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是如何登上王位的?
展开全部
分类: 文化/艺术 >> 历史话题
解析:
基本上史学界大致有两种说法,矫诏嗣位说,正常继位说。
如果你有兴趣不嫌麻烦的话,可以稍微详细地了解一下各学者的推论,以下基本上都是从我所看到过的一些有关此话题的评论之中 *** 而成的,一些具体论据则舍去不少。
一、矫诏嗣位之说,其间也是众说纷纭,不少人认为是康熙本意传位于十四阿哥允禵,雍正将“十”字改为“于”字,这种猜测不足为信。也有认为是将“祯”改为了“禛”,因为十四阿哥原名是胤祯,从而造成雍正继位,还有一种说法是雍正本不叫胤禛,只是为了符合诏书上的“胤祯”读音而改名为胤禛。也有说康熙在临死时说“十四子”时,因舌头蹇涩,当说到“十”字时,略一停顿,再说出“四子”,负责记录的步军统领隆科多是胤禛的舅舅,故意传旨说皇上单召四皇子见驾,有意漏说“十”字,不过此种说法似有些牵强,多存在于野史记载之中,毕竟雍正在位时的治国严厉是出了名的,加上他对政党的残酷打压以及对生平最恨的贪官的严惩,自然是得罪了不少人,以致落下把柄,难免有误人口舌之嫌,这也使得后人百姓议论纷纷,有的更是越传越奇。
此外也有人认为雍正发动政变,杀父得位。康熙在垂危之际欲召诸王公大臣皇子以托后事,却无一人前来,心知有变的他气愤地将手腕上的一串玉珠掷向胤禛,不久便传出死讯,但这也是据野史记载,其考据无可立足,我想无非是为圆雍正为何会有康熙心爱所物之说罢了。还有一种说法是雍正曾给康熙一碗人参汤,致使其毙命,后代学者进一步推测说参汤里的毒是隆科多下的,在康熙不省人事之时,他一面马上派出军队控制局面,一面传假遗诏,宣布康熙传位于雍正。但雍正杀父之说被大多数的学者否定,其是否为矫诏则更成为讨论的焦点。
先来看看康熙死时紫禁城内的情景。
在康熙去世当晚,也就是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胤禛命令淳郡王胤佑守卫畅春园,十六阿哥胤禄、世子弘升肃清宫禁,十三阿哥胤祥等人多备仪卫,清御道,装得如同以往皇帝日常出行一般,用銮舆运载康熙遗体,不动声色地扶回乾清宫内。胤禛本人则在步军统领、理藩院尚书隆科多的护卫下,先回大内,在隆宗门跪接,亲扶銮舆将康熙遗体安奉于乾清宫。
十四日,传出先皇康熙谕胤禛即皇帝位的遗言,胤禛随即任命贝勒胤禩、十三阿哥胤祥、大学士马齐、尚书隆科多为总理事务大臣,封胤禩、胤祥为亲王,召十四阿哥胤禵与允礽之子弘曙快马加鞭回京,十四阿哥的大将军印敕暂时交由平郡王纳尔素署理,派公延信驰驿甘州,代理大将军印务,并会同年羹尧管理西路军务、粮饷和地方事务,与此同时,下令关闭京城九门。
十六日,颁布遗诏。其内容与写于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的遗言大体相同,只增添了皇位继承人和丧事按礼制办理两层意思。
十九日,胤禛登上皇帝宝座,并告祭天地、太庙、社稷,京城开禁。
二十日,胤禛御太和殿登基,接受百官朝贺,颁布即位诏书,宣称他是先皇指定的继位人,要求宗室内部保持团结、共享富贵。
……
而在康熙遗诏宣读之时,就曾引起过当时一些大臣的怀疑,而在场有御史汤保等大臣对鸿胪寺官员只宣读满文本而不宣读汉文本遗诏提出过指责,虽然胤禛有所解释,但似难以服众。至于真正的汉文本遗诏,后经考证,确是伪造,此文件所署日期为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文件书写草率,且明显有多处涂抹及错字,如“欲致海宇升平,人民乐业”中的“人民乐业”四字局促压缩于两个字的空间之内,类似的地方有许多,其中尤为值得注意的一点是,遗诏开头处:“惟我国家,受天绥佑,圣祖神宗,世祖皇帝统一疆隅,我皇考大行皇帝……”此话不仅不通顺,尤其是其中的“圣祖”二字,要等此后好多天才由大臣们拟出来,试想康熙在留下遗诏之时又怎会知道有人会称他为“圣祖”呢。惟一可以解释的一点就是,此文本在十六日宣读遗诏之时尚未炮制出来,因此此本遗诏很可能是为胤禛命人于荒乱之中仓促而作。
其为疑点之一。
其二,便是隆科多与年羹尧这两位雍正前期的政坛暴发户了,尤其隆科多,不仅是雍正的舅舅,而且也是康熙临死前惟一传遗诏之人。他自雍正登基以来便地位直升,直至雍正三年开始便陡转直下,被雍正列下了四十一款之多的大罪,其中大不敬之罪五款,欺罔之罪四款,紊乱朝政之罪三款,奸党之罪六款,不法之罪七款,贪婪之罪十六款。有着相同命运的还有曾被雍正封为三等公的年羹尧。这种颇为反常的局面不得不令人疑惑,所以大多数的人都猜测此二人对雍正即位之始终一清二楚,由此引来了杀身之祸。
其三,康熙死后胤禛秘不发丧,连续关闭京城九门达六天之久,这也不得不令人怀疑其中大有文章。
其四,雍正在即位之后所要办的头等大事并非什么军国大事,而是收缴存在于朝野的康熙曾经颁发的所有谕旨朱批,尤其是胤禵手中握有的和皇父的家信。除此以外还篡改销毁其他大量文献档案,不难想像,惟一可以解释的便是他在有所忌虑,担心其中会留下证明他并非依康熙真正旨意即位的证据。
二、而支持雍正合法继位的也大有依据。
首先推翻人参汤毒害之说。颇懂医术的康熙生前并不爱食人参,他曾说过,人参对北方人并不适合,江宁织造曹寅病重之时,苏州织造李熙曾上奏康熙代请赐药,康熙在奏折中就曾批示道:“曹寅元肯吃人参,今得此病亦是人参中来的。”康熙不喜人参对于暗中关注着父皇的雍正来说不可能不知,故毒参汤之说也无法立足。
还有重要的一点,便是曾有朝鲜的使者亲耳听人说过康熙要将帝位传于四皇子,此说与康熙选定弘历为隔代继位人有联系。
再者,便是康熙曾将先皇顺治所带念珠亲授胤禛,意寓传位之意,这也是顺治在临终之时所赠予康熙之物。朝鲜史书对此有更为详细的记载。
另外需要举例一点说明的是,康熙对十四子胤禵宠爱是可以肯定的,但有人认为康熙并不喜欢四皇子胤禛却是有大量证据可以反驳的。康熙曾在五十七年(1718年)任命胤禵为抚远大将军,当时西征之役意义重大,涉及到清朝今后安危,大将军之位实际也是众皇子逐鹿的对象,而十四子担任此职务则是破格的措施,出发前,康熙还亲自行礼,举行仪式。康熙还曾对青海蒙古部落首领说过,大将军确系良将,有带兵之才,因此让他掌生杀重任,足可见康熙对十四子的重视,这不得不让人对此有想法,认为胤禵便是康熙心目中的皇位继承人。因此也有人认为,当时的康熙只把十四子当作惟一可以托付的皇嗣,对四皇子胤禛则是不甚感冒。但是有一点也是值得注意的,那就是胤禵在出征之前的一个月(估计也就是在康熙六十一年左右),康熙的身体就已经不适,甚至已经是极坏了,此时的康熙绝不会在风烛残年之际将继位人派到遥远的西北战场。而事实上,康熙也十分地喜欢四皇子胤禛,胤禛在八岁时跟着父亲出塞北巡,十岁便受封为贝子,三十二岁晋封为亲王,他曾先后有22次参与了祭祀,次数之多,居皇子之冠,论起来,他也有比其他皇子更多的机会过问国家政治、钱粮和皇家内部事务。而事实也的确如此,康熙曾多次召胤禛共商军国及重要大事,像废太子胤礽党人步军统领托合齐的审判,西北准噶尔部策妄阿拉布坦谋反,负责办理康熙登基六十年隆重庆典中最为重要的盛京三陵大祭,等等,包括康熙在临死前在一日之内召见胤禛三次之多。
综合起来看,我想有一点是比较能肯定的,康熙在末年最为中意的继位人不是胤禵就是胤禛。也许他本意是想传位给胤禵,无奈其远征在外,无法及时召回,为了不让皇权出现真空局面,便只好传位给另外一位皇嗣侯选人了,也或许康熙是真正有意将皇位传于胤禛。
此谜会继续延续。
解析:
基本上史学界大致有两种说法,矫诏嗣位说,正常继位说。
如果你有兴趣不嫌麻烦的话,可以稍微详细地了解一下各学者的推论,以下基本上都是从我所看到过的一些有关此话题的评论之中 *** 而成的,一些具体论据则舍去不少。
一、矫诏嗣位之说,其间也是众说纷纭,不少人认为是康熙本意传位于十四阿哥允禵,雍正将“十”字改为“于”字,这种猜测不足为信。也有认为是将“祯”改为了“禛”,因为十四阿哥原名是胤祯,从而造成雍正继位,还有一种说法是雍正本不叫胤禛,只是为了符合诏书上的“胤祯”读音而改名为胤禛。也有说康熙在临死时说“十四子”时,因舌头蹇涩,当说到“十”字时,略一停顿,再说出“四子”,负责记录的步军统领隆科多是胤禛的舅舅,故意传旨说皇上单召四皇子见驾,有意漏说“十”字,不过此种说法似有些牵强,多存在于野史记载之中,毕竟雍正在位时的治国严厉是出了名的,加上他对政党的残酷打压以及对生平最恨的贪官的严惩,自然是得罪了不少人,以致落下把柄,难免有误人口舌之嫌,这也使得后人百姓议论纷纷,有的更是越传越奇。
此外也有人认为雍正发动政变,杀父得位。康熙在垂危之际欲召诸王公大臣皇子以托后事,却无一人前来,心知有变的他气愤地将手腕上的一串玉珠掷向胤禛,不久便传出死讯,但这也是据野史记载,其考据无可立足,我想无非是为圆雍正为何会有康熙心爱所物之说罢了。还有一种说法是雍正曾给康熙一碗人参汤,致使其毙命,后代学者进一步推测说参汤里的毒是隆科多下的,在康熙不省人事之时,他一面马上派出军队控制局面,一面传假遗诏,宣布康熙传位于雍正。但雍正杀父之说被大多数的学者否定,其是否为矫诏则更成为讨论的焦点。
先来看看康熙死时紫禁城内的情景。
在康熙去世当晚,也就是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胤禛命令淳郡王胤佑守卫畅春园,十六阿哥胤禄、世子弘升肃清宫禁,十三阿哥胤祥等人多备仪卫,清御道,装得如同以往皇帝日常出行一般,用銮舆运载康熙遗体,不动声色地扶回乾清宫内。胤禛本人则在步军统领、理藩院尚书隆科多的护卫下,先回大内,在隆宗门跪接,亲扶銮舆将康熙遗体安奉于乾清宫。
十四日,传出先皇康熙谕胤禛即皇帝位的遗言,胤禛随即任命贝勒胤禩、十三阿哥胤祥、大学士马齐、尚书隆科多为总理事务大臣,封胤禩、胤祥为亲王,召十四阿哥胤禵与允礽之子弘曙快马加鞭回京,十四阿哥的大将军印敕暂时交由平郡王纳尔素署理,派公延信驰驿甘州,代理大将军印务,并会同年羹尧管理西路军务、粮饷和地方事务,与此同时,下令关闭京城九门。
十六日,颁布遗诏。其内容与写于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的遗言大体相同,只增添了皇位继承人和丧事按礼制办理两层意思。
十九日,胤禛登上皇帝宝座,并告祭天地、太庙、社稷,京城开禁。
二十日,胤禛御太和殿登基,接受百官朝贺,颁布即位诏书,宣称他是先皇指定的继位人,要求宗室内部保持团结、共享富贵。
……
而在康熙遗诏宣读之时,就曾引起过当时一些大臣的怀疑,而在场有御史汤保等大臣对鸿胪寺官员只宣读满文本而不宣读汉文本遗诏提出过指责,虽然胤禛有所解释,但似难以服众。至于真正的汉文本遗诏,后经考证,确是伪造,此文件所署日期为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文件书写草率,且明显有多处涂抹及错字,如“欲致海宇升平,人民乐业”中的“人民乐业”四字局促压缩于两个字的空间之内,类似的地方有许多,其中尤为值得注意的一点是,遗诏开头处:“惟我国家,受天绥佑,圣祖神宗,世祖皇帝统一疆隅,我皇考大行皇帝……”此话不仅不通顺,尤其是其中的“圣祖”二字,要等此后好多天才由大臣们拟出来,试想康熙在留下遗诏之时又怎会知道有人会称他为“圣祖”呢。惟一可以解释的一点就是,此文本在十六日宣读遗诏之时尚未炮制出来,因此此本遗诏很可能是为胤禛命人于荒乱之中仓促而作。
其为疑点之一。
其二,便是隆科多与年羹尧这两位雍正前期的政坛暴发户了,尤其隆科多,不仅是雍正的舅舅,而且也是康熙临死前惟一传遗诏之人。他自雍正登基以来便地位直升,直至雍正三年开始便陡转直下,被雍正列下了四十一款之多的大罪,其中大不敬之罪五款,欺罔之罪四款,紊乱朝政之罪三款,奸党之罪六款,不法之罪七款,贪婪之罪十六款。有着相同命运的还有曾被雍正封为三等公的年羹尧。这种颇为反常的局面不得不令人疑惑,所以大多数的人都猜测此二人对雍正即位之始终一清二楚,由此引来了杀身之祸。
其三,康熙死后胤禛秘不发丧,连续关闭京城九门达六天之久,这也不得不令人怀疑其中大有文章。
其四,雍正在即位之后所要办的头等大事并非什么军国大事,而是收缴存在于朝野的康熙曾经颁发的所有谕旨朱批,尤其是胤禵手中握有的和皇父的家信。除此以外还篡改销毁其他大量文献档案,不难想像,惟一可以解释的便是他在有所忌虑,担心其中会留下证明他并非依康熙真正旨意即位的证据。
二、而支持雍正合法继位的也大有依据。
首先推翻人参汤毒害之说。颇懂医术的康熙生前并不爱食人参,他曾说过,人参对北方人并不适合,江宁织造曹寅病重之时,苏州织造李熙曾上奏康熙代请赐药,康熙在奏折中就曾批示道:“曹寅元肯吃人参,今得此病亦是人参中来的。”康熙不喜人参对于暗中关注着父皇的雍正来说不可能不知,故毒参汤之说也无法立足。
还有重要的一点,便是曾有朝鲜的使者亲耳听人说过康熙要将帝位传于四皇子,此说与康熙选定弘历为隔代继位人有联系。
再者,便是康熙曾将先皇顺治所带念珠亲授胤禛,意寓传位之意,这也是顺治在临终之时所赠予康熙之物。朝鲜史书对此有更为详细的记载。
另外需要举例一点说明的是,康熙对十四子胤禵宠爱是可以肯定的,但有人认为康熙并不喜欢四皇子胤禛却是有大量证据可以反驳的。康熙曾在五十七年(1718年)任命胤禵为抚远大将军,当时西征之役意义重大,涉及到清朝今后安危,大将军之位实际也是众皇子逐鹿的对象,而十四子担任此职务则是破格的措施,出发前,康熙还亲自行礼,举行仪式。康熙还曾对青海蒙古部落首领说过,大将军确系良将,有带兵之才,因此让他掌生杀重任,足可见康熙对十四子的重视,这不得不让人对此有想法,认为胤禵便是康熙心目中的皇位继承人。因此也有人认为,当时的康熙只把十四子当作惟一可以托付的皇嗣,对四皇子胤禛则是不甚感冒。但是有一点也是值得注意的,那就是胤禵在出征之前的一个月(估计也就是在康熙六十一年左右),康熙的身体就已经不适,甚至已经是极坏了,此时的康熙绝不会在风烛残年之际将继位人派到遥远的西北战场。而事实上,康熙也十分地喜欢四皇子胤禛,胤禛在八岁时跟着父亲出塞北巡,十岁便受封为贝子,三十二岁晋封为亲王,他曾先后有22次参与了祭祀,次数之多,居皇子之冠,论起来,他也有比其他皇子更多的机会过问国家政治、钱粮和皇家内部事务。而事实也的确如此,康熙曾多次召胤禛共商军国及重要大事,像废太子胤礽党人步军统领托合齐的审判,西北准噶尔部策妄阿拉布坦谋反,负责办理康熙登基六十年隆重庆典中最为重要的盛京三陵大祭,等等,包括康熙在临死前在一日之内召见胤禛三次之多。
综合起来看,我想有一点是比较能肯定的,康熙在末年最为中意的继位人不是胤禵就是胤禛。也许他本意是想传位给胤禵,无奈其远征在外,无法及时召回,为了不让皇权出现真空局面,便只好传位给另外一位皇嗣侯选人了,也或许康熙是真正有意将皇位传于胤禛。
此谜会继续延续。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