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我们需要别人的关爱,别人同样需要我们的关爱。只要你细心观察,你就会发现你的身边有许许多多的人都需要你去关爱。
我刚搬到新家时,每天上学放学都在小区门口见到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奶奶,她的眼睛告诉我她十分寂寞、忧伤。后来听说老奶奶共有三个孩子,两个女儿出国了,儿子在上海工作,两三年才回一次家。更不幸的是这位老人的老伴2005年3月的时候走了;从此,这位老人不愿意与人交流。
我听了这件事后,十分同情这位老人。从此,我每天上学放学都要热情地叫一声:“奶奶好”,起初奶奶只是机械地应一声。她还没有走出阴影,敞开心扉。但我从没有间断过,只要一见到她,我都会热情地问候。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有一天,奶奶的脸上绽开了笑容,并且真诚地说了一声:“谢谢。”现在她的心扉完全敞开了。一有时间,我就会去她家玩,陪老奶奶聊天解闷,我们好似忘年交。
是呀!正如歌中所唱的: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我们的家园才会更加温馨美好。关爱我的王老师 想起王老师,我的心中就暖暖的,充满了感激之情。 星期三中午放学后,因妈妈不在家,我不知道该去哪里,正在焦急的时候,王老师走了过来,她看着我亲切地说:“跟老师回家吧! ”看我还在那里犹豫不决,王老师伸出手拉着我的小手往她家走去,我感到她的手是那么的温暖。 到了王老师家,王老师端上热腾腾、香喷喷的饭菜让我吃,我看着王老师那温和的目光,一点都不拘束了,美美地吃了一顿。吃饱了,王老师好像知道我想睡觉一样,对我说:“你去睡一会。”我躺在床上不一会就睡着了。睡得可香可香了。王老师轻轻地叫了一声我就醒了。我很奇怪在家里妈妈要喊五六遍才醒来,怎么王老师叫一声我就起来了? 王老师带着我去学校,在路上我看着王老师那和蔼的目光,心想:她在上课时的目光很严厉,现在怎么变得那么温柔啊! 我感谢王老师对我的关爱。她的爱是我学习的动力,我一定要取得好的成绩来回报老师的爱。 人与人之间的关爱 人与人之间的关爱 世界上有60多亿人口,芸芸众生,擦肩接踵。这当中有我们认识的,有我们不认识的。那么人与人之间需要什么来维系呢? 在阐述我的观点之前,我先给大家说一件发生在我身边的事情。我的妈妈近来正在给一个高三的姐姐补习英语,效果虽不能说是立竿见影,但也是颇有成效。看着妈妈每周来回奔波,如此辛苦,我不禁对妈妈说:“ 您为什么不收点儿学费呢?”听了我的话,妈妈严肃地对我说:“别人求我办事,说明别人对我的信认,我应该尽我所能。人与人之间不能只讲钱,应该多一些互相的关爱。只有你多关心、帮助别人,才会得到别人给予你的关心和帮助。”听了妈妈的话,我深感羞愧。同时也由衷地敬佩妈妈。 妈妈补课这件事给我上了生动的一课。的确,人与人之间需要的不只是权、钱的施舍。互相关心帮助更为重要。只要你以诚待人,就同样会得到一颗来自他人的诚挚的心。“相逢何必曾相识”,是啊,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不是只存在于亲朋好友间,我们应该充满热情地帮助任何一个需要我们的人。我、妈妈、爸爸是一家人,所有中国人也是一家人,甚至可以说全世界就是一个大家庭。既然我们都是这个家庭中的成员,那就应该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彼此关爱。人与人之间只有充满了浓浓的关爱,才会有更多的人愿意与你患难与共;才会有更多的人愿意做你的朋友;你才会享受到更多的来自他人的爱。如果世界上的人都拥有了这份爱,世界这个大家庭将会更加合睦、团结。 爱,是人世间最温暖的字,生活在暖融融的爱的氛围中,多好! 让我们同唱:“只要人人都付出一点爱,世界将会更美
我刚搬到新家时,每天上学放学都在小区门口见到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奶奶,她的眼睛告诉我她十分寂寞、忧伤。后来听说老奶奶共有三个孩子,两个女儿出国了,儿子在上海工作,两三年才回一次家。更不幸的是这位老人的老伴2005年3月的时候走了;从此,这位老人不愿意与人交流。
我听了这件事后,十分同情这位老人。从此,我每天上学放学都要热情地叫一声:“奶奶好”,起初奶奶只是机械地应一声。她还没有走出阴影,敞开心扉。但我从没有间断过,只要一见到她,我都会热情地问候。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有一天,奶奶的脸上绽开了笑容,并且真诚地说了一声:“谢谢。”现在她的心扉完全敞开了。一有时间,我就会去她家玩,陪老奶奶聊天解闷,我们好似忘年交。
是呀!正如歌中所唱的: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我们的家园才会更加温馨美好。关爱我的王老师 想起王老师,我的心中就暖暖的,充满了感激之情。 星期三中午放学后,因妈妈不在家,我不知道该去哪里,正在焦急的时候,王老师走了过来,她看着我亲切地说:“跟老师回家吧! ”看我还在那里犹豫不决,王老师伸出手拉着我的小手往她家走去,我感到她的手是那么的温暖。 到了王老师家,王老师端上热腾腾、香喷喷的饭菜让我吃,我看着王老师那温和的目光,一点都不拘束了,美美地吃了一顿。吃饱了,王老师好像知道我想睡觉一样,对我说:“你去睡一会。”我躺在床上不一会就睡着了。睡得可香可香了。王老师轻轻地叫了一声我就醒了。我很奇怪在家里妈妈要喊五六遍才醒来,怎么王老师叫一声我就起来了? 王老师带着我去学校,在路上我看着王老师那和蔼的目光,心想:她在上课时的目光很严厉,现在怎么变得那么温柔啊! 我感谢王老师对我的关爱。她的爱是我学习的动力,我一定要取得好的成绩来回报老师的爱。 人与人之间的关爱 人与人之间的关爱 世界上有60多亿人口,芸芸众生,擦肩接踵。这当中有我们认识的,有我们不认识的。那么人与人之间需要什么来维系呢? 在阐述我的观点之前,我先给大家说一件发生在我身边的事情。我的妈妈近来正在给一个高三的姐姐补习英语,效果虽不能说是立竿见影,但也是颇有成效。看着妈妈每周来回奔波,如此辛苦,我不禁对妈妈说:“ 您为什么不收点儿学费呢?”听了我的话,妈妈严肃地对我说:“别人求我办事,说明别人对我的信认,我应该尽我所能。人与人之间不能只讲钱,应该多一些互相的关爱。只有你多关心、帮助别人,才会得到别人给予你的关心和帮助。”听了妈妈的话,我深感羞愧。同时也由衷地敬佩妈妈。 妈妈补课这件事给我上了生动的一课。的确,人与人之间需要的不只是权、钱的施舍。互相关心帮助更为重要。只要你以诚待人,就同样会得到一颗来自他人的诚挚的心。“相逢何必曾相识”,是啊,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不是只存在于亲朋好友间,我们应该充满热情地帮助任何一个需要我们的人。我、妈妈、爸爸是一家人,所有中国人也是一家人,甚至可以说全世界就是一个大家庭。既然我们都是这个家庭中的成员,那就应该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彼此关爱。人与人之间只有充满了浓浓的关爱,才会有更多的人愿意与你患难与共;才会有更多的人愿意做你的朋友;你才会享受到更多的来自他人的爱。如果世界上的人都拥有了这份爱,世界这个大家庭将会更加合睦、团结。 爱,是人世间最温暖的字,生活在暖融融的爱的氛围中,多好! 让我们同唱:“只要人人都付出一点爱,世界将会更美
展开全部
幸福就像花期开到荼蘼
爱情留在秋天独自叹息
九月的天气下起大雨
淋湿我的思绪
雨后的花瓣散落一地
把它做成书签藏在日记
时光冲淡往事鲜艳退去
留下泛黄的痕迹
我们之间的爱轻得像空气
而我依然承受不起
任往事在心里不停的堆积
如果你不懂珍惜思念会过期
我们之间的爱重得像空气
越想逃离却越沉迷
而回忆太拥挤我无法呼吸
只能拥抱着空气
假装那是你
不曾远离
雨后的花瓣散落一地
把它做成书签藏在日记
时光冲淡往事鲜艳退去
留下泛黄的痕迹
我们之间的爱轻得像空气
而我依然承受不起
任往事在心里不停的堆积
如果你不懂珍惜思念会过期
我们之间的爱重得像空气
越想逃离却越沉迷
而回忆太拥挤我无法呼吸
只能拥抱着空气
假装那是你
幸福隔着玻璃
看似很美丽却无法触及
也许擦肩而过的你
只留下一种痕迹在我生命里
我们之间的爱轻得像空气
而我依然承受不起
任往事在心里不停的堆积
如果你不懂珍惜思念会过期
我们之间的爱重得像空气
越想逃离却越沉迷
而回忆太拥挤我无法呼吸
只能拥抱着空气
假装那是你
不曾远离
摘自《爱如空气》,看能否给您一点灵感~
爱情留在秋天独自叹息
九月的天气下起大雨
淋湿我的思绪
雨后的花瓣散落一地
把它做成书签藏在日记
时光冲淡往事鲜艳退去
留下泛黄的痕迹
我们之间的爱轻得像空气
而我依然承受不起
任往事在心里不停的堆积
如果你不懂珍惜思念会过期
我们之间的爱重得像空气
越想逃离却越沉迷
而回忆太拥挤我无法呼吸
只能拥抱着空气
假装那是你
不曾远离
雨后的花瓣散落一地
把它做成书签藏在日记
时光冲淡往事鲜艳退去
留下泛黄的痕迹
我们之间的爱轻得像空气
而我依然承受不起
任往事在心里不停的堆积
如果你不懂珍惜思念会过期
我们之间的爱重得像空气
越想逃离却越沉迷
而回忆太拥挤我无法呼吸
只能拥抱着空气
假装那是你
幸福隔着玻璃
看似很美丽却无法触及
也许擦肩而过的你
只留下一种痕迹在我生命里
我们之间的爱轻得像空气
而我依然承受不起
任往事在心里不停的堆积
如果你不懂珍惜思念会过期
我们之间的爱重得像空气
越想逃离却越沉迷
而回忆太拥挤我无法呼吸
只能拥抱着空气
假装那是你
不曾远离
摘自《爱如空气》,看能否给您一点灵感~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味道好极了
油炸臭豆腐
这是江南冬天特有的地方小吃。
小的时候,一放学就往街上跑,当然,这是在口袋里有几个钱的时候。穿过小巷,翻过小桥,就可闻到油炸臭豆腐的香味。经营油炸臭豆腐的是个瘦瘦的老人,眉毛胡子全白了,他总是挑一副担子,担子其实是木头做的箱子,前面一个箱子放着臭豆腐、酱油、辣椒酱和一叠小盘子,还有一个罐头瓶,里面插着几双筷子。后面一个箱子安放着一只小煤炉和一口锅。
老人总是站在街的拐角,专心致致地油炸臭豆腐。从没有听过他的吆喝声,但总有许多食客寻着香味而来,在他的小担子前站成一圈。他的臭豆腐很有特色,乍看上去黑不溜湫,和别的臭豆腐没有什么两样,但一入锅再一出锅,就变得金灿灿、香喷喷,涂上一层酱油或辣椒酱(他的辣椒酱是自制的,红艳艳的,辣得香,辣得舒服),黄黄红红,煞是好看。小心翼翼咬上一口(因为非常烫),外黄内白,外酥内嫩,香辣刺激,此时已不是在吃而是舌头打着卷往下吞。
老人一次总是只炸几块,炸好几块卖几块,所以等的人都是一个吃,其他的人共同行注目礼。吃油炸臭豆腐的人大多是女人和孩子,真的很奇怪,江南女子都是不吃辣的,但一到这担子前就都变成“辣妹子”了,辣椒酱涂了厚厚的一层还要涂,女人此时也不管斯文了,直吃得嘴唇通红,涕泪交加,热汗直冒。老人只是不住地说:辣得结棍,勿要吃得格许多。说归说,他也不去阻挡。所以,老人的辣椒酱每天都要消耗一瓶。
那时,我父亲每月给我五毛钱,至少有一半的钱是贡献给臭豆腐了。一块臭豆腐一分钱,吃完一块,这一天才能安静下来。有时候没有计划好超支了,那么,我就克制住自己不往那里跑,怕自己的眼睛里会长出钩子来。不过,那样的时候,只要我不小心溜到老人的担子前,老人总会洞察一切,好象发现了我的口袋里没有半分钱,就会笑眯眯地炸一块最脆最嫩的送给我吃。不好意思白吃,等下个月父亲寄钱来的时候,我马上就去还给他,老人也收下,但必定多炸一块臭豆腐给我。
离开那个江南小城二十多年了,我再也没有吃过那样美味的油炸臭豆腐(虽然我在其他江南城市也吃过油炸臭豆腐,但是味道好象总是差了一点)。它总是出现在我的梦里,和它一起出现的还有那个连名字都不知道的白胡子白眉毛的瘦老人。
肉骨头粥
我只吃过一次肉骨头粥。
那是江南冬日的一个星期日的早晨,一向节俭的舅母突然提出带我去吃肉骨头粥。我受宠若惊,一路屁颠屁颠地紧跟在她身后,生怕她又突然改变主意。
沿着青石板路,穿过熙熙攘攘的菜市,拐进一条小巷。远远看见一个小铺子飘出阵阵白雾,还听到铁勺敲锅沿的声音。舅母领着我走进这间铺子,铺子里已经座无虚席。大家都在唏哩哗啦地喝这叫肉骨头粥的东西,好象这东西真的很好吃。
老板娘把我们领进里间的灶旁,满脸歉意地说:“就在这里吃吧。”老板娘是一个40来岁的女人,头发齐耳,一丝不苟地用黑色的发卡别在耳后。我生怕舅母临阵脱逃,赶紧自做主张说:“可以可以。”结果招来舅母两个白眼。“好吧,来一碗肉骨头粥。”老板娘一手抄起大铁勺,一手揭开大锅盖,顿时一股热浪席卷着肉粥的香味扑鼻而来。她用大铁勺在锅里搅了搅,盛了一大碗粥递给我。这碗粥是灰白色的,米已经煮得不见原形,粥面上还点缀着几小块肉骨头。我小心翼翼地尝了尝,嗯,香香糯糯,黏黏呼呼。真的不需要“吃”,只要喝就行了。我就这样站在大灶旁,端着大碗,呼啦呼啦地喝着有生以来第一次肉骨头粥。最后还像小狗一样把那几块肉骨头啃得干干净净。那碗粥花了舅母5分钱。
后来,舅母告诉我,煮肉骨头很麻烦。先要把肉骨头(连着些肉的骨头)煮上几小时,然后再把新米淘好放进去,再煮。不能煮焦,关键是要掌握火候,细火慢熬才行。最后放上盐和味精。所以,一般家庭是不做肉骨头粥的,费时费力还不经喝。她还警告我,街上的肉骨头粥不能多吃,因为有的老板为省钱把客人吃过的骨头,又重新放进锅里煮。也不知她说的是真是假。反正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吃过肉骨头粥,不是因为害怕不卫生,而是口袋里的钱还不够分配的呢。
不过,我还是经常到那家肉骨头粥铺去,主要是想看看她们怎么处理吃完的骨头的。可老板娘好象明白我的意图,总是笑眯眯的招呼我:“小姑娘,来吃一碗啊。”然后,我撒腿就逃。
阳春面
阳春面名字挺好听,很高贵的样子,其实是江南老百姓最爱吃最便宜因而也最能爽气掏钱的大众面食。《上海的早晨》中资本家徐义德为了逃避公私合营装穷,叫小伙计送的午饭就是这个阳春面,可见,阳春面是属于劳苦大众的专利。至于为什么取这样一个阳春白雪的名字,可能是取其反义吧,但我敢肯定,取这个名字的人绝不是下里巴人。
二十多年前,舅舅一家好象特别喜欢吃阳春面,每到星期天,舅舅就必定带领全家到镇上的面馆去吃阳春面。两个表弟兴高采烈,但我却很不喜欢。阳春面上除了撒一些葱花就没有别的了,光溜溜的,一点味道都没有,吃了第一口就不想吃第二口。每次我都没有方法把一碗阳春面吃完,我总是旁敲侧击地提醒舅舅还是吃馄饨好,至少还有点肉味。但舅舅坚决不肯,说馄饨太贵,又不经吃,同样一角钱,阳春面吃得饱饱的,而馄饨却只能塞牙缝。舅舅的牙缝好大。不喜欢吃,但每个星期天都得陪舅舅全家去吃,因为这是他们的节日,整整六天他们都在等着这一天。镇上那家面馆都认识舅舅,每次一来不用吩咐,就很快端上阳春面来,然后,舅舅一家就开始埋头苦干,并制造出幸福的声响来。每当此时,我就望着面前的阳春面愁眉苦脸。
陆文夫在《美食家》里专门提到过阳春面,说第一锅的阳春面最清爽最可口,因此,很多人都赶早去吃头汤。我想,舅舅们吃得绝对不是这种阳春面。但不管怎么说,我对阳春面是没有兴趣的了,胃口早在二十多年前就倒了。
光饼
光饼是福州的小吃。据说是记念戚继光而来的,总之和这位民族英雄有一定的关系。
小的时候总喜欢站在高高的桶炉前面,看师傅做光饼。做光饼的师傅到处都有,一个案板,一个炉子就是全部的道具。光饼师傅把袖子卷得高高的,把放了碱水和盐水的面团摔得啪啪作响,然后分成一个一个剂子,用手左右一拍,一个小圆饼就出来了,再用一根竹签往中间戳一个小洞,就势往桶炉内壁一贴,等着吧,不一会,炉内就飘出香味来。估计差不多了,光饼师傅就用小铁铲利索地一铲,焦黄的光饼就跳出来了。
这光饼硬梆梆、黄通通的,咬得很费劲,没有一口好牙和顽强的拼搏精神是对付不了它的,但一旦入口就越嚼越香,越香越嚼,最后总是吃了一块还想带走第二块。光饼耐嚼还耐储藏,放它十天半月没有问题,坚韧不拔,很有民族气概,可能这就是它和戚继光的关系吧。光饼很便宜,一分钱一块,那时经常光顾光饼炉,买上一两块,一路嚼着上学校。
冬天光饼师傅比较幸福,守着炉子暖烘烘的,夏天就苦了,赤膊上阵还是大汗淋漓,汗水滴在炉子上嗤嗤作响。我就不敢买了,因为那光饼里必定也有光饼师傅勤劳的汗水。
前段时间,在福建“老乡”处提到光饼,他们都说那玩意好吃而且对牙齿有利,经常嚼嚼绝对比“白箭”“绿箭”效果好。但不知现在还有没有了,都好多年没有吃过了。但愿,这光饼炉子还能在福州的某个街角看到。
芋头果
芋头果是福州的早点之一,也称三角糕。据说是把槟榔芋煮熟后剥皮碾成糊状,再掺入米粉揉合而成。然后,切成一块一块三角形状,放到油锅里去炸,直炸得两面焦黄,出锅。吃的时候,用一张纸包着芋头果的下端(因为很油),以一个角为突破口,咬一口,外焦内嫩(内色灰白),还有一股芋头的清香,嗯,味道好极了。
炸芋头果的摊子也是到处都有,每天一大早,就可看到街头巷尾支起的一个个摊子,烟雾缭绕,香气四溢,买芋头果的人端着碗或提着小竹篮,等着芋头果出锅。往往炸出一锅就买出一锅。但也有买不完剩下的,搁一两个时辰也不要紧,吃起来还是很香的,它不象油条,登陆不久就成了嚼不烂的老油条。所以,卖芋头果的摊主都很自得,有时候上午九十点钟了,还不见他们收摊子,慢悠悠地守着还没有卖掉的几块芋头果。他们知道总有肚子容易饿的人自会寻香而去。
福州的市民通常是一碗锅边糊外加一只芋头果就解决了早饭问题,既好吃也实在,吃完后,打一个饱咯去上班,这革命干劲足得没法说。
锅边糊
一次在办公室里和同事们侃吃,我说要论吃,还是福州的锅边糊好吃。他们齐声问:什么叫锅边糊?这帮平日里吃遍天下无敌手的家伙竟然也有不知道的东西。我得意洋洋地开始向他们介绍福州小吃——锅边糊。
锅边糊在福州乃至福建许多地方都有,但在外地我却从来没有看到过,不出产的原因可能是外地没有一种叫“虾油”的调味品,而锅边糊没有加虾油就不成为锅边糊了。
锅边糊的制做很复杂,要先把大米淘净浸泡几小时,然后磨成糊状待用。支一口大锅,煮上一锅汤,汤里放上虾米、蛏干、香菇、葱、蒜、芹菜,最后放进必不可少的虾油若干勺,这浓汤就做成了。这还没有完,万里长征第一步。将汤倒出另装,下清水若干烧到七成热时,锅边抹匀花生油,然后舀一碗米糊绕锅浇一圈,盖上锅盖。三分钟后见锅边米浆起卷时,用锅铲铲入清水中,再加入清水,重复上述行为。当最后也就是第四次浇完时,放入一份浓汤料,并视情再加入虾油等辅助调料。煮熟后盛放在另一口锅中,用微火保持温度,待售。
总之这是一个循环反复的过程,没有耐心是做不成的。所以,一般家庭是不做锅边糊的,要吃就到街上去买。福州的大街小巷饭店小摊都有买,而且很便宜。锅边糊味道特别,海鲜味浓,每片米糊都打着卷,白白的,象一管管青葱,非常爽口,再配上黄黄的虾米、蛏干,黑黑的香菇,绿绿的葱蒜,色泽鲜明,令人食欲大开。
听到这里,同事们的喉咙都动了一下。然后商量,什么时候能去福建出差,一定要去尝尝这锅边糊。我补充说,在福建,锅边糊都是作为早点和茶余饭后的点心的,并不把它当正餐,大概它是管吃不管饱的缘故吧。想想本地品种单一而又甜得发腻的小吃,大家都说:福建人民真是幸福。
是啊,福建人民真幸福。
馄饨
我想,大概没有什么小吃有馄饨那么普及和名称多样了。馄饨在福建叫扁肉;在四川叫抄手;在云南广西一带叫云吞;只有在江南才叫馄饨。
内容差不多,形式却有些差别。福建的馄饨注重鲜,加虾油是它的一大特色。小时候总是被喜欢吃馄饨的母亲支出去买馄饨,买来买去,也就买出经验来了。知道街头的那家馄饨味太浓,吃完后就要赶紧灌开水;而街尾的那家馄饨味道尚好,就是只见皮不见肉;最好的是穿过几条街的那家“野”店,说它野,是因为时开时不开的,好像全凭主人兴趣。这家的馄饨量足味最地道,每只馄饨雪白剔透,中间一点红红的肉馅若隐若现,再配上几粒葱花,就好象一池秋水中的白莲。福建的馄饨一般都很节俭,一根小木棍往肉泥上一点再往馄饨皮上一翻,一只馄饨就完成了,往往一盘肉泥可以对付一天所要出售的馄饨。吃馄饨的一般都是女孩子,她们可以不计较得失,慢悠悠地翘起兰花指,用小调羹小心翼翼地舀起馄饨往樱桃小口里送。所以,较之其他小吃,福建馄饨更显得女人味一些。
而四川馄饨则个性鲜明,阳刚味十足。首先一大特色是没有汤,第二大特色是辣得过口不忘。那一年去成都调研,特地拜访“抄手”,谁知端上来的是几只干巴巴的结结实实的饺子状馄饨,上面还浇了一层红彤彤的辣椒油。仗着本人吃辣还有一些功底,挣扎着把这碗“抄手”给吞了。结果,除了辣,我已经不记得它还有没有其它味道。
江南一带,馄饨是最常见的小吃,这里的馄饨分为大馄饨和小馄饨两种。大馄饨里馅比较多,有鲜肉的也有青菜的,但它又不同北方的饺子那样皮厚馅足,江南人总是不肯象北方人那样干脆利落地做出饺子风格,他们总要保持馄饨的传统,哪怕再大一些,小家碧玉的本色不变。江南大馄饨是放大了的小馄饨,样子象修女的帽子,汤多量也足,一般人吃一碗也就有了七分饱的感觉。
正宗的江南小馄饨是最具江南文化味的,皮擀得讲究,贴着碗能看到碗里的花纹,真正是薄如蝉翳。肉要精瘦的,处理得细腻无渣,烧好后的馄饨,皮子晶莹舒展,“白里透红,与众不同”,象一只只美丽的白蝴蝶 。这时候的注意力就不会在吃上了。不过,这样的小馄饨现在已经不多了,做的人和吃的人好象都已经缺少了这份精致的心情。取而代之的是满街都是的大众小馄饨,简单一裹,完事,连皮也不擀了,买现成的。
在北方读书的时候,思念馄饨(福建的江南的),思念得咬牙切齿。北方同学很不以为然,说,那有什么好吃的?清汤寡水的,不如咱北方饺子实在。
是的,要想实在,吃北方饺子;要想苗条,吃江南馄饨。
羊肉串
很奇怪,我向来不吃羊肉,但对羊肉串却来者不拒。
第一次吃羊肉串是在北京。那一天,从北京图书馆查资料出来,拐到白石桥附近,那里有一片饭店餐馆和小吃摊点。先买了仿膳食品窝窝头,吃得直冒酸水,发了一通诸如慈禧太后的胃口怎么这么好对付之类的牢骚后,就站到了烤羊肉串的摊子前。并没有想要吃,的的确确是被那种香里带膻的味道吸引过来的。
同学也是南方人,不吃羊肉,但他敢想敢干的精神令我佩服。他先买了三串,然后视死如归地说:“我先吃吃看。”他小心翼翼地先咬了一口,翻翻眼珠,接着就加快了频率。我盯着他上下翻飞的大嘴,直问:“哎,别顾吃啊,到底好吃不好吃?”他“嗯嗯”地一气吃完了三串,才摸摸肚子很满意地说:“不吃真傻。”赶紧掏钱,一手抓一把,这串咬一口,那串咬一口,真的很好吃,肥而不腻,焦香十足,还有一种特有的,说不出来的怪怪的味道(后来才听新疆的同学说,那是孜然的味道)。我们就这样边走边吃,吃完了,就地再买,反正羊肉串摊子到处都有。直吃得饱咯里都带羊膻味,不能再吃了,再吃下去,我们非得变成草原牧民了。
本来以为羊肉串就是这样好吃了,谁知新疆的同学说:那算什么羊肉串?真正好吃的是咱们新疆的羊肉串,那可是羊肉串的老家。第一次那么羡慕新疆人,真正觉得新疆是个好地方。
咱也没有机会去新疆啊,就把北京的羊肉串当新疆的吧。
回到南方后,也见过羊肉串,但不仅外貌小里小气,味道也完全变了样,如果说北京的羊肉串是仿名牌,那么南方的羊肉串就是假冒伪劣了。也有例外,一次到南京出差,在新街口发现了久违的羊肉串,那味道,那相貌和北京的一样。我又一次站在南京的大街上不顾斯文地大嚼起来。以后只要去南京,都要想方设法地溜到新街口去过过瘾。
但总是心有不甘,有事没事总鼓动头儿:“咱们也到乌鲁木齐去开个读者作者联谊会?”
羊肉泡馍
有了羊肉串垫底,去西安吃羊肉泡馍的时候就好象有了胆量。
看过雄赳赳气昂昂的兵马俑,摸过杨贵妃的洗澡池,躲过小商小贩的围追堵截,吃过田里刚采下来的草莓,当然也爬过大雁塔和古钟楼,接下来就是品尝西安小吃的时间。
西安小吃最具代表性的小吃是肉夹馍和羊肉泡馍。不过,肉夹馍我连看都不看,一块大肥肉塞在一块大饼里,肥油直冒,尽管肉馍的主人说怎么怎么好吃,我就是吃不下去。不是怕胖,而是从小就不吃肥肉。肉夹馍是放弃了,但羊肉泡馍是一定要吃的。
于是就去找。在古楼附近转来转去,转累了就在一个小摊子上坐下来。坐定后才发现对面一个老头在专心致致干活:把一块硬硬的馒头掰成颗粒状。他神态专注地不紧不慢地掰呀掰,掉下来的粉末都用小指捺到嘴里。他在干嘛?是不是牙口不好?正想着,又见老头把掰好的产品倒进一个盛满浓汤的大海碗里,那碗浓汤顿时就变成了一碗浆糊。老头有滋有味稀里哗啦地喝完了这碗浆糊,站起身子,抹了抹沾在胡子上的残留物,打了个响亮的饱咯,满脸都是幸福感。突然好象明白了什么,赶紧找来伙计问:“那是什么?”“羊肉泡馍啊。”老天,这糊里糊涂的东西就是大名鼎鼎的羊肉泡馍?小的时候就最恨把馒头放进汤里 ,软不啦及的,要口感没口感要味道没味道,再好吃的馒头再好喝的汤都给搅浑了。
所以,很遗憾,在西安最大的收获是买了一堆民间工艺品,而在吃上,却是一片空白。
看了贾平凹写的陕西小吃,其中花了大量的笔墨形容羊肉泡馍的精彩,但我还是没有被他煽乎得流出口水来。这在我看关于吃的书籍的历史中是少见的。
朝鲜凉面
初到东北,第一次看到正宗的朝鲜人和朝鲜文字还是大惊小怪的,后来看多了,就见怪不怪了。然后就开始琢磨如何深入了解朝鲜民族文化,比如,他们的饮食文化,更具体地说,如何吃遍学校周围的朝鲜小吃店。
于是,先去朝鲜泡菜摊子前侦察一番,和买泡菜的朝鲜族老大妈套近乎,问:“道拉及是什么意思?”朝鲜族老大妈真的很象《奇袭》里的老大妈那样慈祥,她不仅耐心地回答我的幼儿园水平的问题,还推荐我买了朝鲜泡菜的代表作——桔梗。尝了桔梗后,对朝鲜小吃就有了信心。
那一天,零下18°,屋外早已是灰白两色世界。从澡堂出来,头发一会儿就冻成柴火棒。并不觉得冷,只是渴得慌。就到处找有水源的地方,后来发现一面“朝鲜凉面”的幌子正迎风招展,凉面?正好解渴。一头扎进去,里面已是高朋满座,人人都端着一个大海碗往肚子里灌凉面,很舒服的样子。于是也要了一碗。等端上来后,才觉得好象有点不对劲。鲜红的面汤上波澜不兴,面条当然是潜伏在汤底的,只是这汤,怎么看都好象是刚从自来水龙头里出来,冷不说,还有股漂白粉的味道。怀疑归怀疑,我真的太渴了,不管三七二十一,喝了再说。结果,渴是解了,但我体内的那点余温可全给带走了。一路跑着回到宿舍,又是捂热水袋又是灌开水,折腾了半天,才把胃里的那块冰坨融化掉。
我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东北人和南方人本来就不一样,他们冰天雪地里可以吃冻梨吃冰棒,那是因为他们有从小就锻炼出来的坚强的胃。所以他们可以裹着大棉袄吃凉面,而我,只能在穿短袖的时候。
但,我还是没有勇气再去品尝朝鲜凉面了。甚至一想到这四个字,我的胃就开始冒凉气。
不怪朝鲜凉面,只能怪我自己。
道口烧鸡
说来惭愧,自己在外求学几年,大部分的注意力花在吃上。究其原因,一是学校食堂乏味的饭菜,使自己时常处于饥饿状态;二是天性所致,“民以食为天”嘛,自己当然也不例外。
于是,刚到长春不久,就打听到“道口烧鸡”挺有特色,忙亲临考察。果真,摆在橱窗里的烧鸡肥嫩嫩、黄灿灿、热腾腾,撒发着迷人的香气,又看到买烧鸡的人排成了长队,更证实了此烧鸡的名不虚传。此后三年间,只要钱包里有点余钱,便忙不迭地往烧鸡店送,买不起整只就买半只;买不起半只就买鸡杂碎(鸡肝、鸡卵等构成,便宜而味极佳,是穷学生最亲睐之物)。那种拎着一小袋烧鸡走路的愉快,无法言喻,只觉得生活在那一刻是多么美好。此时若去攻读书关,再厚的“砖头”也能毫不费劲地“啃”下来,这就是“道口烧鸡”的威力。有时,人的胃口会比脑袋重要得多,换句话说,就是物质有时也能毫不客气地战胜精神。
逢到宿舍里的女同胞过生日,无例外地都要买只“道口烧鸡”以飨大家。鸡上台面后,往往还没等打开塑料袋,大家就已经操起家伙跃跃欲试了。那香喷喷、热腾腾的烧鸡,嫩而无渣,连骨头都是酥的,一块鸡肉在舌头上还来不及停留就溜进肚子里去了。而此时往往有师兄师弟寻着香味不请自到,说句“生日快乐”就一屁股坐下来大嚼起来。那时候,要求师兄师弟办事或反过来他们求我们办事,都言不二价:一只道口烧鸡。
在长春的三年,可以说是伴着“道口烧鸡”的香味渡过的。(虽不能常吃,但离学校不远的一家烧鸡店每天毫不吝惜地飘来的香味,使我们的读书生活变得有滋有味起来。)
临毕业的时候,有人告诉我,有一家大饼店专营夹肉大饼,味道好得没法提。可惜没有
油炸臭豆腐
这是江南冬天特有的地方小吃。
小的时候,一放学就往街上跑,当然,这是在口袋里有几个钱的时候。穿过小巷,翻过小桥,就可闻到油炸臭豆腐的香味。经营油炸臭豆腐的是个瘦瘦的老人,眉毛胡子全白了,他总是挑一副担子,担子其实是木头做的箱子,前面一个箱子放着臭豆腐、酱油、辣椒酱和一叠小盘子,还有一个罐头瓶,里面插着几双筷子。后面一个箱子安放着一只小煤炉和一口锅。
老人总是站在街的拐角,专心致致地油炸臭豆腐。从没有听过他的吆喝声,但总有许多食客寻着香味而来,在他的小担子前站成一圈。他的臭豆腐很有特色,乍看上去黑不溜湫,和别的臭豆腐没有什么两样,但一入锅再一出锅,就变得金灿灿、香喷喷,涂上一层酱油或辣椒酱(他的辣椒酱是自制的,红艳艳的,辣得香,辣得舒服),黄黄红红,煞是好看。小心翼翼咬上一口(因为非常烫),外黄内白,外酥内嫩,香辣刺激,此时已不是在吃而是舌头打着卷往下吞。
老人一次总是只炸几块,炸好几块卖几块,所以等的人都是一个吃,其他的人共同行注目礼。吃油炸臭豆腐的人大多是女人和孩子,真的很奇怪,江南女子都是不吃辣的,但一到这担子前就都变成“辣妹子”了,辣椒酱涂了厚厚的一层还要涂,女人此时也不管斯文了,直吃得嘴唇通红,涕泪交加,热汗直冒。老人只是不住地说:辣得结棍,勿要吃得格许多。说归说,他也不去阻挡。所以,老人的辣椒酱每天都要消耗一瓶。
那时,我父亲每月给我五毛钱,至少有一半的钱是贡献给臭豆腐了。一块臭豆腐一分钱,吃完一块,这一天才能安静下来。有时候没有计划好超支了,那么,我就克制住自己不往那里跑,怕自己的眼睛里会长出钩子来。不过,那样的时候,只要我不小心溜到老人的担子前,老人总会洞察一切,好象发现了我的口袋里没有半分钱,就会笑眯眯地炸一块最脆最嫩的送给我吃。不好意思白吃,等下个月父亲寄钱来的时候,我马上就去还给他,老人也收下,但必定多炸一块臭豆腐给我。
离开那个江南小城二十多年了,我再也没有吃过那样美味的油炸臭豆腐(虽然我在其他江南城市也吃过油炸臭豆腐,但是味道好象总是差了一点)。它总是出现在我的梦里,和它一起出现的还有那个连名字都不知道的白胡子白眉毛的瘦老人。
肉骨头粥
我只吃过一次肉骨头粥。
那是江南冬日的一个星期日的早晨,一向节俭的舅母突然提出带我去吃肉骨头粥。我受宠若惊,一路屁颠屁颠地紧跟在她身后,生怕她又突然改变主意。
沿着青石板路,穿过熙熙攘攘的菜市,拐进一条小巷。远远看见一个小铺子飘出阵阵白雾,还听到铁勺敲锅沿的声音。舅母领着我走进这间铺子,铺子里已经座无虚席。大家都在唏哩哗啦地喝这叫肉骨头粥的东西,好象这东西真的很好吃。
老板娘把我们领进里间的灶旁,满脸歉意地说:“就在这里吃吧。”老板娘是一个40来岁的女人,头发齐耳,一丝不苟地用黑色的发卡别在耳后。我生怕舅母临阵脱逃,赶紧自做主张说:“可以可以。”结果招来舅母两个白眼。“好吧,来一碗肉骨头粥。”老板娘一手抄起大铁勺,一手揭开大锅盖,顿时一股热浪席卷着肉粥的香味扑鼻而来。她用大铁勺在锅里搅了搅,盛了一大碗粥递给我。这碗粥是灰白色的,米已经煮得不见原形,粥面上还点缀着几小块肉骨头。我小心翼翼地尝了尝,嗯,香香糯糯,黏黏呼呼。真的不需要“吃”,只要喝就行了。我就这样站在大灶旁,端着大碗,呼啦呼啦地喝着有生以来第一次肉骨头粥。最后还像小狗一样把那几块肉骨头啃得干干净净。那碗粥花了舅母5分钱。
后来,舅母告诉我,煮肉骨头很麻烦。先要把肉骨头(连着些肉的骨头)煮上几小时,然后再把新米淘好放进去,再煮。不能煮焦,关键是要掌握火候,细火慢熬才行。最后放上盐和味精。所以,一般家庭是不做肉骨头粥的,费时费力还不经喝。她还警告我,街上的肉骨头粥不能多吃,因为有的老板为省钱把客人吃过的骨头,又重新放进锅里煮。也不知她说的是真是假。反正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吃过肉骨头粥,不是因为害怕不卫生,而是口袋里的钱还不够分配的呢。
不过,我还是经常到那家肉骨头粥铺去,主要是想看看她们怎么处理吃完的骨头的。可老板娘好象明白我的意图,总是笑眯眯的招呼我:“小姑娘,来吃一碗啊。”然后,我撒腿就逃。
阳春面
阳春面名字挺好听,很高贵的样子,其实是江南老百姓最爱吃最便宜因而也最能爽气掏钱的大众面食。《上海的早晨》中资本家徐义德为了逃避公私合营装穷,叫小伙计送的午饭就是这个阳春面,可见,阳春面是属于劳苦大众的专利。至于为什么取这样一个阳春白雪的名字,可能是取其反义吧,但我敢肯定,取这个名字的人绝不是下里巴人。
二十多年前,舅舅一家好象特别喜欢吃阳春面,每到星期天,舅舅就必定带领全家到镇上的面馆去吃阳春面。两个表弟兴高采烈,但我却很不喜欢。阳春面上除了撒一些葱花就没有别的了,光溜溜的,一点味道都没有,吃了第一口就不想吃第二口。每次我都没有方法把一碗阳春面吃完,我总是旁敲侧击地提醒舅舅还是吃馄饨好,至少还有点肉味。但舅舅坚决不肯,说馄饨太贵,又不经吃,同样一角钱,阳春面吃得饱饱的,而馄饨却只能塞牙缝。舅舅的牙缝好大。不喜欢吃,但每个星期天都得陪舅舅全家去吃,因为这是他们的节日,整整六天他们都在等着这一天。镇上那家面馆都认识舅舅,每次一来不用吩咐,就很快端上阳春面来,然后,舅舅一家就开始埋头苦干,并制造出幸福的声响来。每当此时,我就望着面前的阳春面愁眉苦脸。
陆文夫在《美食家》里专门提到过阳春面,说第一锅的阳春面最清爽最可口,因此,很多人都赶早去吃头汤。我想,舅舅们吃得绝对不是这种阳春面。但不管怎么说,我对阳春面是没有兴趣的了,胃口早在二十多年前就倒了。
光饼
光饼是福州的小吃。据说是记念戚继光而来的,总之和这位民族英雄有一定的关系。
小的时候总喜欢站在高高的桶炉前面,看师傅做光饼。做光饼的师傅到处都有,一个案板,一个炉子就是全部的道具。光饼师傅把袖子卷得高高的,把放了碱水和盐水的面团摔得啪啪作响,然后分成一个一个剂子,用手左右一拍,一个小圆饼就出来了,再用一根竹签往中间戳一个小洞,就势往桶炉内壁一贴,等着吧,不一会,炉内就飘出香味来。估计差不多了,光饼师傅就用小铁铲利索地一铲,焦黄的光饼就跳出来了。
这光饼硬梆梆、黄通通的,咬得很费劲,没有一口好牙和顽强的拼搏精神是对付不了它的,但一旦入口就越嚼越香,越香越嚼,最后总是吃了一块还想带走第二块。光饼耐嚼还耐储藏,放它十天半月没有问题,坚韧不拔,很有民族气概,可能这就是它和戚继光的关系吧。光饼很便宜,一分钱一块,那时经常光顾光饼炉,买上一两块,一路嚼着上学校。
冬天光饼师傅比较幸福,守着炉子暖烘烘的,夏天就苦了,赤膊上阵还是大汗淋漓,汗水滴在炉子上嗤嗤作响。我就不敢买了,因为那光饼里必定也有光饼师傅勤劳的汗水。
前段时间,在福建“老乡”处提到光饼,他们都说那玩意好吃而且对牙齿有利,经常嚼嚼绝对比“白箭”“绿箭”效果好。但不知现在还有没有了,都好多年没有吃过了。但愿,这光饼炉子还能在福州的某个街角看到。
芋头果
芋头果是福州的早点之一,也称三角糕。据说是把槟榔芋煮熟后剥皮碾成糊状,再掺入米粉揉合而成。然后,切成一块一块三角形状,放到油锅里去炸,直炸得两面焦黄,出锅。吃的时候,用一张纸包着芋头果的下端(因为很油),以一个角为突破口,咬一口,外焦内嫩(内色灰白),还有一股芋头的清香,嗯,味道好极了。
炸芋头果的摊子也是到处都有,每天一大早,就可看到街头巷尾支起的一个个摊子,烟雾缭绕,香气四溢,买芋头果的人端着碗或提着小竹篮,等着芋头果出锅。往往炸出一锅就买出一锅。但也有买不完剩下的,搁一两个时辰也不要紧,吃起来还是很香的,它不象油条,登陆不久就成了嚼不烂的老油条。所以,卖芋头果的摊主都很自得,有时候上午九十点钟了,还不见他们收摊子,慢悠悠地守着还没有卖掉的几块芋头果。他们知道总有肚子容易饿的人自会寻香而去。
福州的市民通常是一碗锅边糊外加一只芋头果就解决了早饭问题,既好吃也实在,吃完后,打一个饱咯去上班,这革命干劲足得没法说。
锅边糊
一次在办公室里和同事们侃吃,我说要论吃,还是福州的锅边糊好吃。他们齐声问:什么叫锅边糊?这帮平日里吃遍天下无敌手的家伙竟然也有不知道的东西。我得意洋洋地开始向他们介绍福州小吃——锅边糊。
锅边糊在福州乃至福建许多地方都有,但在外地我却从来没有看到过,不出产的原因可能是外地没有一种叫“虾油”的调味品,而锅边糊没有加虾油就不成为锅边糊了。
锅边糊的制做很复杂,要先把大米淘净浸泡几小时,然后磨成糊状待用。支一口大锅,煮上一锅汤,汤里放上虾米、蛏干、香菇、葱、蒜、芹菜,最后放进必不可少的虾油若干勺,这浓汤就做成了。这还没有完,万里长征第一步。将汤倒出另装,下清水若干烧到七成热时,锅边抹匀花生油,然后舀一碗米糊绕锅浇一圈,盖上锅盖。三分钟后见锅边米浆起卷时,用锅铲铲入清水中,再加入清水,重复上述行为。当最后也就是第四次浇完时,放入一份浓汤料,并视情再加入虾油等辅助调料。煮熟后盛放在另一口锅中,用微火保持温度,待售。
总之这是一个循环反复的过程,没有耐心是做不成的。所以,一般家庭是不做锅边糊的,要吃就到街上去买。福州的大街小巷饭店小摊都有买,而且很便宜。锅边糊味道特别,海鲜味浓,每片米糊都打着卷,白白的,象一管管青葱,非常爽口,再配上黄黄的虾米、蛏干,黑黑的香菇,绿绿的葱蒜,色泽鲜明,令人食欲大开。
听到这里,同事们的喉咙都动了一下。然后商量,什么时候能去福建出差,一定要去尝尝这锅边糊。我补充说,在福建,锅边糊都是作为早点和茶余饭后的点心的,并不把它当正餐,大概它是管吃不管饱的缘故吧。想想本地品种单一而又甜得发腻的小吃,大家都说:福建人民真是幸福。
是啊,福建人民真幸福。
馄饨
我想,大概没有什么小吃有馄饨那么普及和名称多样了。馄饨在福建叫扁肉;在四川叫抄手;在云南广西一带叫云吞;只有在江南才叫馄饨。
内容差不多,形式却有些差别。福建的馄饨注重鲜,加虾油是它的一大特色。小时候总是被喜欢吃馄饨的母亲支出去买馄饨,买来买去,也就买出经验来了。知道街头的那家馄饨味太浓,吃完后就要赶紧灌开水;而街尾的那家馄饨味道尚好,就是只见皮不见肉;最好的是穿过几条街的那家“野”店,说它野,是因为时开时不开的,好像全凭主人兴趣。这家的馄饨量足味最地道,每只馄饨雪白剔透,中间一点红红的肉馅若隐若现,再配上几粒葱花,就好象一池秋水中的白莲。福建的馄饨一般都很节俭,一根小木棍往肉泥上一点再往馄饨皮上一翻,一只馄饨就完成了,往往一盘肉泥可以对付一天所要出售的馄饨。吃馄饨的一般都是女孩子,她们可以不计较得失,慢悠悠地翘起兰花指,用小调羹小心翼翼地舀起馄饨往樱桃小口里送。所以,较之其他小吃,福建馄饨更显得女人味一些。
而四川馄饨则个性鲜明,阳刚味十足。首先一大特色是没有汤,第二大特色是辣得过口不忘。那一年去成都调研,特地拜访“抄手”,谁知端上来的是几只干巴巴的结结实实的饺子状馄饨,上面还浇了一层红彤彤的辣椒油。仗着本人吃辣还有一些功底,挣扎着把这碗“抄手”给吞了。结果,除了辣,我已经不记得它还有没有其它味道。
江南一带,馄饨是最常见的小吃,这里的馄饨分为大馄饨和小馄饨两种。大馄饨里馅比较多,有鲜肉的也有青菜的,但它又不同北方的饺子那样皮厚馅足,江南人总是不肯象北方人那样干脆利落地做出饺子风格,他们总要保持馄饨的传统,哪怕再大一些,小家碧玉的本色不变。江南大馄饨是放大了的小馄饨,样子象修女的帽子,汤多量也足,一般人吃一碗也就有了七分饱的感觉。
正宗的江南小馄饨是最具江南文化味的,皮擀得讲究,贴着碗能看到碗里的花纹,真正是薄如蝉翳。肉要精瘦的,处理得细腻无渣,烧好后的馄饨,皮子晶莹舒展,“白里透红,与众不同”,象一只只美丽的白蝴蝶 。这时候的注意力就不会在吃上了。不过,这样的小馄饨现在已经不多了,做的人和吃的人好象都已经缺少了这份精致的心情。取而代之的是满街都是的大众小馄饨,简单一裹,完事,连皮也不擀了,买现成的。
在北方读书的时候,思念馄饨(福建的江南的),思念得咬牙切齿。北方同学很不以为然,说,那有什么好吃的?清汤寡水的,不如咱北方饺子实在。
是的,要想实在,吃北方饺子;要想苗条,吃江南馄饨。
羊肉串
很奇怪,我向来不吃羊肉,但对羊肉串却来者不拒。
第一次吃羊肉串是在北京。那一天,从北京图书馆查资料出来,拐到白石桥附近,那里有一片饭店餐馆和小吃摊点。先买了仿膳食品窝窝头,吃得直冒酸水,发了一通诸如慈禧太后的胃口怎么这么好对付之类的牢骚后,就站到了烤羊肉串的摊子前。并没有想要吃,的的确确是被那种香里带膻的味道吸引过来的。
同学也是南方人,不吃羊肉,但他敢想敢干的精神令我佩服。他先买了三串,然后视死如归地说:“我先吃吃看。”他小心翼翼地先咬了一口,翻翻眼珠,接着就加快了频率。我盯着他上下翻飞的大嘴,直问:“哎,别顾吃啊,到底好吃不好吃?”他“嗯嗯”地一气吃完了三串,才摸摸肚子很满意地说:“不吃真傻。”赶紧掏钱,一手抓一把,这串咬一口,那串咬一口,真的很好吃,肥而不腻,焦香十足,还有一种特有的,说不出来的怪怪的味道(后来才听新疆的同学说,那是孜然的味道)。我们就这样边走边吃,吃完了,就地再买,反正羊肉串摊子到处都有。直吃得饱咯里都带羊膻味,不能再吃了,再吃下去,我们非得变成草原牧民了。
本来以为羊肉串就是这样好吃了,谁知新疆的同学说:那算什么羊肉串?真正好吃的是咱们新疆的羊肉串,那可是羊肉串的老家。第一次那么羡慕新疆人,真正觉得新疆是个好地方。
咱也没有机会去新疆啊,就把北京的羊肉串当新疆的吧。
回到南方后,也见过羊肉串,但不仅外貌小里小气,味道也完全变了样,如果说北京的羊肉串是仿名牌,那么南方的羊肉串就是假冒伪劣了。也有例外,一次到南京出差,在新街口发现了久违的羊肉串,那味道,那相貌和北京的一样。我又一次站在南京的大街上不顾斯文地大嚼起来。以后只要去南京,都要想方设法地溜到新街口去过过瘾。
但总是心有不甘,有事没事总鼓动头儿:“咱们也到乌鲁木齐去开个读者作者联谊会?”
羊肉泡馍
有了羊肉串垫底,去西安吃羊肉泡馍的时候就好象有了胆量。
看过雄赳赳气昂昂的兵马俑,摸过杨贵妃的洗澡池,躲过小商小贩的围追堵截,吃过田里刚采下来的草莓,当然也爬过大雁塔和古钟楼,接下来就是品尝西安小吃的时间。
西安小吃最具代表性的小吃是肉夹馍和羊肉泡馍。不过,肉夹馍我连看都不看,一块大肥肉塞在一块大饼里,肥油直冒,尽管肉馍的主人说怎么怎么好吃,我就是吃不下去。不是怕胖,而是从小就不吃肥肉。肉夹馍是放弃了,但羊肉泡馍是一定要吃的。
于是就去找。在古楼附近转来转去,转累了就在一个小摊子上坐下来。坐定后才发现对面一个老头在专心致致干活:把一块硬硬的馒头掰成颗粒状。他神态专注地不紧不慢地掰呀掰,掉下来的粉末都用小指捺到嘴里。他在干嘛?是不是牙口不好?正想着,又见老头把掰好的产品倒进一个盛满浓汤的大海碗里,那碗浓汤顿时就变成了一碗浆糊。老头有滋有味稀里哗啦地喝完了这碗浆糊,站起身子,抹了抹沾在胡子上的残留物,打了个响亮的饱咯,满脸都是幸福感。突然好象明白了什么,赶紧找来伙计问:“那是什么?”“羊肉泡馍啊。”老天,这糊里糊涂的东西就是大名鼎鼎的羊肉泡馍?小的时候就最恨把馒头放进汤里 ,软不啦及的,要口感没口感要味道没味道,再好吃的馒头再好喝的汤都给搅浑了。
所以,很遗憾,在西安最大的收获是买了一堆民间工艺品,而在吃上,却是一片空白。
看了贾平凹写的陕西小吃,其中花了大量的笔墨形容羊肉泡馍的精彩,但我还是没有被他煽乎得流出口水来。这在我看关于吃的书籍的历史中是少见的。
朝鲜凉面
初到东北,第一次看到正宗的朝鲜人和朝鲜文字还是大惊小怪的,后来看多了,就见怪不怪了。然后就开始琢磨如何深入了解朝鲜民族文化,比如,他们的饮食文化,更具体地说,如何吃遍学校周围的朝鲜小吃店。
于是,先去朝鲜泡菜摊子前侦察一番,和买泡菜的朝鲜族老大妈套近乎,问:“道拉及是什么意思?”朝鲜族老大妈真的很象《奇袭》里的老大妈那样慈祥,她不仅耐心地回答我的幼儿园水平的问题,还推荐我买了朝鲜泡菜的代表作——桔梗。尝了桔梗后,对朝鲜小吃就有了信心。
那一天,零下18°,屋外早已是灰白两色世界。从澡堂出来,头发一会儿就冻成柴火棒。并不觉得冷,只是渴得慌。就到处找有水源的地方,后来发现一面“朝鲜凉面”的幌子正迎风招展,凉面?正好解渴。一头扎进去,里面已是高朋满座,人人都端着一个大海碗往肚子里灌凉面,很舒服的样子。于是也要了一碗。等端上来后,才觉得好象有点不对劲。鲜红的面汤上波澜不兴,面条当然是潜伏在汤底的,只是这汤,怎么看都好象是刚从自来水龙头里出来,冷不说,还有股漂白粉的味道。怀疑归怀疑,我真的太渴了,不管三七二十一,喝了再说。结果,渴是解了,但我体内的那点余温可全给带走了。一路跑着回到宿舍,又是捂热水袋又是灌开水,折腾了半天,才把胃里的那块冰坨融化掉。
我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东北人和南方人本来就不一样,他们冰天雪地里可以吃冻梨吃冰棒,那是因为他们有从小就锻炼出来的坚强的胃。所以他们可以裹着大棉袄吃凉面,而我,只能在穿短袖的时候。
但,我还是没有勇气再去品尝朝鲜凉面了。甚至一想到这四个字,我的胃就开始冒凉气。
不怪朝鲜凉面,只能怪我自己。
道口烧鸡
说来惭愧,自己在外求学几年,大部分的注意力花在吃上。究其原因,一是学校食堂乏味的饭菜,使自己时常处于饥饿状态;二是天性所致,“民以食为天”嘛,自己当然也不例外。
于是,刚到长春不久,就打听到“道口烧鸡”挺有特色,忙亲临考察。果真,摆在橱窗里的烧鸡肥嫩嫩、黄灿灿、热腾腾,撒发着迷人的香气,又看到买烧鸡的人排成了长队,更证实了此烧鸡的名不虚传。此后三年间,只要钱包里有点余钱,便忙不迭地往烧鸡店送,买不起整只就买半只;买不起半只就买鸡杂碎(鸡肝、鸡卵等构成,便宜而味极佳,是穷学生最亲睐之物)。那种拎着一小袋烧鸡走路的愉快,无法言喻,只觉得生活在那一刻是多么美好。此时若去攻读书关,再厚的“砖头”也能毫不费劲地“啃”下来,这就是“道口烧鸡”的威力。有时,人的胃口会比脑袋重要得多,换句话说,就是物质有时也能毫不客气地战胜精神。
逢到宿舍里的女同胞过生日,无例外地都要买只“道口烧鸡”以飨大家。鸡上台面后,往往还没等打开塑料袋,大家就已经操起家伙跃跃欲试了。那香喷喷、热腾腾的烧鸡,嫩而无渣,连骨头都是酥的,一块鸡肉在舌头上还来不及停留就溜进肚子里去了。而此时往往有师兄师弟寻着香味不请自到,说句“生日快乐”就一屁股坐下来大嚼起来。那时候,要求师兄师弟办事或反过来他们求我们办事,都言不二价:一只道口烧鸡。
在长春的三年,可以说是伴着“道口烧鸡”的香味渡过的。(虽不能常吃,但离学校不远的一家烧鸡店每天毫不吝惜地飘来的香味,使我们的读书生活变得有滋有味起来。)
临毕业的时候,有人告诉我,有一家大饼店专营夹肉大饼,味道好得没法提。可惜没有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有几篇你自己选吧!
一
我经历过许许多多的事,其中不乏开心的、感人的和伤心的……在这么多事之中,有一件事使我至今难忘。
那件事发生在前几个朋的一天。那天,一大旱妈妈把我从床上叫醒了,我一翻身看了看钟不禁叫道:“糟糕怎么就九点了,我和同学约好了9:30在商店会面。”说完,我从床上跳了下来,洗漱完,然后草草扒了几口早餐,飞奔出门。
这天的天气特别好,暖和的阳光照下来,把我的身体照得暖洋洋的。可是我无心观赏沿途的美景,只是低着头一个劲儿的跑,我猛回首一看,一个陌生的人在我的身后慢慢的走着。我心想:好在是大白天,如果是在晚上,我还不知怎么办好。我昂着头继续赶我的路。
不知不觉我就来到了一个红绿灯的十字路口。当时正好是红灯,我只是好在斑马线外静心等待,在等待的同时我心里十分焦急,这时这个陌生人来到了红绿灯。我精细地打量了一下他,他身穿休闲服脸大大的,他的眼睛像黑宝石……看样子不像是个坏人,好像只是个过路人。红灯开始闪动,这时一个小孩冲出了马路,在这个时候,一辆大货车飞奔而来,我心想:如果货车撞到小孩,这个小孩就会心死无疑。在这千钧一发的关键时刻,这个过路人冲了出去把小孩推开了,小孩化险为夷,但这个过路人却被大货车撞得飞了出去。这时车停了,很多人围在一起,把那里包围的水泄不通。不久交警叔叔来了,救护车也来了……
二
去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发生了一件重大事情—印度洋苏门答腊岛附近发生了强烈地震,海啸在海啸中死亡的人已达十几万。我们从电视上看到那些死者家人在哭泣,我们非常同情他们,希望能象其他人一样捐款给灾民。
机会终于来了。一天,班主任问我们捐不捐款,捐的话明天早上带来。我们大家毫不犹豫的大喊:我捐十元,我捐四十元,我捐五十元,我把所有的零花钱都捐了……这时,我看见小丹同学低着头沉默不语。小丹八岁那年就死了父亲,妈妈是精神病人,每月只能靠厂里的一百多元补贴过日子,每天都是吃豆腐青菜。她的很多衣服鞋子都是好心人给她的。我想:她一定不捐了。可是第二天她却拿着五元钱来捐。五元钱对别人来说算不了什么,但对她来说等于她的五天早餐,甚至是五天的伙食费。老师和同学都说:“小丹,你家穷,还是不捐了吧。”她说:“不,我要捐,我每天都有饭吃,又有家住,而灾民却没饭吃没家住。”当大家知道这五元钱是她拣破烂得来的时候,同学们都不约而同的鼓起了掌,有些还流下了感动的眼泪。
这件事真动人啊,我永远都不会忘记。
三
一天放学,由于我的粗心大意,不小心把书包丢在了校车上,爸爸妈妈和我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这时,一道闪电划破天空,随着就是一阵阵惊天动地的雷声,滂沱大雨也倾盆而下。爸爸妈妈不顾这一切,各人拿了一把伞,匆匆忙忙地直奔校车的停车场,可到了那里发现校车已开走了。
怎么办呢?书包会不会被人拿走?还有很多回家作业没有做……一连串的想法不断在我脑子里产生,爸爸妈妈好像看出了我的心思,就想尽了一切办法,找到了这位校车司机的领导,可领导说要等二个小时校车才能回来。没办法,爸爸妈妈只好各自撑着雨伞,默默地等在校车进来的地方。
此时此刻,我发现爸爸妈妈的衣服已全被淋湿,而且妈妈身体还直发抖,我看了感动极了,眼泪也差点流出来,心想:我真的是有一对好爸爸好妈妈!
两个小时后,书包终于回到了我的手中。这件事至今让我难以忘怀!
四
星期六的傍晚,天阴沉沉的,还不时飘着细雨。一群家燕在马路上无忧无虑地嬉戏着。忽然一辆大卡车呼啸而过,我的心一紧,禁不住闭上了眼睛,我知道不幸的事要发生了。
我慢慢地睁开眼睛,看见一只家燕慢慢地倒在了地上,另一只惊魂未定的比它大一点的家燕飞了过来。它趴在那只已经不行的家燕身上啄了一次又一次,叫了一次又一次,翅膀还在不停地拍打着,一下又一下,好像在说:“伙伴哪,你快醒醒、快站起来,坚强点。”那只家燕居然无动于衷。
最后,那只稍大的家燕失望了,它离开了几步,又回头望了望这只可怜的家燕,希望它能活过来,但这只家燕已经一动不动地永远躺在那里了。稍大的家燕终于绝望地放弃了、飞走了。
这只家燕用生命告诉了我们:这里很危险,赶快离开这里。
五
今天是星期日,天气晴朗阳光明媚.在这样的天气下逛街是再好不过了.但是我却要在家中写作业.当我写到"红领巾"这三个字时,一件令我熟悉而又感动的事,再次浮现在我的眼前.
那天也是周日,天空是灰蒙蒙的,好似老天阴沉的脸.那时,妈妈拉着我这个九岁半的女孩回家.因为当时我学电子琴,每到放学都将近十八点,回到家中都已经很晚了.当我们走上天桥,我看见天桥的阶梯上有许多穷人,用我们的话来说,也就是乞丐这些乞丐有的把要的饭的碗放在地上,有的把碗抱在怀中,嘴里还哼着一些听不懂曲调.令我感到遗憾是,乞丐中还有和我年纪相仿的男孩.我心里有些内疚,为什么我能在教室内读书,而他们却只能靠讨饭来维持生命.我想到这里心里的同情心仿佛在催促我,拿出自己的同情,把口袋里零花钱递给那些乞丐一点,哪怕就只有一角钱也好.但我始终下不了决心,总是舍不得.我向四周张望,发现没有行人就从口袋里掏出一角钱给他,心想,反正不给他们钱的人又不是我一个人,再说,我还是一个小孩子,不用担心.不知不觉中,妈妈拉着我正准备下桥.我飞快地扫视了一下桥下,发现就只有一位乞丐.心中暗自庆幸,只要我把头一扭,就看不到他们了.我正要把头向左一扭工夫,一个小女孩从天桥下跑上来,工的好奇心把我的想法抛到九霄云外.只见这个小女孩身着整洁,扎着麻花辫子,我猜测她可能上一年级.这个小女孩从她那不到一平方分米的口袋掏出了五角钱放在了那个乞丐的碗里.我怔了一下,想把刚才的那一幕告诉妈妈,但是我忍住了.我心中又感动又抱歉,眼中的泪珠在眼眶中不停地打转,心中的歉意也悄悄地涌上心头.我再次抬起头看了一下小女孩,发现傍晚的夕阳映在她那粉红的脸上,使她变得更加可爱......
六
我有一位我最喜欢的亲人,你知不知道我最喜欢的亲人是谁呢?那就是我的爸爸了。他身材高大,有着一张红红的脸蛋,鼻子高高的,眼睛炯炯有神。
记得有一天,外面下着大雨,风呼呼地吹着。我穿着雨靴上学,可是雨靴太小了,我脚趾痛得只得坐在椅子上,不能和同学们一起玩耍了。我只能一瘸一拐地去打电话给爸爸,对爸爸说:“这双雨靴太小了,可不可以帮我把旅游鞋拿过来?我在教室里等着你,好吗?再见,爸爸。”我又回教室耐心地等着爸爸把旅游鞋送过来。不一会儿,爸爸就来到了教室,他浑身上下都湿透了,我想:爸爸为我送旅游鞋的时候可能正好遇到了大雨吧。我关心地对爸爸说:“爸爸,你有没有感冒阿?你没事吧?爸爸。”爸爸对我说:“你不用关心我了,你不是说你穿着雨靴脚很痛吗,那你把雨靴换旅游鞋吧,再见。”我依依不舍地让爸爸走了,看着爸爸远去的背影,我觉得爸爸的背影变得更高大了。
一
我经历过许许多多的事,其中不乏开心的、感人的和伤心的……在这么多事之中,有一件事使我至今难忘。
那件事发生在前几个朋的一天。那天,一大旱妈妈把我从床上叫醒了,我一翻身看了看钟不禁叫道:“糟糕怎么就九点了,我和同学约好了9:30在商店会面。”说完,我从床上跳了下来,洗漱完,然后草草扒了几口早餐,飞奔出门。
这天的天气特别好,暖和的阳光照下来,把我的身体照得暖洋洋的。可是我无心观赏沿途的美景,只是低着头一个劲儿的跑,我猛回首一看,一个陌生的人在我的身后慢慢的走着。我心想:好在是大白天,如果是在晚上,我还不知怎么办好。我昂着头继续赶我的路。
不知不觉我就来到了一个红绿灯的十字路口。当时正好是红灯,我只是好在斑马线外静心等待,在等待的同时我心里十分焦急,这时这个陌生人来到了红绿灯。我精细地打量了一下他,他身穿休闲服脸大大的,他的眼睛像黑宝石……看样子不像是个坏人,好像只是个过路人。红灯开始闪动,这时一个小孩冲出了马路,在这个时候,一辆大货车飞奔而来,我心想:如果货车撞到小孩,这个小孩就会心死无疑。在这千钧一发的关键时刻,这个过路人冲了出去把小孩推开了,小孩化险为夷,但这个过路人却被大货车撞得飞了出去。这时车停了,很多人围在一起,把那里包围的水泄不通。不久交警叔叔来了,救护车也来了……
二
去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发生了一件重大事情—印度洋苏门答腊岛附近发生了强烈地震,海啸在海啸中死亡的人已达十几万。我们从电视上看到那些死者家人在哭泣,我们非常同情他们,希望能象其他人一样捐款给灾民。
机会终于来了。一天,班主任问我们捐不捐款,捐的话明天早上带来。我们大家毫不犹豫的大喊:我捐十元,我捐四十元,我捐五十元,我把所有的零花钱都捐了……这时,我看见小丹同学低着头沉默不语。小丹八岁那年就死了父亲,妈妈是精神病人,每月只能靠厂里的一百多元补贴过日子,每天都是吃豆腐青菜。她的很多衣服鞋子都是好心人给她的。我想:她一定不捐了。可是第二天她却拿着五元钱来捐。五元钱对别人来说算不了什么,但对她来说等于她的五天早餐,甚至是五天的伙食费。老师和同学都说:“小丹,你家穷,还是不捐了吧。”她说:“不,我要捐,我每天都有饭吃,又有家住,而灾民却没饭吃没家住。”当大家知道这五元钱是她拣破烂得来的时候,同学们都不约而同的鼓起了掌,有些还流下了感动的眼泪。
这件事真动人啊,我永远都不会忘记。
三
一天放学,由于我的粗心大意,不小心把书包丢在了校车上,爸爸妈妈和我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这时,一道闪电划破天空,随着就是一阵阵惊天动地的雷声,滂沱大雨也倾盆而下。爸爸妈妈不顾这一切,各人拿了一把伞,匆匆忙忙地直奔校车的停车场,可到了那里发现校车已开走了。
怎么办呢?书包会不会被人拿走?还有很多回家作业没有做……一连串的想法不断在我脑子里产生,爸爸妈妈好像看出了我的心思,就想尽了一切办法,找到了这位校车司机的领导,可领导说要等二个小时校车才能回来。没办法,爸爸妈妈只好各自撑着雨伞,默默地等在校车进来的地方。
此时此刻,我发现爸爸妈妈的衣服已全被淋湿,而且妈妈身体还直发抖,我看了感动极了,眼泪也差点流出来,心想:我真的是有一对好爸爸好妈妈!
两个小时后,书包终于回到了我的手中。这件事至今让我难以忘怀!
四
星期六的傍晚,天阴沉沉的,还不时飘着细雨。一群家燕在马路上无忧无虑地嬉戏着。忽然一辆大卡车呼啸而过,我的心一紧,禁不住闭上了眼睛,我知道不幸的事要发生了。
我慢慢地睁开眼睛,看见一只家燕慢慢地倒在了地上,另一只惊魂未定的比它大一点的家燕飞了过来。它趴在那只已经不行的家燕身上啄了一次又一次,叫了一次又一次,翅膀还在不停地拍打着,一下又一下,好像在说:“伙伴哪,你快醒醒、快站起来,坚强点。”那只家燕居然无动于衷。
最后,那只稍大的家燕失望了,它离开了几步,又回头望了望这只可怜的家燕,希望它能活过来,但这只家燕已经一动不动地永远躺在那里了。稍大的家燕终于绝望地放弃了、飞走了。
这只家燕用生命告诉了我们:这里很危险,赶快离开这里。
五
今天是星期日,天气晴朗阳光明媚.在这样的天气下逛街是再好不过了.但是我却要在家中写作业.当我写到"红领巾"这三个字时,一件令我熟悉而又感动的事,再次浮现在我的眼前.
那天也是周日,天空是灰蒙蒙的,好似老天阴沉的脸.那时,妈妈拉着我这个九岁半的女孩回家.因为当时我学电子琴,每到放学都将近十八点,回到家中都已经很晚了.当我们走上天桥,我看见天桥的阶梯上有许多穷人,用我们的话来说,也就是乞丐这些乞丐有的把要的饭的碗放在地上,有的把碗抱在怀中,嘴里还哼着一些听不懂曲调.令我感到遗憾是,乞丐中还有和我年纪相仿的男孩.我心里有些内疚,为什么我能在教室内读书,而他们却只能靠讨饭来维持生命.我想到这里心里的同情心仿佛在催促我,拿出自己的同情,把口袋里零花钱递给那些乞丐一点,哪怕就只有一角钱也好.但我始终下不了决心,总是舍不得.我向四周张望,发现没有行人就从口袋里掏出一角钱给他,心想,反正不给他们钱的人又不是我一个人,再说,我还是一个小孩子,不用担心.不知不觉中,妈妈拉着我正准备下桥.我飞快地扫视了一下桥下,发现就只有一位乞丐.心中暗自庆幸,只要我把头一扭,就看不到他们了.我正要把头向左一扭工夫,一个小女孩从天桥下跑上来,工的好奇心把我的想法抛到九霄云外.只见这个小女孩身着整洁,扎着麻花辫子,我猜测她可能上一年级.这个小女孩从她那不到一平方分米的口袋掏出了五角钱放在了那个乞丐的碗里.我怔了一下,想把刚才的那一幕告诉妈妈,但是我忍住了.我心中又感动又抱歉,眼中的泪珠在眼眶中不停地打转,心中的歉意也悄悄地涌上心头.我再次抬起头看了一下小女孩,发现傍晚的夕阳映在她那粉红的脸上,使她变得更加可爱......
六
我有一位我最喜欢的亲人,你知不知道我最喜欢的亲人是谁呢?那就是我的爸爸了。他身材高大,有着一张红红的脸蛋,鼻子高高的,眼睛炯炯有神。
记得有一天,外面下着大雨,风呼呼地吹着。我穿着雨靴上学,可是雨靴太小了,我脚趾痛得只得坐在椅子上,不能和同学们一起玩耍了。我只能一瘸一拐地去打电话给爸爸,对爸爸说:“这双雨靴太小了,可不可以帮我把旅游鞋拿过来?我在教室里等着你,好吗?再见,爸爸。”我又回教室耐心地等着爸爸把旅游鞋送过来。不一会儿,爸爸就来到了教室,他浑身上下都湿透了,我想:爸爸为我送旅游鞋的时候可能正好遇到了大雨吧。我关心地对爸爸说:“爸爸,你有没有感冒阿?你没事吧?爸爸。”爸爸对我说:“你不用关心我了,你不是说你穿着雨靴脚很痛吗,那你把雨靴换旅游鞋吧,再见。”我依依不舍地让爸爸走了,看着爸爸远去的背影,我觉得爸爸的背影变得更高大了。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