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季怔忡是什么意思
中医病证名。临床一般多呈发作性,多因情志波动或劳累过度而发作,且常伴胸闷、气短、失眠、健忘、眩晕、耳鸣等症。病情较轻者为惊悸,病情较重者为怔忡,可呈持续性。
心悸是指气血阴阳亏虚,或痰饮瘀血阻滞,心失所养,心脉不畅,引起心中急剧跳动,惊惶不安,不能自主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心悸发作长伴有气短、胸闷,甚至眩晕、喘促、晕厥;脉象或数或迟,或节律不。心悸因惊恐、劳累而发,时作时止,不发时如常人,病情较轻着为惊悸;
若终日悸动,稍劳尤甚,全身情况差,病情较重者为怔忡。惊悸日久也可转为怔忡。心悸病名首见于张仲景的《金匮要略》和《伤寒论》,称之为“心动悸”、“心下悸”、“心中悸”、“惊悸”等,认为其主要病因有惊扰、水饮、虚损及汗后受邪等。
扩展资料:
病因病机:
1、体虚劳倦
禀赋不足,素体虚弱,或久病失养,耗损心之气阴,或劳倦太过伤脾,气血阴阳亏虚,心失所养,发为心悸。
2、七情所伤
平素心虚胆怯,突遇惊恐,使心神动摇,不能自主而心悸。
3、感受外邪
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痹症日久,复感外邪,内舍于心,痹阻心脉,心血运行受阻,发为心悸。
4、药食不当
嗜食肥甘厚味、辛辣等刺激性食物,蕴热化火生痰,痰火上扰心神则为悸。或药物过量或毒性较剧,损及于心,如附子、乌头或西药锑剂、洋地黄、奎尼丁、肾上腺素、阿托品等,当用药过量或不当时,均能引发心悸、脉结代一类症候。
参考资料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