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是什么意思?这句话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句话在明朝的相关史料中就已经有所展现。它的表面意思是在出兵打仗之前,要先做好相关粮草的准备,这样对于战事胜利有充足的保障作用。现在也可以引申为再做某项事情之前,要先做好充足的事先准备。
在中国古代的军事战争中,征战双方都会很重视后勤保障工作,在《孙子兵法》中曾有相关的记载,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这充分说明了粮食与武器在战事活动中占据同等重要的地位。所以在古代,双方军队在交战之前,一定会先筹备足够的粮草,才会发动相应的战事;而且在战争中,也经常会出现偷袭敌方粮草营地的情况。
据相关资料记载,在唐代以前,行军打仗的部队所携带的粮食多数以小米为主,由于小米本身的产量高,对于气候及土壤的要求也比较低,是普通百姓常见的食物。而且相对而言,小米易于保存,不容易变质,在行军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小米的烹饪方法比较简单,是比较适合这种简陋条件下的饭食。
那么在“粮草先行”的后勤保障中,比较关键的除了战马需要吃的草料及战士们吃的粮食外,还有一项比较重要,那就是水源。在长途跋涉且时日较长的征战过程中,军队的水源补给及饮水健康等问题,是必须得到相应保障的。因为一旦饮水卫生问题引发疫病,那么对于征战的军队而言,将是灾难性的毁灭。比如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七擒孟获的剧情中,诸葛亮率领的军队在深入丛林后,就是因为喝了有毒的泉水,导致了严重的问题。所以在古代行军过程中,会有专门寻找水源的部队以此保障水源安全,如果行军驻扎在干旱地区,甚至还会提前打好水井,以保证水源的供给不受到任何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