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双方的火炮技术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有什么差距?
一场战争是否胜利,不单单看军事装备的质量好坏,其实质是双方政治、经济、军事装备、作战环境、决策水平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840年6月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并以中方战败告终,其结果对中国的影响是空前的,也是百年屈辱史的开端。
第一次鸦片战争,清政府败于大英帝国,但是火炮作为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的主要军事武器,中英双方在火炮技术上的差距是否直接导致了中方的战败的主因?
中英双方火炮技术差距
1840年,英国已开始第一次工业革命。毫无疑问,其军事装备水平得到提升,一定程度是领先清帝国的。现在从多方面比较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中英双方火炮技术的差别,一探双方火炮技术差距究竟有多大。
首先是双方火炮设计的思想以及种类的对比。当时清军的火炮设计是以重量来衡量优劣性能,称为“模数”设计思想,这相比于以炮身与口径比例搭配为主要参数的设计思想,显得科学性不足。
在火炮种类方面,清炮按照主导类型可分为:红夷炮、子母炮、抬炮,英国则有长管加农炮、榴弹炮、臼炮、舰载火炮,双方火炮种类均是多种多样,且各种炮型都具有自己相应的作用,清方炮类在前代的基础上创新较少,英方炮类则更为先进。
第二点是双方火炮的材质以及铸造工艺的对比。火炮的主要材料是钢铁和铜,明代以来,小型火炮多用铜造,大型火炮多用铸铁制造。因为当时铁的成本只有铜的五分之一,且欧洲炼铁技术不断提升,年产量是当时清朝的20倍,所以铁炮取代了青铜炮。
世界各国火炮的的材质都主要是铁,在炼铁技术上,英国远远领先于中国。但在铸炮工艺上,浙江嘉兴县丞龚振麟于1841年发明了早于欧洲30多年的铁模铸炮法,当时清军还有复合层结构的造炮工艺,这两项都是英军所不具备的,可以说清军在战争时期的造炮工艺并不十分落后。
第三点是双方火炮的炮弹以及射程的对比。就炮弹而言,清军主要有蜂窝弹、爆炸弹、链弹,其中链弹在鸦片战争中使用较广,英方也称其特别优良,但清军的炮弹有个严重的缺点,就是炮弹太轻,一般只有三到十余斤左右,虽然也有像英军68磅的大型炮弹,但是数量很少。
而英国炮弹种类更多一些,燃烧弹以及新式燃烧弹、链弹、杠弹、散弹以及改良后的葡萄弹、开花弹、爆炸弹。在战争中,新式燃烧弹、葡萄弹、爆炸弹威力不俗,乃是英方“炮利”的秘密所在。
在炮弹的射程上,分为最大射程和有效射程。当时中英双方使用的都是17世纪以来欧洲普遍使用的重型前装滑膛炮,受到技术水平的限制,在射程上,双方不可能有压倒性的差距。
鉴于史料如《筹海初集》、《海国图志》等,推断当时清军新铸巨炮最大射程七八华里,有效射程在两华里以上,同时结合今英国学者的研究,可以估计出当时英方重型火炮有效射程三华里左右,最大射程在九华里以内,可见英方的射程不一定就比中方远。
最后一点比较是双方火炮的机动性、射击精度、射速对比。首先是机动性,清军对炮车、炮架不甚重视,很多火炮没有炮架。而英军的火炮都使用了统一尺寸的旋转炮架,火炮的机动性自然高于清军的火炮。
其次是射击精度,清军射击全凭士兵经验,而英军已经对弹道学做过初步研究,配备了瞄准器,这使得双方的命中率相差极大。最后是射速,由于历来程序复杂,射速缓慢是东西方都具有的问题。
上述对比虽然还不够全面细致,但是我们已经可以看出,
虽然英国火炮技术的水平多方面领先于清军,然而我们也看到当时的清军火炮技术仍有可取之处,可见双方差距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大,清军的火炮也并非不堪一击。
“炮利”之后的差距
可悲的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失败没能让清政府意识到自己的身体里的病害,不正视所谓“夷人”的先进,继续做自己的天朝美梦,对国际社会的变化不闻不问,对西方国家先进的技术缺少学习,对时代发展缺少足够的认识。
第一次鸦片战争失败后,中英双方签订《南京条约》,由于缺乏国际视野,认为签约可以不履约,导致条约履行中,双方争端不止。
闽浙总督刘韵珂对福州开市加以抵制、广州反对英国人入城并发生了争斗,加上清政府拒绝了修改《南京条约》和《望厦条约》,英国为追求利益最大化,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直逼北京,清政府遭受了更沉重的打击。
两次惨痛的教训终于让清政府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开始了自救,史称洋务运动。洋务运动虽然打着“自强新政”的旗号,开始学习西方的技术,但是骨子里还是传统思想,国家的管理方式还是坚持大清旧制,固不可移。
结果,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以中国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告终,甲午战争的失败也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经历了洋务运动的清王朝,依然没能打赢战争,那么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假如中英双方火炮技术没有差距,清政府就能取胜吗?
军事装备上的差距是否为致命一击,大家心中定然已有答案。
难以逾越的时代鸿沟
洋务运动引入了西方的生产技术、创办新式学校、新式军事工业等,坚持了中为体,西为用的原则,绝对不走西方国家的政治邪路,保护了大清皇帝的权力,守卫了满洲人的江山。
嗨,毕竟打江山者坐江山嘛?
清政府战败,表面上其面对的是西方列强先进的技术,实质上面对的则是时代进步的铁蹄,传统王朝面对现代战争只能是节节败退。
清王朝闭关锁国,坐井观天,不主动去进行政治变革,到最后只得被时代裹挟着改变,代价就是国家和人民沉重的负担以及百年的屈辱。
但是对于国家这个大车而言,经济改革是一个轮子,政治改革是另一个更为重要的轮子,两个轮子没能并驾齐驱,结果导致国家陷入更深的沉沦。
火炮差距易追,时代鸿沟难越,改革并驾齐驱才好,唯有如此才能使国家这辆大车开得又稳又快,否则迎来的只能时代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