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木心的《文学回忆录》
2个回答
展开全部
阿城评价木心说:共和国缺这样本来就应该有的知与识的构成。我不得不承认,足以当此殊荣。木心先生的语言被载于书,无疑使其没落的贵族形象更加立体,但其自身的这种知与识,对于读者而言,是一种几欲断裂的鸿沟,因知识缺乏而形成一块理解屏障,造成难以取径,得其观点而不得其法的结果,而全书体量之大,贯穿欧亚大陆,匆匆读去,有如囫囵吞枣,脾胃难消。所以此书值得借鉴,值得对照,值得商榷,却不值得参考,它太不严谨了,有太多武断的地方。
梁文道在这本书的前面说:它(《文学回忆录》)是一位作家以自己的双眼瞻前顾后、左右环视,既见故人,亦知来者。为自己创作生涯与志趣寻求立足于世的基本定向……大部分一流作者的文学史,其实都是他们的自我定位。《文学回忆录》里的木心便是一个在世界文学史中思索自身位置,进而肯定自身的木心。这就是木心的“文学回忆录”,也是《文学回忆录》中的木心。
我觉得这本书的可贵之处在于木心对于自己的定位,他平视世界文学史上的巨擘大师,平视一切现在与未来的读者,把大师、自己、读者三者放在同一高度来讲,既不卑微也不骄傲。既讲出了自己与大师们之间的情愫,也缩小了读者们因对大师们的敬仰而产生的距离感。他拉近了读者与文学的距离。可以说这本书能够让不了解文学的人了解文学,让了解文学的人热爱文学,沉迷于文学本身的魅力。用木心本人的话来说,讲课的目的是让大家站在世界文学的门内而不是门外。
木心这本书,像极了文学母题中的“弑父”情结,当你还是个小白时,你对木心的观点深以为然,他就像你童年时的父亲,你觉得他无所不知,什么都是对的;时间会走,你渐渐长大,所读的作品也与日俱增,你开始质疑木心的一些观点;再年长些,作品足够多,涉猎足够广,已经形成一套自己的审美体系,便会开始反驳木心,推倒木心的观点。最终完成由相信木心——质疑木心——“杀死”木心的过程。无论结果如何,总难免虚补受益一番,但不思辨,则全书无所得。
这是一本非常挑剔读者的书,喜欢的人喜欢的不得了,爱这种狂夫之议,简直太炫酷了。而不喜欢的人则非常不喜欢,常常反感木心随性抛出的结果,一句话就把你的心头好给捏死了,没有丝毫的退路。
梁文道在这本书的前面说:它(《文学回忆录》)是一位作家以自己的双眼瞻前顾后、左右环视,既见故人,亦知来者。为自己创作生涯与志趣寻求立足于世的基本定向……大部分一流作者的文学史,其实都是他们的自我定位。《文学回忆录》里的木心便是一个在世界文学史中思索自身位置,进而肯定自身的木心。这就是木心的“文学回忆录”,也是《文学回忆录》中的木心。
我觉得这本书的可贵之处在于木心对于自己的定位,他平视世界文学史上的巨擘大师,平视一切现在与未来的读者,把大师、自己、读者三者放在同一高度来讲,既不卑微也不骄傲。既讲出了自己与大师们之间的情愫,也缩小了读者们因对大师们的敬仰而产生的距离感。他拉近了读者与文学的距离。可以说这本书能够让不了解文学的人了解文学,让了解文学的人热爱文学,沉迷于文学本身的魅力。用木心本人的话来说,讲课的目的是让大家站在世界文学的门内而不是门外。
木心这本书,像极了文学母题中的“弑父”情结,当你还是个小白时,你对木心的观点深以为然,他就像你童年时的父亲,你觉得他无所不知,什么都是对的;时间会走,你渐渐长大,所读的作品也与日俱增,你开始质疑木心的一些观点;再年长些,作品足够多,涉猎足够广,已经形成一套自己的审美体系,便会开始反驳木心,推倒木心的观点。最终完成由相信木心——质疑木心——“杀死”木心的过程。无论结果如何,总难免虚补受益一番,但不思辨,则全书无所得。
这是一本非常挑剔读者的书,喜欢的人喜欢的不得了,爱这种狂夫之议,简直太炫酷了。而不喜欢的人则非常不喜欢,常常反感木心随性抛出的结果,一句话就把你的心头好给捏死了,没有丝毫的退路。
2017-04-11
展开全部
communication; and a severe one it was.-- She had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