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惊蛰,有哪些历史记载

 我来答
资料不详

2018-03-06 · TA获得超过11.1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2.3万
采纳率:92%
帮助的人:2447万
展开全部
关于“惊蛰”这个节气的名称,还有一段有趣的历史。在汉景帝以前的文献中,出现的有关惊蛰词语都是“启蛰”。如《周礼》卷四十《挥人》篇上说:“凡冒鼓必以启蛰之日”;《左传·桓公五年》云:“凡祀,启蛰而郊”。
启蛰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标志着仲春时节的开始。成书于战国时期、也是我国最早的一部传统农事历书《夏小正》曰:“正月启蛰,言始发蛰也。”动物经冬日蛰伏,至春又复出活动,故称“启蛰”。
后元七年(前157年)六月汉文帝刘恒驾崩,太子刘启继承帝位,是为汉景帝,也是西汉的第六代皇帝,因其名为启,为了避讳而将“启”改为了意思相近的“惊”字。动物入冬藏伏土中,不饮不食,称为“蛰”
;到了“惊蛰节”,天上的春雷惊醒蛰居的动物,称为“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晋代诗人陶渊明有诗曰:“促春遘时雨,始雷发东隅,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南宋官员、经史学者王应麟在《困学纪闻》说:“改启为惊,盖避景帝讳。”在汉朝景帝之前,二十四节气中的“启蛰”是排在“雨水”前面的,改“惊蛰”后,人们又把它同“雨水”调换了位置,同样,“谷雨”与“清明”的顺次也被置换,才形成今天的顺序。
进入唐代后,“启”字的避讳已无必要,“启蛰”的名称又重新被使用。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在《非国语·不藉》中写道:“启蛰也得其耕,时雨也得其种。”但由于不习惯的原因,大衍历再次使用了“惊蛰”一词,并沿用至今。
我国古代惊蛰有三种物候特征,称为“三候”:“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黄鹂)鸣;三候鹰化为鸠。”这描述的就是惊蛰时节,桃花红、李花白、黄莺呜叫、燕飞来的自然现象,此时,大部分地区都已进入了春耕。
现代诗人吴藕汀在《惊蛰》诗中说:“杏花村酒寄千程,佳果满前莫问名。惊蛰未闻雷出地,丰收有望看春耕。”农谚云:“到了惊蛰节,锄头不停歇。”……
受字数限制,供参考。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