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个回答
展开全部
摔坏小提琴的故事
秦 牧
从前读日本作家编的《欧美逸谭》,记得有一个关于音乐家摔坏小提琴的故事。
文艺复兴时期有好些精美的小提琴流传下来,价格很高。一次,有个著名的小提琴手将在某地演奏,他的小提琴价值五千元。有一些听众,为了想看一看那高贵的乐器,听一听它的妙
音,也跟着爱好音乐的人蜂涌而来。
高朋满座,小提琴手开始演奏了,那具引人注目的小提琴发出了异常美妙的乐音,使听众如醉如痴。但是一曲临终,余音袅袅,正当不少人惊叹于那具宝贝乐器的魅力的时候,音乐家突然转过身来,把小提琴在椅背上猛击一下,那珍贵的乐器立刻粉碎了。顿时,四座震惊。
音乐会的主持人立刻跑了出来,宣布道:“各位,请静一下,此刻打碎的,并不是五千元的,而是一元六角五分的小提琴。音乐家所以要这样做,是要使大家知道音乐之妙,不尽在乎乐器的好歹,而在乎使用乐器的人。现在,要以真正的、价值五千元的小提琴来演奏了。”于是,演奏者再度登场,那和刚才差不多的美妙的乐音悠然而起。同时,观众就再也不去注意乐器的价格,而专心欣赏着演奏者的技艺了。
正象“伯牙碎琴”是个封建社会的故事一样,这是个资本主义社会的故事。这样一桩事情的发生,也可能包含有主办音乐会的人的宣传伎俩等等因素在内,这且不去说它。我感到值得寻味的是:用一把极其普通的小提琴,奏出了和异常名贵的小提琴互相媲美的音乐,这才是艺术家之所以为艺术家。
如果把这道理引用到文学中来,可以说,高明的作家应该有这样的本领:不仅在刻划荡气回肠、声情激越、矛盾尖端或者异常优美动人的事物时,有一种巨大的吸引人的魅力;就是在描述极其平凡的事物,高潮还没出现,剥箨未曾露笋的时候,也能够处处引人入胜,——就正象那位小提琴手用一把普普通通的小提琴,也奏出了极其优美的音乐一样。
高潮的、强烈的地方,事件本身已经异常吸引人了,这个时候,老实说一句,文字技巧平凡一些也并不会怎样露出破绽,唯独在叙述极其寻常事物的时候,要使人们也心倾神驰、获得美感,就格外需要艺术上的功力。
有一些不够好的小说、散文之所以使人感到乏味,除了其他方面的原因外,常常也在于:每当这些小说散文的情节高潮未曾涌现之前,它的叙述总是使人感到沉闷、困倦。怎样使平凡的事物显出光采,艺术语言上处处充满魅力,是一件值得我们认真探索的事情。
许多大师的著作里面蕴藏着无数珍贵的艺术技巧,这里面有一项就是:在描述平凡事物的时候,全神贯注,把平凡变为卓特。他们运用优美的语言,饱满的形象、智慧、感情,把那一切平凡的事件都“点石成金”了。这使我们在阅读的时候,有“山阴道上,应接不暇”的感受。在正菜未曾端上来之前,这些精神食粮的烹调大师捧出来的小碟腌菜,色、香、味已经够诱人了。
在戏曲表演上,艺人们经过长期的经验积累,是很懂得“平凡处绝不可放松”的道理的。各地的戏曲谚语,有许多都着重阐明了这一点。例如:演戏一事,唱工的重要是不待说的了,——就正因为这样,“看戏”才被人叫做“听戏”。为了防止艺人重歌唱而轻视念白和做工,有许多“戏曲谚语”就适当抑低了唱的地位,而谆谆劝告演员们要重视“看似平常”的念白和其他方面的功夫。这就是“千斤白,四两唱”三分唱,七分打(打击乐)”“一引二白三曲子”“讲为君,唱为臣”那一类戏曲谚语所以流行于不少剧种间的缘故。
如果有这样的演员,当没有轮到他唱做的时候,也就是他的表演处于“平凡阶段”的时候,他只是有气无力、没精打彩地站着,等到“戏”来了,他才精神抖擞,施展出浑身解数,这能够说是好演员吗?不,不能。
如果有这样的作家,他写作品,只在“精彩之处”、“骨节眼的地方”才着意作艺术加工,而在叙述平凡事物的时候,却文笔沉闷,流于平庸,这样的作品能够说是完美之作吗?我想:也不能。
这正是那个摔坏小提琴的故事,由于包含了某种正面的意义,才予人以较深印象的原因。
选自秦牧的《艺海拾贝》
秦 牧
从前读日本作家编的《欧美逸谭》,记得有一个关于音乐家摔坏小提琴的故事。
文艺复兴时期有好些精美的小提琴流传下来,价格很高。一次,有个著名的小提琴手将在某地演奏,他的小提琴价值五千元。有一些听众,为了想看一看那高贵的乐器,听一听它的妙
音,也跟着爱好音乐的人蜂涌而来。
高朋满座,小提琴手开始演奏了,那具引人注目的小提琴发出了异常美妙的乐音,使听众如醉如痴。但是一曲临终,余音袅袅,正当不少人惊叹于那具宝贝乐器的魅力的时候,音乐家突然转过身来,把小提琴在椅背上猛击一下,那珍贵的乐器立刻粉碎了。顿时,四座震惊。
音乐会的主持人立刻跑了出来,宣布道:“各位,请静一下,此刻打碎的,并不是五千元的,而是一元六角五分的小提琴。音乐家所以要这样做,是要使大家知道音乐之妙,不尽在乎乐器的好歹,而在乎使用乐器的人。现在,要以真正的、价值五千元的小提琴来演奏了。”于是,演奏者再度登场,那和刚才差不多的美妙的乐音悠然而起。同时,观众就再也不去注意乐器的价格,而专心欣赏着演奏者的技艺了。
正象“伯牙碎琴”是个封建社会的故事一样,这是个资本主义社会的故事。这样一桩事情的发生,也可能包含有主办音乐会的人的宣传伎俩等等因素在内,这且不去说它。我感到值得寻味的是:用一把极其普通的小提琴,奏出了和异常名贵的小提琴互相媲美的音乐,这才是艺术家之所以为艺术家。
如果把这道理引用到文学中来,可以说,高明的作家应该有这样的本领:不仅在刻划荡气回肠、声情激越、矛盾尖端或者异常优美动人的事物时,有一种巨大的吸引人的魅力;就是在描述极其平凡的事物,高潮还没出现,剥箨未曾露笋的时候,也能够处处引人入胜,——就正象那位小提琴手用一把普普通通的小提琴,也奏出了极其优美的音乐一样。
高潮的、强烈的地方,事件本身已经异常吸引人了,这个时候,老实说一句,文字技巧平凡一些也并不会怎样露出破绽,唯独在叙述极其寻常事物的时候,要使人们也心倾神驰、获得美感,就格外需要艺术上的功力。
有一些不够好的小说、散文之所以使人感到乏味,除了其他方面的原因外,常常也在于:每当这些小说散文的情节高潮未曾涌现之前,它的叙述总是使人感到沉闷、困倦。怎样使平凡的事物显出光采,艺术语言上处处充满魅力,是一件值得我们认真探索的事情。
许多大师的著作里面蕴藏着无数珍贵的艺术技巧,这里面有一项就是:在描述平凡事物的时候,全神贯注,把平凡变为卓特。他们运用优美的语言,饱满的形象、智慧、感情,把那一切平凡的事件都“点石成金”了。这使我们在阅读的时候,有“山阴道上,应接不暇”的感受。在正菜未曾端上来之前,这些精神食粮的烹调大师捧出来的小碟腌菜,色、香、味已经够诱人了。
在戏曲表演上,艺人们经过长期的经验积累,是很懂得“平凡处绝不可放松”的道理的。各地的戏曲谚语,有许多都着重阐明了这一点。例如:演戏一事,唱工的重要是不待说的了,——就正因为这样,“看戏”才被人叫做“听戏”。为了防止艺人重歌唱而轻视念白和做工,有许多“戏曲谚语”就适当抑低了唱的地位,而谆谆劝告演员们要重视“看似平常”的念白和其他方面的功夫。这就是“千斤白,四两唱”三分唱,七分打(打击乐)”“一引二白三曲子”“讲为君,唱为臣”那一类戏曲谚语所以流行于不少剧种间的缘故。
如果有这样的演员,当没有轮到他唱做的时候,也就是他的表演处于“平凡阶段”的时候,他只是有气无力、没精打彩地站着,等到“戏”来了,他才精神抖擞,施展出浑身解数,这能够说是好演员吗?不,不能。
如果有这样的作家,他写作品,只在“精彩之处”、“骨节眼的地方”才着意作艺术加工,而在叙述平凡事物的时候,却文笔沉闷,流于平庸,这样的作品能够说是完美之作吗?我想:也不能。
这正是那个摔坏小提琴的故事,由于包含了某种正面的意义,才予人以较深印象的原因。
选自秦牧的《艺海拾贝》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