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史和官吏区别
官史和官吏区别详细如下:
官僚和官吏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只的都是官员,正在事实上官僚吏,三者的含义有很大的不同,他们分别表示不同等级的人群,从这三者的关系中,我们还可以得知古代政治管理的层次结构。
官指的是行政长官,是衙门里的正职;僚是衙门里的副职 ,是官的助手,吏即胥吏,就是办事人员,官和僚都是有品级的官员,例如知县是正七品,县承是正八品。隋朝之后官和僚都由朝廷任命,有俸禄。而吏则是官用自己的俸禄征召的办事人员并没有官的身份,与捕快狱卒等衙役一样,都是民,不同的是吏能识字,会看公文,提供的是知识性的服务,所以地位会比衙役稍高一些
吏的地位虽然很低,和官有着天壤之别,可是在政治上,吏却能很大程度上影响官的决策和行为,古代的官员一般不能在原籍任职,上任后对于任职地的情况,通常是不了解的,而吏是本地人,对本地的经济人员等情况了如指掌,所以关于有很多事情都需要吏的建议和协助,中国古代官员基本都是科举出身,学问虽高,但行政上的能力却不足。加上对这些繁琐事务有很多报以不屑的态度,所以有很多事情也都是交给吏来做决断,久而久之,吏的作用就变得越来越重要,甚至有时连官也得听他们的,明末的顾炎武就曾感叹道:“百官者虚名,而柄国者吏胥也。
▲相关概念
官史:由朝廷豢养的史官们用文字书写的国史。
官吏,即官员,亦为政府工作人员的总称。指中国封建时代九品官中的一种官职,较低级的官吏由通过中国经典文学考试(科举考试)及格的人来充当。
虽然现代我们通常将“官吏”作为一个词语使用,但在古代“官”和“吏”却是有着显著区别的,简单来说,“官”有品级、有俸禄,是朝廷直接任命的“朝廷命官”,而“吏”则是隶属于官员的具体办事人员,官是梁柱、吏是瓦砾,官是主干、吏是枝蔓,官是虎狼、吏为爪牙。至于双方的关系,则更有意思,“官”与“吏”即相互依存,又相互算计,相互提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