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引清兵入关真的只是因为陈圆圆被人占为己有吗?
李自成率农民军攻破大明王朝都城北京建立了大顺政权后,纵容手下刘宗敏掳走陈圆圆占为已有,惹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遂引清军入关,留下千古骂名。真的是这样吗?透过现象看本质,真像往往不是这么简单。
吴三桂,字长伯,明朝辽东广宁前屯卫中后所人,锦州总兵吴襄之子,祖大寿外甥。明崇祯时为辽东总兵,封平西伯,镇守山海关。陈圆圆,吴中名伶,“秦淮八艳”之一,容辞闲雅、额秀颐丰,吹拉弹唱、才艺双全,观者为之魂断,后嫁吴三桂为妾。
公元1641年,崇祯十四年,“松锦大战”爆发,祖大寿兵败降清。时吴三桂掌握着十万关宁铁骑,是崇祯的最后一支防卫力量。皇太极再三以亲诏招降吴三桂,同时让祖大寿写信辅以劝降,但吴三桂不置可否,但也未说不降。时皇太极对明朝降将极为优待,包括洪承畴、孔有德等人,都已被重用。当然,这也是因为满清本身人口有限,为快速亡明而采用的怀柔之策。但满清毕竟属于外族,深受汉人儒家文化薰陶的吴三桂在降清这大是大非的事情上犹豫不决,这也是可以理解的。
《清史稿·本纪·卷三 》己未,令多铎、阿达礼驻兵宁远。以敕谕吴三桂降。又命祖大寿以书招之。三桂,大寿甥也。甲寅,明宁远总兵吴三桂答祖大寿书,犹豫未决,於是复降敕谕之。
公元1644年,崇祯十七年初,李自成的农民军兵锋正盛,如风卷残云,直指京师,崇祯下诏征天下兵将勤王,并加封吴三桂为平西伯,命吴三桂火速驰援北京。三月十九日吴三桂率军到达山海关,继而率兵西进京畿,兵至玉田(属河北省唐山市)时,却闻京师陷落,崇祯煤山自缢。于是,吴三桂回撤山海关布防。
当时的天下局势是,李自成的农民军占领了中原大部分地区和京城,建立大顺政权;皇太极在盛京已称帝,多尔衮屯兵山海关外;另外明朝的残存势力和张献忠等其它农民军各据一方。而当时满清的八旗兵与李自成的农民军势力最大,两面受敌的吴三桂,手里的十万铁骑反倒成为了平衡天平的关键砝码,吴三桂亦不得不审时度势了。
这时在北京金銮殿里的李自成也派人招降吴三桂,他也想保存实力,加之家人亦在北京城内,于是决定暂降大顺。但很快情况发生了变化,李自成的农民军自进北京城后,横行霸道,强抢民女,明火持杖,敲诈勒索。吴三桂家也不例外,不但家产被抄,父亲吴襄被关入死牢,连他的宠姬陈圆圆也被李自成的副将刘宗敏霸占了。
抄家、辱父、霸妻之仇,吴三桂一怒之下,致书多尔衮,联合八旗兵讨伐李自成的农民军,天平已经发生了倾斜。请注意,这时的吴三桂仍没有降清,只是想借八旗兵之力打击李自成的叛军。当然,想法很美好,一但清兵入关,就由不由他吴三桂作主了。
《清史稿·本纪·卷四》壬申,睿亲王多尔衮师次翁后,明山海关守将吴三桂遣使致书,乞师讨贼。
当李自成发现吴三桂与清兵达成合作协议之后,挥兵二十万进攻山海关,兵力是吴三桂的两倍。这时的吴三桂别无选择,山海关横亘于农民军与八旗兵之间,若不放八旗兵入关,则农民军先破山海关灭了吴三桂的军队后,才有可能有八旗兵对峙,这是吴三桂不能接受的。于是,放八旗兵入关,与其联合打击农民军。这样,吴三桂也就变成实事降清了。皇太极也毫不吝啬,马上给了吴三桂一顶“平西王”的顶戴,让其率兵一万,直奔北京城与农民军死磕去了。唉,一步走错步步错。
《清史稿·本纪·卷四》壬己卯,师至山海关,三桂开关出迎,大军入关。自成率众二十馀万,自北山横亘至海,严阵以待。是日,大风,尘沙蔽天。睿亲王多尔衮命击贼阵尾,以三桂居右翼,大呼薄之。风旋定,贼兵大溃,追奔四十馀里,自成遁还燕京。封三桂为平西王,以马步军一万隶之,直趋燕京。
吴三桂主动降清与事实相悖,手握十万铁骑在当时的环境下还是大有作为的,他真正的当务之急应该是保存实力。一个久经沙场,宦海沉浮的政治家,也断然不会为一女子置民族气节,国家命运于不顾降清。但要把亡国之兵凝聚在一起,暂降图存也是别无选择的,这也是早期没有直接拒绝祖大寿劝降的原因之一。吴三桂确实有在农民军与八旗兵之中左右摇摆,权衡再三。
但他终极的目标,应该是策马江山,南面称孤吧,这从康熙时期的“三蕃”之乱,似乎可以佐证。也就是说,吴三桂是一个极具野心的边关权臣,晚明,因他而造成实际亡国之祸;前清,康熙也因为他而险些亡国,不是个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