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国》符合真正的历史吗?

 我来答
半夜失眠了啊494b9cb
2017-10-05 · 超过15用户采纳过TA的回答
知道答主
回答量:95
采纳率:0%
帮助的人:8.3万
展开全部

《大秦帝国》是一部优秀的历史剧,里面还原了不少历史事件,但是绝不是真正的历史。里面有很多美化秦国的成分,夹杂了不少作者的主观想法在没。

以第一部裂变来说,商鞅变法确实利于秦国,但对于秦国普通人来说就是一个灾难。商君之法严峻苛刻,秦人受刑者不计其数,故有秦人不觉无鼻之丑一说。按照商鞅的说法国家强大就要强干弱枝,把财富最大限度的收到国家手中,要让老百姓过得贫穷没有尊严同时要让百姓知道特权的存在,当百姓希望获得特权待时告诉他们有一个方法可以让他们成为贵族,那就是打仗杀人,所以秦军战斗力极强,商鞅称这个策略为耕战,就是老百姓只要知道打仗和种地就行,其他的事他们不该也不必知道。

第二部纵横,张仪外交方面确实游刃有余,但是在个人感情方面就有点别了,张仪可能见都没见过燕国太子妃,而且魏冉和张仪关系应该也就是同事关系,不存在魏冉是张仪带到秦国一说。因为在秦武王继位后驱逐张仪时魏冉没有发表什么意见。甚至在后来魏冉讨厌张仪之类的舌辩之士天下皆知。

第三部崛起中最大的问题就是白起洗的太白,范睢黑的太狠。历史上白起不是什么人道主义者,杀人就是为了军功就是为了升官,白起每次征战动辄斩获数万颗人头是家常便饭,长平之战屠杀赵军也是白起自己做出的决策。至于范睢历史上是有倾国大才的一个人在剧中就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小人,确实范睢人品不好,但是能力确实很强。

总得来说大秦帝国拍的很好但是不能当成历史来看。

猴67546烈截f5e02d
2017-09-26 · TA获得超过283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263
采纳率:92%
帮助的人:55.2万
展开全部

《大秦帝国》是近年很优秀的历史系列电视剧,应该说该剧的框架基本与史实相符,下面是《夜狼文史工作室》特约撰稿人忆江南在其著作《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一书中关于大秦崛起的描述,亲们可以与剧情比较一下:

公元前359年,秦国国都雍城南门竖起了一根三丈高的木头,就在这根木头立下的那一刻,中国历史上许多事件的伏笔已经悄无声息地埋在了雍城那历经风霜、坚实厚重的肥沃黄土之中。 战国中前期,在齐楚燕韩赵魏秦七雄中,位于关西的秦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比中原各国落后。与之相邻的魏国就远比秦国强大,并且从秦国夺去了河西一大片土地。

秦孝公即位后下决心发奋图强,赶超关东诸国,他知道对于国家的发展崛起来说最重要的是人才,就下了一道命令,说:“不论是秦国人还是外国人,谁要是有办法使秦国富强起来,就赏赐他高官厚禄。” 秦孝公这样一号召,果然吸引了不少有才干的人。卫国有一个贵族叫公孙鞅(就是后来的商鞅),他在本国得不到重用,就跑到秦国来求见秦孝公。

商鞅对秦孝公说:“一个国家要富强,必须注意农业,奖励将士;要打算把国家治好,必须有赏有罚。有赏有罚,朝廷有了威信,一切改革也就容易进行了。”秦孝公完全同意商鞅的主张,就拜商鞅为左庶长(相当于副丞相),让他全权负责改革大事。 商鞅起草了一个改革的法令,但是怕老百姓不信任他,不按照新法令去做,就先叫人在都城的南门竖了一根三丈高的木头,下命令说:“谁能把这根木头扛到北门去,就赏赐十两金子。”大伙儿先是议论纷纷,而后你瞧我,我瞧你,就是没有上去扛木头的。 商鞅知道老百姓还不相信他下的命令,就把赏金提到五十两,没想到赏金越高,看热闹的人越觉得不近情理,仍旧没人去扛。这时,一个勇敢的人(历史本来应该记住这个人的名字)从人群中走了出来,说:“我来试一试。”他把木头扛起来就走,一直搬到北门。 商鞅立刻派人赏给这个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五十两黄澄澄的金子,一分也不少。 这件事立即在全城传开了,一下子轰动了秦国,老百姓说:“左庶长的命令真不含糊!”

南门立木在秦国百姓中树立起了商鞅的威信,他就趁热打铁把起草的改革法令公布了出去。新法令规定:官职大小和爵位高低以军功为标准,贵族没有军功就没有爵位;多生产粮食和布帛的,免除官差;凡是为了做买卖和因为懒惰而贫穷的,连同妻子儿女都罚做官府的奴婢。

公元前350年,商鞅又实行了第二次改革,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一、废井田,开阡陌;二、建立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三、为了便于向东发展,迁都咸阳。 商鞅深知只有强大的农业才能支持不断扩大的战争,所以他重农抑商,大力发展农业,并通过严谨的法律对农业实行有效的宏观管理,还大修水利工程支持农业的发展。秦灭楚时发动了六十万的大军,打了将近两年,如果秦国没有发达的农业,进行这么大规模的战争绝对是不可能的任务。

商鞅还把其师李悝的《法经》改为《秦律》,推行全国,这是一套任何别的国家都无法忍受的繁杂、严厉、苛刻的法律。从此以后,整个秦国都严格地按照这套法律成功而有效地运转,它影响了六代秦人,直到秦始皇,最终使秦国完成了灭掉六国、一统天下这一伟大而又艰巨的历史任务。 比如,商鞅规定:秦国的士兵只要斩获敌人一个首级,就可以获得爵位一级、田宅一处和仆人数个。斩杀的首级越多,获得的爵位就越高。可以说整个生活跟打仗挂钩了,这就是商鞅著名的军功授爵制度。 商鞅还提出并实施了“一刑无等级”,即“自卿相、将军以至大夫、庶人,有不从王令、犯国禁、乱上制者,罪死不赦”,这颇有些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味道。在贵族特权还普遍存在的条件下,敢于提出“一法令”,其胆识和魄力是可以想见的。

后来,秦孝公去世,旧贵族趁机诬告商鞅“谋反”,将他杀死后施以车裂之刑。商鞅虽死,但由于新法颁布多年,深入人心,得以继续贯彻。他若地下有知,在为自己伤心的同时,肯定也会为变法的成功而深感欣慰。

自从商鞅变法以后,秦国的农业生产逐年增加,军事力量日渐强大,为领土扩张、统一六国提供了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基础。不久,秦国进攻魏国的西部,从河西打到河东,把对方的都城安邑(今山西夏县)也打了下来,魏国不得不割让河西土地,把国都迁到大梁(今河南开封)。 秦国越来越富强,周天子深为震动,派使者给秦孝公送来了祭肉,封他为“方伯”(一方诸侯的首领),中原的诸侯国也纷纷向秦国道贺。

秦孝公的儿子秦惠王先夺取了三川地区,而后北收上郡,南取汉中,西括九夷,东据成皋,割取了其他诸侯国的大片土地。 公元前256年,秦昭王灭掉了早已名存实亡的周王室,天下完全陷入了群龙无首、诸侯混战的状态。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宝贝书豪123
2017-10-05 · TA获得超过258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565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4.3万
展开全部

      每每看到孙皓晖先生著作的《大秦帝国》,心情就格外激动,因为先生从秦帝国发展的角度,阐述了一个国家发展的历史。读的过程中。没有儒家的坑蒙拐骗,没有掺杂儒生的那种所谓的正统思潮。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西周的分封制,维持了一个分权天下共主的大周,但是虽然在近800多年的发展中,取得了很多历史成就。但是,始终是一盘散沙。直至秦的出现,奠定了中国今后近2000多年的大一统格局,国家并非共主,朕即天下,天下只有一个主人:那就是皇帝。  从此,中国进入了帝国时代。从准确意义上说,我国的封建社会应该是在秦帝国建立的时候,就已经结束了。

      帝国时代,使中国的发展进入一个崭新的时期。因为刻意更快捷、更方便的组织人力物力,建设国家、征讨蛮夷, 所以以全新制度组织起来的中国人,长时期处于世界的第一高位。国家的发展,需要好的制度,需要强大的组织形式。

      秦帝国的发展,就是在这样的历史中,经过几百年的努力而实现的。虽然真正实现目标只仅仅几年就淹没了,但是秦帝国留下的制度和先进的组织形式,却被后世所继承,逐渐完善、发扬光大,维持了中国在世界近2000年的巅峰之态。虽然近代以来,我国的帝国社会未能抵挡世俗化资本主义的侵略与奴役,但是法家蝙蝠衫图存的思想,从未断过。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戊戌变法失败了,但是中国人变法的决心与意志从未衰竭。1921年成立的中国共产党,就是一个具有改革、变法意识的伟大的党,现在是世界第一大党。中国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不断探索与实践,改变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体制,建立更加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模式,取得了伟大的成功。这些改变,从思想深处,也有当年商鞅的风范,为了人民、为国家的富强,不懈的努力。

      这些都是教条的儒家所无法比拟的。因此大秦帝国,反映了中国文化正源生成的历史。正所谓历史就像面镜子,越擦越亮。书写历史的儒生,不断地向往三皇五帝,讽今褒古,就是想开历史的倒车,否定变革的思想。也是,以教条为念,怎有发展与创新?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贺芷秋b83aba
2017-09-28 · TA获得超过348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282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53.5万
展开全部

什么是“历史正剧”,或者“历史剧”?经常有人搬出这个词,但它的标准却很模糊。关于“历史剧”,基本的共识是以真实的历史事实,历史资料作为题材,进行改编拍摄的剧目,可如果细究,即便是学者们都有不同看法。

历史剧的重要创作原则是“维持历史的忠实”。在我国,上世纪六十年代,戏剧界就对“历史剧”是“历史”还是“艺术”展开争论,郭沫若、茅盾、吴晗、熊佛西等论来论去,也没个共识。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历史剧创作原则是郭沫若提出的“失事求似”,即要求尽可能真实准确地把握与表现历史的精神,在此前提下,“和史事尽可以出入”。

争论《大秦帝国之崛起》是不是“历史正剧”,本质上和当年对《雍正王朝》的争论如出一辙。他们都改编自历史小说,小说终归是小说,不是正史,小说中甚至能虚构出历史上未必存在的人物,或者对原有人物添油加醋,比如《雍正王朝》中的邬思道、乔引娣。但是,从把握和表现一个时代的精神来看,电视剧《雍正王朝》乃至《大秦帝国之崛起》都力求还原,后者的“赳赳老秦,共赴国难”,以及对老秦人风俗的刻画,都颇为用心。

可以看出,《大秦帝国之崛起》在改编小说时,更试图呈现“历史感”,让该剧披上“历史正剧”的外衣,但编剧又想维持一种激烈的戏剧冲突。如果我们将原著和电视剧对比,我们会发现原著对电视剧有非常大的改动。在原著中,苏秦在小说的第二部《国命纵横》就有登场,是一个和张仪互相对峙的角色,而《大秦帝国之崛起》里轰轰烈烈的苏秦“死间”,和原著出入极大,原著中写到齐国招惹众怒,最终几近国破,完成这一壮举的主要人物是乐毅,齐国逢此大难,跟苏秦关系不大。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liaodalyg0d4a1c
2017-10-06 · TA获得超过525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016
采纳率:0%
帮助的人:39.5万
展开全部

有以下几点与历史有点出入:

1、秦惠文王赢驷即位时19岁,在位27年,终年46岁,盛年而死,而这里说他三十多岁即位,一直活到垂垂老矣;

2、樗里疾是秦惠文王的同父异母弟弟,高智商,樗里是他的封地名,而这里没有说明这一点,只说他是胡人,可能为了突显秦孝公的勤政吧;

3、商鞅拿下河西是用的诈术,公子卬是被骗去的,而这里粉饰了这一点,这非常重要;

4、景监是宦官,这里还写他成家了,官至上大夫,可能是没有阉割的那一种吧;

5、魏惠王直到秦武王时还在位,而这里说他在秦惠王时期苏秦合纵时死了,还死得那么巧,与楚威王、燕文侯同时死去;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13)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