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为什么要分封藩王?他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
朱元璋之所以要分封诸王,主要的目的有两个:
- 蚕食北元;
- 拱卫明朝的统治核心江南。
先说他的第一个目的:蚕食北元。
元朝并没有随着北京被明军攻占而就此彻底覆灭,蒙古人远遁回了自己长城以北的草原老家,史书称之为北元。北元一直是明朝中前期最主要的外患之一,而且它本身是明朝之前的中原统治者,尤其在北方人心中有一定的地位,这让朱元璋无疑对它多了一份担忧。
朱元璋通过七次北伐,扫荡了从祁连山到辽东的广大地区,将北元驱赶到了漠北。然而明朝大军远征塞外,虽然犁庭扫穴卓有成效地打击了北元的有生力量,但是游牧骑兵就像是草原上的离离野草一般,即便是被野火烧尽却总是春风吹又生。
渐渐地朱元璋意识到了,集中大军深入漠北的雷霆一击,并不能在根本上解决北元,只有削减掉北元的生存空间,才能在根本上解决掉北元。于是他决定改变以前深入塞外犁庭扫穴的策略为稳扎稳打步步为营,一点点地蚕食掉北元的地盘。
可是这种开疆扩土的事情,必须授予负责人军权才能完成。这边厢对从龙功臣们已经在磨刀霍霍的朱元璋,自然不愿在这种时候还把兵权交给那班名臣宿将。思来想去之后,他决定让自己的大儿子们去干这件事情。
于是从洪武十一年(1378年)到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的14年间,朱元璋从东到西分封了韩王、辽王、宁王、燕王、谷王、代王、晋王、庆王、肃王九大塞王,他们的任务就一个——对北元进行蚕食。
龙生龙,凤生凤。
平心而论,朱元璋的这些大儿子们老爹吩咐做的事,确实做得还是非常不错的。到了朱元璋统治的末期,明朝已经在长城以北建立起了大宁、开平、东胜等多个卫所,一条东起辽东西至河套的漠南防线在长城以北成型了。
这时明军在漠南驻扎的守卫堡垒的墩军,不断派出夜不收小队主动出击深入河套和鄂尔多斯草原,伺机杀掠蒙古的人口牲畜。这迫使北元势力不敢在河套和鄂尔多斯草原停留,不得不向苦寒的漠北转移。
至少在朱元璋去世时,明朝的塞王们还是按照他制定的路线图在好好干活的。
朱元璋的第二个目标:拱卫江南。
大儿子们都去当塞王了,而小儿子们就藩普遍是在蓝玉案后。他们被分封在了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四川等省,刚好与塞王在陆上形成了,对明朝当时统治核心江南的两层保护圈。
分封在内地的藩王,这布置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为了监视防备塞王们造反而设的。朱元璋到了统治末期,也意识到了塞王掌兵太多会成为国家的威胁,可他对文臣武将们还是不放心,思来想去也就只能启用自己的小儿子们了。
朱元璋对自己制定的这一套体系,还是有着很大的自信。因为塞王们一共才拥兵40万左右,而他光是在南京就留下了明朝最强的50万京军。而且作为明朝最重要财源的江西、江苏、浙江三省都紧紧握在中央手中,这几个地方占了明朝税赋的七成以上!
朱元璋觉得自己孙子建文帝手握百万大军,又有天下财富,对付个把叔叔的野望那不是手到擒来。可是朱元璋却忽略了一件事,他自己就是在鄱阳湖以20万击败了陈友谅的70万,才最终得以问鼎天下的。而且京军虽众可是常年不上战场,与天天刀口舔血的边军在战斗力上的差距也会越来越大。
其实藩王在朱元璋时期就已经表现出了很多问题。
这些就藩的藩王们给明朝地方治理带来了诸多问题,他们一个个都不是省油的灯,早在朱元璋时期就在地方上弄得鸡飞狗跳。
九大塞王之一的朱元璋第十三子代王朱桂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在地方上欺男霸女无恶不作,朱元璋虽然气愤但看他向北蚕食做得不错也就忍了。到了建文帝时,朱桂依旧没有任何收敛,因此被建文帝捉拿到南京圈禁起来。后来朱棣成夺了皇位后为表现自己的重亲情将他放归,结果他变本加厉地为害地方,朱棣为此下旨让他进京解释,他居然敢不理。朱棣气得跳脚却也只是收了他的三护卫军,过了几年还得还他。
朱元璋为了对付北元实行塞王制度,为了防备塞王又在关内建立了环江南藩王圈,他的目的都是为了让他建立的大明王朝千秋万代。然而明朝的藩王最终却成了蛀空明朝顶梁柱的那只最大的蛀虫,对明朝的灭亡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