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孩子缺点该怎么做?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人无完人,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没有十全十美的人都有他的不足,那孩子身上有缺点不是很正常吗?
所以我们做家长的在态度上,一定要接纳孩子的不完美,而且如果有一个完美的期待就容易产生焦虑。
一、接纳孩子的缺点。
缺点是孩子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为有缺点,才会不断的改进和完善,在这过程中成长进步。
当发现孩子的缺点时,你会怎么做?
使用惯用的说教、训斥、和不断的说服,你觉得效果如何?
结果是不是造成孩子的反感抗拒,甚至报复。用行动告诉我们,他不想听。
惩罚会对孩子造成什么样的后果?孩子会生气、报复、反抗、退缩,:自信心不足,隐瞒事实。
孩子的感受到,不被爱和不被喜欢,那他的内在还会有正向力量吗?另外孩子有从这惩罚中学习到如何纠正错误吗?
只有孩子感觉好的时候才会做得更好 用鼓励的语言去正向的引导孩子,为孩子贴个一个好孩子的标签。
二、不要给孩子贴坏标签
你的孩子就是你口中描述的模样,对孩子负面语言的塑造,孩子会感受到这负能量,就会变成负面形象。
有个妈妈总喜欢在外人面前说,自己的孩子不优秀不爱说话,但当我和他孩子聊天时,发现他的孩子是个研究生,而且讲话条理清楚。这孩子说,我妈妈总对别人说我不爱说话,于是我就不在她面前说话。
孩子会发脾气耍性子,是因为被关注的不够。
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有独特的个性,不要拿孩子的缺点去跟别人的优点比较,越比较就会越焦虑。
改变孩子的最好方式,有4个步骤
觉知自己的不完美,接纳孩子的不完美,采取有效行动,积极爱的反馈。
教育家陶行知有一个叫三颗糖的故事。
陶行知在学校里面看到两个学生打架,一个年纪大一点的学生揪着另外一个小朋友打。陶行知过去制止了他们,了解了一下情况,然后对高年级的那个学生说,你到办公室里面去等我。然后就离开了。
到了办公室,看见那个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在那里了,陶行知马上拿出一颗糖对他说:“来,拿着。”
学生十分诧异:“怎么了,老师?”
陶行知说:“我让你来,你就来了,还跑得很快,马上就到了办公室,比我还先到,说明你心目中有我这样一个校长,说明你很尊敬师长,我得奖励你。”
学生说:“谢谢校长。”
陶行知又拿出一颗糖给学生说:“来,拿着。”
学生又诧异了:“怎么了,校长?”心里面纳闷万分,难道我今天还打对了?
陶行知接着说:“我已经调查过了,你打了那个小朋友,是因为他欺负女生。你见义勇为,十分的勇敢、正义,非常不错,值得表扬!”
学生说:“谢谢校长。”
陶行知接着问:“那你觉得有没有其他的办法来解决这个事情呢?”
学生连忙说:“校长,我错了,我可以只是把他们拉开就行了,不需要打他的。这是我做的不对。我下次不会这样鲁莽,这样暴力了。”
陶行知马上拿出第三颗糖,对他说:“知错就改,善莫大焉,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你能够意识到自己的过错,马上承认自己的错误,并能想到后面不再犯了,真是好孩子。我应该奖励你。”
当你看完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样的启发?
三、孩子的缺点中找到优点
在孩子犯错中发现他的一个优点,然后采用启发式的提问,让孩子在犯错中当中学习,而不是通过惩罚简单粗暴的斥责当下不良的行为。
教育的目的是要教会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为这问题付出代价。把犯错当成孩子学习的机会。
当我们看到生活中的美好,心情就会愉悦,相同的孩子也想得到我们的赞美表扬,赞美要落实在孩子的品格上。
用自己的权威去赢了孩子的服从而输了亲密的亲子关系,只有当孩子发现自己的不足才会去改变,我们认为的不足只会造成他的反抗。
有效果比有道理更重要,说有效果的话,而不要讲大道理。强调他身上的优点,而忽略了他的缺点。
有人会问忽略孩子的缺点,缺点就会消失吗?
孩子的内在优势被认同,他就会有力量,会想要成为更好的自己。如果我们老是提醒他的缺点,就会强化这个缺点。我想当我们说到不要想那只大象,千万不要想那只大象。这时你脑中浮现的是那只大象。
四、孩子犯错背后都有他的故事。
孩子犯错的背后都有它的故事,昨天我家小宝写英语卷,边写边发脾气,向我请教口气也很不好。以往的我可能会立刻发脾气,修理他一顿,告诉他不要写了,然后两个都生气不说话。
但昨天我选择深呼吸、冷静三秒后才教她,并在写完作业后,才问她为什么发脾气?她告诉我,因为都不会写,所以她很生气。
我问她生气能解决问题吗?如果不能,那为什么要生气?写作业的目的是要知道自己哪里知识点不懂,然后再把它学会就好。
一瞬间的转念改变了我与孩子的关系。
找出孩子缺点背后的原因,而不是用惩罚,惩罚只是自己当时的行为,但是长期来看并不是一个好的方法,会让亲子关心的那扇门慢慢的关闭。
另外我们不要被他人的评价所迷惑,也不要因为他人的否定而盲目的去训斥我们的孩子,我们要给予孩子尊重,信任和鼓励。
没有关系,就没有教育,一切的教育,都需要建立在不破坏亲子关系的基础上教育才会有效。
所以我们做家长的在态度上,一定要接纳孩子的不完美,而且如果有一个完美的期待就容易产生焦虑。
一、接纳孩子的缺点。
缺点是孩子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为有缺点,才会不断的改进和完善,在这过程中成长进步。
当发现孩子的缺点时,你会怎么做?
使用惯用的说教、训斥、和不断的说服,你觉得效果如何?
结果是不是造成孩子的反感抗拒,甚至报复。用行动告诉我们,他不想听。
惩罚会对孩子造成什么样的后果?孩子会生气、报复、反抗、退缩,:自信心不足,隐瞒事实。
孩子的感受到,不被爱和不被喜欢,那他的内在还会有正向力量吗?另外孩子有从这惩罚中学习到如何纠正错误吗?
只有孩子感觉好的时候才会做得更好 用鼓励的语言去正向的引导孩子,为孩子贴个一个好孩子的标签。
二、不要给孩子贴坏标签
你的孩子就是你口中描述的模样,对孩子负面语言的塑造,孩子会感受到这负能量,就会变成负面形象。
有个妈妈总喜欢在外人面前说,自己的孩子不优秀不爱说话,但当我和他孩子聊天时,发现他的孩子是个研究生,而且讲话条理清楚。这孩子说,我妈妈总对别人说我不爱说话,于是我就不在她面前说话。
孩子会发脾气耍性子,是因为被关注的不够。
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有独特的个性,不要拿孩子的缺点去跟别人的优点比较,越比较就会越焦虑。
改变孩子的最好方式,有4个步骤
觉知自己的不完美,接纳孩子的不完美,采取有效行动,积极爱的反馈。
教育家陶行知有一个叫三颗糖的故事。
陶行知在学校里面看到两个学生打架,一个年纪大一点的学生揪着另外一个小朋友打。陶行知过去制止了他们,了解了一下情况,然后对高年级的那个学生说,你到办公室里面去等我。然后就离开了。
到了办公室,看见那个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在那里了,陶行知马上拿出一颗糖对他说:“来,拿着。”
学生十分诧异:“怎么了,老师?”
陶行知说:“我让你来,你就来了,还跑得很快,马上就到了办公室,比我还先到,说明你心目中有我这样一个校长,说明你很尊敬师长,我得奖励你。”
学生说:“谢谢校长。”
陶行知又拿出一颗糖给学生说:“来,拿着。”
学生又诧异了:“怎么了,校长?”心里面纳闷万分,难道我今天还打对了?
陶行知接着说:“我已经调查过了,你打了那个小朋友,是因为他欺负女生。你见义勇为,十分的勇敢、正义,非常不错,值得表扬!”
学生说:“谢谢校长。”
陶行知接着问:“那你觉得有没有其他的办法来解决这个事情呢?”
学生连忙说:“校长,我错了,我可以只是把他们拉开就行了,不需要打他的。这是我做的不对。我下次不会这样鲁莽,这样暴力了。”
陶行知马上拿出第三颗糖,对他说:“知错就改,善莫大焉,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你能够意识到自己的过错,马上承认自己的错误,并能想到后面不再犯了,真是好孩子。我应该奖励你。”
当你看完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样的启发?
三、孩子的缺点中找到优点
在孩子犯错中发现他的一个优点,然后采用启发式的提问,让孩子在犯错中当中学习,而不是通过惩罚简单粗暴的斥责当下不良的行为。
教育的目的是要教会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为这问题付出代价。把犯错当成孩子学习的机会。
当我们看到生活中的美好,心情就会愉悦,相同的孩子也想得到我们的赞美表扬,赞美要落实在孩子的品格上。
用自己的权威去赢了孩子的服从而输了亲密的亲子关系,只有当孩子发现自己的不足才会去改变,我们认为的不足只会造成他的反抗。
有效果比有道理更重要,说有效果的话,而不要讲大道理。强调他身上的优点,而忽略了他的缺点。
有人会问忽略孩子的缺点,缺点就会消失吗?
孩子的内在优势被认同,他就会有力量,会想要成为更好的自己。如果我们老是提醒他的缺点,就会强化这个缺点。我想当我们说到不要想那只大象,千万不要想那只大象。这时你脑中浮现的是那只大象。
四、孩子犯错背后都有他的故事。
孩子犯错的背后都有它的故事,昨天我家小宝写英语卷,边写边发脾气,向我请教口气也很不好。以往的我可能会立刻发脾气,修理他一顿,告诉他不要写了,然后两个都生气不说话。
但昨天我选择深呼吸、冷静三秒后才教她,并在写完作业后,才问她为什么发脾气?她告诉我,因为都不会写,所以她很生气。
我问她生气能解决问题吗?如果不能,那为什么要生气?写作业的目的是要知道自己哪里知识点不懂,然后再把它学会就好。
一瞬间的转念改变了我与孩子的关系。
找出孩子缺点背后的原因,而不是用惩罚,惩罚只是自己当时的行为,但是长期来看并不是一个好的方法,会让亲子关心的那扇门慢慢的关闭。
另外我们不要被他人的评价所迷惑,也不要因为他人的否定而盲目的去训斥我们的孩子,我们要给予孩子尊重,信任和鼓励。
没有关系,就没有教育,一切的教育,都需要建立在不破坏亲子关系的基础上教育才会有效。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