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的文言文

 我来答
得书文化
2022-10-08 · TA获得超过1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2386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140万
展开全部

1. 文言文中“大”字的解释有几种

1 指面积、体积、容量、数量、强度、力量超过一般或超过所比较的对象,与“小”相对。

而祭大山之邑也。——《谷梁传·桓公元年》

然后会于大庙。——《礼记·祭统》。注:“始祖庙也。”

2 指大小的对比

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列子·汤问》

3 规模广,程度深,性质重要: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诸葛亮《出师表》

欺君不忠,母病不孝,不忠不孝,其罪莫大。——《世说新语·政事》

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论语·雍也》

4 年长,排行第一:

大兄言办饭,大嫂言视马。——汉乐府《孤儿行》。

5 敬辞:~作。~名。~手笔。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6 超过一般:

陶公少有大志,家酷贫。——《世说新语·贤缓》

7 〔大夫〕古代官职,位于“卿”之下,“士”之上。

2. 大未必佳的大文言文怎么讲

“小时了了”( xiǎo shí liǎo liǎo) 出处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第二》“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是选用了文中陈韪(wěi)的话。“了了”古音应读作(líng,lì),做聪明伶俐讲,意思是明白,聪明。偏正式用法。

原文

孔文举①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②,为司隶校尉。诣③门者,皆俊才清称④及中表⑤亲戚,乃通⑥。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⑦亲。”既通⑧,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⑨有何亲?”对曰:“昔先君⑩仲尼(11)与君先人伯阳(12)有师资之尊(13),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14)也。”元礼及宾客莫(15)不奇(16)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17)语(18)之,韪曰:“小时了了(19),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20)踧踖(cù jí)(21)。[1]

2译文

孔融十岁的时候,跟随父亲到洛阳。那时李元礼名气很大,做司隶校尉。到他家去的人,都是些才智出众的人、有清高称誉的人以及自己的亲戚才被通报。孔融到了他家门前,对下边的人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通报上去后,上前坐下来。李元礼问:“您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孔融回答说:“从前我的祖先孔子曾经拜您的祖先老子为师,所以我和您是世代通好。”李元礼和他的那些宾客没有不对他的话感到惊奇的。太中大夫陈韪后来才到,别人就把孔融说的话告诉给他听,陈韪说:“小的时候很聪明,长大了未必很有才华。”孔融听后说:“我猜想您小的时候一定很聪明吧。”陈韪听了局促不安。

以上来自百度百科

3. 文言文的六大文言现象都有什么

文言文现象是指在文言文里面出现的特殊句式、实词虚词的用法、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现象.一、古今异义[1] 1、基本词:这类词古今词义没有什么变化,容易理解.如人、马、日、月、山、水等. 2、一般词(这是记忆的重点) (1)变词.这类词字形不同,读音不同,意思相同.如:古文叫“冠”,现在叫“帽子”;古时叫“牖”,现在叫“窗”. (2)半变词.这类词字形相同,字音相同,词义不同或古今词义有细微差别.另一种情况是单音词变成了双音词. ①古今词义不同的.如“走”“劝”等. ②古今词义有细微差别的.如“购”“沐”“ 浴”等. ③单音节词变为双音节词的.如“克——克服”“固——坚固”“衣——衣服”等. 二、一词多义:一个词有本意、引申义、比喻义这就造成了一词多义现象.如“兵”的本意是“兵器”,引申为“士兵”,再引申为“军队”,又引申为“兵权”,进一步引申为“战争”,还引申为“战略战术”.有时一个词的几个意思并存于一篇文章中,给我们阅读造成了困难. 三、假借义(通假字). 1、音同形似.如“直→值”“禽→擒”等. 2、音不同,但有相同的声母或韵母.如“内→纳”“见→现”等. 3、音同形不同.如“要→邀”“裁→才”“有→又”等. 注意:通假字是单向通,不是双向通.如“要通邀,邀不通要”. 四、词类活用. 1、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如“先轸朝”中的“朝”,“师劳力竭”的“竭”等. 2、名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如“以闲敝邑”的“闲”等. 3、意动用法.如“秦不哀吾丧”的“哀”等. 4、名词作状语.如“且使遽告于郑”的“遽”等. 5、动词、形容词用作名词.如“是说也,人常疑之”的“说”等. 6、其它.“用心一也”的“一”用作形容词“专一”,“以乘为先”的“乘”用作数词“四”,“驽马十驾”的“驾”用作量词等. 虚词 一、分清虚实.文言虚词除了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还包括代词.某个词既可以是虚词,又可以是实词.如“三顾臣于草庐之中”的“顾”是动词“探望”的意思,是实词;“顾不如蜀鄙之僧哉”的“顾”是“难道”的意思,是虚词中的副词. 二、辨明词义.虚词很多是多义的,要看它在句子里的作用确定它的词义.如“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第一个“之”是助词“的”,第二个“之”是代词“他”,代苏迈.“谁为大王为此计者”第一个“为”是介词“给”“替”的意思,第二个“为”是动词“出”“作”的意思. 三、通晓古今词义变化. 1、有些文言词语已经完全消失.如“夫” 盖”等. 2、有的意义和用法发成了变化.如“所以”,在文言里表示原因,现在表示结果了. 3、有些改用了别的词.如“于”在文言里能起多种介绍作用,现在分别用“在”“向”“到”“对”“从”“同”“给”“比”“被”等介词代替了;结构助词“之”,改用“的”等. 文言文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文言文主谓语之间一般不用判断动词“是”. 1、……者,……也.如“亚父者,范增也.” 2、……,……也.如“我,子瑜友也.” 3、……者,…….如“博鸡者,袁人.” 4、……,……者也.如“牡丹,花之高贵者也.” 5、主语,谓语.如“刘备天下枭雄.” 6、用“乃”“即”“为”“皆”“则”等表示判断.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此即忠烈之面目宛然可遇”,“我为赵将.” “环村居民皆猎户.”“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7、用“是”表示判断(文言文中很少用).如“斯是陋室.” 二、省略句.文言文有些句子往往省略某些成分. 1、省略主语.“(武陵人)便舍船,从口入.” 2、省略宾语.“权起更衣,肃追(之)于宇下.” 3、省略谓语.“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4、省略介词.“亮躬耕(于)陇亩.” 三、倒装句. 1、宾语前置. (1)疑问代词作宾语时要放在动词或介词前面.,如“大王来何操”的“何”. (2)在否定句中,带有否定词“不”“未”“莫”时作宾语的代词要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的“余”. “臣未之闻也”的“之”. 2、定语后置.如“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人马烧死者甚众.” 四、被动句. 1、形式上有表被动的标志(介词“于”,动词前用“受”“见”“被”“为”“为……所”).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受制于人”,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等. 2、形式上没有被动的标志,只能从意念上去理解.如“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可以被镂刻空.)“兵挫地削,亡其六郡.”(兵受挫,地被削.)。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