瞒天过海是什么意思
瞒天过海的意思是比喻用欺骗的手段,暗中行动。出自清阮大铖《燕子笺·购幸》:“我做提控最有名,瞒天过海无人问,今年大比期又临,嗏,只要赚几贯铜钱养阿正。”
另一例见于清朝如莲居士所著的《薛仁贵征东》 薛仁贵向尉迟恭献上一计好让天子过海征东,此计就是瞒天过海。即瞒着天子李世民,运用木船装扮成岛屿的样子,在李世民不知情的情况下就过了海。
瞒天过海读音:mán tiān guò hǎi
瞒天过海为三十六计第一套胜战计第一计。“瞒天过海”这一计的兵法运用,常常是着眼于人们在观察处理世事中,由于对某些事情的习见不疑而自觉不自觉地产生了疏漏和松懈,故能乘虚而示假隐真,掩盖某种军事行动,把握时机,出奇制胜。
近义词:掩人耳目、浑水摸鱼、偷天换日
反义词:光明正大、光明磊落
瞒天过海造句:
1、他干的那些瞒天过海的勾当,骗得了别人,可骗不了我。
2、在众目睽睽之下,他竟敢耍瞒天过海的花招。
3、 这么大一件事,被他廖廖数语竟然瞒天过海。
瞒天过海的意思是瞒住上天,偷渡大海。比喻用谎言和伪装向别人隐瞒自己的真实意图,在背地里偷偷地行动。
“瞒天过海"在战争中,是一个利用人们存在常见不疑的心理状态,进行战役伪装。隐蔽军队集结和发起进攻企图,以期达到出其不意、出奇制胜的计谋。
“瞒天过海"的计策,古时人们早有使用,而“瞒天过海"这一词语的形成,或与元初未知人士所撰《薛仁贵征辽事略》中薛仁贵设计让唐太宗渡海的故事有关。“瞒天过海这一词语的最先使用,应不晚于明代末年。清代无名氏将瞒天过海"收进其所编《三十六计》中,并作为“三十六计"的第一计。
《三十六计》或称“三十六策”,是指中国古代三十六个兵法策略,语源于南北朝,成书于明清。它是根据我国古代卓越的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遗产之一。
“瞒天过海”的计策,古时人们早有使用。如:春秋时代,齐姜和狐偃定计,把晋公子重耳灌醉,打发他离开齐国(见《左传》),以及隋代,隋将贺若弼多次大张旗鼓地进行换防,以迷惑敌军,最后在敌军毫无戒备的情况下,指挥大军偷袭并攻克了陈国的南徐州(见《隋书·贺若弼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