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照顾老人是一件很累的事情吗?

 我来答
松睿达6u
2022-12-29 · 超过445用户采纳过TA的回答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564
采纳率:99%
帮助的人:36.2万
展开全部
当父母老去,伺候、陪护老人是子女们不可回避的事情,也是应尽的义务与责任。

可是,当这一天到来时,你是否做好长期伺候父母的心理准备呢?这个问题很现实,也很重要。

很多正在经历或经历过“伺候、陪护老人”的子女,都会有这样的感受:

“我照顾母亲变得越来越力不从心,很疲惫!”

“常年照顾卧病在床的父亲,时常感觉心力交瘁,感觉自己要崩溃了!”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说:“照顾老人不是应该的吗?这么大怨气,怪不得都说‘久病床前无孝子’!”

如果你这样想,可以肯定,你还没有长期伺候老人的经历,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何谈理解。

伺候老人并非易事,也不是靠嘴上说说的事情,而是需要牺牲自己大量的精力与时间,需要孝心,更需要毅力。

伺候老人无需异议,但“长期伺候”则需要子女们慎重选择,因为这样的孝心太过压抑,你身体的疲惫远不及心理的“崩溃”。

在心理学上把焦虑、紧张、愤怒、沮丧、悲伤、痛苦等情绪统称为负性情绪,也称负面情绪。

所谓负面,也就是不积极、不利于我们身心健康的情绪体验,这样的情绪体验是长期伺候老人的子女们经常遭遇的。

我们举一个例子(大家可自行带入对比):
父亲生病需要住院1个月,身为人子你时刻陪护在父亲身边照料,吃饭、擦脸、擦身、跑手续,而且需要时刻关注父亲的身体状态,如此才能在出现异常的时候,第一时间叫医生。

你在这1个月里,没有休息,没有替换,更没有属于自己的时间和空间。

你的个人情绪会如何?

你一定会焦虑、紧张,甚至每一次询问医生时都小心翼翼,生怕听到坏消息。如此你便会感觉到心力交瘁,不知道何时是个头。


上面的例子在我们并不少见,很多子女都会主动承担陪护相关的工作,既为了孝心又为了安心,更多的是出于无奈,没有太多选择。

据《2017中国长期护理调研报告》显示:专业护理服务重心被迫转移至家庭,子女成为主要的服务提供者。
70-79岁老年人所需专业服务匮乏,居家和机构护理两个专业模式方面的缺口尤为显著。
一方面,这导致老年人得不到照顾的风险增大(得不到照顾的人群比例11%)。
另一方面,服务重心被迫转移至家庭,子女成为主要的服务提供者(占比53%),服务专业化趋势未得到延续。同时,护理费用和经济负担明显上升,而这一负担也主要落在子女身上(占比56%)。[1]

总之,基于现实需要和大环境,长期伺候老人成为了很多人的选择。

在此过程中,长时间重复同一件事情(如擦身、换衣、上厕所、换成纸尿裤等)就会产生诸多负面情绪。
如此负面的情绪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累积,直到你情绪失控,感到身心前所未有的疲惫。

儒家提倡的“孝”:“君叫臣死,臣不死,臣为不忠;父叫子亡,子不亡,子为不孝。”

在今人看来,这样的儒家理念可称之为“愚孝”,你甚至可以简单理解为“用伤害自己的方式去尽孝!”


就像我们前面的例子一样,儿子连续在医院照料老人一个月,也不休息。这样做看似感人,实际上是以自己的身心健康为代价去尽孝,这与“父叫子亡,子不亡,子为不孝”没有太大区别。

“孝者,顺其心”,只有言行符合父母的心意,时时处处令老人高兴,才是真正的孝道。
当你长期伺候老人的时候,把自己陷入负面情绪的泥潭,既不利于自己的身心健康,又容易在照料老人的过程中发脾气,那样的话,便真是“久病床前无孝子”了。


一个人的忍耐是有极限的,当你的负面情绪积累到一定程度,你的情绪就会失控。

在长期伺候老人的群体中,这样的情绪失控很常见,诸如摔东西、大声质问、赌气,甚至对老人产生漠视、不闻不问的态度。
正是基于这些,真的不建议子女们长期伺候老人,而是应该选择更为理性的策略去进行中和。

1、尽量轮换伺候老人
如果你有兄弟姐妹,那么就需要一起商议轮换的事情,给彼此都留一丝喘息的空间和时间;如果你只有自己,也可以找亲戚帮忙;如果实在没人,请专业的护工顶你两天也是好的。

【特别提示:兄弟姐妹商议轮换的事情时,不要闹矛盾,有钱出钱,有力出力,都可以商量。】

2、主动消减心理压力
上面提到的轮换策略,主要目的就是让你从伺候老人的环境中脱离出来,给自己一个缓冲。在这段时间里,你需要设法去排解心中的郁结,去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甚至吃一顿好的、睡个好觉。

3、选择多种调节方式
如果你实在想不到释放身心压力的方式方法,不妨采取最为简单的方法,即:符合自身条件的有氧运动,如慢跑、骑自行车、散步等。借助这些转移自己的注意力,逐渐地脱离负面情绪的泥潭。


总之,不建议长期伺候老人的重点就在于“不长期”,你需要隔一段时间让自己脱离伺候老人的环境,让自己可以进行自我调节,借此消减伺候老人产生的消极的、负面的情绪和压力。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