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的扁担是1928年朱德在井冈山挑粮时用的扁担。《朱德的扁担》是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几十年来,一直被人们传颂着,教育和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人。
1928年4月底,朱德、陈毅率领一部分南昌起义和湘南暴动的队伍,来到井冈山,和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胜利会师后,国民党把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千方百计想拔掉它。他们在军事上的一、二次"会剿"失败后,又实行经济封锁,妄图把红军饿死、冻死、困死。
为了准备第三次反"会剿",粉碎敌人的经济封锁,地方党组织积极动员群众为山上送粮。挑粮上山也成了红军的一项经常性工作。在那段艰苦的日子里,朱德经常亲自带领战士们下山挑粮。
朱德的扁担就是那时候朱德挑粮使用过的。"朱德的扁担",见证了朱德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情怀,这是抗战胜利的保证之一。
扩展资料:
朱德的扁担是1928年朱德在井冈山挑粮时用的扁担。《朱德的扁担》是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几十年来,一直被人们传颂着,教育和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人。
1950年代初期《朱德的扁担》被编入了小学教材。1966年文革爆发后,朱德被打倒,称其为“大军阀、大野心家、黑司令”等内容的大标语不仅贴满了北京街头。在十多年之后的1967年2月,同样一篇课文换成了《林彪的扁担》。仅仅数年之后,林彪事件发生,教材又悄然换回了《朱德的扁担》。
由中国国家博物馆和上海博物馆承办的2010年中共首次廉政文化文物展览,在全国范围内征借了370多件文物,其中就有这根“朱德的扁担” 。
包括48件一级、珍贵文物,涉及古籍、书法、绘画、青铜器、瓷器、竹简、碑拓、生产工具、生活用品、书信手稿、珍贵照片、文献资料等不同类别。在展览的布置上,以时间为线索,将展览分为历史镜鉴和廉政风范上、下篇。
上篇反映了历史先贤的精神境界和道德情操,下篇鲜明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历程中不断探索反腐倡廉建设的规律,不断丰富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的理论和实践内涵及清正廉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朱德的扁担
推荐于2017-11-22 · 知道合伙人教育行家
井冈山“人口不满两千,产谷不到万担”,粮很少,仅够群众自用,部队要吃粮、储粮,都得去山下挑。因此,红军战士在井冈山斗争的那些日子里,“挑谷上坳”便成了部队的一项经常工作。
从井冈山到山下的宁冈茅坪,上下足有五六十里,山又高,路又陡,实在难走。尤其是从桃寮到黄洋界那一段路,就是空着手走,也累得够呛,肩上挑着担子,那就更吃力了。因此,每次运粮,总是起早赶路,摸黑回山。当时,朱军长已经四十多岁了,但他总是跟大家一同去运粮,而且每次都是挑得满满的。大家看到朱军长晚上要计划作战的大事,白天还要参加劳动,生怕累坏了他,便劝他不要挑粮,可是朱军长却风趣地说:“吃饭有我的份,挑粮也有我的份!光吃饭不挑粮,那不成了剥削阶级了吗?”
怎么办呢?有位红军想了一条“妙计”。有一天,队伍又要到茅坪去挑粮。天没亮,大家都起床了。吃过饭,有的挑着箩筐,有的背着麻包,有的提着布袋,浩浩荡荡地出发了。朱军长也准备动身,便去拿放在墙角里的扁担。奇怪?扁担突然失踪了,怎么也找不到。
朱军长的扁担哪去了呢?原来是红军战士们为了让朱军长在家里多休息一会,故意把扁担藏了起来。谁知大家刚走上黄洋界,朱军长又挑着箩筐,满头大汗地赶上来了。等他坐下来休息时,人们才发现朱军长削了一根新扁担。过几天扁担又不见了,朱军长又削了一根新扁担。而且,在扁担的正中,写上了“朱德的扁担”五个大字。
从此,朱军长的扁担再没有人“偷”了。
1928年4月底,朱德、陈毅率领一部分南昌起义和湘南暴动的队伍,来到井冈山,和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胜利会师后,国民党把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千方百计想拔掉它。他们在军事上的一、二次"会剿"失败后,又实行经济封锁,妄图把红军饿死、冻死、困死。为了准备第三次反"会剿",粉碎敌人的经济封锁,地方党组织积极动员群众为山上送粮。挑粮上山也成了红军的一项经常性工作。在那段艰苦的日子里,朱德经常亲自带领战士们下山挑粮。
朱德的扁担就是那时候朱德挑粮使用过的。"朱德的扁担",见证了朱德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情怀,这是抗战胜利的保证之一。
1928年4月底,朱德、陈毅率领一部分南昌起义和湘南暴动的队伍,来到井冈山,和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胜利会师后,国民党把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千方百计想拔掉它。他们在军事上的一、二次"会剿"失败后,又实行经济封锁,妄图把红军饿死、冻死、困死。
为了准备第三次反"会剿",粉碎敌人的经济封锁,地方党组织积极动员群众为山上送粮。挑粮上山也成了红军的一项经常性工作。在那段艰苦的日子里,朱德经常亲自带领战士们下山挑粮。
朱德的扁担就是那时候朱德挑粮使用过的。"朱德的扁担",见证了朱德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情怀,这是抗战胜利的保证之一。
扩展资料:
朱德的扁担是1928年朱德在井冈山挑粮时用的扁担。《朱德的扁担》是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几十年来,一直被人们传颂着,教育和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人。
1950年代初期《朱德的扁担》被编入了小学教材。1966年文革爆发后,朱德被打倒,称其为“大军阀、大野心家、黑司令”等内容的大标语不仅贴满了北京街头。在十多年之后的1967年2月,同样一篇课文换成了《林彪的扁担》。仅仅数年之后,林彪事件发生,教材又悄然换回了《朱德的扁担》。
由中国国家博物馆和上海博物馆承办的2010年中共首次廉政文化文物展览,在全国范围内征借了370多件文物,其中就有这根“朱德的扁担” 。
包括48件一级、珍贵文物,涉及古籍、书法、绘画、青铜器、瓷器、竹简、碑拓、生产工具、生活用品、书信手稿、珍贵照片、文献资料等不同类别。在展览的布置上,以时间为线索,将展览分为历史镜鉴和廉政风范上、下篇。
上篇反映了历史先贤的精神境界和道德情操,下篇鲜明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历程中不断探索反腐倡廉建设的规律,不断丰富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的理论和实践内涵及清正廉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朱德的扁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