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复无常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福与祸并不是绝对的,它们相互依存,可以互相转化。比喻坏事可以引出好的结果,好事也可以引出坏的结果。
出处: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道德经》第五十八章。
原文节选: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译文:谁能知道究竟是灾祸呢还是幸福呢?它们并没有确定的标准。正忽然转变为邪的,善忽然转变为恶的,人们的迷惑,由来已久了。因此,有道的圣人方正而不生硬,有棱角而不伤害人,直率而不放肆,光亮而不刺眼。
扩展资料
《道德经·第五十八章》要点延伸:
世俗常说“反复无常”,那是没有弄清楚事物的规律,所以总觉得变过来变过去,摸不着头脑,实际上是有端倪,有头绪的,也就是说“反复有常”,“常”即指规律。老子指出正反两个方面的相互转化,是人类经常迷惑的问题,需要不断地探索与把握。
把握好了就是福,把握不好就是祸;把握好了就是“正”,把握不好就是“奇”,人生与社会确实存在这种反复无常的现象,但是把握好了,确实也存在“反复有常”的规律。那么,怎样才能防止事物向反面转化呢?也就是说怎样才能把握“反复有常”的规律呢?
老子在很多章都有论述。比如“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比如“为而不争”、“知者不言”,比如“善为士者不武”、“万物归焉而不为主”,比如“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比如“功遂身退,天之道”,等等,这都是多领域的人生经验。
在本章老子以圣人为榜样总结四项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以防落败。
一、是“方而不割”,即指虽然方正刚直,但不要伤害和断绝他人
二、是“廉而不刿”,即指虽然清廉敏锐,但不要挑剔他人,不要清孤自傲。
三、是“直而不肆”,即指虽然理直气壮,但不放纵,不肆无忌惮
四、是“光而不耀”,即指虽然光彩荣耀,但不炫示、不张扬。能做到这些可谓是知晓“反复有常”了,也就不会反复为“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