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英培和苏文茂不能成为相声大师的原因是什么?
高英培和苏文茂没能成为相声大师的主要原因是因为辈分太低,存在感太弱,单论能耐,这两位都够相声大师的资格,但是评选相声大师得看综合影响,建国之后真正能称为相声大师的只有侯宝林和马三立,但这丝毫不影响高英培和苏文茂在观众心中的地位,也许在无数喜欢他们的关中心中,这两位就是相声大师。
相声大师的评选标准
相声这个行当,大师的评选相当苛刻,虽然侯耀文为了否定马季的相声大师,提出了相声大师标准,但是这个标准简直就是为侯宝林大师量身定做的,按照这个标准,马三立也不能算大师,只有侯宝林够格,因此这个标准并不通用。
建国之后,真正意义上称得上是大师的只有侯宝林和马三立,这两位的共同点就是辈分高、影响大,其实辈分高一定程度上就会有影响,比如马三立晚年是唯一在世的寿字辈(于老姑的辈分很多时候都被忽略),在相声界是独一无二的存在,因此相声界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就重,侯宝林大师辈分也高,是宝字辈辈分,而且侯宝林大师的影响力比较大,牵头组织相声改进小组,进中南海说相声等等。
因此,要想成为相声大师,不仅自身的相声功底要过硬,更重要的是辈分要高、影响要大,如果辈分这关没过去,自然就无缘相声大师,例如马季先生去世后,弟子们想给马季先生一个相声大师的荣誉,就受到不少人的阻挠,最终也没能成行。
高英培和苏文茂辈分吃亏
高英培和苏文茂都属于相声文字辈演员,在辈分上太吃亏,在解放前都是晚辈,即便在解放后,其上面也有宝字辈和寿字辈,所以辈分不高,地位影响敬虚颂就会弱,这也是这两位没成为相声大师比较吃亏的地方。
高英培师承赵佩茹,苏文茂师承常宝堃,单说能耐,这两位都是顶尖水平,丝毫不亚于马三立和侯宝林,而名师出高徒,高英培和苏文茂的相声也是同辈之中的佼佼者,其相声功底在同辈之中绝对是前几的存在。
高英培以相声火爆著称,每次登台表演,都是掌声雷动;苏文茂擅长文哏相声,是文哏相声大师,将文哏相声发展到了一个新高度,单从相声技艺来说,两位可以都够亮郑大师级别,但是因为辈分,这两位也都不能成为相声大师。
宝字辈之后不会再有相声大师
宝字辈之后的文字辈可以说是相声名家荟萃,李伯祥、苏文茂、高英培、马季、侯耀文等等都誉猜是绝对的大牛,但是碍于辈分问题,这几位在解放后都没有太大的影响力,而马季作为文字辈影响最大的一位,也无缘相声大师。
所以,从宝字辈之后就不会再有相声大师,但是观众心中有杆秤,对于观众而言,也许深受喜爱的高英培和苏文茂这些相声名家就是相声大师。
这和两位生活的年代有关,相对来说那个年代的曲艺还是比较繁荣的,从艺的人也比较多,他们虽然已经很优秀了,但是还有很多人比他们更优秀。而且当时的传播手段和技术远没有今天发达,也限制了其影响力的传播。再有就是如今大师泛滥,各行各业都催生出了许多“大师”,名不副实,有些大师根本就是骗子,他们甚至无耻到了自封大师的地步。各种所谓的专家、大师已经烂大街了。这两位虽然没有被称为大师,但是人们会尊称他们为相声表演艺术家。
他们活跃的年代是相声最繁荣的时代,相声人才济济,可惜他们和侯宝林、马三立、以及马季的生命重合时郑手代太长,被他们三位的光芒显得不那么耀眼了。
他们的作品中都以说和逗为主,没有听过他们学、唱的内容不知道他们的基本功如何。而他们的作品有明显的绝丛早缺陷,比如高英培虽然很火爆但有点吵闹,而苏文茂的作品太温和了,包袱总是感觉不并雀太响,感觉不如魏文亮和李伯祥。
他们在全国的影响力不足,当年评选笑星,苏文茂没有入选,而高英培勉强在最后一名,对他们认可的观众主要集中在天津,不象姜昆侯耀文那样多次上春晚。
他们对相声的传承也没有做出突出的贡献。不像马季的弟子有冯巩那样出色,也不像侯耀文那样捧出了相声一代宗师郭德纲。
不过当时在北京的说相声的露脸出声机会多,参加国家大型演出的机会也多于外地的。如侯宝林,马季及以后的姜昆都是垄断把持住了国家级电台,电视台的相声节目出头露脸的机会,知名度,传播范围肯定大于外地的优秀演员 ,再加上一些大人物的参与提携,所以他们顺势也就成为高人一等的大师,即使马三立也比侯,马季他们点低,只是在天津找到了地位。
高英培其实是够大师这个水平的,不过不知道听了谁的撺掇和范振钰分开了,名义上说要捧自己徒弟,结果没了黄金搭档,一路走低。应该是当年高范太火,别哗滑人搞得小手段叫他俩分开,没了好捧哏后期乏力败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