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思是唐代诗人张籍所作表达了什么的思想感情

秋思是唐代诗人张籍所作表达了什么的思想感情... 秋思是唐代诗人张籍所作表达了什么的思想感情 展开
 我来答
梦雪露
推荐于2018-04-06 · TA获得超过1.7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2019
采纳率:89%
帮助的人:419万
展开全部
张籍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富于包孕的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作客他乡的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怀念。

第一句交代“作家书”的原因(“见秋风”),说客居洛阳城,又见秋风。平平叙事,不事渲染,却有含蕴。秋风是无形的,可闻、可触、可感,而仿佛不可见。但正如春风可以染绿大地,带来无边春色一样,秋风所包含的肃杀之气,也可使木叶黄落,百卉凋零,给自然界和人间带来一片秋光秋色、秋容秋态。它无形可见,却处处可见。作客他乡的游子,见到这一切凄凉摇落之景,不可避免地要勾起羁泊异乡的孤孑凄寂情怀,引起对家乡、亲人的悠长思念。这平淡而富于含蕴的“见”字,所给予读者的暗示和联想,是很丰富的。
第二句紧承“见秋风”,正面写“思”字。晋代张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 《晋书·张翰传》)。张籍祖籍吴郡,此时客居洛阳,情况与当年的张翰相仿佛,当他“见秋风”而起乡思的时候,也许曾经联想到张翰的这段故事。但由于种种没有明言的原因,竟不能效张翰的“命驾而归”,只好修一封家书来寄托思家怀乡的感情。这就使本来已经很深切强烈的乡思中又增添了欲归不得的怅惘,思绪变得更加复杂多端了。“欲作家书意万重”,“欲”字紧承“见秋风”。这“欲”字颇可玩味。原来诗人的心情是平静的,像一泓清水。秋风乍起,吹起他感情上的阵阵涟漪。它所表达的正是诗人铺纸伸笔之际的意念和情态:心里涌起千愁万绪,觉得有说不完、写不尽的话需要倾吐,而一时间竟不知从何处说起,也不知如何表达。行文顺畅自如,一气流贯,然而句末“意万重”三字,忽又来一个逆折,犹如书法上的无垂不缩。因此这里诗人的感情并未顺流而下,而是向更深的地方去开掘。这种手法,看似寻常,实极高超。诗人因见秋风而生乡思,于是欲作家书,可是千言万语,又不知从何写起。“意万重”,乃是以虚带实。刘禹锡《视刀环歌》云:“今朝两相视,脉脉万重心。”“万重心”、“万重意”,俱是极言思想感情的复杂。其中究竟有多少心意,每一个有生活经验的读者,都能体会得到。因为是“意万重”,这家书怎么写呢?写了没有?作者没有明言,让读者去想象,这就叫做含蓄不尽,耐人寻味。
三、四两句,撇开写信的具体过程和具体内容,只剪取家书就要发出时的一个细节——“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诗人既因“意万重”而感到无从下笔,又因托“行人”之便捎信而无暇细加考虑,深厚丰富的情意和难以表达的矛盾,加以时间“匆匆”,竟使这封包含着千言万语的信近乎“书被催成墨未浓”(李商隐《无题四首》)了。书成封就之际,似乎已经言尽;但当捎信的行人就要上路的时候,却又忽然感到刚才由于匆忙,生怕信里漏写了什么重要的内容,于是又匆匆拆开信封。“复恐”二字,刻画心理入微。这“临发又开封”的行动,与其说是为了添写几句匆匆未说尽的内容,不如说是为了验证一下自己的疑惑和担心。(开封验看检查的结果也许证明这种担心纯属神经过敏。)而这种毫无定准的“恐”,竟然促使诗人不假思索地作出“又开封”的决定,正显出他对这封“意万重”的家书的重视和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千言万语,惟恐遗漏了一句。如果真以为诗人记起了什么,又补上了什么,倒把富于诗情和戏剧性的生动细节化为平淡无味的实录了。这个细节之所以富于包孕和耐人咀嚼,正由于它是在“疑”而不是在“必”的心理基础上产生的。并不是生活中所有“行人临发又开封”的现象都具有典型性,都值得写进诗里。只有当它和特定的背景、特定的心理状态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方才显出它的典型意义。因此,在“见秋风”、“意万重”,而又“复恐匆匆说不尽”的情况下来写“临发又开封”的细节,本身就包含着对生活素材的提炼和典型化,而不是对生活的简单模写。王安石评张籍的诗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题张司业诗》),这是深得张籍优秀作品创作要旨和甘苦的评论。这首极本色、极平淡,象生活本身一样自然的诗,似乎可以作为王安石精到评论的一个生动例证。
超凡又斑斓丶繁星G
2016-10-27 · TA获得超过1220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110
采纳率:0%
帮助的人:253万
展开全部
(一)作品
秋思
【 唐】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二)作品译文
洛阳城又开始刮秋风了,凉风阵阵吹起了我埋藏在心底的万千思绪,便想写封书信以 表对家人思恋。
又担心时间匆忙有什么没有写到之处,在送信之人即将出发前又再次打开信封检查。
(三)张籍(约767-约830)
唐诗人。字文昌,汉族,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人,郡望苏州吴(今江苏苏州), 先世移居和州,遂为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贞元十五年进士,历任太常 寺太祝、国子监助教、秘书郎、国子博士、水部员外郎、主客郎中,仕终国子司业, 故世称世称张水部、张司业。因家境贫困,眼疾严重,孟郊戏称“穷瞎张太祝”。他 对文学社会作用的认识,与白居易相近。与韩愈、白居易、孟郊、王建交厚。诗多反 映当时社会矛盾和民生疾苦,颇得白居易推重,张籍的乐府诗与王建齐名,并称“张 王乐府”。有《张司业集》。张籍诗歌创作大致有3个时期。40岁前为早期。
40-50岁为中期,其优秀乐府歌行作品多作于此期。50岁后为晚期。这时生活逐渐安 定,除仍写乐府歌行外,多作近体诗。他是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积极支持者和推动 者。其乐府诗颇多反映当时社会现实之作,表现了对人民的同情。其诗作的特点是语言 凝练而平易自然。和当时的王建齐名,世称“张王”。诗中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各种社会 矛盾,同情人民疾苦,如《塞下曲》、《征妇怨》,另一类描绘农村风俗和生活画面, 如《采莲曲》、《江南曲》。《张籍诗集》。
(四)赏析
这是表达思乡情怀的作品。通过叙述写信前后的心情,表达思念之深。《秋思》第一句交 代“作家书”的原因(“见秋风”),以下三句是描写作书前、作书后的心理活动。作书 前是“意万重”,作书后是“复恐说不尽”。“临发开封”这个细节把“复恐说不尽”的 心态表现得栩栩如生,意形相融。写的是人人意中常有之事,却非人人所能道出。作客他 乡,见秋风而思故里,托便人捎信。临走时怕遗漏了什么,又连忙打开看了几遍。事本子 平,而一经入诗,特别是一经张籍这样的高手入诗,便臻妙境。这在诗坛上并不是常有的。
(五)意境

“欲作家书意万重”,其中的“欲”字紧承“见秋风”。原来诗人的心情是平静的,像 一泓清水。秋风乍起,吹起他感情上的阵阵涟漪。行文顺畅自如,一气流贯,然而句 末“意万重”三字,忽又来一个逆折,犹如书法上的无垂不缩。因此这里诗人的感情并 未顺流而下,而是向更深的地方去开掘。这种手法,看似寻常,实极高超。我们细玩 诗意:诗人因见秋风而生乡思,于是欲作家书,可是千言万语,又不知从何写起。“意 万重”,乃是以虚带实。刘禹锡《视刀环歌》云:“今朝两相视,脉脉万重心。”“万重 心”、“万重意”,俱是极言思想感情的复杂。其中究竟有多少心意,每一个有生活经 验的读者,都能体会得到。因为是“意万重”,这家书怎么写呢?写了没有?作者没有明 言,让读者去想象,这就叫做含蓄不尽,耐人寻味。
(六)评价
王安石《题张司业》诗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颇能道出这首 诗的艺术风格和创作甘苦。诗以秋风起兴,这是自《诗经》以来常用的手法。秋风 一起,北雁南飞,他乡羁旅,易触归思。例如刘禹锡的《秋风引》就曾说:“何处秋 风至,萧萧送雁群。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我们再来看看诗人的历史,原来他 本籍吴中(今江苏苏州),这又使人想起晋人张翰的故事。据《晋书·张翰传》 说:“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 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
”张籍与张翰异代同里,且俱宦游北方。张翰因预测到齐王司马冏即将作乱,知机引 退,张籍未必有什么政治上的原因,但在见秋风而思故乡这一点上,却极其相似。他 虽不能像张翰那样马上“命驾而归”,但却把一腔思乡之情倾泻在纸上。这种感物缘情 的创作冲动,虽然用的是传统的手法“起兴”,但其中包括如许丰富的内涵,不能不是 此诗的一个特色。而且张籍是孝子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