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年轻人吃不了苦吗?
年轻要多吃苦,这是最常听到的一句话,也是老一辈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认为年轻人只有像他们当年一样,多吃苦,才能拥有美好生活。我不知道说出这种话的人都是什么心理,有可能是出于长辈对晚辈的忠告,但也有那种可能是觉得自己年轻时很苦,现在年轻人却轻松太多而觉得不公平。
工厂:月薪:4k,社保:未知,发展前景:未知,上班时间:12小时(晚班早班倒班),单休或者不休,工作环境:未知。
星巴克:月薪:3k,社保:缴纳,发展前景:有上升通道,上班时间:9小时,双休,晚班不夜班,工作环境:优雅
工厂时薪:12.8元 星巴克时薪:17元。不是现在的年轻人吃不苦,而是现在的年轻人不傻。
现在的年轻人,不是不能吃苦,而是不愿意吃没意义的苦。许多人都经历过一种现象:你每天坚持早到加班,而你同事或许每天踩点来踩点走,可是你两的收入并无差别。那么你为什么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吃这个苦呢?吃苦,从来不是一个褒义词,它唯一的作用就是形容当时你比较惨,没了。
吃得苦中苦,往往不能成为人上人,只能换来能更吃苦的结论。成为人上人,从来都是取决于你应对问题的方法。
但是父辈们却经常搞错这个因果关系,总觉得先吃够了苦,方法自然就来了。还给这种奇葩逻辑一个奇葩解释:现在多吃点苦,以后再吃苦就不怕了...
可世上的苦千千万,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其中大部分跟我没半毛钱关系,我吃它干嘛?
他们对现在的年轻人大致的感受是,现在的90后,甚至快要参加工作的零零后特别矫情,工作都只做自己的事情,多的事一概不做,下班准点走,要加班?不好意思,90后已经下班了,
没有加班费,免谈。周末让来单位一下,接了电话就说已经去了外地。反正一下班就自己过自己的了,一点集体观念都没有。
现在的年轻人,个人主义思想严重,没有奉献精神,基本上是老同志们普遍反映的一个大问题。
然而我觉得这是一个好事情。
造成这样的一个感官,其实是社会进步的一种表现。过去公私不分,很多人工作在单位,生活在单位,生活圈子很小,公事私事都混在一起,上下班的界限其实没有那么分明,
上班也在处理私事,下班也在谈公事,这就制造了一个很大的问题,如何判断你什么时候在工作,什么时候在偷懒。我知道过去单位很多人下班就不愿意回家,那是因为在单位还可以跟同事一起喝酒、打牌,回家了只能跟老婆交作业。
回家还不如在单位有意思,那当然不愿意回家了。十八大以后,这方面抓得非常严格,工作的地方只能工作,上班就没那么有意思了,于是大家下班就急不可待地回家了。而这段时间,恰好90后入职,于是造成了一种错觉,90后变了,和以前的人不一样了。
其实人没有变,变的只是工作环境,而且是好的改变。
其次就是权力意识,随着社会进步,人们的权利意识越来越强,无私奉献,经过历史的检验,实际上被证明并不长久,并且是一条行不通的路。人口红利吃一代人就够了,麻烦不要那么贪心,吃完一代又吃一代,我跟你谈劳动法,你还不乐意了。
无私奉献,少数人是可以做到的,但是如果要求大多数人都无私地去奉献自己的时间和精力,那么只会导致个体对集体越来越失望,因为公事过度侵占了私事的空间,对于大多数人来讲,在没有得到回报的情况下,这种情况只会导致人对工作的厌恶,并不是人变坏了,而是社会的进步使人的法治意识增强。
奉献精神会有一些短期收益,但是于长远来看,无异于杀鸡取卵。
拿最近比较火的《我不是药神》举例,为什么制药的原材料明明很低,但是药厂却不愿意降低单价,药厂只要发扬奉献精神,降低药价,就可以救更多的人。药厂是恶的,只看重利益,而不在乎人命。但是药价不单单只有原材料成本,还有高额的研发成本,研发是高风险的,可能完全没有任何回报。
如果一旦政府强制压低药价,那么只会导致药厂的投入回报比降低,药厂就不愿意再投入大量资金做研发了。无论是于药厂还是于社会,奉献都会导致停滞不前。这是很现实的问题,是不可回避的人性。
一个人,同样如此,一味的要求无私地付出,只会导致工作积极性的降低,并不是长远的做法。
社会在进步,现在的年轻人确实吃不了苦了,不愿意做又苦又累的事,总喜欢动些歪脑筋,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喜欢想办法省时省力。不喜欢下班还在单位,而喜欢劳逸结合,下班过自己的私人生活。
现在的年轻人也很能吃苦,中国的工作人口比,在全世界来讲是最高的,加班也是排在前列,过劳死的新闻时有见报。
但是如果有想马儿跑,又想马儿不吃草,天底下没有这么好的事。
不要再提您当年了,以单位为家,下班不愿走,苦活累活抢着干。
您当年在单位还不是在打牌。换我我也不想回家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