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是( )。
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关系。
影响和决定商品价值量的因素: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劳动生产率。
1、生产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多,单位商品的价值量越大,反之则越小,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这就为什么一辆玩具飞机再怎么贵也不会贵于一辆波音飞机。因为它们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同。
2、劳动生产率越高,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使用价值量越多;反之,则越少;劳动生产率与这一劳动所生产的使用价值量成正比;比如原来一个小时生产10双鞋,由于劳动生产率提高了,一个小时可以生产100双,所得到的使用价值量也就越多。
3、劳动生产率越高,单位商品的价值量越小;反之,则越大;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这一劳动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随着劳动生产率提高,原来一双鞋耗费6分钟的劳动量,现在一双鞋只要0.6分钟了,这样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了,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也会减少。
扩展资料:
价值量变化规律是在市场资源配置的过程中体现它的客观要求和作用。
1、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2、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自发的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但是,在对经济活动进行自发调节的同时,也必然会产生消极后果。
1、可能导致垄断的产生,阻碍技术的进步;
2、可能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
3、可能会造成社会资源的比例失调的状况,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商品价值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劳动生产率
2024-05-27 广告
而且,就一般意义而言,引起劳动生产率变化的重要因素是科技的进步,马克思认为科技是生产力,而科技进步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渗透到劳动的主观和客观条件之中而对劳动生产率起作用,这其中劳动的主观因素——劳动者是决定因素,没有劳动者就没有人类劳动,也就不能创造出任何使用价值和价值。所以,劳动的主观和客观条件的变化在许多场合是不可割裂的。马克思一方面承认科技的发展和应用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最重要因素,科技进步是通过对劳动的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的改善而作用于劳动生产率之上,这其中人是最主要的因素,另一方面又没有分析劳动的主观条件变化,即劳动的复杂程度、熟练程度和强度提高对劳动生产率的推动作用。这是导致马克思“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运动规律”出现逻辑上的悖论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