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怎样预习语文课最有效果?
1.读准读顺课文
每拿到一篇新课文时,总会遇到一些读不准或是不认识的字词。这就需要学生在预习时能充分利用身边的工具书,扫除阅读中的障碍。而我们有的学生遇到不会读的字要么读半边,要么把他放过不读。这就没有达到预习的效果。如果要想把课文读顺,光光只读一两遍是达不到效果的,这就需要拿到新课文后要反复读课文,特别是文中难读句子,就更需要反复读。
而在课堂上,我们是不可能花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充分读熟课文。由此可见,课前能读准读顺课文,是预习的最基本要求。
2.圈点标注课文
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在预习读课文的同时,可以让学生圈画一些优美的词句,这样既可以促进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词语。再则可以把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标注出来,打上“?”。把这些看不懂的地方记下来,上课时就能特别留心听老师讲课。
这样,听课的目的非常明确,态度积极,注意力也容易集中,听课效果就更好。
如我在教学《清平乐、村居》时,一学生预习时对“醉里吴音”一词产生了疑问,课堂上该同学提出了自己的疑问,这一问反而激起了更多同学的探究的欲望。于是我抓住契机,让大家讨论,并联系上下文及文中的插图进行引导,学生才豁然开朗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预习时看似简单的圈点标注,却是学生在预习时的思维的真实流露。所以我们常常会看到那些乐思好学的孩子常常把书上标注的汇成商学院的,每到交流发言的时候,说起来也是头头是道。
3.理清课文思路
预习时,对所读的课文内容应该有个大概的了解,理清课文的思路,能用自己的话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可以边读书边在书上做记号,看看课文写了几件事、讲了几个问题,集中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观点,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
然而在教学时,却常常发现很多同学只会照着书上原文照读,而不会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表达。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学生对课文内容不熟悉,预习时没有理清课文思路。
4.结合课后练习
课后的思考练习题,通常是课文的主心骨,解决了这些就能领会课文。所以预习时结合课后练习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如在《桂花雨》一课中,为什么用“桂花雨”作为课题?《童年的发现》为什么“作者说自己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预习时学生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思考,教学时学生能更快更好地走入课文,与文本进行交流。
5.查阅相关资料
有时候课文所讲述的内容只是局限在一定的范围内,仅仅通过读课文学生了解的内容可能还不够全面,这就需要学生预先通过查阅相关资料进行全面的了解。
如《秦兵马俑》一文,课文虽然通过语言文字对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类型众多、形象鲜明作了深入的刻画。但很多同学不会满足于这些,他们还可能对兵马俑的制造、历史、发现……感兴趣。如果课前学生们对兵马俑有了全方位的了解,那么在课上他们对文字也会有更深的体会的。
1、阅读课文:阅读课文并尝试理解其内容,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做笔记。
2、复习生字:复习生字并加深记忆,预习语文课前应该复习的生字。
3、分析课文:分析课文中的语言结构和修辞手法,帮助理解课文。
4、做作业:完成相关作业,巩固课文内容。
5、讨论课文:和同学或家长讨论课文,帮助理解和提高语文水平。
6、练习写作:练习写作,通过写作巩固课文内容。
总之,预习语文课是提高语文水平的重要步骤,小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如阅读课文、复习生字、分析课文、做作业等方式,预习语文课,提高学习效率,提高语文水平。
浏览课文
预习语文,先要通篇快速浏览,对课文有个大致的了解。
在浏览的过程中,要知道每段大概在讲什么,每段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千万不要小看浏览全文这个部分,可以对新知识有个初步的了解,并且在大脑中形成初步的认识。
快速浏览全文,不仅可以大致掌握课文的中心思想,还可以提高孩子的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
这样就会使孩子在读课文时就有了正确的思维定向,一开始就能抓住重点,能够领会全文的意思。
2
掌握生字
预习一篇课文,字词句是基础。
课前的预习可以从读、圈、查、划、抄入手,循序渐进。
首先要能够认读生字和词语,对于容易出错的拼音应该重点掌握。
比如生字里边的平舌、翘舌、前鼻音等的区别,在预习时要多加注意。
还要注意生字的写法,低年级孩子要注意其笔顺。
对于不会读的生字,可以利用字典弄会,注意标音,多读几遍。
学过后,把词语、生字默写,做到准确无误。
3
默读课文
掌握了生字后,接下来就是进行全文默读一到两遍。
默读的速度不要过快,每一段每一个字都要读顺、读准。
默读的时候,可以默默地思考、比较、推敲,可以自由地停顿下来重复看、反复想。
这样做,可以促进思考,促进理解的深入。
在默读的时候,还要提倡一边读一边动手。
俗话说得好:不动笔墨不读书。
所以在默读过程中,要动笔圈圈、点点、画画、写写,提高思考的质量。
孩子学会了默读,养成了习惯,就会终身受益。
4
做课后习题
只要孩子认真阅读课文,就不难发现,很多课文后的阅读练习题都是一个统领全文的大问题。
在认真读完课文后,及时做练习题,可以进一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人物形象,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比如说《轮椅上的霍金》一文后的阅读练习题:默读课文,说说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霍金是一个“非凡”的科学家。
通过做这道题,可以掌握课文的梗概,加深理解课文的内容。
所以,做练习题时,重要的不是题目,而是题目所考查的知识内容,做题只是理解和掌握那部分的内容的一种方式。
因此,做课后练习题时,一定要对每一道题进行全面的思考。
在做练习题过程中,如果实在不会做,可以在题目旁边的空白处做好标记,做完练习题后,查找课本或参考书,把知识点弄清楚。
5
大声读课文
预习的最后一步,最好是把全文再读一遍。
这里的“读”一定要保证大声地读,切不可声音小得像蚊子嗡嗡叫。
而大声读课文,好处也很多。
第一,大声朗读的实质是朗读者在欣赏自己的声音,有利于孩子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
第二,大声朗读可以刺激孩子深入理解文章,容易集中注意力,有利于记忆材料。
第三,大声朗读还可以让孩子出口成章,通过朗读所积累的词汇量、丰富多彩的语言表达形式等,对孩子的写作具有最直接的模仿和借鉴作用,帮助孩子提高写作能力。
古语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这句话强调不管做什么事,要事先有充分的准备。
培养孩子预习习惯和提高预习能力正是让孩子学会学习的一个重要途径。
预习是语文学习的前奏,在语文学习中,只有做到充分的预习,才能实现语文学习的高效。
我认为常规预习应立足于以下三点:a、积累新结识的语言(主要是生字词语)做到会认、会写,能理解、能运用;b、大致了解作品内容(能给课文分段些段意,和主要内容和中心);c、自己发现了什么、悟出了什么,提出自己的问题。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对一篇文章能掌握到以上的内容,反复读几遍,一般问题都能得到解决,更重要的是学生对文本有自己深刻的见解和感受,有了充分的预习进入课堂自然会有所收获。
学生预习课文要做到:1、标自然段。2、通读全文,了解课文的大概意思,同时要准确地找出全部生字,划出不理解的语句。3、画好词佳句,做批注,指导孩子圈画并积累背诵。4、思考。思考在文字上、语句上、内容上、思想意义上还有哪些问题不太清楚,需要在上课的时候认真听老师讲或向同学和老师请教的,及时记录下来。
二、编制有效导学案,精心设计预习问题。
所谓导学案,即根据不同的课文,教师设计相关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预习。比如记叙文,除常规预习外,我还布置学生自己去探讨解决一些问题。例如,我在教学《司马迁发愤写小于史记大于》这课之前,给学生布置了预习题:⑴司马迁为什么要发愤写《史记》?⑵写《史记》的过程中遇到什么困难?他是如何对待这些困难的?⑶司马迁发愤的结果是什么?(4)《史记》是一部怎样的书?让学生带着问题认真读文,我们再进行一些必要的指导,学生就会自己主动解决一些问题。
三、引导学生自主选择预习内容,激发学生预习的兴趣。
高年级学生的独立意识逐步增强,如果学生的预习作业,一直是老师所布置的,学生没有自主选择,自由发挥的权利,就一定会削弱他们预习的积极性,特别是一些优秀、爱动脑的学生更是如此。此时,预习内容自由选择以及富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一定会激发他们自主学习的兴趣。可以成立预习超市,让学生自主选择。或者重视预习质疑,让学生主动思维。无论是自主选择预习作业,还是引导学生学会质疑预习,其目的都是为了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促使每一个层次的学生从被动学习走向主动学习,同时学会从不同起点主动走向新的学习之旅。
四、建立和完善评价体系,调动学生的预习积极性。
公平、公正、合理的评价体系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自主预习效果的评价应采取小组和个人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以小组评价为主,进一步提高自主预习的有效性。
对于预习作业,我们老师往往有这样的思想,反正课堂上还会教,一些预习作业有时间看看,没时间就不。这样的做法会带来许多不利。每个人其实都有惰性,小学生年纪小,更是如此,如果老师一此两次三次地不看不批,学生预习成果得不到老师的认可,他们就会失去预习的热情。这样的话,提高预习的实效性就成了一句空话。老师必须认真批改学生的预习作业,学生才会有认真做的动力。同时,还应形成另一个检查机制,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
五、合理安排预习时间,提高有效预习的效果。
合理安排预习时间,也是提高有效预习效果的一个重要环节。平时,我安排了短、频的预习时间,即从每天的晨读课时间里挤出十分钟,让学生初读、深读,整体感识将要学习的新课文;短短的十分钟难于收到预习成效,所以下午的自主阅读课再让出十分钟,让学生整理他们对新课文的疑问、困惑和收获;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晚上再利用十至十五分钟的时间借用工具书等来自行解决问题。这样的时间安排,看似支离破碎,但却较好地缓解和解决了学生的学习压力和厌学的情绪,使学生从心理上产生了主动的愉悦心理,从而主动地去预习,提高了预习的有效率。
2023-02-09
1)熟读课文,要求必背的课文尽量熟背。
据南宋朱熹记载:“要读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永远不忘。”
大声朗读课文,这是训练孩子语感的重要手段。如果孩子仅仅只是默读,那么最终究竟读成什么样子了,家长其实一无所知。
细心的家长会发现,拿到一篇新的教材文章,孩子最初一定是磕磕巴巴的,要么读错词语,要么就多一字,少一字,或者把顺序读倒了,更有甚者会读漏一整行。然而多读几遍之后,孩子就会慢慢熟悉起来,再是流畅且熟练,最后便能做到真正的有感情、有节奏、有轻重等等。
预习课文,不是为了完成任务而粗略地读三遍,我们一定要监督孩子做到熟读课文,并且家长可以翻翻文末,凡是需要背诵的古诗、段落、文章,尽量让孩子做到熟背。
(2)标出文章段落。
段落,是文章中表达意思的基本单位,通常称为自然段。它在形式上有着非常明显的标志,即开头空两格,一段结束就换行。
通常情况下,一篇文章可以分为若干个段落。而每个段落表达的都是相对完整的意思,代表着文章表达中的一个步骤。分段的作用在于反映文章的内在层次,使文章的内容有条理、有步骤地表达出来,同时还可以让读者在换行地停顿中思考与回味。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古诗和诗歌以外,所有的文章都是需要孩子们在预习的时候标出段落的。
(3)尽量解决字词方面的问题。
小学语文教材关于字词方面,大致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个内容是识字表。识字表不要求孩子们会写,只要孩子们能够读准字音,能够组两个常用的词语就可以了。根据以往的经验,每次考试对于识字表的考察,基本上都是连线题或者选择正确读音等方式,相对来说比较简单。第二个内容是写字表。写字表指的是带有田字格的红色生字,对于这部分生字的预习我们可以尽量做得细致一些。比如:从文中找出该字的正确读音,在写字表对应的生字头顶做好标记。了解每一个生字的结构、音序、部首、笔画。从文章中找出对应的词语,另外再重新组词一个或者两个。
第三个内容是词语表。词语表在教材倒数第一页和倒数第二页,除古诗以外,每篇文章都有孩子们必须要掌握的词语,我们可以让孩子在预习的时候读一读,翻一翻,加深印象
(4)带着课后的问题,思考正确的答案。
有效的预习,绝不仅仅只是停留在字词和熟读之上的,还应该参杂着对文章的一些思考。
几乎每篇课文的文末,都会有一个或者两个问题。我们在把前三项预习步骤落实后,可以结合文末的问题,再次熟读课文进行思考。而面对文末的一些仿写和题目,我们也可以鼓励孩子在本子上写一写,或者口头表述一下。习惯一旦养成了,孩子自然就学会了勤于思考的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