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各个朝代的军事制度是什么样的?哪个朝代最强?
战国时代,历代军制的开端
战国时期,传统的贵族政治体制彻底瓦解,新兴的地主阶层走向统治地位,国君的集权制度,更加能够发挥国力的优势。同时,随着晋国北伐扩充领土,步兵作为单一兵种出现在了战场上,三家分晋后,魏国率先变法,在军队方面,大规模的步兵逐渐在战场上获得主导地位,各国开始争相改变军事制度。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普遍以征兵制为主,新兴的农民阶层成为了征兵的主体,以《睡虎地秦简》内容为依据,规定男子16岁傅籍,在官府登记自己的信息,根据国家的需要随时应征入伍,直到60岁才能免除兵役。除了征兵制外,各诸侯国也进行募兵制,提升军队核心力量的战斗力,比如齐国的技击、魏国的武卒、秦国的锐士,都是从百战的士卒中,经过严格的选拔,组成军队的核心突击力量,一旦被选中,要经过严格的长期专业训练,并且获得优厚的待遇,在作战中发挥巨大作用。
战国时代,随着战争的频繁发生,军事训练的经常化成为军事制度的重要支撑,而对居民的组织也与军队编制相结合,
《商君书·境内》记载,秦军以五人为一伍,十人为一什,五十人设屯长,百人设百将,五百人设五百主。《尉缭子·伍制令》记载,魏军在伍什之上,五十人为一属,百人为一闾。
由于战国时期,兵法战阵的迅速发展,军阵的复杂化,也对军事训练有了更高的要求,以郡、县、里正为单位的军事训练必须做到两项内容:第一是士卒能够熟练并适应各种军阵,针对敌方的军阵,具有攻击的勇气;第二是熟悉军中的各种号令,做到令行禁止,掌握各种战术动作。施行分级训练制度,以“什伍”为最基本的训练单位,然后逐层提高,直到全军,要求
“伍长教成,合之什长;什长教成,合之卒长;卒长教成,合之佰长;佰长教成,合之兵尉;兵尉教成,合之裨将;裨将教成,合之大将”,最后陈三军于野,举行“教成试之以阅”。
汉代军制,常募兵以备征伐
汉代军事制度,基本延续秦朝的军制,但是汉代作为长期的统一的中央集权的王朝,相对于前朝的沿袭战国的军事制度,又有了很大的发展,最大的区别就是形成京师兵、郡国兵和边兵的三大组成。
汉制规定,男子二十岁要到官府登记,成为“傅籍”,从二十三岁开始服兵役,直到五十六岁为止,23岁开始,男丁开始服兵役,役期两年,一年在本郡、县服役,称为“正卒”,另一年到边郡戍守或到京师守卫,称为“戍卒”或“卫士”。除此之外,如果遇到大规模的战争,还要随时应征入伍,参加战争,直到56岁才能免役。
汉军强调“非教士不得从征”,汉军的训练制度十分严格,根据不同兵种,进行射御、骑马、战阵等训练外,还坚持定期进行检阅、考核。另外,每年秋天,还要在京师举行大型实战演练,称为“都试”,根据成绩优劣,进行赏罚处理,保障军训制度的落实。在边郡,有太守“将万骑,行障塞,烽火追虏”,即太守率领边军进行防务巡查,遇到烽火追击胡虏,称为边塞秋射制度,对士兵的射术进行考核,合格的奖赏,不足的处罚,这样的军训制度保证和西汉军队的强大战斗力,即使西汉灭亡,汉军依然强大。
汉军在编制上分为京师兵和地方兵、边军。京师兵又分为南军和北军,北军由中尉率领,起初主要为京辅地区的屯兵,就是京师的地方兵差不多,汉武帝时代就行改革,北军增加八校,大量采取募兵制度,充实北军,成为汉军的主战力量,同时兼管长安的防务。南军是内地各郡的轮防士卒,其主要职责就是守卫京师,由卫尉统领,汉武帝时期,对南军进行精简,由原来的两万人,精简到一万人。
地方兵在汉代又叫郡国兵,主要分郡县两级进行征调组织、训练考核、武器管理等,平时负责地方治安,战时服从国家统一征集,由郡守等率领服从调遣。朝廷在征调地方兵的时候,必须凭借皇帝的“虎符”来征调,保持军权的集中性。
边军的组织与地方兵相同,由郡守统率,边军的组成相较于地方兵要负责很多,主要组成部分有边郡当地的适龄男丁的服役、内地郡县服役男丁的戍卒、还有就是汉朝开始屯田实边的屯田兵。
汉武帝开始,汉朝开始推行募兵制,随着战事的不断增加,遇到战事,经常募兵作战。同时不断扩充北军的兵力,均以募兵来充实,招募的主要对象是农民、流民、犯罪的官员百姓等,还有一些身强体壮、胆子大的“勇敢士”,李陵当初率领的军队就是勇敢士。以募兵招募常备兵力,朝廷可以对士兵进行长期的军事训练,提高军队的作战能力,所以自汉代以后,百万级别的战争就很少出现了,战争同时走向了专业化。
隋唐府兵,世兵渐成主导
隋唐军队采用的自北魏时代逐渐成形的府兵制,中央设置军府,府中的士卒从老百姓中挑选出来,这些人平时耕作,农闲时进行训练,战时召集到一起进行作战。天下各道、州、县,设置折冲府,负责各地军府士卒的训练和管理。
府兵制下的士卒来源于均田制下的农民,这些农民不是秦汉时代的普通农民,他们获得比普通农民更多的土地。同时也享有免除徭役和赋税的优待,可以说他们是北魏时期被鲜卑贵族拉拢的汉族百姓,在五胡乱华的时代,汉人是没有当兵的权力的,府兵制的实行在于扩大北方鲜卑朝廷的兵源范围,世代当兵就是对府兵的奖励。
因为有赋税和徭役的免除,相应的军府下的军户必须补足军队的缺额,而且出征的军资、衣服、轻武器、前往服役途中的粮食必须自己准备,还需准备运输马匹,这就是府兵制的特点,不同于战国的征兵制度,武器装备和粮食由政府统一提供。
唐代由府兵选拔组建的十六卫军,与汉代相似,由南衙进行统率管理。与南衙相对的,另有北衙六军,分别为左右羽林军、左右龙武军、左右神武军,是为皇家禁卫。北衙六军中羽林军为晋阳起兵的旧部,采用世袭父子兵制度,战斗力初期强悍,之后逐渐衰退。龙武军起源于太宗时代训练的精锐起兵,初为百骑,高宗及武后时代增至千骑,玄宗时代增为万骑。神武军是从边军中选拔的精锐士兵,数量最少,战力最高,成为唐代后期的主要作战力量,唐后期的神策军即出自神武军。
唐代的府兵制是中国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一项军事制度,因为府兵制极大的节省了政府的财政支出,又以世兵制度,为朝廷提供了稳定的兵源,同时一般王朝建立初期,都有强大的战斗力,所以府兵制后来又演化出明朝的卫所制,但是建立在种族歧视基础上的府兵制,必然不能长久,他的巅峰期是极为短暂的,唐代立国不到百年府兵就已经逃散一空,明朝的卫所制基本走了唐朝的老路子,所以府兵制是古代封建制的一颗毒瘤,碰者纵然有短暂的辉煌,但衰败又极为迅速。
唐代中后期,因为战事的频繁,有限人群的轮番服役已经难以满足战争的需求,造成府兵的番休无法实现。同时因为土地兼并严重,本来属于府兵的土地被侵吞,府兵失去经济支撑,沦为贵族官僚的家奴,所以府兵大量逃亡,这是任何一种限定身份的政策无法避免的结果。
从玄宗开始,唐朝开始募兵制度,但是因为战事的持续大规模展开,募兵制被执行成了征兵制度,但是因为府兵制的遗祸,唐代的征兵制度要比秦汉残酷的多,对于百姓的征发,强制要求自备武器、衣服粮食,对本就不宽裕的老百姓造成了更加沉重的负担,后世历代征兵大多延续这种措施,这也是为什么安史之乱后,唐朝再也无法恢复雄风的原因,百姓厌战惧战情绪严重啊。所以唐朝是封建制度的巅峰,因为巅峰只能到它了,他给历代起了一个很坏的头,把武风和强兵的路全给断了,后人还有啥路可走呢。
从汉唐两朝的军事制度的对比,我们能够看出,战国至秦汉的兵制,是建立在长期作战条件下的一种为了提高战斗力的改革。而唐朝的制度就相对要差不少,其继承的府兵制度,是一种种族隔离的制度,发源与鲜卑人作战,汉人务农的政策,之后迫于形势,吸收部分汉人加入军府,这是一种带有浓厚的歧视色彩的制度。有些制度形成在后面,未必就一定先进,而汉军保持了近三百年的战斗力,一直压迫着草原民族,就说明了制度的优越性。
而唐军安史之乱后战力掉到了泥里,还要依靠异族的兵力进行作战,我认为唐军强悍的战斗力,来源于武器技术的发展和战术战法的提升,唐军以轻重步兵为主力,配备大量的轻重起兵进行侧翼保护和迂回分割,战术的先进性使得唐军无往而不利,随之后期国力的衰退再也无法支撑武装大规模的轻重骑兵和步兵,甚至前期为步兵配备马匹,提升机动性也成为了奢望,唐军也开始走上了挨揍之路。所以,中华文明的巅峰在百家争鸣的战国时代,很多优秀的东西传承千年都不过时,这才是先贤的高明之处,可谓为万世立基业!
广告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