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规的寓意和象征意义
子规即杜鹃鸟,在古代诗歌中是凄凉哀伤的象征。以烘托伤春、惜春之情,抒发乡愁、思念之情,倾诉悲苦、哀怨之情。表达思念故国、故乡和亲人之情,还可用来比喻忠贞。
在对杜鹃的不断吟咏中,对其精神意蕴不断地阐发,赋予杜鹃鸟更加丰富的文化意蕴,构成了极具审美价值的人文精神。
一、子规象征凄凉、哀伤、离别、愁苦。
子规凄苦、哀伤、离别、愁苦的象征意义主要源自于它的鸣叫,它那“惯作悲啼”的鸣叫,能使许多愁肠百结的人心酸肠断。唐代以后,子规鸟就被汉族称为“冤禽”、“悲鸟”、“怨鸟”,无数文人墨客为其吟咏诉冤。天长日久,杜鹃鸟被推上了“文化鸟”的宝座,定位为一种可怜、哀惋、至诚、悲愁的象征。
二、子规象征哀怨、思念、思归
蜀国的一个君王退位后归隐深山,结果在归隐深山时不幸的是听到国家灭亡,这位君主很伤心选择了自杀,传说死后这位君主由于其高洁的灵魂化成杜鹃鸟,每一年在春天快要过去的时候都会啼叫,直到口中滴出血来依旧在叫。后来诗人就用杜鹃的声音表达亡国之思,以及悲苦和哀怨的一种情绪。
子规的相关说明
子规,又叫杜宇、四声杜鹃、催归。它总是朝着北方鸣叫,六、七月鸣叫声更甚,昼夜不止,发出的声音极其哀切,犹如盼子回归,所以叫杜鹃啼归。这种鸟也叫子归。到了六月、七月,叫声变得更加响亮,昼夜不绝,叫声凄惨,仿佛在盼望着自己的孩子能够归来。
春末夏初,常常可以听到“布谷、布谷”的叫声,或者“早种包谷、早种包谷”的叫声,这其实就是子规的叫声,因此在中国民间传说中,尤其在黄河流域、华北华中、东北西北,子规的象征就含有劝农、知时、勤劳等正面意义。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子规
子规的寓意和象征意义是:凄凉、哀伤、离别、愁苦、哀怨、思念、思归、劝农、知时、勤劳的情思等等。
一、子规象征凄凉、哀伤、离别、愁苦。
子规凄苦、哀伤、离别、愁苦的象征意义主要源自于它的鸣叫,它那“惯作悲啼”的鸣叫,能使许多愁肠百结的人心酸肠断。
自唐代以后,子规鸟就被汉族称为“冤禽”、“悲鸟”、“怨鸟”,无数文人墨客为其吟咏诉冤。天长日久,杜鹃鸟被推上了“文化鸟”的宝座,定位为一种可怜、哀惋、纯洁、至诚、悲愁的象征。
二、子规象征哀怨、思念、思归
蜀国的一个君王退位后归隐深山,结果在归隐深山时不幸的是听到国家灭亡,这位君主很伤心选择了自杀,传说死后这位君主由于其高洁的灵魂化成杜鹃鸟,每一年在春天快要过去的时候都会啼叫,直到口中滴出血来依旧在叫。
声音极其悲切的,后来诗人就用杜鹃的声音表达亡国之思,以及悲苦和哀怨的一种情绪。
三、子规象征劝农、知时、勤劳
春末夏初,我们常常可以听到“布谷、布谷”的叫声,或者“早种包谷、早种包谷”的叫声,这其实就是子规的叫声,因此在中国民间传说中,尤其在黄河流域、华北华中、东北西北,子规的象征就含有劝农、知时、勤劳等正面意义。
子规,又叫杜宇、四声杜鹃、催归。它总是朝着北方鸣叫,六、七月鸣叫声更甚,昼夜不止,发出的声音极其哀切,犹如盼子回归,所以叫杜鹃啼归。这种鸟也叫子归。到了六月、七月,叫声变得更加响亮,昼夜不绝,叫声凄惨,仿佛在盼望着自己的孩子能够归来。
含有子规的古诗:
《宣城见杜鹃花》李白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译文:
以前在蜀国时曾听过杜鹃凄恻的鸣啼,没想如今在异乡宣城,又看到杜鹃盛开。
杜鹃鸣叫悲啭,使人愁肠寸断。暮春三月,这鸟鸣花开的时节,心中思念故乡。
创作背景:关于此诗的创作时间,主要有两种说法。根据裴斐《李白年谱简编》,此诗作于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年)春,时李白在宣城郡。另一种说法以薛天纬为代表,他认为此诗作于李白流放遇赦归来之后,写这首诗的时候,李白已是迟暮之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