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课堂有效教学 谈初中地理的有效教学
展开全部
课堂教学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阵地,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每个教师追求的目标。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获得了进步或发展。如何在有限的45分钟课堂教学内使学生有效地获取知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呢?笔者进行了实践探索。
1、巧设新课导语,追求教学的有效性
地理教学中的新课导入艺术,是优化地理教学结构,提高授课效率的关键一环。导语是课堂教学的起点,就像乐曲中的“引子”,戏剧中的“序幕”,起着酝酿情绪、激发兴趣、渗透主题、创设情境的作用。恰当、简洁、生动或风趣幽默的导语,会有效地吸引学生,使其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迅速形成教学高潮。因此,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设计出新颖的导语,以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导入新课的方法有以旧拓新式、承上启下式、设疑提问式、声像式、谜语式等多种形式。例如,在教学“秦岭一淮河”这节内容时,我用多媒体展示南方、北方传统房屋建筑的图像,让学生找出它们的区别,然后迁移到我国南方、北方的差异从而导人新课。又如,在教学中国地理“南方地区”时,我通过复习旧知识导入:(1)讨论秦岭一淮河一线,除了是我国南北方地区的界限以外,还有哪些重要特征;(2)讨论秦岭一淮河以北和以南地区在降水和气温(一月)、农作物熟制等自然条件的差异;(3)复习北方地区的铁矿产地,全国最大的能源基地以及我国几大油田;(4)复习北方农民的生活及爱好的体育运动。通过上述的复习,可达到两个目的:一是为新课内容提供了知识准备,二是形成新旧知识的对比,有助于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再如,在教学“海洋资源”这节内容时,我让学生从陆地上的不可再生资源话题切入,进而引导学生认识到开发海洋资源的意义。这样导入新课使学生产生了良好的学习动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巧设问题情境,追求教学的有效性
教学问题在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要,是贯穿教学过程的主线。恰当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愿望,启迪思维,进而对知识本身产生兴趣。在教学中,问题设计是否新颖、是否具有启发性、是否符合初中学生的好奇心理,关系到学生能否有效地进行探究活动。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用心设计问题情境,为学生的有效探究铺路。
问题情境设计应把握好三个原则:一是设计的问题能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二是提出的问题要注意难易适中,使学生“跳一跳够得着”;三是对于难度大的问题,设计上要呈现梯度,让学生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解决问题,感受在探究中获取知识的喜悦。例如在学习“世界人口”这节课时,我设计了“世界人口增长的快慢对当今社会有何影响?”“正确的人口政策是怎样的?”等问题,让学生可以与同桌进行讨论,互相启发;也可以在小组中进行讨论,集思广益,开阔思路;也可以抓住中心和关键,全班进行讨论,各抒己见。有的学生认为:人口自然增长率快对人口零增长或负增长的国家有好处,人口自然增长率慢对人口增长过快的国家有好处。有的学生还提出:在发生天灾人祸或战争而导致大量人员死亡的时候,人口自然增长率快会有好处等。这时我又引导学生去思考本节一个最根本的问题:什么样的人口政策才是正确的?通过对问题的引领,使学生理解人口增长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的关系,从而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在这个环节里,通过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对话、答辩、争论等活动,促进了学生的思想和情感的交流,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而教师的适时引导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3、巧用身体资源,追求教学的有效性
地球运动和经纬线是初中地理教学的难点,极地地区的地理坐标的判定更是难中之难。教学中,我巧妙利用本指法解决极地地区的地理坐标问题,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方法是:握起右手成拳,大拇指在上为北方,四指所指的方向为地球自转方向,这样从北极看,为逆时针方向转动;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方向转动。这种方法非常简便易懂,产生了很好的立体模仿效果,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能力,运用起来方便易行。又如,在教学“地图”这节课的“不同的山体形态”知识点时,我请同学们伸出自己的一只手,拇指放于掌内握成拳,假设它是一个山体模型,然后找出山体模型有哪些地形。手背部关节突起的部位相当于山顶,关节间的部位相当于鞍部,而4个手指从根部起的第一节的背部相当于山脊,手指间缝相当于山谷。向手背上撒些水,水顺着指缝向下流,说明山谷是集水的部位,往往成为河流的发源地。手的小指的外侧相当于陡崖,即平时人们所说的悬崖。在进行形象演示的同时,师生共同参与,积极展开讨论,发挥学生的思考和想象能力。
4、师生和谐互动,追求教学的有效性
芝加哥大学教授莱恩・艾斯奎斯认为,教学应该是真正意义上的双边活动,不仅要看结果,更要看过程。课堂气氛是师生在课堂上所表现出来的情绪、情感状态,是师生在课堂上共同创造的心理和社会氛围。课堂气氛会影响到学生在课堂中的行为态度,课堂教学要创造良好的教学气氛,在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形成和谐、民主、平等的人际关系,这样学生就会在满意、愉快、合作、互动和互助的积极情感状态中学习。学生一旦主动学习,教师的责任就由讲授、提问转换为倾听,学生感觉教师在等待和倾听,学生的声音就转化为有效教学的资源。例如,在教学“青藏高原的湖泊”时,教材里只说到青藏高原的湖泊是以咸水湖为主,为什么是咸水湖却没有涉及,于是我鼓励学生探讨这个问题。有的学生说是因为当地气候问题;有的说是因为青藏高原有丰富的钾盐,所以湖水咸了;有的认为是当地雨水少,蒸发量大的缘故。对学生提出的每个答案大家都可以争论,发表不同的见解,同时我都给予客观积极的评价,学生受到鼓舞,士气很高。
5、构建多彩课堂,追求教学的有效性
“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动力。”成功的地理教师都十分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心理,灵活选用讲故事、做游戏、猜谜语、举实例、展邮票、编歌谣、搞竞赛、析案例、搞辩论、研课题等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008年我国汶川大地震后,我及时组织学生讨论在学校、家庭等场所如何避震,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使他们学到了有用的东西。
我国“神七”飞天,我开展了“宇宙星空探索”的知识讲座,从宇宙的起源,到各种天体的产生、发展、最终灭亡,来揭示宇宙发展的内在规律,提出“地球上的人类向何处去?”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真理的热情。
探究性学习既是一种学习方式,更是一种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探究性学习注重学生主体的参与性,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有利于学生自主地学习个性发展所需要的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这些品质都是终身学习社会所必需的。在教学过程中,我经常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例如,在学习“中国水资源”这一内容时,我要求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调查家乡的水资源利用情况:(1)当地用水资源有哪几种类型?(2)当地用水分为几类?(3)当地以哪种灌溉方式为主?(4)当地种植的农作物与水资源是否适合?等等。然后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各组指定一名学生作为课题负责人,各小组带着自己的课题进行探究活动,最后全班汇总。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知道家乡水资源利用的类型,并提出一些节水的建议和措施。
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是学习地理知识的主阵地。如果每个地理老师都能巧设问题情境,营造良好氛围,构建多彩课堂,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思想,追求导入新课的有效性、问题探究的有效性、师生互动的有效性、激发兴趣的有效性,那么教学效果的“立竿见影”,就不会再是神话。
1、巧设新课导语,追求教学的有效性
地理教学中的新课导入艺术,是优化地理教学结构,提高授课效率的关键一环。导语是课堂教学的起点,就像乐曲中的“引子”,戏剧中的“序幕”,起着酝酿情绪、激发兴趣、渗透主题、创设情境的作用。恰当、简洁、生动或风趣幽默的导语,会有效地吸引学生,使其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迅速形成教学高潮。因此,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设计出新颖的导语,以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导入新课的方法有以旧拓新式、承上启下式、设疑提问式、声像式、谜语式等多种形式。例如,在教学“秦岭一淮河”这节内容时,我用多媒体展示南方、北方传统房屋建筑的图像,让学生找出它们的区别,然后迁移到我国南方、北方的差异从而导人新课。又如,在教学中国地理“南方地区”时,我通过复习旧知识导入:(1)讨论秦岭一淮河一线,除了是我国南北方地区的界限以外,还有哪些重要特征;(2)讨论秦岭一淮河以北和以南地区在降水和气温(一月)、农作物熟制等自然条件的差异;(3)复习北方地区的铁矿产地,全国最大的能源基地以及我国几大油田;(4)复习北方农民的生活及爱好的体育运动。通过上述的复习,可达到两个目的:一是为新课内容提供了知识准备,二是形成新旧知识的对比,有助于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再如,在教学“海洋资源”这节内容时,我让学生从陆地上的不可再生资源话题切入,进而引导学生认识到开发海洋资源的意义。这样导入新课使学生产生了良好的学习动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巧设问题情境,追求教学的有效性
教学问题在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要,是贯穿教学过程的主线。恰当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愿望,启迪思维,进而对知识本身产生兴趣。在教学中,问题设计是否新颖、是否具有启发性、是否符合初中学生的好奇心理,关系到学生能否有效地进行探究活动。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用心设计问题情境,为学生的有效探究铺路。
问题情境设计应把握好三个原则:一是设计的问题能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二是提出的问题要注意难易适中,使学生“跳一跳够得着”;三是对于难度大的问题,设计上要呈现梯度,让学生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解决问题,感受在探究中获取知识的喜悦。例如在学习“世界人口”这节课时,我设计了“世界人口增长的快慢对当今社会有何影响?”“正确的人口政策是怎样的?”等问题,让学生可以与同桌进行讨论,互相启发;也可以在小组中进行讨论,集思广益,开阔思路;也可以抓住中心和关键,全班进行讨论,各抒己见。有的学生认为:人口自然增长率快对人口零增长或负增长的国家有好处,人口自然增长率慢对人口增长过快的国家有好处。有的学生还提出:在发生天灾人祸或战争而导致大量人员死亡的时候,人口自然增长率快会有好处等。这时我又引导学生去思考本节一个最根本的问题:什么样的人口政策才是正确的?通过对问题的引领,使学生理解人口增长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的关系,从而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在这个环节里,通过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对话、答辩、争论等活动,促进了学生的思想和情感的交流,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而教师的适时引导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3、巧用身体资源,追求教学的有效性
地球运动和经纬线是初中地理教学的难点,极地地区的地理坐标的判定更是难中之难。教学中,我巧妙利用本指法解决极地地区的地理坐标问题,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方法是:握起右手成拳,大拇指在上为北方,四指所指的方向为地球自转方向,这样从北极看,为逆时针方向转动;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方向转动。这种方法非常简便易懂,产生了很好的立体模仿效果,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能力,运用起来方便易行。又如,在教学“地图”这节课的“不同的山体形态”知识点时,我请同学们伸出自己的一只手,拇指放于掌内握成拳,假设它是一个山体模型,然后找出山体模型有哪些地形。手背部关节突起的部位相当于山顶,关节间的部位相当于鞍部,而4个手指从根部起的第一节的背部相当于山脊,手指间缝相当于山谷。向手背上撒些水,水顺着指缝向下流,说明山谷是集水的部位,往往成为河流的发源地。手的小指的外侧相当于陡崖,即平时人们所说的悬崖。在进行形象演示的同时,师生共同参与,积极展开讨论,发挥学生的思考和想象能力。
4、师生和谐互动,追求教学的有效性
芝加哥大学教授莱恩・艾斯奎斯认为,教学应该是真正意义上的双边活动,不仅要看结果,更要看过程。课堂气氛是师生在课堂上所表现出来的情绪、情感状态,是师生在课堂上共同创造的心理和社会氛围。课堂气氛会影响到学生在课堂中的行为态度,课堂教学要创造良好的教学气氛,在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形成和谐、民主、平等的人际关系,这样学生就会在满意、愉快、合作、互动和互助的积极情感状态中学习。学生一旦主动学习,教师的责任就由讲授、提问转换为倾听,学生感觉教师在等待和倾听,学生的声音就转化为有效教学的资源。例如,在教学“青藏高原的湖泊”时,教材里只说到青藏高原的湖泊是以咸水湖为主,为什么是咸水湖却没有涉及,于是我鼓励学生探讨这个问题。有的学生说是因为当地气候问题;有的说是因为青藏高原有丰富的钾盐,所以湖水咸了;有的认为是当地雨水少,蒸发量大的缘故。对学生提出的每个答案大家都可以争论,发表不同的见解,同时我都给予客观积极的评价,学生受到鼓舞,士气很高。
5、构建多彩课堂,追求教学的有效性
“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动力。”成功的地理教师都十分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心理,灵活选用讲故事、做游戏、猜谜语、举实例、展邮票、编歌谣、搞竞赛、析案例、搞辩论、研课题等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008年我国汶川大地震后,我及时组织学生讨论在学校、家庭等场所如何避震,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使他们学到了有用的东西。
我国“神七”飞天,我开展了“宇宙星空探索”的知识讲座,从宇宙的起源,到各种天体的产生、发展、最终灭亡,来揭示宇宙发展的内在规律,提出“地球上的人类向何处去?”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真理的热情。
探究性学习既是一种学习方式,更是一种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探究性学习注重学生主体的参与性,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有利于学生自主地学习个性发展所需要的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这些品质都是终身学习社会所必需的。在教学过程中,我经常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例如,在学习“中国水资源”这一内容时,我要求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调查家乡的水资源利用情况:(1)当地用水资源有哪几种类型?(2)当地用水分为几类?(3)当地以哪种灌溉方式为主?(4)当地种植的农作物与水资源是否适合?等等。然后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各组指定一名学生作为课题负责人,各小组带着自己的课题进行探究活动,最后全班汇总。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知道家乡水资源利用的类型,并提出一些节水的建议和措施。
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是学习地理知识的主阵地。如果每个地理老师都能巧设问题情境,营造良好氛围,构建多彩课堂,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思想,追求导入新课的有效性、问题探究的有效性、师生互动的有效性、激发兴趣的有效性,那么教学效果的“立竿见影”,就不会再是神话。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