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学者怎样才能学好笛子?
(一)演奏姿势
吹笛子首先要讲究姿势正确、自然,一是要有堂正的仪表;二是要适应人体本身的生理特点,姿势分立势和坐势两种。
在吹曲笛和更大的低音笛时,也可用左手的食指第三节下端靠大拇指一侧和小指一起与大拇指相对将笛持住。用这种方法持笛,在右手进行飞指抹音时,即使左手三孔全打开,笛子也不会动摇。
在合奏和伴奏时一般采用坐势。坐势要求上身和立势相同,椅子高低要适度,以免妨碍吹奏和呼吸。坐时最好不要架腿,两腿自然分开才能坐得安稳。
(二)呼吸方法
呼吸方法正确符合人体生理的自然规律,能很好地演奏。
吹奏时的呼吸与平时的呼吸是有所不同的,因吹奏中吸气量大,一般都用口鼻同时吸气,以加快速度。吸气也分慢吸和快吸两种,一般在乐曲开始前和演奏速度慢、旋律优美的曲子中可用慢吸的方法。
要求吸气饱满充足,但也不要吸到不能再吸的极限,以免肌肉紧张,吹奏时无法控制。快吸一般用在快速乐曲中和没标换气记号的连续吐音之间。
吹奏时的呼气不是平常从两个鼻孔和口腔中自然呼出去的,而是从上下嘴唇之间,气息经过的空隙吹出去的,所以胸腹肌肉收缩形成的压力和两颊以及嘴唇的有力控制,使吹出的一股气息形成均匀的、有节制的、有压力的气柱将笛子吹响。
吹奏中的呼气也不要呼到不能再呼的极限,以免肌肉紧张发颤,而应留二分余气,便于下次吸气迅速,使乐曲吹奏能自然连贯地进行。为了增大肺扩量,使气息更充足,平常可坚持长跑、游泳和做深呼吸运动。
(三)吹奏口形
吹奏笛子的口形与笛子发出的音色有直接关系。同一支笛膜松紧度一样的笛子,不同口形吹出的音色就截然不同。
笛子是用气来吹奏的,它包括吹气和吸气时颈部、喉部和口腔都要放松、打开,像平常打哈欠时那样,上下嘴唇对齐,使上下嘴唇之间气息经过的空隙位于嘴唇中央,两颊和嘴角中间收,呈椭圆形。上唇稍微靠前,轻轻靠在下唇正中的、约被下唇盖住四分之一的吹孔中。
吹笛子有了正确的口形,还要用一定的角度。一般是嘴唇和吹孔成九十度直角。
尽量使吹孔剖开气往后的漏气声减到最小,使进入吹孔的气畅通无阻,灌响笛子。从而找到最好的方法和音色。
(四)舌头的运用
吹奏时舌在口腔中的各种运动对笛子的发音有各种影响。舌体横纹肌的不同收放,使舌体向各个方向弯曲、伸展,吹奏中由于舌体横纹肌的交替收放,使舌与上颚时而贴近,时而离开,对呼气起着“开关”的作用,造成呼气的时断时续,使吹奏的笛音产生分奏的音乐效果。
如吐青、垛音、叠音等。舌尖在放松的条件下利用气的冲击与上颚有弹性地时抵时开,使笛声产生“碎音”效果,如花舌音、弹音等。
舌在不用时应自然放松地收于口腔下部,以使口腔打开,增大气流的通道。
(五)手指
吹笛子需要双手持笛,开按指孔,才能发出高低不同的音来。因此要使每个手指灵活而有弹性,能持久、独立地活动和相互配合,就需要进行严格地训练。
吹奏时双臂和手要松弛,手指自然弯曲,用第一节指肚中部轻轻盖严笛孔。开放音孔时,手指不要抬得过高,大约离指孔一到一点五厘米左右。手指过高动作不迅速,影响吹奏速度;手指太低会使音准变低、音量变小、音色变闷。
手指盖闭音孔要严密,不能漏气,但也不要僵硬。当迅速开闭指孔(颤音)和连续从上至下按闭指孔时(演奏历音时),都应有弹性地击打发音孔。这时不吹笛子也可听见指肚击打音孔发出的同吹时一样音高的基本音(低音)。
平常不拿笛子也可进行手指各关节的放松和击打动作的训练,频率由慢渐快,越快越要保持松弛和弹性。无名指一般最不灵活,更要加强训练,小指不用时,要轻贴笛身,不要用小指活动来帮助其他手指。这样在以后吹奏各种颤音和装饰音时,就能轻松流畅,运用自如。
扩展资料
笛在中国古人的观念中早已就赋予了“文化”的含义,笛文化有着将笛及笛艺术所引发的、多边的文化、社会现象进行深入的研究,闪烁着耐人寻味的光辉。
笛类乐器,根据我国近现代民间与专业最普遍的、约定俗成的称谓,“横吹——边棱”类的乐器统称为笛。在这些笛类乐器中,有吹孔靠近乐器封闭端的笛,也有吹孔虽靠近封闭管端,但吹孔平面与指孔平面相交近似于90度夹角的笛,也有吹孔居中的笛。
在国家和民间的文艺表演团体以及社会群众业余文化生活中,笛的演奏与应用占有明显的位置。中国的笛在中国长期的历史文化背景中已形成固有的特征并以中国笛文化的鲜明特色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