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越来越好。
心理学中有一种机制叫做心理补偿机制。
简单说来,就是我们在某些方面存在不足,内心深处会指引我们在另一个地方追求成功,以此来弥补缺憾的那一部分。
我们回想一下这样的情形:
两个孩子在大人面前时,A孩子如果受到B孩子家长的表扬,大多数情况下A孩子的家长也会表扬B孩子。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仔细思考过其中的缘由,为何会这样呢?
看似一个礼尚往来的举动:你夸我孩子,我也夸你的孩子!
实则深谙补偿机制的原理。首先,在孩子层面:
一旦有一个孩子觉得自己不如另一个孩子,他可能会不开心,甚至哭闹,所以为了避免孩子心情不悦,所以我们一般会选择“回礼”。
其次,在大人层面:
我夸奖你的孩子,间接地夸奖了家长,你这一方面的教养做得比我好。我的虽然目的不一定需要你回夸我的孩子,但是如果你回一句,我的内心会觉得很舒服。否则,我会觉得好像亏了点什么。
其实,这些都是心理补偿机制在作祟!既然有“补偿”两个字,当然就是为了让心理达到一个平衡。
我在这一方面不足,但是另一方面我很优秀。
假若我这也不行,那也不是,则容易出现心理不平衡,最常见的就是感觉心里不舒服,但是常常又无从说起,如梗在喉。而对于上述的小例子,其实无关痛痒,心理补偿机制真正产生深远影响的是在我们成年之后。
我们会经常听到有人说小时候穷怕了,因此他在成年之后拼命攒钱;他说小时候吃的苦太多了,因此他经常大鱼大肉。这种类似的例子数不胜数,但是都可以看到补偿机制的影子。
同样的,我们经常说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也存在相同的问题。只不过是将自己的缺憾,通过孩子的成就来弥补而已。
每个父母都希望孩子比自己强,以后过得比自己好。
这似乎是一个再正常不过的想法了!
但是我们如果反向推敲一下:孩子以后过得跟我一样或者差一点就不行了吗?
相信很多家长的回答是:不行!
那么,回答“不行”的家长已经在一定意义上承认自己目前的生活并不理想。
因此,只能通过“让孩子过上比自己好的生活”这一件事,来弥补自己内心的缺憾。
假如家长觉得孩子以后能过上跟自己一样的生活就足够,甚至差一点都没关系。
那么,这一部分家长肯定对自己的生活现在相当满意,也就不存在任何“补偿”问题,
虽说心理补偿机制有助于我们对孩子的教育更加看重,为孩子的成长成才提供了许多动力。
但补偿机制是一把双刃剑,它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可小觑。
最典型的莫过于强压孩子学习某一特长,认为孩子学会了这一特长他就会变得更棒。
不可否认,有特长的孩子确实很优秀。
但是,由于这一观念在我们脑海中过于根深蒂固,极易忽视了孩子是否喜欢这一特长,是否在这一方面有天赋。
可能孩子在另一特长更具天分,岂不暴殄天物?
也可能孩子在强压之下,心理上造成伤害,得不偿失。所以,希望我们家长在碰到孩子极力抗拒任何一件事情的时候,万望三思而后行。
很可能我们所认为的“正确”,仅仅是补偿机制下的失智,切莫在教育这件事情上失去了理智!
因为作为父母,每个人都期望自己所培育出来的孩子是最优秀的,也希望自己的孩子在未来过得比自己好,毕竟他们毕生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够培养出一个优秀的孩子,让他们过着安逸,而且幸福的生活,因为他们明白,只有这样才可以让他们能够在这辈子安心,因为当有一天他们看到孩子过的越来越好,也就明白自己终于完成自己的使命,所以自己所受的这种苦和累都已经得到了回报。
所以说可怜天下父母心,现在的父母都迫切的希望自己的孩子过的越来越好,因为他们过的好了,以后自己在晚年的生活或许就会得到更多,更好的照顾,那么在自己的晚年生活就会显得特别的安逸,所以说这是两代人息息相关的一个共同的心愿,因此作为父母,他们一直都在为这个目标去奋斗,去努力,当有一天,他看到自己的孩子过得越来越好的时候,终于也就实现了自己的愿望,这个时候也就可以无忧无虑的去享受自己的晚年生活,这或许就是父母希望自己孩子过得越来越好的原因所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