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良和杨虎城感情到底怎样
晚年张学良对其一生中最大的两件事——九一八、西安事变,在态度上是大相径庭的。
针对九一八,只要有勇气就可以一针见血地谈清楚;而西安事变则像一个历史的灰暗魔盒,张学良是没有勇气、也没有脸面从内心拿出那把锈迹斑斑的历史钥匙的。
九一八归根结底就一个问题,不抵抗的责任该谁来负?
在那段历史基本尘埃落定,蒋介石也故去后,张学良最终拿出些面对历史的勇气,他坦承下令不抵抗的,不是蒋介石,而是他自己。
算是帮蒋介石卸下了背负的历史黑锅,这符合张学良对蒋介石的复杂感情,他一直认为蒋介石是看得起他的,对他不错的。
九一八之所以能谈,还有一个原因,错误的落脚点好找,一个战略错判虽不能说是透彻的实话,但也不能算是假话。
但到西安事变就不同了,真相太深,也太沉重,说出来不是给历史填坑,而是挖坑。一旦说多了,不是张学良本人再朝坑里跌一次的问题,而是很多人因此都会掉坑里去。
其实不光遇见杨虎城后人张学良是不发一言,就是他对西安事变发过的那些言,基本也都是不痛不痒的桌面话。
回答这个问题,其实最有说头的就是张学良对西安事变究竟说过些什么?
因此,在剖析他为何对杨虎城后人不发一言前,咱们最好先来看看针对西安事变,张学良说过什么。
张学良本事不咋样,但毕竟在庙堂高位上待过,避重就轻,只说其表不说其实的说话艺术还是有的——
张学良在口述历史中对西安事变的说法概括起来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第一点,这事他没有私人利益在里面。
第二点,他送蒋介石回去是预备被枪毙的。
第三点,他跟蒋介石的冲突就两点,先攘外还是先安内。
第四点,蒋介石让他拿机枪打学生激怒了他。
品味这四点,很容易就能品出一些深意:强调自己没有私利则暗示着别人有私利;有赴死之心则暗示自己不是苟活之人,实为自己的惭愧内心找支点;攘外还是安内是唯一一块可以拿出来讲的盖棺棺材板,也是真相的挡箭牌;蒋介石激怒了他则是为自己被利用、冲动酿下大错找台阶。而牵扯到杨虎城,从头到尾张学良只既简单又含蓄地说过两句话,一句,为杨虎城被害感到一些惋惜;二句,西安事变受杨虎城的影响比较大。
其实有这两点,他见到杨虎城的孙子为什么一言不发就不言自明了。
1999年、2000年,杨虎城的孙子杨瀚两次赴美国夏威夷看望张学良,但张学良见到他时,除了“怔了一下”说声“你好”,便不再言语。
值得一提的是,杨瀚两次见张学良的地点都很有意思,第一次是在教堂,第二次是在海边。
教堂是个让人忏悔的地方,海边是个容易让人内心沧海桑田的地方,就冲这两个地方,张学良也只能一言不发。
再结合他说过的杨虎城两点,就更是如此了。感到惋惜则意味着他的内心有些惭愧,一起捅破了天,结果杨虎城一家家破人亡,而自己却活到了百岁;受杨虎城影响较大的背后就更是难言了,因为事后的忏悔,对杨虎城当初的怂恿,他的内心是有积怨的,而且忏悔越深,积怨可能越深。
如果用稍极端或者不那么严肃的方式说,在教堂,如果非让张学良开口,他最想说的恐怕是抱怨杨瀚的先人。
在海边,张学良如果要开口的话,他想说的恐怕只能是惭愧不已。
总之,这两个场景叠加在一起很有历史苍凉的味道——
有一种无言叫既有怨又有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