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取益州,庞统提出上中下三计,为何刘备要用中计呢?
根据《三国志》等史料的记载,庞统(179年-214年),字士元,号凤雏,汉时荆州襄阳(治今湖北襄阳)人。东汉末年刘备帐下重要谋士,与诸葛亮同拜为军师中郎将。
与刘备一同入川,于刘备与刘璋决裂之际,献上上中下三条计策,刘备用其中计。对于庞统献上的这三条计策,上策很可能用最小的代价、而且是最快的时间拿下巴蜀之地。至于下计,则是比较稳妥的计策,也即回到荆州,对益州缓慢图之。但是,对于已经要和益州牧刘璋决裂的刘备,却选择了中策。那么,问题来了,刘备为何最终选择了中策呢?
首先,建安十六年(211年),法正奉益州牧刘璋之命到荆州,迎接刘备入益州共拒张鲁。法正私下向刘备献秘计,请刘备借机谋取益州。到了公元212年十二月,刘备已经在葭萌关屯驻一年。对于这个时候的刘备,显然不能一直在益州耗下去了,要么取益州,要么回荆州。
在夺取巴蜀之地上,当时在刘备身边的谋士庞统提出了三条计策。其中,上策为:挑选精兵,昼夜兼行直接偷袭成都,可以一举而定益州;中策是:击杀杨怀、高沛等蜀中名将,而后进兵程度;下策为:回到荆州,慢慢进图益州。
在献上了“上中下三计”后,庞统还向主公刘备强调,必须尽快做出决定,如果还是在益州犹豫不决,很可能会遭到刘璋的疑心。对此,刘备经过深思熟虑后,选择了中计。
究其原因,在于上策和下策都有明显的不足之处。一方面,就下策来说,回到荆州是比较容易,但是,想要再次进攻益州,势必会遇到刘璋的严防死守。更为关键的是,在汉末三国这一历史阶段,留给刘备打下地盘的时间是比较有限的。在荆州,刘备虽然占据了五个郡,不过,这也让他直面曹操和孙权这两个诸侯的压力。
同时,公元212年前后,曹操逐马超、破韩遂、灭宋建、横扫羌、氐,虎步关右,凉州地区基本平定。在击败马超,拥有雍州、凉州之地后,曹操下一步的目标,自然是就是汉中张鲁和益州刘璋了。为此,刘备如果回到荆州,很可能就错失了夺取巴蜀之地的最佳时机了。
再多等几年的话,说不定刘璋和张鲁一起投降了曹操。所以,下策显然是不可行的。另一方面,就庞统提出的上计来说,昼夜兼行直接偷袭成都,虽然收益很高,但是风险也是最大的。刘焉、刘璋父子在益州经营多年,不是那么容易被刘备偷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