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扩写作文

 我来答
轻抖啰M
2022-10-19 · TA获得超过6120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655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117万
展开全部

1.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扩写100字

周恩来小时候的故事

鸡叫三遍过后,周家花园里传出了阵阵琅琅的读书声:“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读着、读着,周恩来很快就把这首诗背得滚瓜烂熟了,但他总觉得没有透彻领会诗的意境:每一粒到底有多辛苦呢?

第二天,周恩来来到蒋妈妈家玩。吃饭的时候,他望着白花花的大米饭迫不及待的问道:“蒋妈妈,这大米饭是怎么来的呢?”

蒋妈妈很喜欢周恩来好问的精神,就笑着告诉他:“大米是稻子舂成的。稻子浑身有一层硬硬的黄壳。它的一生要经过浸种催芽、田间育秧、移栽锄草、施肥管理、除病治虫、收割脱粒,一直到舂成大米。”

“啊,吃上这碗大米饭,可真不容易啊!”周恩来惊讶地说。

“是呀,这十多道关,也不知道要累坏多少种田人呢,这香喷喷的大米饭是种田人用血汗浇灌出来的。”蒋妈妈深有感触地说。

蒋妈妈一番深刻的教诲,不仅加深了周恩来对诗意的理解,更激励他勤奋学习。为了过好习字关,他除了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外,还坚持每天练一百个大字。

有一天,周恩来随陈妈妈到一个路途较远的亲戚家,回来时已是深夜了。一路上风尘劳累,年幼的恩来已精疲力尽、呵欠连天,上下眼皮直打架,但他仍要坚持练完一百个大字再休息。陈妈妈见状,心疼不过,劝道:“明天再写吧!”

“不,妈妈,当天的事当天了!”周恩来说服了陈妈妈,连忙

把头埋在一盆凉水里,一下子把瞌睡虫赶跑了,头脑也清醒多了。

一百个字刚写完,陈妈妈一把夺过恩来的笔说:“这下子行了吧,快睡觉!”

“不!”周恩来仔细看完墨汁未干的一百个大字,皱着眉头认真地说:“陈妈妈,你看这两个字写歪了。”

说着,周恩来 *** 的小手又挥起笔来,把那两个字又写了三遍,直到满意这止。

2.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怎么扩写成一段话,在50字左右,并用上一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当我读到这首诗时,我的脑海中总是浮现出一位老农顶着烈日在田里锄田播种,汗珠一颗一颗地滴进禾苗下面土里的情景。

每当我们把剩下的饭菜倒掉时,可否想过正在炎炎夏日下辛勤劳动的农民伯伯?每当我们厌恶农民伯伯那黝黑的皮肤,长满老茧的手时,是否想过我们所吃的白米是他们汗水的结晶?

其实每一颗米都是用农民伯伯的汗水换来的,但是在很多人的眼中都不以为常,经常浪费粮食。记得我小时候每一次吃饭时,总是把饭撒在桌子上,爸爸每一次都心疼地告诉我:“女儿,不要浪费啊!”可我每一次都当作耳边风,不听爸爸的劝言,直到我现在懂事了,再读这首诗的时候,才明白体会到:原来农民伯伯工作是多么辛苦的。

现在的我们的生活渐渐富起来了,不愁吃,不愁穿,虽然这样,但是也不能铺张浪费。虽然我们如今吃得饱,穿的暖,但是你们可否听说过在世界的某一个角落里仍然有很多人因为生活在饥寒交迫的环境中挣扎求存……每当我看见的一张张贫困山区儿童的照片时,我不禁落泪了……

像我们一样的同龄人生活在贫困山区的环境中,他们衣衫褴褛,吃着像石头一般的馒头时,可我们却还正在无休止地浪费……

作为一个小学生,我们现在不是财富的创造者,而是一个消费者。因为如此,我们才更要尊重农民伯伯和珍惜粮食的好习惯!

3. 用“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扩展成一段话

【年代】:唐

【作者】:李绅

【作品】:悯农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意思:

正午时分,农民还在为禾苗除草,汗水不断的滴落在禾苗下面的土壤里。谁知道我们盘中的美餐,它们每一粒都凝聚着农民的辛苦。

结合全文意思理解

用一种修辞方法,扩展成一段话。如下:

正午时分,太阳像一个大火球一样炙烤着大地,一个带着草帽的农民在一片绿油油的田里,拿着锄头弯着腰正在为田里的禾苗除草。豆大的汗水不断的从他的额头滴下来,落在禾苗的土壤里。

4.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感想400字

诗的开头就与了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种田的辛苦,提醒人们珍惜农民的劳动成果,诗中表达了对农民深深的同情和敬重.诗人用非常粗疏的笔调,勾勒出一幅田间劳动的场景:农民们不避烈日,正挥汗如雨地锄着庄稼地,它提醒人们每一颗粮食都来之不易.这一场景在诗歌中非常突出,它也能使我们联想到,还有多少人正在阴凉处避暑消热,并且心安理得地享受着农民的劳动成果呢?那些富贵人家丰盛的“盘中餐”,正是农民风雨之中、烈日之下辛勤劳作流下的汗水换来的呵!这一鲜明的对比,又使我们看到了诗人对农民的同情,对不平等的现实的不满.。

5. 以锄禾日当午为题目,以劳动为主题的作文

春种一粒粟, 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 农夫犹饿死。 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李绅,字公垂。

他不仅是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之一,而且是写新乐府诗的最早实践者。元稹曾说过:“予友李公垂,贶予乐府新题二十首。

雅有所谓,不虚为文。予取其病时之尤急者,列而和之,盖十二而已。”

元稹和了十二首,白居易又写了五十首,并改名《新乐府》。可见李绅创作的《新题乐府》对他们的影响。

所谓“不虚为文”,不也就含有“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意思吗?可惜的是李绅写的《新乐府》二十首今已不传,不过,他早年所写的《悯农二首》(一称《古风二首》),亦足以体现“不虚为文”的精神。 诗的第一首一开头,就以“一粒粟”化为 “万颗子”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丰收,用“种”和“收”赞美了农民的劳动。

第三句再推而广之,展现出四海之内,荒地变良田,这和前两句联起来,便构成了到处硕果累累,遍地“黄金”的生动景象。“引满”是为了更有力的“发”,这三句诗人用层层递进的笔法,表现出劳动人民的巨大贡献和无穷的创造力,这就使下文的反结变得更为凝重,更为沉痛。

“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罗隐《雪》)是的,丰收了又怎样呢?“农夫犹饿死”,它不仅使前后的内容连贯起来了,也把问题突出出来了。勤劳的农民以他们的双手获得了丰收,而他们自己呢,还是两手空空,惨遭饿死。

诗迫使人们不得不带着沉重的心情去思索:是谁制造了这人间的悲剧?答案是很清楚的。诗人把这一切放在幕后,让读者去寻找,去思索。

要把这两方综合起来,那就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劳动替富者生产了惊人作品(奇迹),然而,劳动替劳动者生产了赤贫。粻氦纲教蕺寄告犀梗篓劳动生产了宫殿,但是替劳动者生产了洞窟。

劳动生产了美,但是给劳动者生产了畸形。” 第二首诗,一开头就描绘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依然在田里劳作,那一滴滴的汗珠,洒在灼热。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