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为什么没能延续唐朝军事上的强大?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宋朝的 科技 和生产力空前发达,达到了一个领先西方几百年的巅峰。而且,这种领先,也确实在军事方面得到了释放。宋朝的先进武器,已经和自己的那些宿敌产生了代差。但很遗憾的是,宋朝在武功方面一直窝囊,不但 历史 性地失掉了半壁江山,还在最后成就了蒙古人的东方霸业。为何会如此呢?我认为有四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失去燕云十六州
燕云十六州是后晋石敬瑭为了换取契丹支持,而双手奉上的土地。这块土地到底有多重要呢?即使不算赋税,燕云十六州也是中原政权的传统屏障,是阻隔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的分界线。宋朝如果还拥有燕云十六州,就可以凭借长城防线,阻止契丹的农业化和先进化,从而让所有游牧民族失去发展方向。到时候不要说金朝,就是蒙古的铁骑,也不会有机会踏足中原。
而且,如果宋政权拥有燕云十六州,北方的边患便不会那样严重,那么就可以花大力气来整治西北的西夏政权。届时打通河西走廊,掌握陆上丝绸之路,宋朝将会再次和世界接轨!大唐的盛世,很可能会再现。
第二:混乱的马政
古代战争,骑兵的威力巨大。而宋朝武力的羸弱,正是因为缺少骑兵。而缺少骑兵的原因,就是缺少战马。虽然宋朝并不缺马,但是大部分都是那种只能干活儿拉货、缺少冲刺爆发力的南方马。而可以用作军事行动的北方战马,则是少之又少。宋朝缺少战马的一大原因,是因为同时失去了燕云地区和西北地区两大优良战马的产地。而另一大原因,就是那既不能不说,又让人憋屈的马政。
宋朝的马政本来是很完备的。朝廷规定,国家拿出一部分土地,专门开辟为牧场,而且不允许随意改作他用;而百姓,也是按人头摊派养马任务,并且允许私人买卖。在推行初期,确实收到了一定效果。但是在澶渊之盟后,宋朝认为没有必要准备那么多战马了,马政因此逐渐废弛。牧场被不断侵占,而百姓养出来的马也根本上不了战场。而私人买卖之风,甚至造成了大量马匹外流的现象。结果,马越来越少,骑兵自然也就越来越少。和北方游牧民族抗衡,自然吃亏。
第三:皇帝的软弱
宋朝皇帝能有胆量和敌人打仗的,可谓少之又少。北宋只有两个半:宋太祖、宋太宗、宋神宗。其他的皇帝,从宋真宗开始,不是只会息事宁人的软蛋,就是外强中干的狗怂。比如说,宋真宗在澶渊之盟前,连过一个桥去前沿关城都是让别人督着去的;北宋末帝宋钦宗,更是在和金兵议和时许下了高额赔偿,过后却又翻脸不认账,招来对方更沉重的打击。所谓上行下效,有这样一群皇帝在,部队能有战斗力也是奇怪了。
而南宋的皇帝,比北宋还要不堪。比如说千古唾骂的宋高宗,明明岳飞北伐已经大有成效,眼看就要收复失地,而他却执意要求撤兵,断送了最好的恢复时机;宋孝宗时有志于北伐,但偏偏手下却没有得力的大将,只能眼看北伐大业半途而废。其他的几位皇帝,多是不管事的挂名皇帝,每天只知道纵情声色。在这样一帮皇帝的统治下,南宋虽然后来出过像孟拱那样的能人,却也终究难以成事。
第四:重文轻武的体制
宋朝上承五代乱世,见惯了武将的嚣张跋扈。为了避免重蹈覆辙,便建立了一套重文轻武的国家体制。只要是出身行伍的,纵然是立下了再造社稷之功,也无法在国家的领导核心担任正职。否则,等着他们的,就是整个文官集团的集体倾轧。比如名将杨业,虽然明知出兵就是送死,却仍然在监军王侁不得不出兵;再比如狄青,当了一个枢密使,却遭到了整个文官集团的抵制和谩骂,最后在凄凉中病死。
这种体制,造成了两个恶劣的现象:一个现象,是武将和武装力量之间的互相拆台。北宋末期收复幽州之时,刚投降的“怨军”被当做了攻坚主力,而北宋官方将领却不给任何接应,结果导致战况反转,20万人被契丹1万人打得大败;还有一个现象,就是武将集团和国家离心离德。南宋中期,镇守蜀中地区的吴曦发动过叛乱;南宋末年,整个国家的水军更是集体投降了蒙古!可以说,正是重文轻武的体制,束缚住了宋朝军队的手脚,让他们空有先进武器,却难以建立功勋。
重文抑武,国家体制和尚武理念发生了最根本变化,再也不是唐朝以前的那种尚武扩张的文化理念了。
宋朝是中国 历史 上一个转折点, 历史 上有个名词叫“唐宋变革”,讲的就是中华民族从尚武开放,变成文治内敛。汉唐时期门阀士族把控着国家权力,豪族子弟垄断着国家政治,虽然从隋朝开始实行科举制,但隋唐科举取士的人数很少,大部分官员都还是豪族子弟,寒族子弟进入朝廷中央的很少。但是随着唐朝在黄巢起义的打击下灭亡,门阀士族也得到彻底的打击,后梁太祖朱温最后在白马驿将“五姓七望”的门阀士族杀光殆尽,门阀士族彻底毁灭。
但是接下来却五代十国的乱世,由于门阀士族政治结束,新的文人士大夫政治还没有起来,所以五代十国成了武夫的天堂,谁拥强大的军队谁就能当皇帝,今天你打我,明天我打他,国家政权频繁更迭,最后宋太祖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当上了皇帝,建立了宋朝,开始采取重文抑武的政策,重用文人士大夫治国,限制武将权力,严格控制国家军队,防止武将作乱。
汉唐时期,各地方长官都是集军政权力于一身,既掌握军队,又掌握财政、人事,都相当于一个小皇帝。宋朝以后,地方长官则军政分开,军是军,政是政,军政不是一个人管,这一制度延续到清朝。
任何一项制度变革都不是那么轻易而举的,宋朝实行文治后,士大夫阶层崛起,但是士大夫阶层的统治经验并不成熟,因此宋朝过于重视文治,对武将压治的大厉害,结果导致武事一厥不振。其实北宋并缺名将,北宋的军队也有很强的战斗力,但就是文臣的过份压制,结果导致灭亡。靖康之变时北宋实际上灭亡不了,就是以宋钦宗为首的主和派的一番神操作,主动跑到金营去当俘虏,才导致突然灭亡。若是坚决抗金,东京包围战绝对能打赢。
″澶渊之盟”其实是一颗毒药,有人说它换来了宋辽之间的百年和平,但是同样麻醉了宋朝君臣的心,只要一有外敌入侵,就想着花钱买和平。宋钦宗等主和派就是认为金国和辽国一样,只要每年赔点岁币,金兵就象辽兵一样退走了,压根不认为金国是要灭掉宋朝。这颗毒药还照样麻醉着赵构等南宋君臣,所以后来才有了″杀岳飞换和平″事件。这颗毒药到晚清更是发挥尽致,慈禧太后等晚清政府签了一百多个丧权辱国的条约。现在有些人仍然中这棵毒药的毒,在中美竞争中竟有人说中国不要惹美国,要退让,要闷声发大财。
其实唐朝的“安史之乱”既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偶然性是因为安禄山反叛,可是安禄山很快就死了,但叛乱依然进行了六年多,这就是必然性了。对外扩张过度,节度史的权力过大,寒族想进入统治阶层太难了。为什么唐朝边塞诗盛行,就是科举取士名额太少,有太多的文人去边关参军,走军功升迁之路。奸相李林甫挡住了边关将领进入中央的路子,废了出将入相的传统,引起了边关将士的极大不满,“老子在过外杀敌舔血的日子保护你们,你们却在内歌舞升平,醉生梦死,不关心老子的死活,反他娘的",这就是边关将士的心理。安史之敌后朝廷治军完全变了,太监监军成为后世的皇帝控制军队的手段,“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成为空话,将军领兵的自主权被严格限制,从此军队开始经常打败仗。
我们只记住了西晋灭亡后的五胡乱华,却不知道五代十国也是胡人当权,后唐、后晋、后汉、后周都是沙陀人建立的,后来的西夏建立者党项人也唐朝封在宁夏银川一带的,“河北胡化″说的就是唐太宗李世民向河北地区迁移胡人的政策,割让燕云十六州的儿皇帝石敬塘就是沙陀族人。
宋朝缺骑兵是致命的,骑兵在那么时代就是坦克,冲击力步兵很难抵抗,特别是重骑兵更象现代的装甲部队。虽然宋朝装备重装步兵,以步制奇,但是骑兵可以打败了收陇后再打,步兵却不行,重装步兵追不上骑兵,重装步兵若败了就彻底败了。河西走廊、辽西辽东、云贵高原,这三块传统的汉人养马场宋朝都没有,内地又人口众多,马政败坏,不适合养马,因此根本建立不起大规模骑兵部队。
杯酒释兵权,你就可以看出宋朝皇帝怎么想的,不相信武将,文臣主政,武官都是副职。狄青劳苦功高,最终也只是副枢密使,是宋朝武将最高职位了。将军行兵打仗都要由皇帝信任的太监监军,排兵布阵都要听皇帝布置,没有灵动性,犯了兵家大忌。整个宋朝弥漫着猜忌不信任的气氛,这恰恰是宋朝皇帝需要的治国之道。
皇帝的独行,导致军事上的流产。
第一:失去燕云十六州
燕云十六州是后晋石敬瑭为了换取契丹支持,而双手奉上的土地。这块土地到底有多重要呢?即使不算赋税,燕云十六州也是中原政权的传统屏障,是阻隔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的分界线。宋朝如果还拥有燕云十六州,就可以凭借长城防线,阻止契丹的农业化和先进化,从而让所有游牧民族失去发展方向。到时候不要说金朝,就是蒙古的铁骑,也不会有机会踏足中原。
而且,如果宋政权拥有燕云十六州,北方的边患便不会那样严重,那么就可以花大力气来整治西北的西夏政权。届时打通河西走廊,掌握陆上丝绸之路,宋朝将会再次和世界接轨!大唐的盛世,很可能会再现。
第二:混乱的马政
古代战争,骑兵的威力巨大。而宋朝武力的羸弱,正是因为缺少骑兵。而缺少骑兵的原因,就是缺少战马。虽然宋朝并不缺马,但是大部分都是那种只能干活儿拉货、缺少冲刺爆发力的南方马。而可以用作军事行动的北方战马,则是少之又少。宋朝缺少战马的一大原因,是因为同时失去了燕云地区和西北地区两大优良战马的产地。而另一大原因,就是那既不能不说,又让人憋屈的马政。
宋朝的马政本来是很完备的。朝廷规定,国家拿出一部分土地,专门开辟为牧场,而且不允许随意改作他用;而百姓,也是按人头摊派养马任务,并且允许私人买卖。在推行初期,确实收到了一定效果。但是在澶渊之盟后,宋朝认为没有必要准备那么多战马了,马政因此逐渐废弛。牧场被不断侵占,而百姓养出来的马也根本上不了战场。而私人买卖之风,甚至造成了大量马匹外流的现象。结果,马越来越少,骑兵自然也就越来越少。和北方游牧民族抗衡,自然吃亏。
第三:皇帝的软弱
宋朝皇帝能有胆量和敌人打仗的,可谓少之又少。北宋只有两个半:宋太祖、宋太宗、宋神宗。其他的皇帝,从宋真宗开始,不是只会息事宁人的软蛋,就是外强中干的狗怂。比如说,宋真宗在澶渊之盟前,连过一个桥去前沿关城都是让别人督着去的;北宋末帝宋钦宗,更是在和金兵议和时许下了高额赔偿,过后却又翻脸不认账,招来对方更沉重的打击。所谓上行下效,有这样一群皇帝在,部队能有战斗力也是奇怪了。
而南宋的皇帝,比北宋还要不堪。比如说千古唾骂的宋高宗,明明岳飞北伐已经大有成效,眼看就要收复失地,而他却执意要求撤兵,断送了最好的恢复时机;宋孝宗时有志于北伐,但偏偏手下却没有得力的大将,只能眼看北伐大业半途而废。其他的几位皇帝,多是不管事的挂名皇帝,每天只知道纵情声色。在这样一帮皇帝的统治下,南宋虽然后来出过像孟拱那样的能人,却也终究难以成事。
第四:重文轻武的体制
宋朝上承五代乱世,见惯了武将的嚣张跋扈。为了避免重蹈覆辙,便建立了一套重文轻武的国家体制。只要是出身行伍的,纵然是立下了再造社稷之功,也无法在国家的领导核心担任正职。否则,等着他们的,就是整个文官集团的集体倾轧。比如名将杨业,虽然明知出兵就是送死,却仍然在监军王侁不得不出兵;再比如狄青,当了一个枢密使,却遭到了整个文官集团的抵制和谩骂,最后在凄凉中病死。
这种体制,造成了两个恶劣的现象:一个现象,是武将和武装力量之间的互相拆台。北宋末期收复幽州之时,刚投降的“怨军”被当做了攻坚主力,而北宋官方将领却不给任何接应,结果导致战况反转,20万人被契丹1万人打得大败;还有一个现象,就是武将集团和国家离心离德。南宋中期,镇守蜀中地区的吴曦发动过叛乱;南宋末年,整个国家的水军更是集体投降了蒙古!可以说,正是重文轻武的体制,束缚住了宋朝军队的手脚,让他们空有先进武器,却难以建立功勋。
重文抑武,国家体制和尚武理念发生了最根本变化,再也不是唐朝以前的那种尚武扩张的文化理念了。
宋朝是中国 历史 上一个转折点, 历史 上有个名词叫“唐宋变革”,讲的就是中华民族从尚武开放,变成文治内敛。汉唐时期门阀士族把控着国家权力,豪族子弟垄断着国家政治,虽然从隋朝开始实行科举制,但隋唐科举取士的人数很少,大部分官员都还是豪族子弟,寒族子弟进入朝廷中央的很少。但是随着唐朝在黄巢起义的打击下灭亡,门阀士族也得到彻底的打击,后梁太祖朱温最后在白马驿将“五姓七望”的门阀士族杀光殆尽,门阀士族彻底毁灭。
但是接下来却五代十国的乱世,由于门阀士族政治结束,新的文人士大夫政治还没有起来,所以五代十国成了武夫的天堂,谁拥强大的军队谁就能当皇帝,今天你打我,明天我打他,国家政权频繁更迭,最后宋太祖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当上了皇帝,建立了宋朝,开始采取重文抑武的政策,重用文人士大夫治国,限制武将权力,严格控制国家军队,防止武将作乱。
汉唐时期,各地方长官都是集军政权力于一身,既掌握军队,又掌握财政、人事,都相当于一个小皇帝。宋朝以后,地方长官则军政分开,军是军,政是政,军政不是一个人管,这一制度延续到清朝。
任何一项制度变革都不是那么轻易而举的,宋朝实行文治后,士大夫阶层崛起,但是士大夫阶层的统治经验并不成熟,因此宋朝过于重视文治,对武将压治的大厉害,结果导致武事一厥不振。其实北宋并缺名将,北宋的军队也有很强的战斗力,但就是文臣的过份压制,结果导致灭亡。靖康之变时北宋实际上灭亡不了,就是以宋钦宗为首的主和派的一番神操作,主动跑到金营去当俘虏,才导致突然灭亡。若是坚决抗金,东京包围战绝对能打赢。
″澶渊之盟”其实是一颗毒药,有人说它换来了宋辽之间的百年和平,但是同样麻醉了宋朝君臣的心,只要一有外敌入侵,就想着花钱买和平。宋钦宗等主和派就是认为金国和辽国一样,只要每年赔点岁币,金兵就象辽兵一样退走了,压根不认为金国是要灭掉宋朝。这颗毒药还照样麻醉着赵构等南宋君臣,所以后来才有了″杀岳飞换和平″事件。这颗毒药到晚清更是发挥尽致,慈禧太后等晚清政府签了一百多个丧权辱国的条约。现在有些人仍然中这棵毒药的毒,在中美竞争中竟有人说中国不要惹美国,要退让,要闷声发大财。
其实唐朝的“安史之乱”既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偶然性是因为安禄山反叛,可是安禄山很快就死了,但叛乱依然进行了六年多,这就是必然性了。对外扩张过度,节度史的权力过大,寒族想进入统治阶层太难了。为什么唐朝边塞诗盛行,就是科举取士名额太少,有太多的文人去边关参军,走军功升迁之路。奸相李林甫挡住了边关将领进入中央的路子,废了出将入相的传统,引起了边关将士的极大不满,“老子在过外杀敌舔血的日子保护你们,你们却在内歌舞升平,醉生梦死,不关心老子的死活,反他娘的",这就是边关将士的心理。安史之敌后朝廷治军完全变了,太监监军成为后世的皇帝控制军队的手段,“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成为空话,将军领兵的自主权被严格限制,从此军队开始经常打败仗。
我们只记住了西晋灭亡后的五胡乱华,却不知道五代十国也是胡人当权,后唐、后晋、后汉、后周都是沙陀人建立的,后来的西夏建立者党项人也唐朝封在宁夏银川一带的,“河北胡化″说的就是唐太宗李世民向河北地区迁移胡人的政策,割让燕云十六州的儿皇帝石敬塘就是沙陀族人。
宋朝缺骑兵是致命的,骑兵在那么时代就是坦克,冲击力步兵很难抵抗,特别是重骑兵更象现代的装甲部队。虽然宋朝装备重装步兵,以步制奇,但是骑兵可以打败了收陇后再打,步兵却不行,重装步兵追不上骑兵,重装步兵若败了就彻底败了。河西走廊、辽西辽东、云贵高原,这三块传统的汉人养马场宋朝都没有,内地又人口众多,马政败坏,不适合养马,因此根本建立不起大规模骑兵部队。
杯酒释兵权,你就可以看出宋朝皇帝怎么想的,不相信武将,文臣主政,武官都是副职。狄青劳苦功高,最终也只是副枢密使,是宋朝武将最高职位了。将军行兵打仗都要由皇帝信任的太监监军,排兵布阵都要听皇帝布置,没有灵动性,犯了兵家大忌。整个宋朝弥漫着猜忌不信任的气氛,这恰恰是宋朝皇帝需要的治国之道。
皇帝的独行,导致军事上的流产。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