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文言文翻译题最常见的实词
1. 高中语文文言文中常用的120个实词及18个虚词的用法
高三语文二轮复习资料:120个文言实词汇总语文教学大纲要求掌握的实词为120个。
实词的义项比较多,记忆起来比较困难。推导大都从词的本义或古代最常见的意义出发,其它的义项则说明它与本义的关系,这样实词的义项就形成了一个网络,很方便记忆,而且还能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不失为学习实词的好方法。
(推导提示 成语助记■) 一、爱 “爱”在古代常有“吝啬,舍不得”的意义,“舍不得”自然就会“喜欢”并加 以“爱护”喽。由“喜欢”可推出“亲爱的,心爱的”(如“爱女”) ■爱莫能助 爱屋及乌 节用爱民 爱不释手 爱毛反裘 二、安 “安”的本义即“安全、安定”;“安全”了就会感到“舒服、安逸”;后又用于使动义“使安”,由此又可推出“奉养”“安抚、安慰”等义。
■居安思危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既来之,则安之 安之若素 安然无恙 安土重迁 安居乐业 安身立命 三、被 “被”的本义就是“被子”。“被子”不正是“覆盖”在身上取暖的吗?由“覆盖”义引申出“遭受”等义,“穿”不也是把衣服“覆盖”在身上吗? ■被坚执锐 泽被后世 被发左衽 被褐怀珠 被甲枕戈 扇枕温被 四、倍 “加倍”是后起常用义, “倍”的原义是“反”,即“背向、背着”,故而又可 引申为“违背”,这一义项意义与“背”同。
■事半功倍 乡利倍义 倍道而行 五、本 “本”是指事字,指草木的根,(今有词语“根本”)比喻为“基础、本原”之 义;事物的“本原”不容易弄清楚,所以需要“推究”;“本原”虚化而为“本 来、原来”之义。 ■追本溯源 舍本逐末 本性难移 变本加厉 英雄本色 无本之木 六、鄙 “鄙”原义为“边邑”,边境自然环境“鄙陋”,故有“鄙陋”之义,“鄙陋”自然会受到“轻视”;后也常用作自谦之词,如“鄙人”。
■肉食者鄙 卑鄙龌龊 贵远鄙近 七、兵 “兵”的本义为“兵器、武器”。引申为“持兵器的人,士兵、军队”“军事、战争”当然跟兵器武器有关。
由“战争、军事”义引申出“侵略”“战略,战术”等义。 ■短兵相接 兵不血刃 兵不厌诈 兵强马壮 兵出无名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兵临城下 兵戎相见 哀兵必胜 按兵不动 厉兵秣马 八、病 “病”原义为“重病”,取其比喻义为“缺点、毛病”;得了重病就会感到“困苦”并为之“担心、忧虑”。
■病入膏肓 蚌病成珠 贫病交攻 无病 *** 同病相怜 愁潘病沈 九、察 “察”本义为“观察、仔细观看”,这样便能“看清楚”;“看清楚”便能“了解、理解”事物,使事物变得“清楚、明白”。 ■察言观色 明察秋毫 习焉不察 静观默察 十、朝 “朝”本义为“早晨”,读zhāo;古代臣在早晨需拜见君主,故有“朝见”之义;由“朝见”而有“朝廷、朝代”之义;“朝见”其使动义即为“使朝见”。
■朝三暮四 改朝换代 朝秦暮楚 朝野上下 朝不保夕 朝成夕毁 朝闻夕死 朝歌夜弦 朝发夕至 朝令夕改 六朝金粉 只争朝夕 班师回朝 枵腹终朝 十一、曾 隔两代的亲属叫“曾”;后借为“增”义。虚化为“曾经”(念céng)。
■似曾相识 曾经沧海 曾几何时 曾母投杼 曾参杀人 十二、乘 “乘”本义是“驾车、乘车”;由这一意义引申出“乘船”之义;“乘车”必先“登”车,故有此义;上了车,人与车相接,故有“连接”义;人上了车,人便有了“凭借”。做名词时指“兵车”,后又作量词以计算车马,一“乘”计有一车四马,故又有“四”之义。
■乘人之危 乘坚策肥 乘龙快婿 乘兴而来,败兴而归 衣轻乘肥 因利乘便 有机可乘 十三、诚 “诚”本义是指“真心,不诡诈”,故引申出“真实的”;进一步虚化为副词“实在,的确”“果真”等义。 ■诚惶诚恐 开诚布公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心悦诚服 十四、除 “除”本义为“台阶”。
又特指“宫殿上的台阶”;“任命、授职、不正是在“宫殿上的台阶”下进行的吗?“台阶”要经常打扫,故又引申出“清除、去掉”之义;岁月“去掉”,则是岁月“流逝、过去”了。 ■除旧布新 斩草除根 兴利除弊 清宫除道 安良除暴 十五、辞 “辞”在古代有两种基本义(写法也不同):一是“口供”,一是“不受”。
由“口供”引申为一般的“话、言辞”。既是“话”,一种可能成为“借口”,落下“口实”;一种则因为“言之成文”是富有文采的“文辞”,也就自然成为“一种文体”(如“楚辞”) ■不辞而别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辞不达意 辞微旨远 卑辞厚币 一辞莫赞 假人辞色 大放厥辞 万死不辞 一面之辞 义不容辞 以文害辞 溢美之辞 十六、从 从”的本义是“跟随”,引申出“归顺”、“参与”、“随从”等义。
“追赶”正是紧紧“跟随”敌人的形象。“随从”乃是较亲密之人,引申出“次于最亲的人”也是顺理成章。
■从壁上观 从长计议 从善如流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从一而终 过从甚密 合从连横 三从四德 力不从心 弃笔从戎 何去何从 择善而从 十七、殆 殆”本义是“危险”,它与“精神疲倦”、“懈怠”的意义有着因果关系,它们之间是一种因果引申。后又虚化为表猜测的副词。
■百战不殆 殆无孑遗 车殆马烦 知止不殆 殆无虚日 十八、当 当”原义是“面对、对着”。“阻挡”当然要“面对”,对。
2. 高中语文120个古文实词
高中120个文言实词汇总(百度限字数,先发这些)语文教学大纲要求掌握的实词为120个。
实词的义项比较多,记忆起来比较困难。推导大都从词的本义或古代最常见的意义出发,其它的义项则说明它与本义的关系,这样实词的义项就形成了一个网络,很方便记忆,而且还能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不失为学习实词的好方法。
(推导提示 成语助记■) 一、爱 “爱”在古代常有“吝啬,舍不得”的意义,“舍不得”自然就会“喜欢”并加 以“爱护”喽。由“喜欢”可推出“亲爱的,心爱的”(如“爱女”) ■爱莫能助 爱屋及乌 节用爱民 爱不释手 爱毛反裘 二、安 “安”的本义即“安全、安定”;“安全”了就会感到“舒服、安逸”;后又用于使动义“使安”,由此又可推出“奉养”“安抚、安慰”等义。
■居安思危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既来之,则安之 安之若素 安然无恙 安土重迁 安居乐业 安身立命 三、被 “被”的本义就是“被子”。“被子”不正是“覆盖”在身上取暖的吗?由“覆盖”义引申出“遭受”等义,“穿”不也是把衣服“覆盖”在身上吗? ■被坚执锐 泽被后世 被发左衽 被褐怀珠 被甲枕戈 扇枕温被 四、倍 “加倍”是后起常用义, “倍”的原义是“反”,即“背向、背着”,故而又可 引申为“违背”,这一义项意义与“背”同。
■事半功倍 乡利倍义 倍道而行 五、本 “本”是指事字,指草木的根,(今有词语“根本”)比喻为“基础、本原”之 义;事物的“本原”不容易弄清楚,所以需要“推究”;“本原”虚化而为“本 来、原来”之义。 ■追本溯源 舍本逐末 本性难移 变本加厉 英雄本色 无本之木 六、鄙 “鄙”原义为“边邑”,边境自然环境“鄙陋”,故有“鄙陋”之义,“鄙陋”自然会受到“轻视”;后也常用作自谦之词,如“鄙人”。
■肉食者鄙 卑鄙龌龊 贵远鄙近 七、兵 “兵”的本义为“兵器、武器”。引申为“持兵器的人,士兵、军队”“军事、战争”当然跟兵器武器有关。
由“战争、军事”义引申出“侵略”“战略,战术”等义。 ■短兵相接 兵不血刃 兵不厌诈 兵强马壮 兵出无名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兵临城下 兵戎相见 哀兵必胜 按兵不动 厉兵秣马 八、病 “病”原义为“重病”,取其比喻义为“缺点、毛病”;得了重病就会感到“困苦”并为之“担心、忧虑”。
■病入膏肓 蚌病成珠 贫病交攻 无病 *** 同病相怜 愁潘病沈 九、察 “察”本义为“观察、仔细观看”,这样便能“看清楚”;“看清楚”便能“了解、理解”事物,使事物变得“清楚、明白”。 ■察言观色 明察秋毫 习焉不察 静观默察 十、朝 “朝”本义为“早晨”,读zhāo;古代臣在早晨需拜见君主,故有“朝见”之义;由“朝见”而有“朝廷、朝代”之义;“朝见”其使动义即为“使朝见”。
■朝三暮四 改朝换代 朝秦暮楚 朝野上下 朝不保夕 朝成夕毁 朝闻夕死 朝歌夜弦 朝发夕至 朝令夕改 六朝金粉 只争朝夕 班师回朝 枵腹终朝 十一、曾 隔两代的亲属叫“曾”;后借为“增”义。虚化为“曾经”(念céng)。
■似曾相识 曾经沧海 曾几何时 曾母投杼 曾参杀人 十二、乘 “乘”本义是“驾车、乘车”;由这一意义引申出“乘船”之义;“乘车”必先“登”车,故有此义;上了车,人与车相接,故有“连接”义;人上了车,人便有了“凭借”。做名词时指“兵车”,后又作量词以计算车马,一“乘”计有一车四马,故又有“四”之义。
■乘人之危 乘坚策肥 乘龙快婿 乘兴而来,败兴而归 衣轻乘肥 因利乘便 有机可乘 十三、诚 “诚”本义是指“真心,不诡诈”,故引申出“真实的”;进一步虚化为副词“实在,的确”“果真”等义。 ■诚惶诚恐 开诚布公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心悦诚服 十四、除 “除”本义为“台阶”。
又特指“宫殿上的台阶”;“任命、授职、不正是在“宫殿上的台阶”下进行的吗?“台阶”要经常打扫,故又引申出“清除、去掉”之义;岁月“去掉”,则是岁月“流逝、过去”了。 ■除旧布新 斩草除根 兴利除弊 清宫除道 安良除暴 十五、辞 “辞”在古代有两种基本义(写法也不同):一是“口供”,一是“不受”。
由“口供”引申为一般的“话、言辞”。既是“话”,一种可能成为“借口”,落下“口实”;一种则因为“言之成文”是富有文采的“文辞”,也就自然成为“一种文体”(如“楚辞”) ■不辞而别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辞不达意 辞微旨远 卑辞厚币 一辞莫赞 假人辞色 大放厥辞 万死不辞 一面之辞 义不容辞 以文害辞 溢美之辞 十六、从 从”的本义是“跟随”,引申出“归顺”、“参与”、“随从”等义。
“追赶”正是紧紧“跟随”敌人的形象。“随从”乃是较亲密之人,引申出“次于最亲的人”也是顺理成章。
■从壁上观 从长计议 从善如流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从一而终 过从甚密 合从连横 三从四德 力不从心 弃笔从戎 何去何从 择善而从 十七、殆 殆”本义是“危险”,它与“精神疲倦”、“懈怠”的意义有着因果关系,它们之间是一种因果引申。后又虚化为表猜测的副词。
■百战不殆 殆无孑遗 车殆马烦 知止不殆 殆无虚日 十八、当 当”原义是“面对、对着”。“阻挡”当然要“面对。
3. 几个高中文言文实词翻译
1.爱 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爱护) 2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喜欢,爱好) 3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爱惜,吝惜) 4向使三国各爱其地(爱惜,吝惜) 5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慕,欣赏) 6古之遗爱也(恩惠) 7爱而不见,搔首踯躅(隐蔽,躲藏) 安 1风雨不动安如山(安稳) 2何故置某于安闲之地。
(安全) 3然后得一夕安寝(安逸) 4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安抚,抚慰) 5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安置、安放) 6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哪里) 7衣食所安(养生) 8既来之,则安之(使---安) 被 1禹,汤被之矣(蒙受,遭受)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表示被动) 3将军身被坚执锐,(通披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 4被发行吟泽畔(通“披”披散) 5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被子) 6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覆盖) 倍 1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背叛,违背) 2五则攻之,倍则分之 (一倍,加倍) 3焉用亡邻以倍郑(增加) 4每逢佳节倍思亲(越发、更加) 本 1凡植木之隆,其本欲舒,(草本的根或茎干) 2盖亦反其本矣(根本。基础) 3本在冀州之南(本来,原来) 4今存其本不忍废,道中手自钞录(版本,稿本) 5是无难,别具本间章(臣子给皇帝的奏章或书信) 6若止印三二本(量词,书册的计量单位) 7此之谓失其本心(天赋的善心) 8本未倒置(树根,树梢,引申为主次,先后等) 9抑本其成败之迹(推究本源、考查) 鄙 1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边界地方) 2鄙*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庸俗,浅陋,鄙俗) 3鄙人不知忌讳。
(鄙人,复合词,自称的谦辞) 4孔子鄙其小器(轻视) 兵 1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兵器,军械) 2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士兵,军队) 3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用兵策略,战略) 4左右欲兵之(用兵器杀人) 5赢闻晋鄙之兵符常在王卧内(兵符,复合词,古代调兵用的凭证) 病 1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疾病) 2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困苦,困乏) 3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毛病,缺点) 4范宣子为政,诸侯之币重,郑人病之(担心,忧虑) 5夫粜,二十病农,九十病末(损害) 6今人乃以俭相诟病 (责备、羞辱) 察 1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仔细看,观察) 2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详审) 3虽不能察 ,必以情(了解,弄清楚) 4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 (察察 ,洁白的样子) 5明足以察秋毫之末(看清楚) 6人至察则无鱼(精明) 朝cháo 1朝服衣冠(zhāo 早晨) 2相如每朝时,常称病(朝见,朝拜) 3强国请服,弱国入朝(朝见,朝拜) 4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廷) 5两朝开济老臣心(朝代) 6期年不听朝(朝政) 7坐南朝北(对、向) 曾 1曾不能毁山之一毛(用作加强语气,有时相当于连----都----或竟、竟然) 2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曾经) 3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竟然) 4是高、曾时为一户(与自己隔两代的亲属) 5曾益其所不能(通增,增加) 乘chéng 1乘犊车,从吏卒(驾车,坐车,骑马) 2因利乘便,宰割天下(趁着,凭借) 3自京师乘风雪(冒着) 4比至陈,车六七百乘,(shèng量词,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 5乘鄂渚而反顾兮(登上) 6以乘韦先,牛二十犒师(shèng四) 诚 1帝感其诚(真心真意) 2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实在,的确) 3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果真,如果) 4帝感其诚(诚心,诚意) 除 1黎明即起,洒扫庭除(台阶) 2为汉家除残去秽(清除,去掉) 3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清除,去掉) 4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整修,修理) 5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拜官授职) 6扶辇下除(门屏之间) 辞 1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言词,言语)。
4. 高中语文120个古文实词
高中120个文言实词汇总(百度限字数,先发这些) 语文教学大纲要求掌握的实词为120个。
实词的义项比较多,记忆起来比较困难。推导大都从词的本义或古代最常见的意义出发,其它的义项则说明它与本义的关系,这样实词的义项就形成了一个网络,很方便记忆,而且还能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不失为学习实词的好方法。
(推导提示 成语助记■) 一、爱 “爱”在古代常有“吝啬,舍不得”的意义,“舍不得”自然就会“喜欢”并加 以“爱护”喽。由“喜欢”可推出“亲爱的,心爱的”(如“爱女”) ■爱莫能助 爱屋及乌 节用爱民 爱不释手 爱毛反裘 二、安 “安”的本义即“安全、安定”;“安全”了就会感到“舒服、安逸”;后又用于使动义“使安”,由此又可推出“奉养”“安抚、安慰”等义。
■居安思危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既来之,则安之 安之若素 安然无恙 安土重迁 安居乐业 安身立命 三、被 “被”的本义就是“被子”。“被子”不正是“覆盖”在身上取暖的吗?由“覆盖”义引申出“遭受”等义,“穿”不也是把衣服“覆盖”在身上吗? ■被坚执锐 泽被后世 被发左衽 被褐怀珠 被甲枕戈 扇枕温被 四、倍 “加倍”是后起常用义, “倍”的原义是“反”,即“背向、背着”,故而又可 引申为“违背”,这一义项意义与“背”同。
■事半功倍 乡利倍义 倍道而行 五、本 “本”是指事字,指草木的根,(今有词语“根本”)比喻为“基础、本原”之 义;事物的“本原”不容易弄清楚,所以需要“推究”;“本原”虚化而为“本 来、原来”之义。 ■追本溯源 舍本逐末 本性难移 变本加厉 英雄本色 无本之木 六、鄙 “鄙”原义为“边邑”,边境自然环境“鄙陋”,故有“鄙陋”之义,“鄙陋”自然会受到“轻视”;后也常用作自谦之词,如“鄙人”。
■肉食者鄙 卑鄙龌龊 贵远鄙近 七、兵 “兵”的本义为“兵器、武器”。引申为“持兵器的人,士兵、军队”“军事、战争”当然跟兵器武器有关。
由“战争、军事”义引申出“侵略”“战略,战术”等义。 ■短兵相接 兵不血刃 兵不厌诈 兵强马壮 兵出无名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兵临城下 兵戎相见 哀兵必胜 按兵不动 厉兵秣马 八、病 “病”原义为“重病”,取其比喻义为“缺点、毛病”;得了重病就会感到“困苦”并为之“担心、忧虑”。
■病入膏肓 蚌病成珠 贫病交攻 无病 *** 同病相怜 愁潘病沈 九、察 “察”本义为“观察、仔细观看”,这样便能“看清楚”;“看清楚”便能“了解、理解”事物,使事物变得“清楚、明白”。 ■察言观色 明察秋毫 习焉不察 静观默察 十、朝 “朝”本义为“早晨”,读zhāo;古代臣在早晨需拜见君主,故有“朝见”之义;由“朝见”而有“朝廷、朝代”之义;“朝见”其使动义即为“使朝见”。
■朝三暮四 改朝换代 朝秦暮楚 朝野上下 朝不保夕 朝成夕毁 朝闻夕死 朝歌夜弦 朝发夕至 朝令夕改 六朝金粉 只争朝夕 班师回朝 枵腹终朝 十一、曾 隔两代的亲属叫“曾”;后借为“增”义。虚化为“曾经”(念céng)。
■似曾相识 曾经沧海 曾几何时 曾母投杼 曾参杀人 十二、乘 “乘”本义是“驾车、乘车”;由这一意义引申出“乘船”之义;“乘车”必先“登”车,故有此义;上了车,人与车相接,故有“连接”义;人上了车,人便有了“凭借”。做名词时指“兵车”,后又作量词以计算车马,一“乘”计有一车四马,故又有“四”之义。
■乘人之危 乘坚策肥 乘龙快婿 乘兴而来,败兴而归 衣轻乘肥 因利乘便 有机可乘 十三、诚 “诚”本义是指“真心,不诡诈”,故引申出“真实的”;进一步虚化为副词“实在,的确”“果真”等义。 ■诚惶诚恐 开诚布公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心悦诚服 十四、除 “除”本义为“台阶”。
又特指“宫殿上的台阶”;“任命、授职、不正是在“宫殿上的台阶”下进行的吗?“台阶”要经常打扫,故又引申出“清除、去掉”之义;岁月“去掉”,则是岁月“流逝、过去”了。 ■除旧布新 斩草除根 兴利除弊 清宫除道 安良除暴 十五、辞 “辞”在古代有两种基本义(写法也不同):一是“口供”,一是“不受”。
由“口供”引申为一般的“话、言辞”。既是“话”,一种可能成为“借口”,落下“口实”;一种则因为“言之成文”是富有文采的“文辞”,也就自然成为“一种文体”(如“楚辞”) ■不辞而别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辞不达意 辞微旨远 卑辞厚币 一辞莫赞 假人辞色 大放厥辞 万死不辞 一面之辞 义不容辞 以文害辞 溢美之辞 十六、从 从”的本义是“跟随”,引申出“归顺”、“参与”、“随从”等义。
“追赶”正是紧紧“跟随”敌人的形象。“随从”乃是较亲密之人,引申出“次于最亲的人”也是顺理成章。
■从壁上观 从长计议 从善如流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从一而终 过从甚密 合从连横 三从四德 力不从心 弃笔从戎 何去何从 择善而从 十七、殆 殆”本义是“危险”,它与“精神疲倦”、“懈怠”的意义有着因果关系,它们之间是一种因果引申。后又虚化为表猜测的副词。
■百战不殆 殆无孑遗 车殆马烦 知止不殆 殆无虚日 十八、当 当”原义是“面对、对着”。“阻挡”当然要“面对。
5. 文言文中常见的实词及解释
考点简说】 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实质就是结合上下文(语境)来判定常见实词的含义。
“常见实词”,它的范围并不很广,重点是:(1)大纲规定120个实词;(2)《语文》课本和《语文》读本中出现频率较高而又能在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查到的文言实词,特别是《语文》课本课后练习题目中强调的实词。“在文中”,即指语境,这是正确理解含义的前提,从近几年的考题看,虽然有的实词是课本中尚未出现的,但都是可以通过整体语境推断来理解其含义的。
考查重点:考查的内容包括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偏义复词、通假字等,其中对一词多义、双音复词的考查是重点。 从词性上说,主要侧重于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
对名词的分析,一是防止望文生义,二是注意确定所指名物的范围;对形容词的分析,主要推敲一下其与所修饰的对象或动作的联系。文言文阅读试题中,直接考查名词、形容词的意义或用法的,数量极少,倒是名词、形容词活用作动词的考查常有出现。
“多义动词”的意义分析推断一直是常见文言实词考查的重中之重。 文言文阅读中考查常见的实词,有“显”和“隐”之分。
“显”是指那种直接在所考查的词上加点;“隐”是指在文句的翻译判别中,只要理解原句中某些实词的确定意思,就可以翻译或分辨出译句的正误。【文言实词的主要类别和主要特点】 复习时,重点掌握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偏义复词、词类活用等。
(具体内容见:(1)《语文高考导练》P119页;(2)《高考语文基础教程》P123页;(3)《名师手把手》“备考资料博览”部分。要求学生在复习课本的基础上进一步归纳整理。)
1、通假字; 2、古今异义; 3、同形异义; 4、一词多义; 5、偏义复词; 6、词类活用。【学法建议】 1、注重积累 A、充分重视课本,夯实基础; B、重视文言文阅读练习中的积累; C、从过去十年高考题中积累,最好独立做一遍; D、加强文言文的课文朗读,整理归纳出常考和易错的实词。
2、突出重点,明确目的 A、掌握常见实词的常见义; B、对单纯历史文化意义或作专有名来用的实词义可以忽略; C、不细究涉及较深专业知识的词义; D、实词义与活用的区别; E、注意实词“在文中(语境)的意思”。【方法指导】 一、语境分析法(根据上下文意思推断词义) 文言实词绝大部分是一词多义的,词义是不定项的,完全采用逐词逐义识记,是根本不可能的,但我们可以结合上下文来判定实词的含义,上下文这个语境是相对稳定的,语境可以帮助我们确定词义。
例如:(1996年全国高考题)“世方雷同,毋以此贾祸”,题目中给的词义是:贾祸—消除祸患。我们根据上文内容可以判定是错误的。
原文是针对郭永的抗上举动,有人劝告他不要招惹祸患。“贾”虽然由“做买卖”可以引申出“消除”、“除去”的意思,但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我们可以推断出它的另一义项是“招引”、“招惹”。
二、结构分析法(根据整句中对应词语的意思推断词义) 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词句等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在两两、三三的对举句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相对,这样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 例如:“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不见也。”
(《屈原列传》)。上下句以“而”相连,表并列关系,据“亡国破家”这个并列结构的短语可推知“圣君治国”亦当为并列关系,译为“圣明之君,治平之国”。
若译成“圣明的君主治理国家”,则为主谓关系,与前句结构显然不相对应。 再如:“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屈原列传》)。“劳苦倦极”与“疾痛惨怛”相对。
“疾痛惨怛”并列陈述几种情况,译为“疾病、痛苦、凄惨、忧伤”,那么“劳苦倦极”的“极”就不可译为“极点”。 三、语法分析法(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功能推断词义) 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组合是有规律的,词在句中所处的语法位置,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依据。
如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等。 例如:(2000年全国高考题)“自放驴,取樵炊爨”,题目中给的词义是:樵—打柴。
“樵”字前有动词“取”,后有动词“炊爨”,上下联系起来,不难推断出它处于宾语的位置,是名词,应该是“木柴”的意思,“打柴”是动词,明显不当。 四、联想推断法(根据学过的知识推断词义) 高考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
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以解决试题中的实词词义问题。 例如:(2001年全国高考题)“城之不拔者二耳”,题目所给的义项是:拔—被攻取。
依据《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其后秦伐赵,拔十城”的“拔”当“攻取”讲,再结合语境,可以推断答案是正确的。“齐人追亡逐北”,题目所给的义项是:北—指败逃者。
依据《过秦论》中“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的“亡”当“逃亡的人”、“北”当“败逃的人”讲,可以推断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