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梅简介
目录
- 1 拼音
- 2 《*辞典》:白梅
- 2.1 出处
- 2.2 拼音名
- 2.3 白梅的别名
- 2.4 来源
- 2.5 制法
- 2.6 性味
- 2.7 功能主治
- 2.8 白梅的用法用量
- 2.9 注意
- 2.10 附方
- 2.11 摘录
- 附:
- 1 用到中药白梅的方剂
- 2 用到中药白梅的中成药
- 3 古籍中的白梅
1 拼音
bái méi
2 《*辞典》:白梅
2.1 出处
《本草经集注》
2.2 拼音名
Bái Méi
2.3 白梅的别名
盐梅(《尚书》),霜梅(《纲目》),白霜梅(《本草便读》)。
2.4 来源
为蔷薇科植物梅的未成熟果实,经盐渍而成。
2.5 制法
《齐民要术》:"作白梅法,梅子核初成时摘取,夜以盐汁渍之,昼则日曝,凡作十宿十浸十曝便成。"
2.6 性味
酸涩咸,平。
①《日华子本草》:"暖,无毒。"
②《纲目》:"酸咸,平,无毒。"
③《本草从新》:"酸涩咸,平。"
2.7 功能主治
治喉痹,泻痢烦渴,梅核膈气,痈疽肿毒,外伤出血。
①陶弘景:"白梅亦应(与乌梅)相似,今人多用白梅和药,以点痣蚀恶肉。"
②《本草拾遗》:"刺在肉中,嚼白梅封之,刺即出。"
③《日华子本草》:"治刀箭(伤),止血,研敷之。"
④《本草图经》:"除痰。"
⑤《本草蒙筌》:"捣烂成膏,敷攻恶毒,治妇人乳痈,拔肉中箭簇;中风紧闭牙关,急宜将肉摩擦。"
⑥《纲目》:"治中风惊痫,喉痹,痰厥僵仆。又治泻痢烦渴,霍乱吐下,下血血崩,功同乌梅。"
2.8 白梅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噙咽津液或入丸剂。外用:擦牙、捣敷或煅存性研末调敷。
2.9 注意
《本草从新》:"多食损齿伤筋。"
2.10 附方
①治喉痹乳蛾:一青梅二十枚(盐十二两,淹五日,取梅汁入明矾三两),桔梗、白芷、防风各二两,猪牙皂角三十条。为细末,拌汁和梅入瓶收之,每用一枚,噙咽津液。凡中风痰厥,牙关不开,用此擦之尤佳。(《纲目》水梅丸)二白梅包生矾末作丸含咽,或纳吞之。(《圣济总录》)
②治霍乱吐利:盐梅煎汤,细细饮之。(《如宜方》)
③治梅核膈气:半青半黄梅子,每个用盐一两,淹一日夜,晒干,又浸又晒,至水尽乃止,用青钱三个,夹二梅,麻线缚定,通装磁罐内,封埋地下,百日取出。每用一枚,含之咽汁,入喉即消。(《龚氏经验方》)
④治痈疽已溃未溃皆可用:盐白梅烧存性,为末,入轻粉少许,香油调涂四围。(《易简方》)
⑤治金疮:烧干梅作炭,捣末之,敷一宿。亦治被打伤。(《千金方》)
2.11 摘录
《*辞典》
用到中药白梅的方剂
- 白梅丸
录》卷一二六:白梅丸:处方:白僵蚕不拘多少(直者,炒令黄色)。制法:上为末,用陈白梅肉捣为丸,如梧...
- 乌梅汤
拼音:wūméitāng处方:白梅(二十九枚)檀香(三两)甘草(四两)盐(五两)炮制:上为细末。功能...
- 盐白梅散
十三引丹溪方:方名:盐白梅散别名:盐梅散组成:盐白梅(烧存性)1钱,明矾(枯)1钱,黄丹(炒)1钱,...
- 梅蜜饮
拼音:méimìyǐn处方:陈白梅陈细茶功能主治:治热痢。用法用量:用蜜、水各半煎服。若冷痢,用生梅...
- 南星皂角白梅散
角白梅散组成:南星7片,皂角14枚(半生半煨),白梅1个,生姜3片,茶芽1撮,葱白2寸。主治:风痰头...
- 更多用到中药白梅的方剂
用到中药白梅的中成药
- 绿萼点舌丸
Wan标准编号:WS3B243497处方:白梅花450g沉香45g血竭90g乳香(醋炙)90...
- 梅苏丸
御药院方》卷二:方名:梅苏丸组成:乌梅肉1两半,白梅肉1两半,干木瓜1两半,紫苏叶1两半,甘草半两(...
- 羊痫风丸
Wan标准编号:WS3B054891处方:白矾300g郁金120g金礞石(煅)300g全蝎6...
- 安蛔理中汤
g《医宗说约》卷四处方参、术、乌梅、川椒、炮姜、白茯苓、生姜。功能主治蛔厥,手足冷。用法用量水煎服...
- 安蛔丸
拼音:ānhuíwán处方人参、白术、干姜、甘草、川椒、乌梅。功能主治理中安蛔。主摘录《金匮翼》卷...
- 更多用到中药白梅的中成药
古籍中的白梅
- 《本草纲目》:[果部第二十九卷果之一]梅
甘。梅实采半黄者,以烟熏之为乌梅;青者盐腌曝干为白梅。亦可蜜煎、糖藏,以充果。熟者笮汁晒收为梅酱惟乌...
- 《普济方》:[卷六十咽喉门]喉痹(附论)
及喉痹。大黄(末一分)蜗牛(二七枚)白矾(末)陈白梅皮马勃(各一分)上于五月五日午时。中。治马喉痹。...
- 《证类本草》:[卷第二十三中品]梅实
,用当去核,微熬之。伤寒烦热,水渍饮汁。生梅子及白梅亦应相似,今人多用白梅和药,以点痣,蚀恶肉也。服...
- 《医学入门》:[外集·卷六]杂病用药赋
。南星皂角白梅散南星七片,皂角十四枚,半生半煨,白梅一个,生姜三片,茶芽一撮,葱白二寸,用木器捣碎,...
- 《普济方》:[卷一百十七寒暑湿门]中暑附论