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便秘,会增加大肠癌的机会吗?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在门诊时常会遇到一个景象,主角多半是打扮入时的妙龄女子,偶而有玉树临风的小鲜肉或是中年大哥大姐。无论何种身分,他们总是异口同声:「我有长期的便秘,人家都说这样容易有大肠癌,所以想要检查一下」。假如仔细问下去,还有不少人会提到以前看病照过腹部的 X 光,医生都说里面宿便很多,自己会担心这样一来毒素累积 *** 息肉生长 ...
正再看这篇文章的您,可能也曾经有类似的经验或疑惑。到底便秘是不是会引发大肠癌?宿便理论有没有根据?对于排便习惯改变,又应该如何注意最适当?今天我们就用这篇文章,来一一为各位解惑。
「最近才便秘」,当心排便习惯改变!
通常讲到便秘,大家的理解就是排便不顺,或是久久上一次;但至于什么叫「久久」或是「不顺」每个人可能就会各自表述了。根据调查显示, 有不少健康人是两天上一次厕所,因此并不见得每天排便才算正常。 在医学上,基本上要一周排便少于三次,且伴随一定比例的硬便、里急后重、或需要用力才能解出来,并且持续三到六个月以上,才能说是便秘。
为什么需要后面这段时间呢?假如是几周到一两个月的变化,就需要考虑其他的身体疾病,像是肠道阻塞、肿瘤、甲状腺低下、高钙血症、神经病变等等。严格来说,三个月内新发生的排便困难或是腹泻软便,都可以称为排便习惯改变,确实应该就医进一步评估检查。拜媒体发达之赐,现在大家对于这种状况都格外警觉,人数一多,总会有些真的抓出大肠癌。
然而慢性便秘就不同了,除去糖尿病、内分泌疾病、长期卧床、药物引发等情况,通常都找不到其他明显的疾病,主要还是与体质、饮食和生活习惯有关。只要增加蔬菜水果纤维摄取,充足饮水和运动,即使不用药也可能改善。这时有人会问: 「如果长期排便不顺,会不会让有害的物质累积在大肠,导致大肠癌的发生率增加呢?」
流言终结者:宿便与毒素的迷思
我们先考虑一下这种所谓万恶宿便理论的逻辑。大致来说,就是粪便里面充满毒素与坏菌,所以要尽可能缩短它停留在人体的时间,如果有便秘使得米田共停留在体内太久,就会引发肠道病变产生大肠癌。至于怎么样清空宿便,具体的方式可以是多吃蔬果或服用中药(自然养生派)、吃益生菌与其他健康食品(生物科技派),甚至是像蒋宋美龄夫人一样定期 *** (大肠水疗派)。
只是很可惜,上面的说法在现代医学里都是找不到根据的。粪便在肠子的运动,总是「后便推前便」(严格说是肠道自发性的蠕动),而且肠子没有劳基法规范,即使在我们休息睡觉时,肠胃道也不断的把我们摄取的食物变成粪便。也就是说, 每个人在正常生理状态或多或少都是「一肚子大便」 ,如果几天没排放,顶多就是堆著几天分的大便,也是肠子可以容纳的范围,并不会有所谓陈年宿便堆积人体的情形。
也因此,腹部 X 光片上看到粪便的残影也是极为正常的现象。除非肠子异常肿胀,否则很难靠粪便的分布情况就断定异常与否。前面提到,有时看诊时医师会提到大便很多,其实往往只是给一个方便解释的说法而已。事实上,正因为大肠内随时都有粪便,才需要一律在做大肠镜前喝泻药帮助排清。
就算没有所谓的陈年宿便,长期便秘让大便停留更久,不会有问题吗?这样的想法流传甚广,但在逻辑上有两个重要的漏洞,而且也被现实的研究否定了。首先,假如便秘容易造成毒素累积以及日后的大肠癌,那么女性便秘的比例高于男性,大肠癌应该也会较多,事实是男性更容易得大肠癌;同样的,年轻女性便秘比例远高于男性,但她们却是大肠癌比例最低的一群;反而是抽菸、遗传与肥胖等,与早发性大肠癌更有相关。
慢性便秘与大肠癌无关,但足量纤维有好处
在 2013 年一篇重量级的系统回顾,在分析了 28 篇研究后发现,如果考虑到研究设计与严谨度,没有证据显示长期便秘与大肠癌有关。作者甚至注意到,主诉便秘而来做大肠镜检的患者,发现大肠癌的机率反而更低(相较于其他状况如血便、年龄、家族史等)。由于我们前面提到便秘的定义常常「自己讲了算」,所以研究要是设计不良,或许会纳入一些排便习惯改变的患者,这样就会影响最终的结果。
而其他几篇研究则提到,对于长期便秘的患者,使用纤维类配方促进排便,似乎比非纤维类更能减少大肠癌的机会 (HR=0.44; 95% CI: 0.21-0.95),但并没有达到统计学上的显著意义。由于长期便秘的患者通常会长期用药,过去也有人探讨各式各样的泻药是否会造成长期的后遗症,截至目前为止并没有明确的结论。不过根据段落前面的研究, 摄取足量蔬菜水果,并以纤维作为第一线的便秘处方,是合理且可能带来好处的。 因为大量的蔬果,以及减少红肉,本来就有减少大肠癌的作用。
至于说为何长期便秘会引发大肠癌的概念会广为流传呢?大概有几个原因:除了它的逻辑有部分是能自圆其说,粪便的样子很容易让我们产生不好的联想,加上民众对「毒素」的恐惧以及这个概念提供了「排毒」这个解决方案,在商业上也有动力去宣传。最后,检查的普及增加了身边人们被早期诊断大肠癌的机会。这其实是好事,但在某种程度上也可能让罹癌的恐惧变得更加现实,会去主动想做点什么避免这种情况,于是概念和行动就一拍即合了。
对于风险群,定期筛检比注意症状更重要
最后谈谈我的两个感想:首先,听起来有道理不代表是对的。宿便学说跟许多似是而非的理论一样,套用了几个实际的概念,也连结了我们的生活经验,因此听起来格外有说服力。要论证它,最重要的还是靠对真实世界的大规模研究。这套理论最大的坏处是,让许多人蒙受不必要的恐惧,也影响医疗资源的分配。希望在读完这篇文章后,能够解决某些人心中的担忧与困惑。
第二个感想是,对于大肠癌的早期防治,应该要进入新的阶段。 过往大多强调哪些症状(缺铁性贫血、血便、排便习惯改变、体重减轻)与大肠癌有关,但是一旦出现这种症状,基本上都已非早期大肠癌。这些宣导固然重要,但是更有效率的方式是防范未然,也就是在还没产生癌变的息肉,或是早期大肠癌阶段就发现。如此一来,治疗的效果与患者的生活品质都会更好。
要达到这个目标,最实际的方式是推广有效的筛检。包括现行国健署对于 50 岁以上民众两年一次的粪便潜血,还有后续的高品质大肠镜。美国经验已经证实, 有效的筛检可以逆转大肠癌的发生率和死亡率 。目前 50 岁以上台湾民众粪便检查的受检率约六成多,而对于较年轻的民众,也可以参考家族史或其他危险因子安排检查。如果我们继续努力,或许再五到十年,就会把大肠癌从「癌王」的宝座拉下来。
正再看这篇文章的您,可能也曾经有类似的经验或疑惑。到底便秘是不是会引发大肠癌?宿便理论有没有根据?对于排便习惯改变,又应该如何注意最适当?今天我们就用这篇文章,来一一为各位解惑。
「最近才便秘」,当心排便习惯改变!
通常讲到便秘,大家的理解就是排便不顺,或是久久上一次;但至于什么叫「久久」或是「不顺」每个人可能就会各自表述了。根据调查显示, 有不少健康人是两天上一次厕所,因此并不见得每天排便才算正常。 在医学上,基本上要一周排便少于三次,且伴随一定比例的硬便、里急后重、或需要用力才能解出来,并且持续三到六个月以上,才能说是便秘。
为什么需要后面这段时间呢?假如是几周到一两个月的变化,就需要考虑其他的身体疾病,像是肠道阻塞、肿瘤、甲状腺低下、高钙血症、神经病变等等。严格来说,三个月内新发生的排便困难或是腹泻软便,都可以称为排便习惯改变,确实应该就医进一步评估检查。拜媒体发达之赐,现在大家对于这种状况都格外警觉,人数一多,总会有些真的抓出大肠癌。
然而慢性便秘就不同了,除去糖尿病、内分泌疾病、长期卧床、药物引发等情况,通常都找不到其他明显的疾病,主要还是与体质、饮食和生活习惯有关。只要增加蔬菜水果纤维摄取,充足饮水和运动,即使不用药也可能改善。这时有人会问: 「如果长期排便不顺,会不会让有害的物质累积在大肠,导致大肠癌的发生率增加呢?」
流言终结者:宿便与毒素的迷思
我们先考虑一下这种所谓万恶宿便理论的逻辑。大致来说,就是粪便里面充满毒素与坏菌,所以要尽可能缩短它停留在人体的时间,如果有便秘使得米田共停留在体内太久,就会引发肠道病变产生大肠癌。至于怎么样清空宿便,具体的方式可以是多吃蔬果或服用中药(自然养生派)、吃益生菌与其他健康食品(生物科技派),甚至是像蒋宋美龄夫人一样定期 *** (大肠水疗派)。
只是很可惜,上面的说法在现代医学里都是找不到根据的。粪便在肠子的运动,总是「后便推前便」(严格说是肠道自发性的蠕动),而且肠子没有劳基法规范,即使在我们休息睡觉时,肠胃道也不断的把我们摄取的食物变成粪便。也就是说, 每个人在正常生理状态或多或少都是「一肚子大便」 ,如果几天没排放,顶多就是堆著几天分的大便,也是肠子可以容纳的范围,并不会有所谓陈年宿便堆积人体的情形。
也因此,腹部 X 光片上看到粪便的残影也是极为正常的现象。除非肠子异常肿胀,否则很难靠粪便的分布情况就断定异常与否。前面提到,有时看诊时医师会提到大便很多,其实往往只是给一个方便解释的说法而已。事实上,正因为大肠内随时都有粪便,才需要一律在做大肠镜前喝泻药帮助排清。
就算没有所谓的陈年宿便,长期便秘让大便停留更久,不会有问题吗?这样的想法流传甚广,但在逻辑上有两个重要的漏洞,而且也被现实的研究否定了。首先,假如便秘容易造成毒素累积以及日后的大肠癌,那么女性便秘的比例高于男性,大肠癌应该也会较多,事实是男性更容易得大肠癌;同样的,年轻女性便秘比例远高于男性,但她们却是大肠癌比例最低的一群;反而是抽菸、遗传与肥胖等,与早发性大肠癌更有相关。
慢性便秘与大肠癌无关,但足量纤维有好处
在 2013 年一篇重量级的系统回顾,在分析了 28 篇研究后发现,如果考虑到研究设计与严谨度,没有证据显示长期便秘与大肠癌有关。作者甚至注意到,主诉便秘而来做大肠镜检的患者,发现大肠癌的机率反而更低(相较于其他状况如血便、年龄、家族史等)。由于我们前面提到便秘的定义常常「自己讲了算」,所以研究要是设计不良,或许会纳入一些排便习惯改变的患者,这样就会影响最终的结果。
而其他几篇研究则提到,对于长期便秘的患者,使用纤维类配方促进排便,似乎比非纤维类更能减少大肠癌的机会 (HR=0.44; 95% CI: 0.21-0.95),但并没有达到统计学上的显著意义。由于长期便秘的患者通常会长期用药,过去也有人探讨各式各样的泻药是否会造成长期的后遗症,截至目前为止并没有明确的结论。不过根据段落前面的研究, 摄取足量蔬菜水果,并以纤维作为第一线的便秘处方,是合理且可能带来好处的。 因为大量的蔬果,以及减少红肉,本来就有减少大肠癌的作用。
至于说为何长期便秘会引发大肠癌的概念会广为流传呢?大概有几个原因:除了它的逻辑有部分是能自圆其说,粪便的样子很容易让我们产生不好的联想,加上民众对「毒素」的恐惧以及这个概念提供了「排毒」这个解决方案,在商业上也有动力去宣传。最后,检查的普及增加了身边人们被早期诊断大肠癌的机会。这其实是好事,但在某种程度上也可能让罹癌的恐惧变得更加现实,会去主动想做点什么避免这种情况,于是概念和行动就一拍即合了。
对于风险群,定期筛检比注意症状更重要
最后谈谈我的两个感想:首先,听起来有道理不代表是对的。宿便学说跟许多似是而非的理论一样,套用了几个实际的概念,也连结了我们的生活经验,因此听起来格外有说服力。要论证它,最重要的还是靠对真实世界的大规模研究。这套理论最大的坏处是,让许多人蒙受不必要的恐惧,也影响医疗资源的分配。希望在读完这篇文章后,能够解决某些人心中的担忧与困惑。
第二个感想是,对于大肠癌的早期防治,应该要进入新的阶段。 过往大多强调哪些症状(缺铁性贫血、血便、排便习惯改变、体重减轻)与大肠癌有关,但是一旦出现这种症状,基本上都已非早期大肠癌。这些宣导固然重要,但是更有效率的方式是防范未然,也就是在还没产生癌变的息肉,或是早期大肠癌阶段就发现。如此一来,治疗的效果与患者的生活品质都会更好。
要达到这个目标,最实际的方式是推广有效的筛检。包括现行国健署对于 50 岁以上民众两年一次的粪便潜血,还有后续的高品质大肠镜。美国经验已经证实, 有效的筛检可以逆转大肠癌的发生率和死亡率 。目前 50 岁以上台湾民众粪便检查的受检率约六成多,而对于较年轻的民众,也可以参考家族史或其他危险因子安排检查。如果我们继续努力,或许再五到十年,就会把大肠癌从「癌王」的宝座拉下来。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