动。在苏轼这里,词品即人品,所以他在后世格外被看重。他的词即便过去了近一千年,但丝毫不过时。
我们现在很多人从小锦衣玉食,被父母长辈捧在手心里,稍微遇到点挫折就想不开,其实很应该多读读苏轼写的词,结合他的那些遭遇,你就会知道,现在遇到的那些挫折实在不算是什么挫折,无论在怎样的环境中都应该乐观向上。
是的,苏轼一生沉浮,一生坎坷,但那又怎样,他会说:“也无风雨也无晴。”管它顺境逆境,他就是要“四海一生踏歌行”。
很多时候,传统文化的魅力是可以搭乘时尚潮流的顺风车而重新焕发生机的,最典型的莫过于这句“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那么苏东坡的原句又是如何精彩呢?
(一)豪放苏东坡
苏东坡的魅力不仅在于其诗词歌赋等文学上的成就,更多的人是被他的人生态度所折服。一方面在于,苏东坡拥有内儒外释之人格,所谓“以儒做人、以佛养心”这一中国传统士大夫孜孜以求的精神境界在苏东坡身上体现颇为明显。苏东坡一方面坚持为民请命,造福百姓而在官场中沉浮,一方面以文会友,以佛清心而聚天下学人之所仰。所以他坚持理想而又清楚现实;为官则造福一方,为文则天下传诵。
此外,苏东坡还拥有达观潇洒之态度,苏东坡一生官无定职,居无定所。在朝则遭朋党攻讦,在野则遭奸佞陷害。中年丧妻子,盛时遭诗案。但是,不论境遇如何,他乐天知命之格调不曾改变,因言获罪却坚持“如鲠在喉,不吐不快”。委心去留,筑土为家,安贫乐道,最后还笑把一生总结为“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这样的人生态度,后人观之,难以不为之感动。
(二)一曲定风波
而这句现代网红句便出自苏东坡的一首《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 》中,全文如下: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我们简单解析一下,1083年,王巩和柔奴奉旨北归,与苏轼有了一场小小的宴会,宴会之上,苏轼发现岭南那样的险境似乎并没有在两人的身上留下风霜,王巩反而更加的淡定从容,居然面如红玉,而柔奴则容光焕发,仿佛他们过去的那近四年的时光并不是在岭南那样穷山恶水之地度过的,苏轼很好奇,于是问“广南风土, 应是不好?”没想到柔奴轻声回答:“此心安处,便是吾乡。”
没错,当王巩被贬岭南时,一向柔弱的柔奴也随之不离不弃,之所以两人能够相互扶持在异域他乡,且容貌不改,只不过是因为初心未变而已。这让苏东坡不由得感同身受,自己因为“乌台诗案”被贬,境况又何其的相似。他数次遭贬、自请外放,官场起起伏伏,但始终有赤子之心,能够坚持自己的内心,从不因为外力而改变自己的处世态度,他是真正的豁达,在逆境中生出坚韧的内心,不管身处怎样的环境,内心始终坚定,归来还是少年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