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2-25 · 农业农村部直属的大型综合出版社
骨质疏松(Osteoporosis,OP)最早由Pommer在1885年提出。1993年第四届国际骨质疏松症研讨会将该症定义:骨质疏松症是以骨量减少、骨的微观结构退化为特征,致使骨的脆性增加以至于发生骨折的一种全身性骨骼疾病。其主要特点是骨量减少,包括骨矿物质和骨基质等比例的减少;骨吸收出现、骨小梁稀疏、变细甚至断裂等一系列骨的微观结构退化现象;骨的脆性增加,强度下降,降低了对原有载荷的承受能力,在不大的外力作用下也极容易发生骨折。
骨质疏松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女性多见于绝经后,男性多在55岁后。女性发病较早且数倍于男性。除了年龄因素之外,还与性激素水平的下降有密切的关系。此外,生活方式与机械活动也对骨密度产生较大的影响。体力活动对骨骼的影响极大,活动越多,对骨的牵拉力越强,就能促使破骨细胞转变为成骨细胞,有利于新骨形成。长期闲居以及各种原因的废用,由于对骨骼的机械刺激不够,以致骨形成少而骨吸收多,导致骨质疏松。骨折与骨病长期固定后也会导致骨质疏松。缺乏户外活动,日照不够导致维生素D不足也是骨质疏松的原因之一。
因此,进行适当的运动是防治骨质疏松的重要措施之一,特别是负重有氧运动,对预防骨质疏松效果最好。需要注意的是不可选择强度过大,速度过快,较为强烈的运动项目,运动负荷过大,易引起骨折、软组织损伤,亦可引发心血管疾病,故在选择体育项目之前,应做一次较全面的体格检查,最好根据医生的意见或建议,结合自身的健康状况,选择合适的运动项目。要遵循循序渐进、有计划、有规律的原则,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运动的强度一定要因人而异,如果体能较好者,运动量可适当加大。运动前应做准备活动,运动后注意放松运动。
骨质疏松指骨组织单位体积内骨组织量减少,骨结构遭破坏的一种全身性骨骼疾病,其导致骨骼脆性增加和易发生骨折。引起骨质疏松的原因很多,但常见的包括卵巢功能减退,雌激素减少,从而影响蛋白质的合成。
1.补钙:人体中99%的钙存在于骨骼和牙齿,1%的钙以游离的形式参与机体的生理活动,当钙摄入量不足会动用骨骼中的钙,成人每天的供给量为800mg,更年期和老年人的量为1000mg,因此钙摄入量增加可以提高骨量的峰值,有利于减轻骨质疏松度。
2.适宜的钙磷比例:除了补钙,我们还需要补充磷,饮食中摄入的磷过高会降低钙的吸收,因此合理的钙磷比例为2:1,但是对于一些肾功能下降,磷的含量过高,会产生不良影响。对于一些骨质增长期的儿童青少年,高磷可能会妨碍骨质正常生长发育,对于钙吸收低下的老年人,可能会导致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加速骨质的丢失。
3.补充其它营养素:我们还需要补充氟,锌,铜等营养素,氟化物可以刺激成骨细胞活力,使骨量增加,在初期的骨质疏松治疗中是有效的。含锌丰富的食物有红肉,海产品,动物内脏,蛋类,大豆,坚果等,含铜高的食物包括虾,蟹,贝类,蘑菇,坚果,巧克力,可可粉等。这样多个营养素补充比单纯补钙效果好。
4.补充维生素D和维生素A:维生素D可以促进钙在肠道的吸收,因此补钙不补维生素D,那钙还是没有被吸收,维生素D丰富的食物包括蛋黄,海鱼等,平时多晒太阳,也可以获得维生素D。维生素A参与骨有机质胶原和黏多糖的合成,对骨骼钙化有利。
5.适量的蛋白质:蛋白质过多和过少都不行,长期的蛋白质摄入不足会影响骨的正常形成和代谢,但高蛋白饮食也会加重钙的丢失。为健康答疑解惑,营养界最会手绘的医生(微信公众号:王霞般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