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元在古代是什么级别?
状元是一甲第一名。
在明朝和清朝,科举考试一般每三年进行一次,每次有六千多举人参加,取三百名进士,殿试分录取考生为三等称三甲。
排序为:
1、一甲三人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称“进士及第”。
2、二甲若干,称“进士出身”。
3、三甲称“同进士出身”。
其中状元可以授修撰;榜眼、探花,授编修。二、三甲可选为庶吉士,或授给事中、主事、中书舍人、行人、太常博士、国子博士等官,或授地方府推官、府同知、县令、县丞等官。
扩展资料:
李鸿章尽力维护中国的利益,洋务图强,然而无法改变中国落后的现实。对于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他曾据理力争,然而无奈国家羸弱,不得不接受屈辱的要求。他与曾国藩等人主导洋务运动是其进步的表现。
他也有外交上维护中国的事迹,如在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独自前往谈判,最终不割地而平息事件;在甲午战争处于不利情况时曾主动用最小代价来达成和解等,都是他卫国有利的一面。
李鸿章也曾作出错误决策。如过于避战和重视海防而愿意牺牲整个新疆放弃疆防;1885年在完胜日本的情况下签订的《中日天津会议专条》,给予了日本可以派兵进入朝鲜的权利;与日本的中日甲午战争中的指挥失误导致军舰在威海卫被全歼;中法战争胜利后反而签订了不平等条约等。
虽然这些不利条约和做法受制于各种客观条件,但他依然要为这些事件的误国行为承担很重的责任。另外在早期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时,他杀人过多。这也牵涉到湘军和淮军的整体评价。洋务运动和他的一系列措施并没有改变中国继续沦落,也让他的功劳并不显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进士 (科举考试最高等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李鸿章(晚清名臣)
科举时代称殿试第一名为状元,从唐朝的郑颢开始,历代状元人数为105人。在古代,科举考试中,殿试成绩取得第一名的考生被称作“状元”,名号始于唐朝。 当时凡是参加殿试获取进士的举人,在殿试结束后都要在皇宫中接受皇帝的召见,参加在皇宫中举行的释奠礼。 在举行释奠礼时,由唐朝进士中成绩最优秀的两位行“释菜礼”,其形式和太学生行释菜礼一样。 在举行完释奠礼后,唐朝皇帝会通过鸿胪寺的官员给这些进士们授予官职。
状元的品级历朝历代都有不同的规定,一般是正七品官。
在科举制出现之前,古代朝廷选贤任能,一般是通过世袭制、举荐制、察举制,以及九品中正制进行选拔。虽然汉代的察举制,以及后来的九品中正制,已经要求从民间选拔人才,但是,在执行过程中,因为是由地方官把持,逐渐走样,最后被举荐的人,基本上还是世家大族的子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