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公输》有感
2个回答
2018-02-27
展开全部
《公输》一文,主要写了这么一个故事:墨子闻听楚国制作云梯器械,即将攻打宋国,马上赶到楚国,先后说服公输盘和楚王,使其放弃了战争企图。近日于备课中再读此文,不觉被墨子先生的个人魅力所触动。
墨子的论辩堪称艺术。倘若生在今天,墨子定可成为一个善于辞令的成功的外交家。面对公输和楚王,仅凭寥寥数语即能使对方哑口无言的,恐怕也只有墨子。两次论辩,墨子都使用了“请君入瓮”之术,先故意提问,诱使对方承认一个观点,然后直接义正词严地驳斥或采用类比说理的手段劝诫。墨子的逻辑如此严密,只交锋一个回合,便使对方陷入了矛盾中而无法自辩。这样成功地从道义上折服了对方。
墨子的智慧堪称超群。论辩才能是墨子智慧的展示,然而,墨子的智慧并不全在于此。为了实现“止楚攻宋”的目标,他精心谋划,体现了一个政治家和军事家的杰出素质。他先见公输盘,意在探问“风向”,也便于寻机说服楚王。两次论辩,他虽然从道义上折服了对方,但只是达到“口服”的表面效果,要彻底让他们心服,还得用实力说话。墨子清醒地预见到这一点,因此,在楚王蛮横地说“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之后,墨子能够马上与公输盘来一场模拟攻守的实战演练。更堪称妙招的是,他提前在宋国埋下了一支伏兵——弟子禽滑厘等数百人学会了墨子的守城之术,已经在宋国准备迎战了。正是这支奇兵的预先安排,才使得墨子不仅保住了个人身家性命,也最终迫使楚王和公输盘死心塌地,从而使这场可怕的战争化为乌有,免去了两国百姓的灾难。这是智者的胜利。
墨子的勇气实在可嘉。为了制止这场非正义的战争,他不怕得罪公输盘之类炙手可热的“要人”,不怕触怒楚王龙颜,慷慨陈词,大胆进谏,具有一代良臣的风范。中国自古以来,敢于这样直言犯上的人是少之又少的。特别是在公输盘黔驴技穷、恼羞成怒、暗藏杀机之际,墨子更是显示出非凡的气度。他不卑不亢,气定神闲,跟公输盘先玩了一把猫捉老鼠的游戏,套用公输盘之言,声称“吾亦不言”,诙谐中又带有几分调侃。直到楚王问及,才一针见血地揭露公输盘心中秘而不宣的阴谋,使公输大人的奸诈、残忍本性暴露无遗;而后告诉自己预先的准备,更如给对方在三九天浇了一盘冷水。面对死亡的威胁,敢于这样冷静和坦然的,谁说不是英雄?
墨子的人格更值得钦仰。墨子一生主张“兼爱”和“非攻”,实则为黎民百姓着想。他深知,百姓乃天下之本,保住了百姓也就保住了社会发展的希望。他用智用力,精心策划,周密部署,师生同心,内外协同作战。他独自一人赶往楚都,行程十日十夜,堪称日夜兼程,历尽艰辛。他说服了公输盘,接着又迎战更可怕的对手楚王,最后还不得不用“实力”与楚国相抗,体现了不达目的不罢休的顽强。他置个人生死于度外,一心要化解战争,一心要为民请命。如墨子这般心中装着百姓爱着百姓的人,应该是鲁迅笔下的中国的脊梁吧!
墨子有才,有德,有魅力,算得上人生的教科书。仅靠个人的力量去阻止一场迫在眉睫的战争,如此看似天方夜谭的神话,墨子却成功实现了。这是智慧的力量,也是基于人间正义创造的奇迹。
读着《公输》的情节,想像着圣贤的风采,真想穿越时空隧道,对着可敬的先哲道一声:墨子先生,你好!
墨子的论辩堪称艺术。倘若生在今天,墨子定可成为一个善于辞令的成功的外交家。面对公输和楚王,仅凭寥寥数语即能使对方哑口无言的,恐怕也只有墨子。两次论辩,墨子都使用了“请君入瓮”之术,先故意提问,诱使对方承认一个观点,然后直接义正词严地驳斥或采用类比说理的手段劝诫。墨子的逻辑如此严密,只交锋一个回合,便使对方陷入了矛盾中而无法自辩。这样成功地从道义上折服了对方。
墨子的智慧堪称超群。论辩才能是墨子智慧的展示,然而,墨子的智慧并不全在于此。为了实现“止楚攻宋”的目标,他精心谋划,体现了一个政治家和军事家的杰出素质。他先见公输盘,意在探问“风向”,也便于寻机说服楚王。两次论辩,他虽然从道义上折服了对方,但只是达到“口服”的表面效果,要彻底让他们心服,还得用实力说话。墨子清醒地预见到这一点,因此,在楚王蛮横地说“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之后,墨子能够马上与公输盘来一场模拟攻守的实战演练。更堪称妙招的是,他提前在宋国埋下了一支伏兵——弟子禽滑厘等数百人学会了墨子的守城之术,已经在宋国准备迎战了。正是这支奇兵的预先安排,才使得墨子不仅保住了个人身家性命,也最终迫使楚王和公输盘死心塌地,从而使这场可怕的战争化为乌有,免去了两国百姓的灾难。这是智者的胜利。
墨子的勇气实在可嘉。为了制止这场非正义的战争,他不怕得罪公输盘之类炙手可热的“要人”,不怕触怒楚王龙颜,慷慨陈词,大胆进谏,具有一代良臣的风范。中国自古以来,敢于这样直言犯上的人是少之又少的。特别是在公输盘黔驴技穷、恼羞成怒、暗藏杀机之际,墨子更是显示出非凡的气度。他不卑不亢,气定神闲,跟公输盘先玩了一把猫捉老鼠的游戏,套用公输盘之言,声称“吾亦不言”,诙谐中又带有几分调侃。直到楚王问及,才一针见血地揭露公输盘心中秘而不宣的阴谋,使公输大人的奸诈、残忍本性暴露无遗;而后告诉自己预先的准备,更如给对方在三九天浇了一盘冷水。面对死亡的威胁,敢于这样冷静和坦然的,谁说不是英雄?
墨子的人格更值得钦仰。墨子一生主张“兼爱”和“非攻”,实则为黎民百姓着想。他深知,百姓乃天下之本,保住了百姓也就保住了社会发展的希望。他用智用力,精心策划,周密部署,师生同心,内外协同作战。他独自一人赶往楚都,行程十日十夜,堪称日夜兼程,历尽艰辛。他说服了公输盘,接着又迎战更可怕的对手楚王,最后还不得不用“实力”与楚国相抗,体现了不达目的不罢休的顽强。他置个人生死于度外,一心要化解战争,一心要为民请命。如墨子这般心中装着百姓爱着百姓的人,应该是鲁迅笔下的中国的脊梁吧!
墨子有才,有德,有魅力,算得上人生的教科书。仅靠个人的力量去阻止一场迫在眉睫的战争,如此看似天方夜谭的神话,墨子却成功实现了。这是智慧的力量,也是基于人间正义创造的奇迹。
读着《公输》的情节,想像着圣贤的风采,真想穿越时空隧道,对着可敬的先哲道一声:墨子先生,你好!
展开全部
公输》是通过墨子止楚攻宋的故事,生动地叙述了墨子为实现自己的“非攻”主张,所表现出的艰苦实践和顽强斗争的精神,同时也暴露了公输盘和楚王的阴险狡诈,从而说明只有把道义和实力结合起来,才能迫使侵略者收敛其野心.
在这篇文章里,墨子对战争的性质看得是比较清楚的.他能明确指出楚攻宋之不义,因而他不辞辛劳,长途跋涉赶到楚国都城,以实际行动去制止战争的发生.正因为墨子站在正义一边,所以自始至终,都以主动进攻的姿态向公输盘及其主子楚王进行了无可调和的斗争,而且理直气壮,义正辞严.当时楚大宋小,楚强宋弱,而且楚攻宋之心蓄谋已久,要想制止这场战争的发生,是一件极为不易的事.然而墨子终于制止了这场战争.这固然同墨子的机智善辩颇有关系,但更重要的却在于他能够针对敌方的要害展开攻势.首先,他从道义上击败敌人.墨子至楚后,公输盘问他为何而来,他说:“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先是使得公输盘“不说(悦)”,继而逼出“吾义固不杀人.”但公输盘只知道杀一人谓之不义,却不知兴师攻宋杀更多的人,是更大的不义.所以墨子接着指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把公输盘说得哑口无言.在十分狼狈的情况下,公输盘不得不把责任转嫁到楚王身上.墨子见楚王,同样采取了“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办法,从道义上谴责楚攻宋之不义.他以富人盗窃穷人为喻,问楚王“此为何若人”?使楚王承认并说出此人“必为有窃疾矣”.既然承认这种人“有窃疾”,那么楚以富有之国而攻伐贫穷之宋,正“为与此同类”.在墨子强有力的论据面前,楚王也不得不诺诺称是.公输盘的“义不杀少而杀众”和楚王以富窃贫,在道义上都是站不住的,因而他们理屈词穷,弄得尴尬不堪.但是公输盘和楚王决不因在道义上的失败而放弃侵宋之心,公输盘把责任推到楚王身上,楚王又把责任转嫁到公输盘身上的事实,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从而说明对于强大而又顽固之敌,只是在道义上攻破它还是远远不够的,与此同时,还必须在实力上同敌人较量,并压倒它,才有可能迫使侵略者放弃勃勃野心.墨子意识到了这一点.因而他“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这虽然还只是停留于近乎纸上谈兵,然而却是一次战术上的较量,在较量中大大灭了公输盘仗恃云梯之械攻宋的嚣张气焰.公输盘虽被挫败,但侵宋之心仍然不死.直到墨子说出即使把“我”杀掉,“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之时,在实力的对抗之下,才使公输盘和楚王死了攻宋之心.
阻止这场战争的不是道义 而是墨子的智慧 在绝对失败的情况下 楚王放弃了攻打
这场斗争表明,面对大国的不义之战,要敢于斗争.一方面要从道义上揭露其不义,使他们在舆论上威风扫地;另一方面,要从实力上作好充分准备,使他们的侵略野心无法得逞.这个道理,不仅在历史上是行之有效的,而且在今天也不无借鉴意义.
从写作特点来看,本文又是通过曲折生动的故事,围绕矛盾冲突来阐明道理,突现人物的.当墨子到楚国见到公输盘,经过道义上的一番谴责之后,公输盘“服”了.既然“服”了,将意味着矛盾得以解决.其实不然.当墨子指出:你既然“服”了,何以不停止攻宋呢?这么一问,公输盘却把责任转嫁于楚王.这既说明他口服而心不服的真相,又引出了与楚王的新矛盾.为解决这一矛盾,墨子又去见楚王,从道义上把楚王驳得体无完肤,致使楚王称“善”.楚王既然称“善”,看来矛盾该是解决了.其实不然.楚王同公输盘一样,只不过是耍了个花招罢了.他在称“善”之后用“虽然”二字一转,又把责任推到公输盘身上,说什么“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这样一来,矛盾就更加复杂化了.又是与楚王的矛盾,又是与公输盘的矛盾,二者错综交织在一起.面对这样顽固而又狡诈的敌人,如果还采取先前那种从道义上揭露的办法对付他们,显然是不能奏效的.那么究竟怎样解决这一矛盾,既是摆在墨子面前的一个十分艰巨的课题,也是读者想要急切知道的.出自墨子的机智多谋,来了个以眼还眼,以牙还牙.既然楚王和公输盘都仗恃云梯这一攻城之械来攻宋,就需要把云梯这个迷信予以彻底摧毁.于是墨子便在战术上与公输盘来一次较量.较量的结果,公输盘彻底失败,屈服了.如是,矛盾该解决了.然而,矛盾非但没有解决,且向纵深发展.公输盘在黔驴技穷的情况下,竟想下毒手把墨子这个劲敌杀掉,妄图扫清攻宋道路上的障碍.但是这一阴谋非但未能得逞,反被墨子一眼看穿,进而一针见血地当面揭露了公输盘的卑劣行径,并严正告诉他们:“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在实力的对比和威慑之下,才迫使楚王不得不最后说出“善哉!吾请无攻宋矣”的话来.至此,矛盾才得以解决.试看故事是多么曲折生动!矛盾冲突犹如波浪起伏,滚滚向前推进.
在这篇文章里,墨子对战争的性质看得是比较清楚的.他能明确指出楚攻宋之不义,因而他不辞辛劳,长途跋涉赶到楚国都城,以实际行动去制止战争的发生.正因为墨子站在正义一边,所以自始至终,都以主动进攻的姿态向公输盘及其主子楚王进行了无可调和的斗争,而且理直气壮,义正辞严.当时楚大宋小,楚强宋弱,而且楚攻宋之心蓄谋已久,要想制止这场战争的发生,是一件极为不易的事.然而墨子终于制止了这场战争.这固然同墨子的机智善辩颇有关系,但更重要的却在于他能够针对敌方的要害展开攻势.首先,他从道义上击败敌人.墨子至楚后,公输盘问他为何而来,他说:“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先是使得公输盘“不说(悦)”,继而逼出“吾义固不杀人.”但公输盘只知道杀一人谓之不义,却不知兴师攻宋杀更多的人,是更大的不义.所以墨子接着指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把公输盘说得哑口无言.在十分狼狈的情况下,公输盘不得不把责任转嫁到楚王身上.墨子见楚王,同样采取了“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办法,从道义上谴责楚攻宋之不义.他以富人盗窃穷人为喻,问楚王“此为何若人”?使楚王承认并说出此人“必为有窃疾矣”.既然承认这种人“有窃疾”,那么楚以富有之国而攻伐贫穷之宋,正“为与此同类”.在墨子强有力的论据面前,楚王也不得不诺诺称是.公输盘的“义不杀少而杀众”和楚王以富窃贫,在道义上都是站不住的,因而他们理屈词穷,弄得尴尬不堪.但是公输盘和楚王决不因在道义上的失败而放弃侵宋之心,公输盘把责任推到楚王身上,楚王又把责任转嫁到公输盘身上的事实,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从而说明对于强大而又顽固之敌,只是在道义上攻破它还是远远不够的,与此同时,还必须在实力上同敌人较量,并压倒它,才有可能迫使侵略者放弃勃勃野心.墨子意识到了这一点.因而他“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这虽然还只是停留于近乎纸上谈兵,然而却是一次战术上的较量,在较量中大大灭了公输盘仗恃云梯之械攻宋的嚣张气焰.公输盘虽被挫败,但侵宋之心仍然不死.直到墨子说出即使把“我”杀掉,“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之时,在实力的对抗之下,才使公输盘和楚王死了攻宋之心.
阻止这场战争的不是道义 而是墨子的智慧 在绝对失败的情况下 楚王放弃了攻打
这场斗争表明,面对大国的不义之战,要敢于斗争.一方面要从道义上揭露其不义,使他们在舆论上威风扫地;另一方面,要从实力上作好充分准备,使他们的侵略野心无法得逞.这个道理,不仅在历史上是行之有效的,而且在今天也不无借鉴意义.
从写作特点来看,本文又是通过曲折生动的故事,围绕矛盾冲突来阐明道理,突现人物的.当墨子到楚国见到公输盘,经过道义上的一番谴责之后,公输盘“服”了.既然“服”了,将意味着矛盾得以解决.其实不然.当墨子指出:你既然“服”了,何以不停止攻宋呢?这么一问,公输盘却把责任转嫁于楚王.这既说明他口服而心不服的真相,又引出了与楚王的新矛盾.为解决这一矛盾,墨子又去见楚王,从道义上把楚王驳得体无完肤,致使楚王称“善”.楚王既然称“善”,看来矛盾该是解决了.其实不然.楚王同公输盘一样,只不过是耍了个花招罢了.他在称“善”之后用“虽然”二字一转,又把责任推到公输盘身上,说什么“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这样一来,矛盾就更加复杂化了.又是与楚王的矛盾,又是与公输盘的矛盾,二者错综交织在一起.面对这样顽固而又狡诈的敌人,如果还采取先前那种从道义上揭露的办法对付他们,显然是不能奏效的.那么究竟怎样解决这一矛盾,既是摆在墨子面前的一个十分艰巨的课题,也是读者想要急切知道的.出自墨子的机智多谋,来了个以眼还眼,以牙还牙.既然楚王和公输盘都仗恃云梯这一攻城之械来攻宋,就需要把云梯这个迷信予以彻底摧毁.于是墨子便在战术上与公输盘来一次较量.较量的结果,公输盘彻底失败,屈服了.如是,矛盾该解决了.然而,矛盾非但没有解决,且向纵深发展.公输盘在黔驴技穷的情况下,竟想下毒手把墨子这个劲敌杀掉,妄图扫清攻宋道路上的障碍.但是这一阴谋非但未能得逞,反被墨子一眼看穿,进而一针见血地当面揭露了公输盘的卑劣行径,并严正告诉他们:“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在实力的对比和威慑之下,才迫使楚王不得不最后说出“善哉!吾请无攻宋矣”的话来.至此,矛盾才得以解决.试看故事是多么曲折生动!矛盾冲突犹如波浪起伏,滚滚向前推进.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