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影响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社会影响是指在他人的作用下,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发生变化的现象,社会影响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社会心理现象。
一,从众
1.从众的定义
从众是在群体压力下,个体在认知、判断、信念与行为等方面自愿的与群体中的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从众俗称随大流。社会心理学研究较多的是行为方面的从众。从众行为的特点如下:
a引起从众的群体压力可以是真实存在的,也可以是想象的。
b群体压力可以在个体意识到的情况下发生作用,也可以在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发生影响,使人既可以通过理性抉择,也可以不自觉的跟随多数人行动。
c从众行为有时虽然不符合个体的本意,但是却是个体的自愿行为。自愿是从众的重要特点。
2.从众的功能
a从众具有促进社会形成共同规范、共同价值观的功能
b从众具有让个体适应社会的功能。
个体正确的做法是从众但不盲从,考虑社会规范,但也要发展自己的个性。
3.从众的类型
真从众,不仅外在行为与群体保持一致,而且内心也相信群体的判断。
权益从众,个体外在行为与群体保持一致,但内心却怀疑群体的判断,相信真理在自己这边。
反从众,个体内心倾向与群体一致,但外在行为表现与群体不一致。
4.从众行为的原因
寻求行为参照:个体由于缺乏知识或其他原因(如不熟悉情况),必须从其他途径获得自己行为合适性的信息。
对偏离的恐惧:偏离群体的个体会面临较大的群体压力,乃至制裁。如好多的中学生因为不从众,往往会受到同学的排挤乃至霸凌。
群体凝聚力:凝聚力高的群体中的成员,群体认同感较强间有密切的情感联系,有对群体作出贡献和履行义务的自我要求。
5.影响从众的因素
a群体因素。群体成员的一致性越高,群体的凝聚力越大,群体规模越大(临界值大致为3~4人)个体越容易产生从众行为。
b个体人格因素。个体的自我评价越高,独立性越强,从众行为越少,相反越容易从众。
c情境的明确性。情境很明确,从众行为越少,情境模糊,个体对自身判断的肯定程度降低,从众的可能性就会增加。
d其他因素。性别,智力等因素对从众也有一定的影响,但尚未发现与从众之间有明显的确定性的关系。
专栏,阿希的从众研究。
二,社会促进与社会懈怠
1.社会促进
社会促进,也称社会助长,指个体完成某种任务时,由于他人在场而提高了绩效的现象,他人在场的形式有实际在场、想象在场和隐含在场。
社会抑制,与社会促进相反,有时候他人在场反而会使个体的工作绩效降低,这种现象称为社会干扰,也称社会意志。
社会促进有两种效应:
结伴效应,结伴活动中,个体感受到社会比较的压力,从而提高工作或活动的效率。
观众效应,个体从事活动时,是否有观众在场,
或者观众的多少及观众的表现,对活动的效率有明显影响。
最早用科学方法研究社会促进现象的,是美国心理学家特里普里特。他研究发现,青少年骑自行车,在独自,有人跑步伴同,竞赛这三种情境,发现青少年骑自行车时速度大幅度提高。
20世纪20年代实验社会心理学的创始人F.H.奥尔波特在哈佛大学领导了一系列有关他人在场对个体绩效影响的研究,并最终提出了社会促进的概念。
2.对社会促进和社会干扰的理论解释~优势反应强化说
美国学者扎荣克的优势反应强化说可以比较好的解释社会促进与社会干扰的现象,该理论认为他人在场,个体的动机水平将会提高,其优势反应易于表现,而弱势反应会受到抑制。
3.社会懈怠
社会懈怠也称社会逍遥,指群体一起完成一项任务时,个体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日常生活中的“磨洋工”,便是一种社会懈怠现象。
群体规模越大,个体的奴隶水平越低。
社会懈怠的主要原因:
个体在群体活动中的责任意识降低,被评价的焦虑减弱,因而行为的动力也相应下降。如果加强考核,让每个人在群体活动中的努力和成果量化,就可以有效的减少社会懈怠现象。
三,模仿、暗示和社会感染
(一)模仿
1.模仿的定义
模仿是在没有外在压力的条件下,个体受他人的影响仿照他人,使自己与他人相同或相似的现象。
模仿是人们相互影响的一种重要方式,其特点包括:模仿的社会刺激是非控制性的/相似性。
模仿分为有意模仿和无意模仿两类:
有意模仿是有目的、主动的模仿。
无意模仿并非绝对的无意识,只是意识程度相对比较低。
2.模仿的意义
a,模仿是学习的基础。
b,适应作用,没有模仿,个体很难适应他所面临的各种情境
c,促进群体形成,模仿会使群体成员在态度、情感和行为上的一致性提高,增进群体凝聚力。
3.模仿的发展
模仿随个体的发展而发展。其趋势大致是:从无意模仿到有意模仿,从游戏模仿到生活实践模仿,从对外部特征的魔法到对内部实质内容的模仿。
4.塔尔德的模仿率,法国社会学家塔尔德最早对模仿进行研究,1890年出版了《模仿律》,他认为模仿是基本的社会现象。提出了三个模仿律:
下降律,几何级数律,先内后外律
(二)暗示
1.暗示的定义
暗示是指在非对抗的条件下,通过语言、表情、姿势及动作等对他人的心理与行为发生影响,使其接受暗示者的意见和观点,或者按所暗示的方式去活动。暗示往往采用较含蓄、间接的方式进行。
暗示涉及三个要素,即暗示者、暗示信息和被暗示者。
2.暗示的分类
他人暗示和自我暗示,
有意暗示和无意暗示,前者有明确目的,后者无明确目的。
直接暗示和间接暗示,前者是暗示者直接施加影响,后者则是暗示着间接施加影响。
暗示和反暗示,前者达到了暗示者的预期效果,后者则达到反效果。
3.影响暗示效果的主要因素
a,暗示着的权利,威望,社会地位及人格魅力,对暗示效果有明显的影响。
b,被暗示着独立性差,缺乏自信心,知识水平低,暗示效果就明显。年龄越小越容易接受暗示,一般女性比男性易受暗示。
c被暗示者所处情境是暗示发生作用的客观环境,个体处于困难情境且缺乏社会支持时,往往容易受暗示。
(三)社会感染
1.社会感染的定义
社会感染是一种较大范围内的信息与情绪的传递过程,即通过语言、表情、动作及其他方式引起众人相同的情绪和行为,其特点如下:
双向性:感染者与被感染者可相互转换。
爆发性:在较大群体内产生循环感染,通过反复震荡和反复循环来引发强烈的冲动性情绪,导致非理性行为的产生。
接收的迅速性:在感染的范围中,感染者发出的信息及情绪刺激为被感染者迅速的接受。
2.社会感染的分类
个体间的感染,发生在个人之间或小群体成员之间的感染。
大众传媒的感染,广播,电影,电视,报刊,文艺作品及互联网等大众传媒,对个体情绪的影响和感染。
大型开放群体的感染,发生发生在处于同一物理空间,但其成员又不可能人人都能接触的,大型群体内的感染。如球迷闹事。
一,从众
1.从众的定义
从众是在群体压力下,个体在认知、判断、信念与行为等方面自愿的与群体中的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从众俗称随大流。社会心理学研究较多的是行为方面的从众。从众行为的特点如下:
a引起从众的群体压力可以是真实存在的,也可以是想象的。
b群体压力可以在个体意识到的情况下发生作用,也可以在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发生影响,使人既可以通过理性抉择,也可以不自觉的跟随多数人行动。
c从众行为有时虽然不符合个体的本意,但是却是个体的自愿行为。自愿是从众的重要特点。
2.从众的功能
a从众具有促进社会形成共同规范、共同价值观的功能
b从众具有让个体适应社会的功能。
个体正确的做法是从众但不盲从,考虑社会规范,但也要发展自己的个性。
3.从众的类型
真从众,不仅外在行为与群体保持一致,而且内心也相信群体的判断。
权益从众,个体外在行为与群体保持一致,但内心却怀疑群体的判断,相信真理在自己这边。
反从众,个体内心倾向与群体一致,但外在行为表现与群体不一致。
4.从众行为的原因
寻求行为参照:个体由于缺乏知识或其他原因(如不熟悉情况),必须从其他途径获得自己行为合适性的信息。
对偏离的恐惧:偏离群体的个体会面临较大的群体压力,乃至制裁。如好多的中学生因为不从众,往往会受到同学的排挤乃至霸凌。
群体凝聚力:凝聚力高的群体中的成员,群体认同感较强间有密切的情感联系,有对群体作出贡献和履行义务的自我要求。
5.影响从众的因素
a群体因素。群体成员的一致性越高,群体的凝聚力越大,群体规模越大(临界值大致为3~4人)个体越容易产生从众行为。
b个体人格因素。个体的自我评价越高,独立性越强,从众行为越少,相反越容易从众。
c情境的明确性。情境很明确,从众行为越少,情境模糊,个体对自身判断的肯定程度降低,从众的可能性就会增加。
d其他因素。性别,智力等因素对从众也有一定的影响,但尚未发现与从众之间有明显的确定性的关系。
专栏,阿希的从众研究。
二,社会促进与社会懈怠
1.社会促进
社会促进,也称社会助长,指个体完成某种任务时,由于他人在场而提高了绩效的现象,他人在场的形式有实际在场、想象在场和隐含在场。
社会抑制,与社会促进相反,有时候他人在场反而会使个体的工作绩效降低,这种现象称为社会干扰,也称社会意志。
社会促进有两种效应:
结伴效应,结伴活动中,个体感受到社会比较的压力,从而提高工作或活动的效率。
观众效应,个体从事活动时,是否有观众在场,
或者观众的多少及观众的表现,对活动的效率有明显影响。
最早用科学方法研究社会促进现象的,是美国心理学家特里普里特。他研究发现,青少年骑自行车,在独自,有人跑步伴同,竞赛这三种情境,发现青少年骑自行车时速度大幅度提高。
20世纪20年代实验社会心理学的创始人F.H.奥尔波特在哈佛大学领导了一系列有关他人在场对个体绩效影响的研究,并最终提出了社会促进的概念。
2.对社会促进和社会干扰的理论解释~优势反应强化说
美国学者扎荣克的优势反应强化说可以比较好的解释社会促进与社会干扰的现象,该理论认为他人在场,个体的动机水平将会提高,其优势反应易于表现,而弱势反应会受到抑制。
3.社会懈怠
社会懈怠也称社会逍遥,指群体一起完成一项任务时,个体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日常生活中的“磨洋工”,便是一种社会懈怠现象。
群体规模越大,个体的奴隶水平越低。
社会懈怠的主要原因:
个体在群体活动中的责任意识降低,被评价的焦虑减弱,因而行为的动力也相应下降。如果加强考核,让每个人在群体活动中的努力和成果量化,就可以有效的减少社会懈怠现象。
三,模仿、暗示和社会感染
(一)模仿
1.模仿的定义
模仿是在没有外在压力的条件下,个体受他人的影响仿照他人,使自己与他人相同或相似的现象。
模仿是人们相互影响的一种重要方式,其特点包括:模仿的社会刺激是非控制性的/相似性。
模仿分为有意模仿和无意模仿两类:
有意模仿是有目的、主动的模仿。
无意模仿并非绝对的无意识,只是意识程度相对比较低。
2.模仿的意义
a,模仿是学习的基础。
b,适应作用,没有模仿,个体很难适应他所面临的各种情境
c,促进群体形成,模仿会使群体成员在态度、情感和行为上的一致性提高,增进群体凝聚力。
3.模仿的发展
模仿随个体的发展而发展。其趋势大致是:从无意模仿到有意模仿,从游戏模仿到生活实践模仿,从对外部特征的魔法到对内部实质内容的模仿。
4.塔尔德的模仿率,法国社会学家塔尔德最早对模仿进行研究,1890年出版了《模仿律》,他认为模仿是基本的社会现象。提出了三个模仿律:
下降律,几何级数律,先内后外律
(二)暗示
1.暗示的定义
暗示是指在非对抗的条件下,通过语言、表情、姿势及动作等对他人的心理与行为发生影响,使其接受暗示者的意见和观点,或者按所暗示的方式去活动。暗示往往采用较含蓄、间接的方式进行。
暗示涉及三个要素,即暗示者、暗示信息和被暗示者。
2.暗示的分类
他人暗示和自我暗示,
有意暗示和无意暗示,前者有明确目的,后者无明确目的。
直接暗示和间接暗示,前者是暗示者直接施加影响,后者则是暗示着间接施加影响。
暗示和反暗示,前者达到了暗示者的预期效果,后者则达到反效果。
3.影响暗示效果的主要因素
a,暗示着的权利,威望,社会地位及人格魅力,对暗示效果有明显的影响。
b,被暗示着独立性差,缺乏自信心,知识水平低,暗示效果就明显。年龄越小越容易接受暗示,一般女性比男性易受暗示。
c被暗示者所处情境是暗示发生作用的客观环境,个体处于困难情境且缺乏社会支持时,往往容易受暗示。
(三)社会感染
1.社会感染的定义
社会感染是一种较大范围内的信息与情绪的传递过程,即通过语言、表情、动作及其他方式引起众人相同的情绪和行为,其特点如下:
双向性:感染者与被感染者可相互转换。
爆发性:在较大群体内产生循环感染,通过反复震荡和反复循环来引发强烈的冲动性情绪,导致非理性行为的产生。
接收的迅速性:在感染的范围中,感染者发出的信息及情绪刺激为被感染者迅速的接受。
2.社会感染的分类
个体间的感染,发生在个人之间或小群体成员之间的感染。
大众传媒的感染,广播,电影,电视,报刊,文艺作品及互联网等大众传媒,对个体情绪的影响和感染。
大型开放群体的感染,发生发生在处于同一物理空间,但其成员又不可能人人都能接触的,大型群体内的感染。如球迷闹事。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